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感受关中民俗

来源:作者:剑熔时间:2012-03-19热度:0

             【随笔】感受关中民俗
 
                        作者:剑熔
 
   我感激,感激一个人。
  就是这个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历尽坎坷,备受艰辛,抢救性征集保护了33600余件(套)散落在陕西关中八百里秦川民间的各类历代民俗遗物和艺术珍宝。
   就是这个人,历时二十年风雨,凭着自己的信念和毅力,让秦岭终南山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的脚下有了一座聚集民间精华艺术的博物院,搭建了一座展示关中民俗的大舞台。
  走进位于西安太乙宫地带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古朴、新生、精美和大气,正如唱遍三秦大地的秦腔剧目一样,粗狂豪放,精华叠现,不失细腻和古韵。
  进入院内,迎面是一座坐南面北的二道门,这道门原址在白水县的赵家。赵家门楼始建于清末,结构呈“品”字形状,上下两层,东西长十五米,南北宽五米,高十三米,雄伟,庄重,气势非凡。此门楼的门洞中开,两边附带着侧门。门楼东侧偏门,是八仙贺寿纹石门,门楣正中浮雕着九个人物,正中老者驾鹤腾云,鹤的下方为一仙鹿,此人为南极仙翁。其右侧为八仙中的吕洞宾、张果老、汉钟离、铁拐李,左侧为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和曹国舅,人人各踏祥云,手持法宝,两端各有仙树寿山,在几人的背景处阴线刻有琪花瑶草祥云。
  西京雄镇城门楼原址在富平县唐家堡村南门,城楼建于明代,南北长18米,东西宽10米,高10.8米,门洞上方镶有明崇祯十三年“西京雄镇”石匾,有集贸市场图案的砖雕,匠人们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而成,上面的人物、车辆、牲畜、交易场面等雕琢栩栩如生,一派繁荣景象,充分体现了当年这个古镇经济文化的发达,也展现了建筑工匠们高超技艺。
  古戏楼,也称梨园,建于元代,主要建筑分为两部分:古戏楼和看戏楼。看戏楼上下两层,梨园前门正面巨幅砖雕石雕图案极其精美,每幅都堪称是精妙绝伦的艺术品。通过门洞,映入眼帘的是古戏楼,这座古戏楼距今已有130年的历史,于九十年代初期,在合阳县一带发现,当时该戏楼受损严重,面临倒塌,及时得到了原样移址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我是在电视上看过多次的,而在这古戏楼里,让我面对面的欣赏了华阴老腔《关中古歌》,那一板一眼,一声一调,一招一式,与电视上看到的绝然是不同的享受。老腔的词是这样写的:女娲啊娘娘补了天(补了天),剩块石头成华山(成华山),鸟儿背着太阳飞,东岸边飞到西岸边……天空与大地做伴了,鸟儿背着太阳打转了,华山与黄河做伴了,田里的谷子笑弯了,男人与女人做伴了,撅把抡的更圆了……
   在院内,还收藏了大量的拴马桩,奇特、朴素,听解说员讲:过去,那户人家的门前拴马桩多,就象征着这户人家的兴旺富裕。
在博物院,我看到的是由无数曾经散落在民间的古院落重新组成的宏大的古院落、古街道。
    看到这些,我感激一个人,这个人叫王勇超,是他一手谋划和建造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让即将消失的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等汇聚在这里,成为关中一道难得的、亮丽的风光。
 


 作者简介:剑熔,男,原名李建荣,60年代出生在陕西富平,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通联:727101 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矿办公室    剑熔(原名李建荣)
邮箱: vertljr@163.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gxikuangren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