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岭上开遍映山红

来源:作者:那山那石时间:2012-05-12热度:0

    当映山红开满斗篷山的日子,紧张忙碌的几个驴友相约一道去景中揽胜,闲里看花。
    周六的匀城,清晨洒过一层薄薄的小雨。七点过钟,我们按时出发。我们那台车子是林司的专驾,乘坐的有军哥、赵师、佘嬢。另外一台车子是市局的,曦哥书记亲自驾车,随同的有此次活动的组织发起者“罗摄郎”、张大姐、蒙哥、龙里局的“陈矿长”。一帮子人都是摄影驴友,其中曦哥和佘嬢是新买的摄影机,第一次参加摄影团出行,大家戏称他们为第一次出卖“摄像”。
    两台车前后朝斗篷山景区进发,一路走走停停。由于斗篷山是曦哥的“地盘”,当我们到达山脚下,曦哥和景区守门员协调,出示证件说明来意,在保卫处进行了登记后,我们鱼贯驶入景区。
    到达沅江源碑记处,已经是10点钟。
    林司因为腿脚有炎症,军哥没带摄影机,便留在了山下钓鱼。我们一行则打点行囊,装好干粮,检查装备,便沿着胡广峡谷徒步上山。
    汛期来临之前的胡广峡谷,溪水和春季的流量没有多少变化,也许是生态的原因,淙淙的流水量比较稳定。
峡谷中林木葱郁,一些原始树木伸出的枝丫遮过了半个谷底,典型的砂页岩被溪水冲刷变得越加泛红,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竞相怒放,偶有蝴蝶蜜蜂在花间飞舞。
    太阳出来了,从树木缝隙处洒下柱柱光影,散落在林阴下。知了在比赛唱着歌,鸟叫声此起彼伏,驴友们的相机对准各自感兴趣的不同的景物,快门咔嚓咔嚓的声音和流水声及鸟叫声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曲初夏变幻起伏的特有和谐交响曲。
    走完半小时的回廊栈桥,右侧方出现了一条通往东山的马车道,这里是胡广寨的搭接口,我们沿着马车道按之字路盘旋上山,一路上歇停,不断补充体力。
    也许是身居在偏僻的莽莽大山里,交通不便,城市的钢筋水泥难以运进村,胡广寨的布衣农家依然保存着完好的青瓦木板房,幢幢木房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而建,人工书写尚未褪色的对联映红了栋栋木屋。当我们一行背着各式背包和摄影机步入农家,巷道里响起了一阵汪汪的狗叫声。干净的村寨道路上没有牛粪马便,每栋房舍院落和寨内的通道都打起了水泥硬化路,这可能是当地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兼顾当前,考虑长远发展的一个杰作。
    11点半钟,我们在胡广寨稍事停脚再行整装。尽管太阳升起老高,但是由于山涧溪流布满了村寨,空气湿度大,感觉并不炎热。组织活动的老罗很有经验,在一户农家里寻着一位学生向导,妥善安排了回来的农家午餐,一鼓作气继续向山上出发。
    从胡广寨上山,我们才算正式爬上了山体。山寨的背后是一片梯田,初夏的田块已经耙平,蓄在田块里的浅水微波荡漾,秧田里经过第二道程序重新移植的秧苗有一个指头那么高,嫩绿色的叶片上还挂着尚未蒸发完毕的露珠。
一渠清泉从斗篷山腰横向蜿蜒,汩汩引入胡广寨上的梯田,叮咚直响。
    翻过寨后梯田,顺着引水渠的水源方向继续前行,不多时候,便到了山腰下,这里才算是正式登山的起点。
    在山脚下,远远就能看到山顶的映山红,一片片,一簇簇的,在突兀的石头和山地的斜坡上竞相怒放,装满了瞳孔的光圈,映红了视野里的空间,那是最能让我们鼓动心灵提起兴趣加快脚步的颜色。
    上山的第一段路并不缓,加上阳光越来越炙热,很多同志歇一段走一段,借助手杖,在挥汗如雨的原始从林里猫腰躬行。
    年轻的学生向导背着摄影包和三脚架,晃眼之间便消失在丛林中,只能靠呼唤和打口哨辨别其所在前方的大概位置。
    花了一个多小时爬完第一道丛林屏障,在高原湿地和丛林分界点处装上一瓶清泉,歇口气再上几个梯级路段,前面出现了一片开阔地。
    和来时的丛林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地貌,连山地植物都是泾渭分明。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海拔1960米的斗篷山天池,因为从未一睹其芳容,印象中的斗篷天池到底是什么样子,只有把天山天池、月牙泉等有天池的名山胜景印象统统录入大脑翻拍过滤,神往成为我们的不竭动力。
    开阔地的地表是白色的细沙土,会随着风吹飘走游离,就像大海边的白色细盐。紧贴着土表长着各种野草莓类同科的低矮植物,仅有的灌木丛就是那些盛开的映山红了。
    同行陈工是学地质的,他介绍说,这种地形属于泥盆系,斗篷山在约3亿年前是一片海洋,后因地壳变动,海水下层,陆地上升,便成了今天的巍巍斗篷。
