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石苑牧歌

来源:作者:邹顺驹时间:2012-04-15热度:0

石苑牧歌

文/ 邹顺驹

1. 楼兰遗韵

楼兰是我国新疆一个古国的名称,至今已消失了两千多年。但它在汉、唐以来的史书上,却留下了大量的文人墨迹,富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化石“楼兰遗韵”极具一种时、空的苍桑感,它就像今天的楼兰遗址一样斑瘢陆离。但却不失大化彩玉石的天籁风韵。它虽残犹坚、缺而不失。因为在大千世界中有一种残缺就叫“楼兰遗韵”,它能让我们从中明得失,知兴衰,读出人类真正的价值所在。

2. 驼岭天池  (原名高峡出平湖)

广西三江石最大的亮点就是质优、色美。其质地绝大多敉为硅质粉沙岩,由于石头硬度高,在河床里很难被自然条件改造,所以形体变化一般都不大。
但《驼岭天池》却是个例外。它除了质优、色美外,还具备形奇的特点。既有“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石肤,又有九龙璧那样的山体造型。尤其是镶嵌在驼头下的那方天池,更像是画龙点晴,让它多了一种圣洁的意味。

3. 异景奇观

这是一件“虚”中有“实”的黄龙玉雕件。“虚”是指其中的“非写实艺术”成分,“非写实艺术”不会去表现作品的具像;而是用质感和色彩去渲染一种浓郁的抽象美。“实”是指它同时又有空间的量感。仅管这种量感是一种怪蜒的组合,但仍有硕果累累的具像美。所以,它才是黄龙玉雕件中一件中西合璧、溶汇古今的“异景奇观”。
不过,这件作品还有一绝,即它是黄龙玉中少有的“鸡血”品种,这应该更让它叹为观止了。

4.仙风道骨

九龙璧“仙风道骨”是件神形兼备的佳作,(大自然用鬼斧神工创作出来的作品)它表现了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正立于祥云之上目视远方。
我们之所以称这方石头为作品,就是由于它形象鲜活,在艺术上符合人体解剖生理结构的要求、符合园雕作品的基本特征。此人头面部尤具古风。“他”发吉上扣有吻板状的冠免,一部长髯若隐若现、直飘到胸前,生动地展现了“仙风”的神似和“道骨”的形似。
“仙风道骨”和“汉魏风骨”一样,都是人格和精神的象征,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赏石文化一种高尚而华美的愉悦。

5.飘不走的彩虹

虹、霞以色为美。“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这种描写虹、霞的古诗,不知让多少人为之倾倒.。
三江红碧玉亦然。其色灿若嫣霞、宛若“巴林”。但它最早却被称作彩卵。卵者,园也。一般很难从它身上看到造型石的特征。
不少石界的人都知道,硅质类的石头,如玛瑙、玉髓、碧玉,外面都有一层包裹体。色泽的美在内而不在外。故切割打磨的多,原汁原味的少。而三江红碧玉则不然,它的红布满全身,是一种不需要经过打磨的红。它像五星红旗一样,有一张最美、最美的脸。由于色泽之美独步石坛,故曰:“飘不走的彩虹”。

6. 母爱情深

观赏石是一种非常质朴的原生态艺术。它和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不以工丽取胜,而己古拙见长,集道家“有生于无”、“有无相生”之大成。它往往只有生活原形的“一鼻一毛”、“一丝一缕”,就像娇洁月光下的影子。但却可以取得以少胜多、以小见大、取精用弘、万取一收的艺术效果。
这方长江绿泥石即为一例。石头上的“母与子”尽管只有一个简单的形体特征,但由于神大于形,(造型神似超过了形似)因而比有鼻子有眼的艺术品更具有感染力。
从图片上我们可以见到,一位肢体蜷曲的母亲,正紧紧地把孩子搂抱在自己胸前;孩子也蹶起小屁股在奋力往母亲怀里躜。这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呵,明白了,这正是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一位死在废墟下的母亲正在拼命保护孩子时的情景。

7. 南山奇观

这方“南山奇观”是块“段石”。“段石”是景观石中一个著名的品种,极具收藏价值。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有很好的寓意——像征“步步高升”甚至“平步青云”。不过人们亲睐段石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如这方“南山奇观”的大化石就另僻蹊径,选择了“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赏玩方式。这是一种陶渊明似的玩法,很有文人味道。在人欲横流的今天,能够远离市俗,这或许是一个不错的赏石境界。

8. 鲲(原名“海阔任我跃”)

这方灵璧石乌黑油亮,阔背、硕尾。一看就是条海里的大家伙。那它是鲸吗?不,它不是鲸。因为它的块头比鲸要大得多,只能像庄子在《逍遥游》里说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所以,它是比鲸还要大的“鲲”。庄子说,“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曰‘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正是当今灵璧石的一个绝妙的写照。
中国古代四大名石:“灵壁”、“太湖”、“昆石”、“英石”承载了敉千年中华文化,在当今早就该“化而为鸟”了。不过,现在它们还是“鱼”而不是“鸟”;是“鲲”而不是“鹏”。但“鲲”迟早会变成“鹏”,这个大家伙和其它几个终归有一天会“绝云气,负青天,高飞九万里”的。


