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进蒲松龄故居,这是一座幽静古朴的庭院。院落座北朝南,前后四进,西有侧院。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月门花墙,错落有致,山石水池,相映成趣。北院正房三间,为蒲松龄的诞生处和其书房“聊斋”。室内陈列着他74岁时的画像,上有其亲笔题字。南院有平房两间,旧称“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之。西院系新建的陈列室,蒲氏家谱、手迹和其多种著述以及英、俄、日、法等外文版本。聊斋正房后为6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老舍、臧克家、丰子恺、李苦禅、俞剑华、李桦、戴敦邦等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100余幅。参观完毕,我对文学大师蒲松龄的一生,有了一些浅薄的感悟。
科考的失败
蒲松龄字剑臣,号留仙,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今属淄博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文人家庭,由于家道中落,请不起教书先生,便跟随着自己的父亲读书。他自幼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应父母之命,18岁完婚。19岁初应童子试,童子试就是考秀才,最后以县、府、道三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文章深受当时山东著名学者施愚山先生的赏识,一时名声大振。
为了求取功名,实现理想,20岁的蒲松龄与同乡好友李友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潜心治学。25岁时蒲家因妯娌不合,兄弟分家,蒲松龄只分得“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生活陷入困境。本来第一次考试很好,可是现在没钱了,连住的条件都无法满足,又怎么能有好心情考试呢。
蒲松龄多次参加乡试,每三年一次,大慨有十次。这样就有三十年时间在参考。48岁那年,他又参加考试。觉得自己文章写得非常好,写得也很快,拿到考题“唰唰”就写下来了。由于他写得快,第一页写完,飞快一翻,把第二页翻过去了,写到第三页上了,这就隔了一幅,违规“越幅”。于是被取消资格,张榜公布。
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蒲松龄在科举这条路上拼搏到50岁之后,他的妻子劝他说:“算了,别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连宰相都做上了,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们在村里住着,不也挺好吗?何必一定得像县官一样去听那个打着板子催老百姓缴税的声音呢?”蒲松龄觉得妻子说得很有道理。就在妻子劝了他之后,他还参加过考试,仍然失败了。直到71岁的古稀之年,才授例成为“岁贡生”。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考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教书的艰辛
迫于生计,蒲松龄31岁时,应好友孙蕙的邀请,到江苏宝应为知县孙蕙做幕宾。那段时间蒲松龄开阔了眼界,写下了不少诗文,但也饱尝了寄人篱下之苦,加上思乡心切,第二年便辞幕还乡。他在家乡教书、著书。
中年的蒲松龄,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当时灾年频繁,“兄弟皆赤贫”,而年年谋新馆的不稳定生活,也难以让蒲松龄圆其科举之梦,让他感到前途渺茫。他不得已高喊:“世上相逢惟按剑,明珠此夜向谁投”。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他接到了淄川当时的名门望族毕际有的邀请,到毕家同另一个塾师王宪侯一起教授毕际有的几个孙子。蒲松龄在毕家坐馆教书这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因为从40岁到毕家,蒲松龄在毕家整整呆了30年。
蒲松龄能在毕家坐馆教书30年,原因有二:一是当时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非常不顺,作为名门望族的毕家应该对蒲松龄的才学尊重有加;二是蒲松龄当时生活困顿,在毕家坐馆教书的报酬应当说较丰厚。
在毕家,蒲松龄除了教书之外,还代馆东做了大量的应酬文章等杂务,包括代老、少馆东为地方官吏、乡绅撰写的传记、序文、书启、婚启、祭文等作品,这也是毕家长期聘用蒲松龄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这些,蒲松龄还亲自参陪毕家迎送接待,甚至为馆东到济南物色菊种等杂务。蒲松龄在毕家的这种身份类似于管家,但主要是文字、礼仪方面的迎接送往,当然,主要业务还是做塾师。
虽然毕家待蒲松龄不错,但不能科举得意仍然让蒲松龄耿耿于怀,在《蒲松龄集?附录》里,蒲松龄还是表达了自己的这种无奈之情:“天那天!好容易端的人家碗!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塾师生涯的艰辛,可谓一目了然。
著书的辉煌
冷酷的现实使蒲松龄逐渐清醒过来,不幸的遭遇使他经常接近下层人民,亲身体验到政治黑暗和民间疾苦,写下了一批为民请命、反映现实的文章。《聊斋志异》便是其中最有价值、最有成就的作品。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从20岁始至40岁基本成书,后又继续创作至暮年,历时40年完成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内容皆搜抉奇怪,其中多狐鬼花妖与神仙故事,虽涉荒幻而断制谨严。旨在针砭时弊,劝善惩恶,移风易俗,抒写孤愤。其素材多取自于现实生活以及轶闻传说与个人感受。
《聊斋志异》广泛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汉魏六朝的史传、志怪,唐代传奇与宋元明各代白话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蒲松龄以狐鬼花妖神仙怪异作为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和手段,“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鲁迅语);兼采六朝志怪与唐代传奇之长,“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博取史传文学、白话小说及戏曲文学等艺术技巧,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最后一座高峰。
《聊斋志异》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古代志怪传奇小说中空前绝后。独具匠心的蒲松龄超人之处,在善于虚构,突破常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假幻设以寓意,虚拟鬼狐花妖,实写现实人间,借以抒情,用以警世。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想象是伟大的潜水者”。一个作家,一个小说家能写出引人入胜的作品,虽然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础,但是更要靠他的想像。蒲松龄虽然那样贫困,那样不得志,他也写了和自己生平有关的一些东西,但是他特别善于想像,《聊斋志异》就是一个作家天才的想像才能和艺术才能的集中表现。
《聊斋志异》里虽经高珩、唐梦赉作序,王士祯评点,但蒲松龄生前却无力印行,仅靠民间传抄流传。蒲松龄死后至乾隆三十一年(1702年),第一部木刻本“青柯亭”本在浙江睦州问世,随后各种批点、诠释、评点、图咏、拾遗本相继在海外出版。迄今,外文译本约有日、朝、越、英、法、德、俄、意、捷、罗、波、匈、保、挪、瑞、荷、马来、印尼等20多种语言、数十种版本在世界各国流传。《聊斋志异》终于取得了辉煌成就。由此,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