    连绵起伏的斗篷山脉,在我们持续上山的过程中总是山重水复,不断变换着山体,已经不是想象中可视范围内的独秀峰。原以为到达一个山顶便是会当凌绝顶了,但尚未到达顶峰时,却从山腰穿过原始森林进入另外一个山峰。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当我们爬完斗篷第一峰,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映红了高岗山野。站在高高的砂岩石上,一任山风拂过耳际,尽情吸收难得的凉爽。同事们举起手中的摄影机,对着漫山嫩绿和艳花如火拍个不停。
    触景生情,大脑储存已久的诗意如泉喷涌。这满山遍野的映山红,似乎从《沁园春》的来源地长沙飞来。“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伟人站在长沙的水陆橘子洲,满目美景,畅想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一切过往云烟,尽化在当年万户侯的粪土里了。
    情感的闸门一旦打开,一发不可收拾,一任飞思幻想。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湖南和贵州紧紧相连。斗篷山是湖南沅江的发源地,在胡广峡谷的进口处,矗立着有都匀市人民政府、湖南水文地质局、潇湘晨报社三家共立的“沅江源”石碑,崖上刻有沅江源碑记。“沅江源”三个字是书法家黄永玉写的。据2005年《潇湘晨报》载,湖南省“三省四地四水寻源”活动时,黄永玉挥毫写下的“湘江源”、“资水源”、“沅江源”、“澧水源”,被刻在四块巨石上,悄然矗立于贵州、广西和湖南境内四条河流的源头。 “沅江源”碑揭碑仪式是在2005年4月26日举行的。
    流经湖南省的沅江,在贵州省内上游称龙头江,中游称清水江,至黔阳县黔城镇与潕水汇合后称沅江,然后沿雪峰山西侧流经辰溪、沅陵、常德等县注入洞庭湖后归长江。沅江全长993公里,流域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大船可通常德,小船可至桃源,是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的重要航道。沅江在古时就非常有名,以“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在湖南省北部濒临洞庭湖滨还有一个以江为名的城市——沅江市。
    沅江市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有1500多年历史。早在5000多年前,现沅江市境内漉湖等地已形成原始村落,到青铜器时代,莲子塘一带聚居村落已相当密集。春秋战国时期,沅江成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无独有偶,站在高山望平川,诗和歌紧紧交织在一起,有关红色的故事倒海翻江。“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天,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
    思绪浮想联翩,一发不可收拾,《闪闪的红星》插曲《映山红》从天外飞来。1960年10月29日到11月14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傅庚辰写完了剧本中所有的歌曲,配上了合唱,增写了《红星照我去战斗》,并完成了全部乐队伴奏总谱,每天夜以继日地工作。这些歌曲经摄制组全体讨论获得通过,回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录制。就在这时,傅庚辰却在音乐组一次开会的办公室里发现了《闪闪的红星》文学剧本的第三稿。其中有一首歌词写道:“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若要盼得亲人回,岭上开遍映山红。”在“四人帮”实行文化专制的时代这几句话让傅庚辰怦然心动。音乐组的其他同志也认为这首歌词好,鼓励他换歌。但前几首歌已经摄制组讨论通过,总谱也已完成,花费了很多心血,马上就要开始录音,从头新写能否超过从前?思想斗争很激烈。但是经过深入分析,他认识到:冬子妈唱歌的时候,她还不是共产党员,红军到了什么地方,何时回来,她也还不知道。她是凭着信念和向往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回来的。所以,在白色恐怖气氛下,在夜半三更,在山中一个茅屋里,当她的儿子问她爸爸和红军什么时候回来时,她从心里发出了向往的歌声“夜半三更盼天明……”是合乎此情此景下人物的思想感情分寸的。想到这里,傅庚辰下决心舍掉《手捧红星盼红军》(一)、(二)和《热血迎来红旗飘》,改写《映山红》(一)、(二),并把歌词中的“若要盼得亲人回”改成“若要盼得红军来”。
