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618,潜伏40年的红色电波

来源:作者:雪泥恒香时间:2012-04-25热度:0

沂源县鲁村镇峨峪村北山,有一处建于六十年代承担着战备任务的红色电波基地,,代号618。电台建好后,当时的建设者只有最高领导知道用途,其他人均不知情,从1974年开始,618作为中继站,转播着山东台的广播信号。2006年,不再承担战备任务的618电台,做为爱国和国防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这处华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战备电台,在历史烟尘中潜伏了40年,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怀着对这个战备电台的好奇,寻了闲空,于是去探寻这个基地的秘密。
  弯弯曲曲的环山路,如今已是水泥铺地,越向前行,高大的山林树木越多,传闻中的电台基地隐匿在群山环绕之中,洞口向南掩映在古木之下,设有哨位、瞭望台、沙袋、铁丝网和反坦克炮、防空高射炮两套防御系统,山坡上立着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宣传标语。
  进入洞口拐个弯,绕过弧形拱门,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入目是一条狭长幽深的坑道。进洞拐弯的设计,是为了减缓炸弹爆炸后的能量,弧形拱门用钢筋水泥浇铸,安装有自动装置,能防核冲击波。
618电台由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坑道组成,东西二百多米,南北一百多米,呈“丁”字形,几乎掏空了整座山。坑道两侧的房间大大小小有几十间,存放着电台所具备的各种机械设施、人员吃住、休息等设施,有播音室、候播室、收音室、电台技术部、制作部、鼓风机组、柴油发电机组等等,全部按照转播设备的技术要求建设。最难能可贵的是保存了六七十年代一些老式的广播设备以及军事设施,其中包括当年上级拨给618电台的青岛牌电视机,那在当时可是沂源县的第一台电视机呢。
  建设在坚硬花岗岩下面的618,现在看来无比简陋,却具有对抗核武器、化学武器、生化武器的三防功能,在当时,它相当于一个地方省台的规模格局。
  最奇特的是坑道内的水库,距山顶70多米,水深$2,水是活水,有泉眼,加上岩石缝里也不停渗水,水位会一直上涨,满了就用水泵抽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水质优良,是天然的矿泉水,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据说这样的水库,在坑道内大大小小共有4座,可以说,解决了吃水的问题,在这个冬暖夏凉、防范设施比较齐备的山洞内,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俨然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生存根本不是问题。
  618台是为了战备需要而建设的电台,60年代,国内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战争一触即发。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为保证一旦发生战事,党和人民的声音不中断,中央军委决定在华东地区秘密建设战备电台。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亲自选址,将电台选在了老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区,才有了这座海拔$2,占地229亩,发射功率50千瓦,覆盖淄博、临沂、潍坊、泰安等13个市县的红色电波基地。这么多年过去了,618的战备功能一点没有消弱,深埋地下的主体工程仍旧坚不可摧,坑道内齐备的设施展现出当年设计的专业性和前瞻性,折射出建设者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
  618,这段特定历史时期的红色电波,潜伏,是为了国家利益的需要,开放,是为了教育后人永记那段岁月,它的存在,明示我们,唯有强大,才不被欺负,唯有强盛,才有机会与世界各国平起平坐。所以,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才有了走向新时代,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盛世中华。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芨菜畅响曲

下一篇: 花开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