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又到清明忆香时

来源:作者:那山那石时间:2012-04-13热度:0

    清明节又到了,看到坟头上焚烧的祭“香”和一根根细竹条上飘着的白色纸钱,总让我想到“香”的来历和过去,心中总有一种和“香”纠缠不清的瓜葛故事。
    “香”是农村祭祀用的一种特殊物品。在农村,过节焚香烧纸点辣敬奉祖先神灵是特有习俗和规定的必备程序。
    大山上小米柴碾碎的叶子,焚烧未烬捣成粉末的树枝碳头,加上一种糯米野草叶的碎末,在山泉水的粘合下层层粘在一根根一尺多长的竹签上,晒干后便成了粉黄色的“香”。
    点燃后的“香”,一丝丝青烟中透出阵阵芳“香”味。
农村制”香”的过程要花费太多时间和劳动力,但是农民们的劳动力很廉价,基本忽略不计,一切都只为那一点“香”钱。
    点燃一炷“香”的背后,要经过在山上焚烧柴禾,然后取回家中舂捣碾磨后晒干,小米柴叶和糯米禾叶采集碾成粉末晒干脱水,然后才经过水和竹签的混合搅拌制成了”香”成品。
    除了劳力之外,主要工具是农村那杠杆式的舂碓。像火车声哐当哐当的舂碓声,演绎了多少农村制“香”过程的辛酸苦辣。
    老屋对面大山上有个逝去多年的“香”婆婆,制作“香”是她的专利。自打懂事起,“香“婆婆就经常在隔壁的堂兄弟家制“香”,农村人管叫提“香”。因为竹签和碳头粉末及糯叶混合的过程要扬起竹签不停地搅拌,提起来放下去不断滚动不断层层粘合,很需要手工技巧的。
    首先将一把竹签蘸了清水之后,放进黑色碳末灰中搅拌,待竹签均匀沾上一层均匀的碳粉后,再蘸水继续放进糯叶粉末中继续扬起搅拌。认为达到基本的厚度后,最后放在两根竹竿上晾晒,一炷”香”从开始到成品,最少要一个星期。
    农村手艺人的知识产权,除了药材方面的偏方以外,基本上都是共享的,只要是行家里手,培训徒弟是免费的,最多不过主人倾其所有做好的农家饭,包教包会的内容包括编竹箩,织竹席、制簸箕、箍木桶等等。
于是奶奶会制“香”,母亲会制“香”,烧柴禾取碳头的事情交给父亲完成。而我却只能守着用血汗换来的一毛毛售卖“香”的零钱,完成了学业。
    制“香”的当天,要选择艳阳高照的日子,如果遇上万里无云的天气会更好,因为晾晒节约了不少时间成本。由于气温高,碳末和糯叶末横飞,奶奶、母亲的脸上脖子上沾满了“香”灰,成了特种兵的花脸。寨子四邻无偿的参照培训,给我一个时代的烙印,就是家家都会制“香”。
    赶场天,家里能拿到集市上换零钱的当数“香”了。一背篓的“香”,如果市场好运气好很快行销脱手,便可以攒下五、六元到十几元钱,但是运气不会像想象的那么好。
    卖“香”盛行的时候,楼下的保安家住在乡场的闹市区,正赶上卖“香”区域集中在他家门口。人流多时,那个依稀记得的狭长巷道摩肩接踵,被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保安的机会来了,父母亲们卷缩着占据不到一个平方米的地方,要收取不开票的五毛钱到一元钱卫生费,叫地盘费也行。后来集市改了地方,保安同志再也没有这份油水了,生活换了另外一个天地。
    制“香”的人渐渐多了,市场也有竞争力。于是母亲和父亲又延伸地盘,将“香”背到几十里地的外乡售卖。已经读初中的我,遇上寒暑假或双休日,总得和父母亲一道,起早贪黑地背“香”到外乡赶集,为了攒下那点微薄的“香”钱,永远不知疲惫。
    告别煤油灯时代,农村有了电灯的光明,电视让人们知道了很多东西,于是这个“香”火的产业,便日渐衰退,逐渐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老水碾,老磨坊,老碓窝成了古董摆设,让人们在引入眼帘中记忆着原生历史,追忆着尘封的往事。
    在农村,如果哪家老人过世,就要烧很多“香”。于是便产生了一个为期几天的职业工种,叫做“香厨司”。香厨司就专管在灵堂四周及安放灵柩那家的烧“香”工作,不得让“香”燃尽,快要燃尽时就要点了插上继续燃烧,要选很能熬夜之人,是件很辛苦的免费差事。做道场的先生会将过世这家亲戚帮忙的任务分工写在榜上,相当明确。
    如今三月上坟,清明上“香”,“香”儿味变了很多。满街都是机制品,再难见到农村的手工土特产品了。而且上“香”的名堂越来越多,除了“香”纸和蜡烛以外,仿制的人民币、“香”车美女模特纸、麻将桌、奔驰车、豪宅屋,应有尽有,只要亡灵生前没有享受过的,都在市场上买得到,统统买了送去,让逝去的亡魂在阴间潇洒享受一回。
古今关于“香”的故事,总关联到万家灯火。农村的神龛称之为 “香”火,就是堂屋中间供奉祖宗神灵的位置。    
    农村男孩,最能传承“香”火,祖姓延续,代代相传。因为姑娘都要出嫁,养老的问题都由男孩来承担。如今时代变了,有了国家的扶持政策,农村“香”火的薪尽火传概念显得没那么重要,孝敬老人才是第一。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指的是做事没有准备的人,抓急了一切神马都是浮云,搞得一团糟,无用。“烧高香”的本意是向神佛虔诚烧香,比喻真诚地向人致谢。但是如今很多却演绎为一个人想要达到一个目的而走捷径,向能帮助自己办事的对象敬奉,以期获得相应的回报。
    “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表达了孝子对祖宗的敬奉;“烛摇红彩仪金凤,香吐青烟舞玉龙”,是对家族兴旺发达,儿孙有为的希望;“日暮汉官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表达了王侯贵戚的奢华。
    “香”火的鼎盛和家道的衰落,总在“香”火的故事中轮回更替。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伴随着森林防火的意识,集镇以上的很多坟山出现了鲜花,农村亡故多年的亡魂在天之灵也进了“城”,享受送鲜花的“待遇”,坟头上不再“香”烟缭绕,炮花纷飞。
    “香”和各种节日的紧密链接,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延续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