    一阵山风吹过,无边思绪收缩。拍完一个景点,漫山的映山红终究抵挡不住前行的脚步,尽管视觉永远不会疲劳,但是天池终极目标尚在呼唤,利用拍照的时间做了一些休整,依然前行。
    翻越第一道山峰,横穿一道小山梁,便进入了洼地,一大片一人高的水竹林海忽现眼前,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像一块运动着的地毯。
    继续前行,没有别路,需要穿越一道水竹林海屏障,竹林中只有一条几乎看不到痕迹的羊肠小道,因为高寒地带的水竹林海刚好没过头顶,不能直接站立走进去,只有猫着腰。午间的太阳火辣辣的,肘部以下全被竹叶割划,浸着汗水的盐渍,又痒又辣,真个地道的“麻辣烫”。
    刚钻出竹海,又进入原始森林、山路奇特的小,四面看不到方向,难怪在匀城生活多年有经验的老兄们都要请向导,初来者不迷失方向才怪。
    在莽莽丛林中横过一座山腰,下了一个谷口,继续朝着另一个山脊向上前行。外面是悬崖峭壁,深不可测,要不是有茂密的树木遮挡,行人绝对不敢从山峰顶上走过。
    依附着石壁生长的枯藤老树,根部紧紧抱着石头,枝干朝着安全的一边生长。与植物有特别姻缘的我,敢说这绝对不是植物生理向光性的原因,而是把枝干的重心朝着安全地带生长,是因为这样就不易被狂风扭断跌落谷底。生命力之坚强,令我们汗颜。
    据长期参加野外调查工作的曦哥介绍,斗篷山顶从12月起就开始积雪,到次年3月才开始化雪。由于高山顶上的树木经受了太多的风霜雨雪和低温严寒,没有一颗笔直的树干,全部是弯弯曲曲的蛇形枝干,汇成了林海蛇阵。地衣植物爬满了树干,让树木披上了一层厚厚的外衣,形影相随,风雨相伴,春夏共同滋养,相依度过严冬。
    在竹海中不时碰到一堆堆被剥下的竹笋外壳,在雨水的浸润下发酵,闻到一股股霉烂的味道,那是斗篷的山民采集竹笋留下的痕迹。据学生向导说,他们一天可以采集五六十斤竹笋,拿到集市上可买到百来元。
    人迹罕至的斗篷山顶偶有驴友上山露营,我们在快达山顶的时候,就有贵阳来的三男三女背着背包下山,还带着一个当地的向导,挎在肩上的布袋里,装了一袋的竹笋。
    学生向导也是趁着双休日的机遇,遇上时自己当个引路人。一天的功夫,挣个50元贴补生活零用。不过这种机遇不是很多,所以上到斗篷的山路,依然那么原始,鲜有络绎景象。
   斗篷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山峰连着山峰,林海接着竹海。土层稍厚的地方,全是湿地,稍不留神,便会一脚陷进稀泥里,同行的赵师虽是匀城人,但未能幸免于沼泽泥潭。看来,阴沟里面能翻船的理论能够成为人间至理名言,绝对是生活的极品提炼。
    下午两点多钟,我们登山组在左冲右突中一路摸索到达天池。此时,高山流水的韵味才在眼见为实中亲身体验。
    斗篷山天池海拔1900米,懒悠悠地躺在斗篷山腰下仅有的稍缓地带,斗转星移,享受着着人间难得宁静和悠闲。悠悠的斗篷山,东与丹寨县、三都水族自治县毗邻,南与独山县、平塘县接壤,西与贵定县相邻,北与麻江县交界。
    从山顶流下的地表水和沼泽中积蓄的水分在这里汇聚,成了一个天然的蓄水池。中间还有一个小岛,典型的翻版日月潭。池中岛上还有一棵高约两米的不知名的小树,孤零零长在水中央。据曦哥说,和他十多年前来看到的一样,几乎没有变化。天池深度约3米,水清见底,一眼就能看到池底的青苔。大家没有看到池底是否真的有鱼存在,恬静已经成为亲自大自然的首选。
    一睹天池自然之美,这时大家才感觉到已经饥肠辘辘。赶紧翻包找寻一切可以填充能量的食物,缓解饥荒。
    带去的纯净水瓶喝干了,大家装起池中的水,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淋漓。
    相机是这个时候派上用场的最好记录,留影成为攀登高峰最好见证。赵师架起了三脚架,180度的广角镜头把整个天池的范围收入记忆保存,自拍让整个集体狂欢,不留一丝遗憾。
    3点多钟,夕阳渐渐西下,继而转变得阴沉。天象告诉我们,不能再流连,该是下山的时候了。
    下山是回头路,又是下坡路,路熟车轻。加上太阳隐进云层,一扫中午的炎热,大家放快了脚步,上山时没有发现的景物,一路下山拍回来。
    如火的映山红在隐去的余晖里,渐行渐远。最后,消逝在身后浑然一体的天空里。但是那漫山的红色,却永远燃烧着每个登山者的心房。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月亮泡的传说

下一篇: 神秘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