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组建于1958年,于1960年初,山西省地质局指示和山西省地质局化建原科地质队合并,组成了一个门类齐全,机构配套,设备完整,制度健全,管理有序的中大型地质队,职工达到500多人。
我本是原化建地质队的一名普通地质员,重组合并后,由于专业性的改变,其他矿产地质技术人员外调到其他专业相同的地质队,而我服从组织分配留下来,调到水文地质队下属的二工区。
于是我打上行李卷,坐火车到了临汾市北效高河店二工区报到,做工区支部干事,工区主任兼支部书记杜永录同志接待了我,给我安置了住处,介绍了工区的基本情况。杜永录同志是山西洪洞人,四十年代初参加工作,是一名老干部,解放前担任过区委书记,58年大跃进时期调入地质部门工作,是一名典型的老八路。其余工区领导管理干部有一名专职团支部书记,杨劳荣同志,也是一名女同志、老党员,解放前参加工作,整个工区行政、后勤、生产和财务劳资、和地质技术等管理人员30多人,大约有职工200多人。有5台钻机,都是老旧式和笨重设备,另有一辆马车,三个骡子、一台拖拉机,没有固定基地,随着地质勘察任务流动,分散借住民房,当时大部分职工多是30岁左右年轻人,只有少数老职工带家属,全部跟随职工流动。
1960年,是我们党和国家经济最严重困难时期,是历史上大旱之年,粮食供应特别紧张,解决温饱,维持生命,成为当时最严重、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而在当时临汾地区,较比太原市要好一些,寻找代食品相对容易,当时一线
钻机工人每月供粮食指标45斤,一般后勤管理人员38斤,很少有副食供应,生活商品很缺乏,都是凭票供应。记得有一个月市民每人供应点心一斤,而当时的点心,少有粮食都是代食品加工而成。有人戏称:点心像铁蛋,饼干像铁片。基本是真实写照。
在这种严骏困难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职工温饱,维持和保证生命,又要坚持正常的地质生产。我和工区领导一起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组织发动职工主要是后勤管理人员,千方百计寻找代食品,口号是“瓜菜代”。比如利用玉米杆、叶等加工成淀粉窝窝头;组织3至5人小分队,深入浮山县深山老林去打猎,增添点儿副食;另外,组织部分管理人员在附近农村参加劳动,获取少量蔬菜补贴等。经过多方面努力,虽然生活极端困难,但也能维持最低标准和生存的需要,基本保证了全工区没有一个职工得浮肿病的,而且坚持了积极正确的渡荒态度和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保证和坚持正常的地质生产,出色地完成了抗旱打井任务。
根据上级和地质局的指示,我们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主要的全部投入抗旱打井,而且成为最迫切、最突出的最中心的政治任务。我们所在的二工区,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雷厉风行、快马加鞭搬迁到临汾东亢地区进行抗旱打井。全部工区职工团结一致,以饱满的热情、高涨的情绪不分职务、工种、工人和干部,男女职工齐上阵,在抗旱打进过程中,大家早出晚归,每天奋战在工地,一身泥,一身汗,哪里需要就奋战在哪里,和钻机上的工人一起抬钻机,搬运钻杆,运送钻探打井材料等。按当时制度的规定,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没有劳保和防护用品,没有另外补贴,但以抗旱为最高政治任务,是当然的政治责任,最光荣的使命,所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为了抗旱渡荒,夺取打井抗旱的歼灭战,打成了数十眼千吨自流井,提前完成了抗旱任务,受到上级表扬,全体职工欢欣鼓舞。
在几个月的抗旱打井过程中,工区全部职工以高度的热情,艰苦奋斗的精神,冲天的干劲,乐观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永不忘怀,体现了地质人的革命精神,也是老一代地质勘探工作者的精神风貌,也是老一代地质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八路精神和大庆,铁人精神的体现,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
六十年过去了,现在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当今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富民丰,丰衣足食,过上了小康幸福快乐的生活。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忘初心,回顾历史,来之不易。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的根本变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代形势和矛盾变了,使命和任务变了,不管如何变化,但最主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没有变,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作风没有变,而且要永远坚持和发扬下去,这是最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歌曲《东方红》唱红的前前后后
下一篇: 浅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