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界奇人话父亲
. 任渭民
说起父亲,不得不说说西北人剽悍骁勇的性格,西北人这种剽悍骁勇性格的养成,与其父辈们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有极大关系。
我的父亲早年出生在甘肃省临洮县衙下集镇杨家庙村任家庄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幼年时期,经常有土匪出现,土匪,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含义是“地方上的武装匪徒”。结合近代中国土匪活动实际情况,土匪研究专家蔡少卿这样定义:“1,他们来自农业社会,是农村社会周期性饥馑和严重的天灾,战争等的自接产物,为了不被饿死,他们结伙武装起来,为所欲为;2,他们的存在和活动不为国家的法律所允许;3,他们的行为虽然是对现实的抗议,在客观上具有反社会性,但他们又缺乏明确的政治口的;4,他们脱离生产,暴力抢劫和勒赎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概括起来,土匪就是超越法律范围进行活动而无明确政治口的,并以抢劫,勒赎为生的人”。加上国民党马步芳溃军的长期骚扰,他们心狠手辣,杀人越货,草菅人命,无恶不作。西北地区由于极度匮乏的经济,不清明的政治,转型时期的社会文化等因素缔造了土匪的猖獗。同时也逐渐造就了西北人剽悍骁勇的性格。
西北人喜好喝酒,主要与干旱贫瘠的黄土旱塬上苍荒单调的生存环境、与西北多民族交汇融合、粗犷豪放的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尤其在各种场合里,有头有脸的男人们,更是对白酒偏爱有加。无论是喜庆的结婚宴席上还是痛苦的殡葬丧事上,特别是在各类节庆聚会中,白酒是万万不能缺少的。
西北人猜拳喝酒活动的盛行,缘起何时,无籍可考。但我们都知道白酒,它是用高粱、大麦、米、谷物等经过一系列工艺酿造而成的。我国的酿酒技术远在仰韶文化之前的一千多年里就已经有人们采用谷物进行酿造白酒了。新石器时代,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有了剩余,当时由于人们对谷物存储的方法还没有完全掌握,加上储存的条件不佳,常常导致谷物发芽、发霉的机会越来越多,条件适宜就有可能自然发酵成酒。这种现象逐渐被人们发现并掌握。其后便出现了酿酒的技术……。
父亲在我们当地乃至周边的几个县都算得上是个非常有名的传奇人物了。他的出名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在他和别人一起喝酒的时候将自己独创的猜拳技术发挥的淋漓尽致,以致于别人连一拳也赢不了。后来,大家都戏称父亲的拳为 “任家拳、任派拳”。
父亲幼年时,其父母双亲便去世了。父亲是由王家阿姑一手养育大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每天背着用粗麻布缝制而成的书包,脚上常年穿着用麻绳编织而成的麻鞋去求学中度过的。后来,他从兰州农校﹙现在的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陇西县的农机站工作,从那个时候起,父亲便开始接触了酒,用父亲的话说是接触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在陇西农机站工作时间不长,因父亲的工作能力强,又会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而被县委书记调到了陇西农业试验场锻炼了大半年,其后直接调整到陇西县委办公室当秘书,直到1960年陇西和渭源分县的时候,父亲才带着年轻的母亲到了渭源。
父亲猜拳的独门绝技就是先后在渭源县的庆坪公社、会川公社当副书记、书记、农业局局长、农村部部长、渭源区划办公室主任期间练就的。说起练习猜拳技能,不得不说一说渭源县特殊的地理环境,渭源地势高寒,气候阴湿,最高峰露骨山终年积雪。用父亲的话说,就是属于二类高寒阴湿地区,除生火取暖外,饮酒驱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就为父亲练习猜拳技术提供了沃土。
渭源山高路远,民风淳朴,尚酒之风浓烈,成年男女均好杯中之物,故而渭源人喜欢猜拳有其深厚的底蕴和成长的沃土,酒,在渭源人眼中每天是必不可少的。
有一次,听母亲讲:“父亲在渭源县的庆坪公社当副书记时,在一次喝酒中,因为不胜酒力,喝的烂醉如泥,不知到回家的路了,还是一位在地里劳动的农民看到后将父亲扶上他犁地的毛驴后托回家的。”
当我问及父亲喝过的酒有多少时,父亲说:“年轻的时候为了练好猜拳的技术,自己最少也喝了不下一卡车的酒。”听了之后,我顿时傻眼了。
