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涮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每当唱起这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勘探队员之歌》,我的内心都特别激动,因为我是一名地质队员,我为我的选择感到自豪!
当年,追随父亲的足迹,我荣幸的加入到地质队的行列,当上了地质队员。报到后,领到工装的那一刻,别提有多高兴了,和我一起上班的小姐妹们,更是和我一样,整齐划一的都穿在了身上,蓝色的工作服、高腰的翻毛皮鞋,那叫一个神气!走在大街上,人们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我们;因为工种不同,我两年转正、三年定级,工资21元+野外补贴15元,这在七十年代后期也算是不少的收入了。
经过几个月的新工集训,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被分配到了各个工作岗位上,我到车间当了一名车工。说实在的,刚进车间时,我真不喜欢这工作,看到那飞速转动的卡盘我都发怵,生怕哪天一不留神飞出来再伤到我,还有那满身的机油味,闻着都让人头晕。适应了一段时间后,我逐渐的爱上了这一行,好在我师傅技术不错,手把手耐心的教我做每一道工序,从拔毛坯到打眼、车螺帽、螺杆、调扣、锁结头、钻杆、岩心管,等等活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操练,从惧怕到熟练,我结束了学徒工的生活,正式上车床独自操作。车间担负着下面十几个分队的维修任务,像柴油机、水泵、钻机等机器设备的很多零件加工,都得由我们车工来完成:每月干的好,还能领到七、八元的奖金,可别小看这几元钱,在当时能买不少东西呢!比起其它行业来算是待遇不错的单位。
因工作需要,我借到分队去了几个月,在那里我目睹了一线工人的艰辛和付出:一年四季他们生活在大山里,没有电视看,没有娱乐场所;没有路——爆破工先上,然后手抬肩扛,用炸碎的山石铺就一条简易的车道,坐在没有遮拦的大卡车上,行进在呈45度的路上,危险可想而知,如果遇到钻机事故,留下看钻的就只有两个人,漆黑的夜坐在塔房里,偶尔还能听到狼的嚎叫声(我的钻工朋友和我说),这得需要多大的胆量。寒冷的冬天尤其是下过雪之后,上下山的路崎岖难走,我亲眼看到她们从山上滚落下来的情景,回来后一个个成了泥人,但她们又是坚强的,我从没有看到她们哭过,看到的是她们永远灿烂的笑容,她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多次受到单位的表彰,她们的敬业精神深深的激励了我,那段野外生活成了我生活中永恒的记忆。
后来经过专业的测绘学习,我改行做了地质绘图员,先后参加了武乡国土调查,以及太原、河曲、保德、阳曲、娘子关大型地质报告和地形地貌图的绘制,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了地质员们的好评。
地质工作者为了寻找矿藏、区域地质调查和水文地质研究,他们披星戴月、远离闹市、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生活,长年累月的工作在生产第一线;作为子女,父母病痛了不能侍奉床前,作为丈夫,在妻子临盆之际却不能在身前守护;作为父亲,在孩子需要呵护时,他们仍在野外一线忘我的工作,他们踏实的工作,不计名利、不怕苦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地质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地质工作赢得了荣耀。
回忆往事,似乎那些日子又回到眼前,生活的车轮依旧前行,而我只要生活依旧,快乐依旧,我用文字记录、怀念、祭奠那些岁月。
值此地勘院建队六十年之际,由衷的祝愿地勘院生日快乐!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嵩山论坛,中原文明走向世界的绝佳平台。
下一篇: 梁家河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