莫惜身外物辨
来源:作者:刘少峰时间:2012-05-19热度:0次
在某期刊上看到一则题为《莫惜身外物》的短文,内容是作者转述他的一位日本朋友讲的一个故事。大意是:一位陶艺大师把他展售剩下的一些碗碟类的作品从工作室带回家里,儿孙们视其为值钱的东西将它们存放起来。老人知道后呵斥他们说“从小就不知道用好的东西,长大后就没有眼光。莫惜身外之物!”。从此,这家使用的餐、茶具都是每只八百日元以上的。短文到此结束。
我有些失望,本来还想看看这家天天使用昂贵餐、茶具的儿孙们长大后是怎么“有眼光”的。
不过,这倒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时后家里很穷,过年时才能吃上一顿“好”饭,穿上一件“好”衣裳。这饭吃进肚里就成了“身内之物”了;这衣裳可是最无需解释的“身外之物”。年还没过完,我母亲就叫我把这件“好”衣裳换下来,洗干净后就收了起来,说是等明年过年时再穿。我很不情愿,但又很无奈,想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等我长大一些后,才知道,这是因为我家缺少“钱”这个“身外之物”,没有能力每年给我做一件“衣裳”这种“身外之物”。在那种状况下,我被动的,逐渐主动的惜起“身外之物”了。因为我如不爱惜这仅有的一点“身外之物”,我必须的“身内之物”就成问题了。
那位日本老者,以“莫惜身外之物”教诲他的儿孙,我本来以为他是要教他的儿孙把那些值钱的陶艺作品拿去分送给需要的人或是赠送到博物馆去的,但他却是要他的儿孙“从小就用好的东西”,目的是让他们长大以后有远大的“眼光”。把“用好东西”跟“眼光”联系起来,这意思就是以后才能拥有、享用更多更好的东西。追求富裕的生活,人之常情,未可厚非。但这是不能冠以“莫惜身外之物”名份的,而是相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身外之物”。不过,想叫从小养尊处优惯了的人,日后还能有“眼光”,就如同叫一个营养过剩的“胖墩儿”去夺百米短跑冠军,首先必须减肥才行,否则,他的“眼光”早就是很高的了,只恐怕到时候靠他自己却弄不到什么“身外之物”来供他“莫惜”。
看来,有一种人是把“莫惜身外之物”当作某种生活方式的说辞,但这种生活方式是以已经拥有许多“身外之物”为前题的。他们的“莫惜”,只是自己尽情享受的“莫惜”。
更有一种人,他们少有或几乎没有“身外之物”,一旦他人需要,他们却会倾囊相助。汶川大地震期间,一位靠乞讨过活的老人,竟毫不犹豫的把他好不容易讨到的一百元钱投进救灾的捐款箱里。一百元确实不多,但已是他所有的百分之百。所以他赢得了比那些捐了巨款的可敬的富人还更多的尊敬。至今,我们的心里,还一直珍藏着对这种义举的感动。
区别在于为谁,为什么“莫惜”。
那些拥有很多“身外之物”只为了自己挥霍,而对他人,对社会却锱铢必较的人,“莫惜”倒是“莫惜”了,生活倒是很有“格调”,“品位”倒也是很高了,因为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他们缺少的恰恰是尊严。
“莫惜身外之物”不是生活方式的箴言,应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千金散后还复来”的豁达,是对“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领悟,是“淡泊、宁静”而达致的“明志、致远”,是“物我相忘”的大境界。
一则被编辑用来为杂志补白的短文,竟引来我如许不着边际的议论,不说也罢。
刘 少 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