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大发展、大建设年代,为适应工农业发展需要,山西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在这年初于地质局大院筹建成立。
成立之初,地质部派来以技术人员为主的10多人骨干力量,省局王秉常任队长。接着从宣化地校和北京培训班分配来近30名水文地质专业毕业生,1958年5月份发展到50多人。5月末组建了榆次、长治、临汾三个分队,我们是榆次分队。之后各分队先后赴当地边开展野外工作,边扩招所需人员,逐渐建设成全面水文地质工作队伍。
我们榆次分队刚开始技术人员9人、行政2人共11人,分队长胡存华。5月底简装出队,直赴寿阳松塔水库勘探工地。到松塔村驻地后即成立了普查小组,普查小组由6-9人组成,主要水文地质技术员有杨必慈、高庆杰、杨桂楼、梁庭华、何双进和水分析员俞苕民。其中女同志3人,真正的半边天。
普查小组连续野外水文地质调查近两年(20个月余),在两年内共完成三个普查项目:
一是松塔水库库区1/5万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测量76平方公里和坝区1/5000普查4平方公里。对于我们来说起到了实地学习练兵的作用。
二是阳泉城市供水勘探项目中1/5万水文地质测量600平方公里部分。记得野外工作8月份开始,11月下旬上冻后才结束,冰雪天气吃住、工作比较艰苦。
三是山西省吕梁山中段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测量1/20万4936平方公里。仅就吕梁山中段地区水文地质普查工作情况回忆如下:
吕梁山中段地区普查项目工作区域位于汾阳县城以西,以离石县(当时包括柳林和方山)、中阳县为主至黄河边,东西93km,南北53km的大山地区,事先进行了设计和踏勘了解有关情况。
1959年5月正式出队,至10月底收队,野外工作半年,完成实际工作量计:总面积4936平方公里,定地质点1099个,有效路线3033公里,水文点227个,抽水井18个,水样176个(其中全分析12个),实测地质剖面4个总长14.5km。收队后在室内进行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和图件绘制,1960年元月(春节前)完成报告的编制工作。
在全国大干苦干的热潮形势下,我们这组年轻地质队员也同样热血沸腾,团结一致,以忘我的精神,不怕山高沟深,不怕炎夏酷暑,不怕风餐雨露,一心投入到野外工作中。每天早出晚归,没有星期天,赶在入冬前胜利完成了野外工作。
普查组每5-7天搬一次家。在那年代,农村相当贫困落后,山区县城都少有电和自来水,只有县机关有时才有自发电照明。公路全是石子土路,公共汽车到离石有大轿车,去柳林还只是大卡车。搬家只能雇马车、牛车或毛驴驮。野外工作两人一小组,一人填图,一人记录。每天早晨六七点早饭后就出发,晚归多在下午四五点,有时七点左右才能回来。午时在山野里就地用自带的饭,喝点凉开水,壶里的水喝完了就喝小溪和泉水,休息半个小时继续前行工作。一天步行15到20公里,有时30公里左右,可以说是用脚步丈量大地。在炎夏酷暑顶着太阳汗流浃背,衣服后背都出了一层白碱。下雨天,浑身淋个透,个个两脚泥。
在北面密林或人烟稀少地区交通不便,就改为大穿线的办法,两个人一组穿线两三天,走到哪吃到哪住到哪,以减少重复路程,提高工作效率,完成任务。就回忆起的野外实际工作生活的几件事略述如下:
有一次在头道川、二道川森林地区,我和梁庭华一组野外穿线工作,晚上到一个小村庄没有吃上饭,老乡只能给我们炒面吃。梁庭华就住在一个老太太家,我住在生产队,和看门的老汉挤一个炕头住了一夜。
还有一次,我们住在离石招待所,梁庭华突然急性阑尾炎发作,疼得她直打滚,可她只是打了几天针,吃了点药,没休息几天,病情稍好点后又继续去野外工作了。
记得有一次是深秋,中午下了一场大雨,我们在傍晚归队的路上北川河水大涨,女同志杨桂楼不敢过河,我也不知水的深浅心里没底。等着见有老乡过河,我和杨桂楼就深一脚浅一脚的过了河。过河后,可能因为又怕又冷,杨桂楼冻得浑身直发抖,现在想来作为一个女同志真是不容易。
记得一次我和包长新在方山翻越真武山(北武当)南侧原始森林地区,当时下着雨,没有村庄,途中遇到一个放牛的,把我们送到山顶,给我们向东指了路。林密上不见天、下不见地、枯叶一尺多厚,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的,包长新带子断了壶丢了都不知道。我们顺沟冒雨下山,快到沟口遇见一放羊老汉,问我们看见一只豹子进沟没有,他说那豹子叼了他一只羊,向西去了。我们没看见豹子,但听了以后感到后怕。出沟口在河边有个村庄,我们找到一个小学老师住处,他帮我们生了炉火,我们烤干衣服,吃了晚饭,并住宿一夜。
化验员俞苕民带着简分析箱,在驻地做水样简分析项目,水样随取随做。农村条件十分简陋,没自来水没电,就自己去打水,加热用酒精灯,可见困难之多。还有好多的化验仪器、玻璃瓶瓶罐罐走哪带哪,每次搬家她的东西最多,也最忙,但她总是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此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的半边天,梁庭华、杨桂楼、俞苕民三位女同志,她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每天同男同志一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现在想来真是太不容易了!
1960年春天山西省抗旱打井开始后,化建队并入水文队,钻探、打井力量空前壮大加强,组织机构发生了重大改组调整。我们普查组被撤销,人员分别到不同的项目或岗位,但他们一直以水文队为家,到1990年开始逐渐年老退休。他们在水文队工作分别在35年-40年,可以说为山西水文地质事业奉献了青春和一生!山西水文队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一个个重大成绩,特别是获得地质部“功勋地质队”称号,这些无不渗透着老地质队员们三十多年的辛勤和汗水。
回忆当年的野外地质经历,我们感到很欣慰,能为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出力奉献我们感到无比荣幸与自豪。“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这正是我们地质人的真实写照,愿地质“三光荣”精神在年轻一代地质工作者中代代相传,愿地勘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