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王玮:偏说正中

来源:作者:偏说时间:2012-05-14热度:0

                                    作者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杨 旋

    第一次见到王玮是在2010年冬,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组织的“太湖杯·大地诗心”第二届全国乡土诗歌大赛在无锡颁奖,他的诗歌获得了优秀奖。第二次见面是要采访他,因此对他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
    他是山东省高密市国土资源局的政策研究室主任、兼督查室主任,还负责局里的新闻宣传工作。工作之余他喜欢写散文和古体诗,尤擅格律诗。他会唱高密地方戏茂腔,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他都爱摆弄几下子。但是他很谦虚:“中国有句古话,样样通则样样松。没有能拿上台面的。”
    他的笔名叫偏说,原因是,“高密出了个莫言,莫言,顾名思义就是不说,他不说却成了世界级作家。我起名叫偏说,与莫言背道而驰,所以我只能做个普通人。这个‘偏’,还带有偏颇的意思,而且莫言说‘没有偏颇就没有文学’。”
    谈起自己的创作经历时,王玮总是羞于启齿的样子。“文字对于我只是一种业余爱好,不是终生追求,心血来潮了就信手涂鸦一阵子。”
    他对格律诗的兴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王玮的父亲是一名教师,喜欢舞文弄墨,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在他们镇上也是屈指可数。春节前夕,父亲晚上就要在家写对联,多的时候要写五六户,一户就有大门、房门等七八幅,写到晚上12点是常有的事。他要给父亲抻对联、晾对联,父亲边写边念,给他解释对联的意思,因此就背下了好多。
    父亲的影响,加上爱读书的习惯,因而上学时候王玮的语文成绩最好,作文常常是高分。20岁那年,王玮参军到了云南。因有一定文字基础,他很快就被提拔为连队文书。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胜任这项工作,业余时间常爬格子。他比较喜欢散文,尤其是朴素自然、含义隽永的散文。在部队时候,晚上没有网络,他就看书,光买书花了两三万块钱。他还跟鲁迅一样有过抄书的历史,其中抄的最多的是朱自清、杨朔等作家的文章,因而他的散文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但因为我学历低、阅历浅,加之无恒心,无论写什么都比较空泛、直白,因而最初的写作道路是艰难而曲折的。”王玮回忆道。
    记得最初两年,每年王玮都给报刊投五六十篇稿子,却没有一篇变成铅字。因此他没少苦闷、焦躁、犹豫,也一度放弃过。后来他被调到团机关,又兼任新闻报道组组长,不写又不行,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调理后,在写新闻稿的同时又开始了散文创作。再后来,他在部队驻地结识了几个文学界的老师,在他们的指点下,散文终于得以在全国报刊露面,创作便觉得顺利多了。
    作品第一次见报是1997年,他的散文《秋月夜》发表在云南《文山日报》副刊上。“我开了门走出屋,沿着营房背后的小溪边走边看,小溪俏皮地打个滚,匆匆赶约去了。几只青蛙蹲在卵石上引颈高歌,好像在举行月光晚会似的。我无意打扰它们,可它们已经发现了我,全都打住歌喉,争先恐后地往水里跳,把月亮都撞碎了,就像撒了一把银灿灿的花瓣在水面上。这些花瓣打几个漂,荡几圈涟漪,便又簇拥着堆到了一起,月亮也恢复了橄榄球的样子。”
    看得出,他的散文中有一种质朴而又细腻的情感在里面,淡淡的,意境很美。
    他在网易开了博客,短短几年时间,就得到了网友赐给他的“第一写手”的美誉,而他却称博客只是个练习本
    “我一开始并不是想在网上出名,只是把博客作为自己的练习本。现在大家都提倡无纸化办公,那我的创作也要响应号召,于是就在网上开一个博客,纯粹就是瞎写着玩,有了想法马上记录下来,保存在博客上,就作为资料放在那,等到有时间了,再好好修改,然后发出去。”
    现在,他的博客在圈子内已经很有名气了,也得到了网友称赞——“第一写手”。一篇文章留言多得达2000多条,阅读量上万。
    但王玮坦言网上高人多,对他的诗歌有赞扬也有批评,但是他不在乎这些,只把博客当成以文会友的平台。他的网上诗友有来自烟台、北京、江苏等地。
    2009年3月的一天,他写了一首七律《自家春景素描》,“窗外榴枝吐嫩芽,引来小燕做新家。寻芳彩蝶蕊间舞,淘气花猫树上爬。篱内娇妻浇李杏,池边幼子逗鱼虾。得闲我自墙跟坐,快意悠悠慢品茶。”他把这首诗贴在博客上,一位名为“凯撒大帝”的网友发表了点评:“首联写景,榴枝吐芽、燕做新家,正合时宜。颔联对仗工整却谐噱非常。颈联继续其生动的描述,却仍不失工整,从谐音上分析,似乎可改为‘篱内娇妻浇李杏,池边幼子诱鱼虾’。尾联点题,突出悠闲的基调。跟:疑为根之误。整体看,全诗风格上更像是一首打油诗,标题用了‘素描’二字,十分贴切。”
    这则点评王玮十分认可,俩人后来一来一回,还成了知音好友。
    “在网易开博客后,我的作品又得到了网上朋友的认可,多次上首页,但只是浪得了一点虚名。”王玮谦虚地说道。
    “写文章不能强迫自己,但是要有一个写作计划,按照计划来寻找灵感,我现在是散兵游勇,在旁边零敲碎打。”
    “其实,作家的成名之路跟歌星相仿,歌星凭借一歌可以一夜成名,而作家一旦灵感来了,一篇(首)也可奠定地位。如崔颢,就靠一首《黄鹤楼》名垂千古,陈忠实靠一部《白鹿原》、彭荆枫靠一篇《驿路梨花》都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当然,前提是须有坚实的基础,博观而约取,厚积才能薄发嘛!”
    王玮在云南当兵当了15年,先后在《散文百家》、《黄河文学》、《解放军报》、《战旗报》、《读者俱乐部》(文摘半月刊)、《云南日报》、《含笑花》、《文山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100余篇。从部队转业后继续坚持散文创作,又先后加入高密市作协、山东省青年作协和中国国土资源作协。
    “其实,写作没有什么捷径可走,首先要有兴趣,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学天赋,再次就是多读多写。著名作家彭荆枫说过,用三分之二的时间读书,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写作,每天坚持写五六百字,不知不觉就提高了。”
    通过创作实践,王玮觉得文学并不神秘,就像玩“搭积木”游戏。文学素材就是形状各异的积木,拼成什么样的作品,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悟性。但首先要感动自己,再献给读者。
    虽然现在身兼三职的王玮日常工作十分繁忙,加班熬夜十有八九,今年以来还没发表一篇作品,就连山东省《国土资源导报》的吴文峰都开他玩笑:“怎么回事,江郎才尽了?”但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想法,不强迫自己,但有了灵感就记录到博客上,等过一阵子,再有了时间,回头来仔细修改。虽是散兵游勇,却是一名厉害的“大兵”,虽“偏说”,但一说即“正中”。

该文发表在2012年4月13日《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稷坛 副刊头条

数字报地址:http://gtszb.gtzyb.com/html/2012-04/13/node_9.htm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