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芨菜畅响曲

来源:作者:南舒时间:2012-04-25热度:0

           芨菜畅响曲

   芨芨菜的记忆源于童年,尽管是朦胧的,但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里。那正是困难时期,父母带着妹妹、弟弟和我生活在一个地级城市。也许生活所迫,妹妹被送到了外婆家扶养,我和弟弟随父母生活。当时吃是最大的问题,一天三顿的清汤胡萝卜,实在令我对吃饭失去了兴趣。每到吃饭时也是我最难受时,甜甜的胡萝卜怎么也咽不下。一次吃饭时,一看又是胡萝卜,我手中的碗端了又放,放了又端。父亲见状便对年小的弟弟说,去把打牙锤拿来,不吃饭打掉他的牙(其实也不是什么打牙锤,就是母亲做针线活用的线陀螺)。由于惧怕打牙锤,我只好耐着性子把照见人影的胡萝卜汤吃掉。看到我吃饭如此的难,母亲想尽了办法,总是魔术班的变出了一些野菜汤什么的。一次,一种独特的野菜味引起了我的注意,淡淡的清香犹如田野中刮出的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初次尝到如此美味的野菜汤,我一口气喝了两大碗。妈妈问我,“好吃吗?”“好吃。”“这是芨芨菜汤,喜欢了妈妈再去挖。”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听到芨芨菜的名子,也第一次记下了芨芨菜的美味。
   文革期间,我们家是吃商品粮的。每月26斤的粮食,虽吃不饱,但也饿不着。再加上妈妈常买一些红薯等粗粮补贴,生活还算过得去。平时吃的最多主食就是白面与红薯面参杂的花卷馍,时而也能吃上点大白馍。当时我在城市郊区上小学,同班农村小同学们很是羡慕,有的甚至对我说,把你家的大白馍给我拿一个。背着母亲,有时我也会把大白馍递到小朋友手中。文革中期,兴起了一段忆苦思甜。各单位的领导中午都不让职工们回家,号召他们下野地里挖野菜,回来后再加一些杂粮面放在锅里,煮成野菜糊涂汤当午饭,名曰忆苦思甜饭,吃饭的目的是让职工们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轮到母亲的单位吃忆苦思甜饭了,而且吃的是芨芨菜黑糊涂。母亲知道我好吃芨芨菜,嘱咐我早点到单位喝芨芨菜糊涂。开饭时,一些知情的小朋友拿着小碗嚷嚷着叫撑大勺的伯伯多盛点。没多大工夫,一大锅芨芨菜糊涂汤就被抢光了。没喝上糊涂汤的大人们说,让孩子多喝点吧,旧社会的苦我们吃够了。
   今年的春天来得晚,农历二月二后,还是冷嗖嗖的。春天在我脑海中记的最深的就属芨芨菜了。是的,芨芨菜已离开饭桌多年。如今,随着人们对养生的需求,芨芨菜又成了上佳的健身补品,芨芨菜性味甘平,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很高的药用价值。闲来无事,我决定带上小铲子同妻一道到效外走一走,顺便看一看儿时爱吃的芨芨菜长出来没有。一者可以散发一下城市的沉闷,再者可以领略一下迟春的气息。
   沿着宽阔的柏油路,原来走过的路旁不知何时长出了高大阔气的厂房。尽管是到了春天,但残留的树林中的还是一派冬的景色,灰蒙蒙的一片。突然,一团粉色的光亮进入我的眼帘:那不是樱花吗?春天还没到来,樱花怎么就开了,而且还有败的迹象。看来,我错怪了春。大有不识春天真面目,只缘身在高楼中的感叹。樱花怒放季节错过了,这完全是知觉惹的遗憾。为什么我不早一点到效外呢?现在一切都晚了。现在我体会到了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真正含义了。猛然醒悟,我认真地寻找起春天的痕迹来:垂枊的主干已开始黄中带绿,摇荡的枝条也挂上了点点的翠绿;满身毛毛虫的白杨树挺拔昂然,微风吹来,摇曳如玲,洋洋洒洒地撒向大地,犹如一遍深褐色的地毯。娇嫩的麦苗轻轻地摇着头似乎要告诉我什么?对!麦田中隐藏着芨芨菜。妻却拦住说,现在科学化水平高了,农人们大多在麦田里用了除草剂,吃着不安全,我们最好到树林中去挖。
  这是一片小树林,林中似乎没有春的迹象。大多树枝光秃秃的,没有枝芽,没有树冠。只有林子底下却不时显现出盎然的春机,绿油油的小草随风飘荡。我想,小草旁一定长有嫩小的芨芨菜?于是,同妻到林子内,寻找起芨芨菜来。这里的小草我大多不认识,只有少量的猫眼草、刺角芽等还叫得上名子。忽然,一棵棵锯牙状的嫩绿小草迎风摇摆,叶片上还泛着红云。这不就是芨芨菜吗?但与来时的想像大相径庭,大多芨芨菜头上顶着一朵洁净的小白花。这种白花非常奇特,没有花瓣,碎碎的,就像缩小了的韭菜花。显然,芨芨菜们已有了老像。妻告诉我,尽量不要挖那些有花的芨芨菜。但必经已过了时节,头上没有顶花的芨芨菜的确太少了,半天才挖了一小把。看来我只有拿出看家本领,对芨芨菜进行地毯式寻找了……这个方法果然灵验,很快我的菜袋子鼓了起来。比竟我们找的这块林子草地少,要想有大的突破就难了。于是,我试着把一些刚开花的芨菜也收入囊中。挖时我试着先把芨菜的花径掐一下,掐得动的,就留下,掐不动的不要。思路一改战果丰,仅仅个把小时,菜袋子就装不下了。再看看妻,比我挖的足足有两倍多。
   满载而归。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想着明天将要吃到美味的芨芨菜肉水饺,不觉咽了口水。美味的芨芨菜伴我走过了童年、少年和中年,一样的芨芨菜不一样的感受,但芨芨菜淡雅而清香的美味却永恒地飘荡在了我的记忆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