说起喝酒,父亲经常对我们讲:“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单从通俗意义上来讲,酒其实就是一种人与人相互沟通的媒介,以酒为契机,烘托气氛,优化人际关系,酒文化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文化而不在于酒。父亲把酒视为人与人之间的‘灵性之物。’原因是它能够使人们融洽感情、沟通思想、促进和谐、显示个性和发展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同时,它还蕴藏着中国酒文化的源源流长。我国历史上就有‘酒文一家’、‘酒文天地缘’之说。从三千多年以前的《诗经》到当代诗人郭沫若的《女神》、郭小川的《祝酒歌》等等,字里行间,都能够闻到扑鼻的酒香味。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流传下来的千余首诗歌里面,提到酒的就有一百七十多首;而杜甫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里面含有酒味儿的就达到了三百首之多;白居易的两千八百多首诗歌里面提到酒的就有八百首;苏东坡的诗歌、书法、绘画被称为三绝,而他的嗜酒也堪称为一绝。苏东坡先生不仅一生好喝酒,善于品酒,而且还亲自动手酿造出了六七种不同的酒来,并且以此为基础写出了酿造技术的重要书籍《东坡酒经》。爱国大诗人陆游所写的诗歌里面含有酒香味道的诗歌更是跃居宋人之首。这真可谓是自古诗人多饮酒,从来酒业诗意浓。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老先生曾经写到‘有酒方能意识流,人间天上任遨游,神州大地多琼液,大块文章乐未休。’古今诗歌、小说、传记等,更是酣畅淋漓地显示了我国醉态文学的丰富多彩。《唐宋传奇》、《世说新语》、《聊斋志异》、《三言两拍》……记载了我国形形色色关于酒文化的奇闻轶事,描绘了千奇百怪的酒气醉态。在这一方面,尤其以我国著名的四大名著显得最为明显,在这四部巨著里,处处都流溢出酒的芳香。《三国演义》开宗明义:‘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往事,都付笑谈中。’《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个盗饮玉酒的大圣。《水浒传》里的那一百零八条好汉几乎个个与酒都有不解之缘。就连《红楼梦》中的美丽女子们大多也都擅长猜拳行令。在文赋中,王勃借着酒兴挥笔写下了《腾王阁序》;苏轼饮酒达旦而有《前赤壁赋》;欧阳修颓然而醉著写了《醉翁亭记》。在戏曲中,关汉卿的《单刀会》;高文秀的《好酒赵元遇上皇》、《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杨景贤的《柳嗜卿诗酒玩江楼》;孙仁孺的《醉乡记》等等里面都有醉酒的情节。在看书法家中的王羲之,他在酒兴中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张旭沉醉而成‘草圣’,蔡邕以‘醉龙’名世。书画丹青中,吴道之‘每一挥毫,必然酣饮’;唐伯虎酒酣作画,皆为神品;郑板桥非饮酒至酣不为人作画;当代漫画家钟炎也有‘酒神’之誉,他曾经说过:‘自己特别是在画兴一起,左手擎杯,时而小啜,右腕挥毫,下笔有神’。就连被称为洮渭双流墨客、醉牡丹的前陇西书画院的院长张君义老先生都是‘每一挥毫,必然酣饮’。综观中国文化,无论是四书五经、史记汉书、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还是小说、诗歌、书法和绘画丹青中都充满了酒气溢香,醉态焕然的感觉。”
“我们的祖先在饮酒中逐渐发明了酒令。饮酒行令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一件极好的文化活动。在我国古代的时候,人们经常是饮酒行令。在《辞海》当中我记得好象有这么一条专门解释酒令的文字,那就是“酒令,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游戏。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吟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酒者罚酒。”旧时的酒令名目非常的繁多,有一位清朝的俞敦培在自己所写的《酒令丛抄》中这样写到酒令分为古令、雅令、通令、筹令四种。用我们现代人的习惯和常识来讲,酒令不外两个范畴:第一种就是以诗词曲问为令,大家轮流赋诗、填词、说曲;第二种是大家轮流做其他的游戏,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都以筹、牌、骰子、拳为令。第一种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而第二种则多凭自己的‘手气’或者是单纯的猜测、判断来取定胜负。所谓的诗词曲文酒令,凡是对诗歌、戏曲、散曲、谚语、或者是成语、对联等文字的吟咏连缀,拆合贯句等等的,都属于这种范畴。其他的游戏酒令有猜拳、投壶、指掌令、双陆令、筹令、酒牌令、虎棒鸡虫令、击鼓传花令、汤勺令等等。我们在今天的各类宴席中经常使用的是汤勺令、酒牌令和拇令﹙即猜拳令﹚以及骰子令。我国的酒令最早是从西周的酒官制度当中脱胎而出的,滥觞于春秋战国时期,先后经历了西汉、魏、晋、南北朝、隋的不断繁荣和发展,到了唐朝的鼎盛时期它被正式确立了下来,在此后的宋、元、明、清时代,以清朝最为鼎盛。酒令能够增加喝酒的乐趣,而且能够提高人们喝酒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内涵。”
