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浴火重生水磨镇

来源:作者:李道华时间:2012-03-03热度:0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东南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距映秀镇5公里,都江堰40公里。古镇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享有“长寿之乡”美誉,又称“老人村”。地震之前,这里是羌、汉、藏、回、彝等民族集聚地,又是汶川县的农业大镇、工业重镇。据说古代镇上有许多以水为动力的水磨,水磨镇因此而得名。
    2008年5月12日的那场大地震,瞬间把水磨古镇变成一片废墟,千年古镇毁于一旦,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经历汶川地震后水磨古镇如今变成啥样子,我在心里一直有些忐忑,挂念、好奇和猜测。2011年6月4日,水磨新镇开街第四天,我来到这里,惊讶并欣喜地看到,古镇在寿溪河畔原址上建起一座富有汉羌藏民族特色的新城——水磨羌城。在广东佛山市的对口援建下,一个崭新的水磨镇又展现在世人面前。
    沿一条新铺的柏油公路,车向前行,穿过新建的禅城桥,找一个路边,把车停住。此时的水磨古镇人车真是太多了,满眼是人、是车。看来包括我在内有很多关注水磨古镇命运的人们,不辞舟车劳顿来到这里亲身体验古镇的重生。
    天气还好,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山区的气候此季节有太阳便晒,但并不感觉热。放眼望去,古镇建在山坡上,一层层地,有些像贵州西江的苗寨,如梯田般。尽管有些疲乏,但眼前的景色却让我们心情舒畅:那一排排黄黄的羌式、藏式建筑、以及中国传统的汉式建筑,风格是那么独特和鲜明,一座座碉楼是那么威武,似乎走进了丹巴的中路藏寨。
    沿着上山石梯路缓缓而行,小巧的飞鸿广场、羌笛广场、羌绣广场、羊皮鼓广场一一从身边掠过,不一会功夫,就来到了古镇最老的街——禅寿老街。
    老街古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地震使老街房屋全部被毁坏,现在的老街都是新修建的,街长1300米,呈U字形布局。新修的房屋为汉族风格,全是以家带店,宜居宜商格式,便于居民就地经商之用。“家家有住房,户户有商铺,人人有就业”是全镇300多户人家目前最真实的写照。老街中建有大夫第院落,万年台、字库塔、水磨亭等古建筑,记录着老街过去的辉煌。万年台建于明万历25年(公元1588年),曾是当地百姓集会场所,又是唱戏的一个舞台,每当节日来临,这里就是一个庆祝中心。不远处的水磨亭,则是老百姓生活中的用具,据说起源于晋代。
    老街上,两边开着一家家商铺和各式饭店。老人村饭店楼上楼下,到处都挂着被烟熏黑的老腊肉,老腊肉从猪的尾部到猪头部长长的一块块,真有些吊人胃口。两个青年,全身涂满青铜色彩扮作雕塑,一个手抱旧时长杆茶壶,一个手拿算盘,站立路边,若不是他们应围观的人要求变换不同的姿式合影拍照,还真误以为是雕塑。一个小孩好奇的上前,摸着他们的衣服。现代行为艺术已经玩到了古镇,可见古镇当今是既现代又时尚。周边的羌民,拿来山里新鲜的竹笋,刚摘的“车厘子”(像大樱桃)街边叫卖,引起不少游人驻足问价购买。
    再往前走,就是古镇的羌城小广场。
    广场建在半山坡上,宽阔的地面上,建着一亭一塔。两边各是一座高高的水磨羌城牌坊。亭为汉式风格,雕梁画栋,青瓦覆盖,四角宫灯悬挂,凸显汉族艺术风格;塔则白色,塔平如藻瓶,粗细相见,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彰显藏式浓郁色彩,为古印度教及藏教东渐实物佐证。塔的左侧,是一所小学,新修的墙壁上写着“汶川八一小学”一排大字,不用问,这就是解放军捐建的学校。
    广场四周,大大小小的羌式、藏式、汉式建筑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特别是羌族民居上那些圣洁的白石头,被阳光照射的更加白亮,还有那一面面迎风招展的彩旗,宣示着这里美好的一切。
    山坡下建着一座高标准的水磨中学,新修的运动场是那么气派,和城里学校运动场没有两样。一条条新修的柏油公路缠绕在古镇四周,使人感到这里就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想当初,大地震致使水磨全镇近2万人受灾,遇难311人,受伤3701人,直接经济损失58亿元,这是一个多么惨痛的经历啊。随手拾起路边的一块石头,我便想,这里的一砖一石,都包含着党和政府以及佛山建设者们的心血。佛山建设者们在援建水磨时就发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奉献热血铸水磨”的豪言壮语。大爱无疆,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地震那天崩地裂,满目疮痍、遍地哀伤的情境已从我心中悄然褪去。
    离别古镇真有些难舍。难舍得是景,难舍得是情。沿着一条富有浓郁羌族风格的新街,我们走向城外。走过“天下第一碉”,走过阿坝州各县风情馆,来到古镇入口处。
    一座高大雄伟的碉楼迎面而来,水磨羌城几个红色的大字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像要告诉我们什么,旁边的一行“广东佛山援建”字体,已经说明了一切,佛山是水磨的恩人。是啊,如果没有佛山人民慷慨无私的援助,水磨人民能这么快就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吗?山坡上的地震纪念馆和高大的碉楼,此时正在告诉来这里旅游的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既悲壮又动人的故事。56岁的谭斌,地震之时,经过近24小时的艰难跋涉,成功逃离水磨,到达都江堰。镇上居民高守明,面对满目疮痍的家园,曾一度陷入绝望之中。老人村的余良平,地震中家园尽毁,但他对灾后的新生活充满信心,希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增加自己的旅游收入。地震是无情的,人间却是有爱的。地震摧毁的只是古镇的躯壳,重新建起的,是一幅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水墨大图”。
    2011年4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灾后重建的水磨镇获得了“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称号。水磨古镇,从灾前的工业重镇,到地震之后转型变为生态旅游古镇,这是一次彻底的嬗变,彻底地脱胎换骨。如今的水磨古镇,被游客亲切地称之为“水墨江南”。 一个充满生态人文的旅游古镇正展现在我们面前,寿溪河掀起的朵朵浪花,就是最好的见证!
    如诗如画的水磨羌城啊,你犹如一只凤凰,经过涅磐,经历烈火,在浴火中得到了重生。已不见你地震时的残垣断壁,看到的是你容光焕发的新姿。我的心安定下来,满溢着祝福、吉祥、平安。
    嘴里品尝着街上刚买的“车厘子”,一股股甘甜沁入心脾,愿水磨古镇明天和今天一样,如这红红的“车厘子”,鲜亮甜蜜!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