9. 岁月如歌

蓝珊瑚化石《岁月如歌》形态怪蜓,但构图奇美、阿娜多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赏石艺术创作。
该石创作的第一个要点,是观赏面选得好,这是一种“发现的艺术”。它使珊瑚石上的众多触角产生一种外化的张力,看上去就像一只变了形的刺猥;它创作的第二个要点,得益于配座。其座子的形态与大小和上面的珊瑚基本相似,就像是另一只倒过来的“珊瑚”。这样,两只“珊瑚”中部就形成了一大一小两个空间,从而让整个作品虚实相济,充满了动感。


10.古渡犹存

大化石的成分含透闪石。也就是说,它和新疆和田玉中所含的透闪石有相同的物理特征。但大化石未必就是和田玉,这里面既有文化积淀的原因,又有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不过有一点却相当重要,即透闪石为大化彩玉石带来的温润度和玉化感,是任何同类水冲石所达不到的。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古渡犹存》中得到证实。
从它的身上既能见到石头玉化后那种似透非透的凝脂感,又从温润的石皮上见不到一点火气。那种“透、冻”的视觉效果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秀色可餐!
我把《古渡犹存》的形象载体看作舟。不过,它更像长江上那种载货的滚装船。船体右侧高出的部分是驾驶仓;左侧是一堆装得满满的集装箱。长江上的集装箱码头不少都从远古走来,只不过让夕日的“古渡”换了人间而己。


11.森林宠儿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位《森林宠儿》应该是一只昂首垂尾的玛瑙松鼠。你看它尖吻、鼓腹、硕尾,构图完整、形体流畅、细部清晰、呼之欲出。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方玛瑙观赏石色彩非常靓丽。石上的大片红斑艳如朱砂,流光溢彩。像这样的戈壁玛瑙即使在内蒙也十分罕见。

12. 岁月流芳

《岁月流芳》是这方长江绿泥石的一种意像美。
“意像”和“抽象”不同,它也是观赏石上的一种具像。只不过一个在人的眼里;另一个在人的心中。质言之,“意像”是在“具像”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像外之像”、“味外之旨”,是与“形似”相对应的“神似”。如果没有“具像”,“意像”便成了空穴来风。
比如这块石头。与《岁月流芳》相关联的,是“靴”和“足”。假如把具像比喻成人的驱体的话,“意像”便是人的灵魂。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从《岁月流芳》里看到了这个人一生走过的艰难足迹。

13. 红运当头

中国人管遇见了好事叫“走红运”,用两块钱摸到了五百万叫“撞大运”,如果天天都能碰上这样的好事就会说“红运当头”了。这几年由于改革开放,不少人的腰包都鼓得很快,一夜暴富的人不乏其例,说红运当头毫不过分。但运气、手气必竞是个机会,很多富起来的人恐怕主要还是由于“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14. 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的审美价值,主要在于作者独到的赏石艺术创作。审美客体(石头)很像是一把“带把儿”的镰刀,它的灵性和活力全在弯弯的勾形结构上。如何利用好这个地方,便成了创作成败的关健。于是,作者想到了“洞天福地”。审美客体通过审美主体(人)的对像化,即“艺术创作”,使其构成了一种新的形象画面和美学意境。仅管洞的比例稍大了一点,但仍能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印征。湖北利川县便有个“腾龙洞”,可以把直升飞机开进去。

15. 祭祖

灰岩《祭祖》中供奉的“三牲”很像是一只烤全鸡。在古代,“三牲”分别是猪、鸡、鱼。所以,这个命名非常切题。
南宋陆游有首诗叫“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亡告乃翁。”他把家祭和国祭连在了-起,这和我们今天大陆和台湾的祭祀完全相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所以,两岸和全球华人都把“九洲同”当做了每年最大的祭祖。

16. 归巢

《归巢》是目前葡萄玛瑙中十分罕见的珍品。它不仅鸡形肥美,栩栩如生,而且玛瑙颗粒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其中红玛瑙颗粒尤其珍稀,即使早在一、二十年前,也是倍受名家大碗们追捧的尤物。我相信就像《归巢》的寓意一样,这件价值不菲的葡萄玛瑙定会孵出更新、更美的“鸡仔儿”。

17. 始祖

    这方九龙璧形像奇特,巨大的岩石下深藏着一个“人”字形的洞窟。这分明是告诉我们,它曾经是人类居住过的地方。故我将其命名为《始祖》。我国古代著名的“山顶洞人”就居住在50万年前北京龙骨山的洞窟中。只不过那时后人类还没有发明文字,更不知“人”字为何物。《始祖》的发现,莫不是上天对中华文化早有这种按排?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