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会员原创/散文

贴对联

来源:作者:张卫云时间:2012-02-13热度:0


    年三十,刚吃完早饭,我就开始忙着贴对联了。先是把原来的对联揭下来,再把门框两边扫干净,门上也用抹布擦了,这就开始把新对联背面抹上胶水,万事俱备,就该往上贴了,一个人有点不方便,于是喊他爷俩帮忙。那俩人一个在看球赛,一个在玩电脑,俩人谁也不热心。唯独我忙的不亦乐乎。
    他们不知道,我从小对贴对联有着特殊的情感。
    小时侯,在农村,大家都不富裕,对联基本上都是自己买来红纸,找人写好贴上。父亲的毛笔字很好,十里八村是出了名的,于是义不容辞担起了为乡亲写对联的责任。
    腊月二十开始,就陆陆续续有人找上门了。他们把买好的红纸拿来,告诉父亲家里一共有几道门,就把红纸放在我家里。当时找父亲写对联的人很多,我家会同时有几十家的红纸,所以必须写上各家的名字,再记上他家有几个门,免得弄错了。那时我们兄妹几个还小,父亲写对联的时候,我们几个总是站在边上看着,一边帮父亲及时地挪动着红纸。父亲每写好一副,我们会及时拿开。因为年年如此,我们都已经掌握了拿和放的正确方式。如果是门封,就一个人平端平放;如果是对联,就必须是两个人一人拿一头,小心翼翼地平放在地上等它晾干。那时,总是把屋里的地上晾的满满的,只留一个能过人的小缝隙。屋里摆不下了,也会摆到院子里,但是摆放到院子里必须用小石块把对联的四个角压住,免得被风吹乱了。  晾干的对联,父亲再非常细心地卷好了,写上名字,让我们兄妹几个一家一家送去。我们也会自告奋勇,一人领上好几份,冒着严寒分头出发。那时觉得,给人送对联是件很光荣很喜庆的事情呢,而且有时候还会拿到街里街坊奖赏的糖果。
    那个年代的乡下,好多人家养牲口,父亲一般会写上一幅“槽头兴旺”;当时,多数人家做饭都是拉风箱烧火,父亲也会写上一幅“风响如雷”;还有院子里的“满园春光”;以及大门外的“出门见喜”等等;这些应该是贴在特定的地方的。可那个时候的成年人有的不识字,他们会把对联当成过年的花画,拿着那个是那个,贴到哪儿是哪儿。邻人曾经把“槽头兴旺”贴在了大门外边,惹得过往行人笑了个不亦乐乎。至于他会不会把“风响如雷”贴到床头,众人就不得而知了。
    每年三十贴对联,更是一件让我们特别高兴的一件事。兄妹几个吃了早饭就开始张罗,打了浆糊扫净门框,就该正式开始了。当然是父亲带头,我们几个有的负责从屋里往外“运”对联,有的刷浆糊,有时会在一边唧唧喳喳地指挥着“高了、低了、歪了、斜了”,那种兴奋与快乐,像一股清泉叮咚作响。火红的对联把喜庆的氛围在院子里张扬开来,真的是“满园春光”啊!
    父亲经常是一边贴,一边告诉我们很多知识:
    中国古代是以左边为大位。上联要贴在左边,下联贴在右边,这个左和右又是按照一个人背对着大门来说的;如果是面对大门的话,就是把上联贴在右边。上联和下联的区分是要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迎喜迎春迎富贵);最后一个字是平声的为下联,平声一般指一二声(比如:接财接福接平安)。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循过去的书写格式了,好多都是从左往右写的,所以看对联的时候要先看它的横联,如果横联是从左往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
 
    如今,社会发展了。人们吃的好了,穿的靓了,过年的气氛也淡了,贴对联似乎也不是那么热心了。有的人可能过年时不再贴新对联了,有的人光贴上对联不贴门封,也有的人光贴了门封不贴对联。我却每年都非常认真,会及早地把对联准备好,过年的时侯细心地贴上。春节期间串门,我也会饶有兴致地端详一下人家门上的对联,看看它的字数断句、内容衔接、词性对仗、仄起平收及音调和谐。总是会发现:对联真美!它的美在形式、音律、哲理、意境、韵味各种美熔于一炉。在视觉上对仗整齐匀称雅观,令人赏心悦目;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读来又琅琅上口。
    偶尔,我也发现有的人会“反贴门神不对脸”,不知道是粗心大意还是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学问。反正,每每此时,心中免不了会有些许的遗憾。就像是对联这种唯美的中国文化,遭到了人们不经意的冷遇一样,我会为它们感到失落。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一瓣心香融金秋

下一篇: 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