提起父亲精湛的猜拳技术,还的从宴席开始说起。因为工作关系,年轻时的父亲经常被人邀请,不时参加宴席。最初,他看到宴席间人们举酒兴觞,觥筹交错,把气氛弄得混浊不堪,完全搞不清人们到底是为何而来。就在别人都飞觥行令之时,他则每每心无旁骛,专心品味佳肴,将珍馐馔玉尽装肚中。别人酒足,趔趔趄趄;他却饭饱,满载而归,各得其所。
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个十足的儒雅之人,文章写的非常好。在他接触酒之前,他知道,喝酒能够喝出文化内涵来的几率是非常渺小的,所以他干脆对酒敬而远之,采取滴酒不沾的态度,别人喝酒时他坐壁上观。不成想,这却不是个妙策。有好事者,也就经常乘父亲不备,拿酒灌他,由于父亲没有抗酒力,一沾即醉,为此,父亲也常常是非常的苦恼。自己不但没有落下好来,反而却落下了个不合群的口碑。后来,在别人说酒能御寒、能活血、能解忧愁的怂恿下,父亲也渐渐的加入到了津津乐道的喝酒者行列,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不过到现在父亲的酒量还是没有练出来,他经常说自己的酒量是:“一量嫌少,二量刚好,三量不得了。”
父亲经常笑呵呵的对我们说︰“我这拳呀,听起来劲大,实际没啥,第一胆大,第二不怕。”听到父亲的这顺口溜,我想,倘若想要取胜,只要勇敢就行了啊!可是后来发生的几件事情让我对父亲的猜拳技术有了全新的了解。
家中常有客人来时,父亲总是要与客人们相互切磋一下各自的技艺,有的客人听说父亲猜拳的技术后,恁是不相信,言称没有和父亲过过招,于是,请来共酌几杯之后,方才知道“任家拳”的绝妙之处。当来人问及“任家拳”的猜拳技法时,父亲总是笑呵呵的随口溜上几句:“脑子、眼睛、耳朵、声音、手一条龙;快中有慢、慢中有快、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声东击西、喀嚓一哈;不喝吧,输了,喝吧,喝不下场,干打不呻唤。”一口气说完,父亲就像南极仙翁一样,慈祥的凝视着来客,享受着传艺的怡然自得。父亲在和别人猜拳的过程中总是在三秒之内将对方的拳破解开来,以至于别人竟然不知到父亲的拳该如何来猜。而且,当别人还没有开口、伸手时,父亲就知道别人下一拳要出什么。
说起父亲的猜拳技术被人们发现的经过,那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了。早在三十多年以前,在一次亲戚为儿子的婚事操办的五十三桌宴席上,父亲被请去当“敬酒客”。招呼过五六桌娘家人之后,其他的客人见被招呼过的每桌喝酒的客人都落了个干六的结局,在众人大肆的喧嚷声中又引来了不少看客。接下来的轮翻猜拳中,在场的所有爱好猜拳的年轻人都不约而同的蜂拥在后,比划着,指点着。其间有个别年轻气盛高呼不服者,一再向父亲发出挑战,要求与父亲接着再大战二十四拳或三十六拳,更有甚者扬言要与父亲猜上四十八拳。父亲总是以礼相待,面带微笑与大家伙儿一起享受着喝酒人那种永不服输的快乐。父亲定的“输六喝七瓤八个,奖励两个刚十个”的游戏规则,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猜拳中,竟然没有一人能够战胜他,并且有喝醉者当场喋喋不休,不信这奇妙的拳法自己何以不敌。再看看正在猜拳的父亲,四个多小时总共才喝了十六杯酒,加起来总共才二量酒。原来呀,父亲年轻的时候自从加入到喝酒的行列之后,在渭源工作期间,经常喜欢和同志们在一起小酌几杯,为了让自己在酒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他经常在夜深人静地时候写完材料,就偷偷的练习白天从别人身上学来的猜拳技术。为了让大家都喝的尽兴,父亲便从那个时候开始给自己订下了酒规,即:“三不赢原则,一是在酒场上年龄比自己大的不赢;二是职务比自己高的不赢;三是酒性不好的人不赢。”观此奇景,当场有不少的年轻人要求拜父亲为师,学习猜拳之法,也有将父亲称为“任高拳”者,也有称“拳王”者,也有人将父亲亲切的称为“酒界奇人”。父亲的猜拳技术是学起来容易,运用起来难,真是应验了:“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句子。
1985年,在母亲的一再要求下,父亲才从渭源县调往陇西县政策研究室工作,直到1988年陇西县土地管理局成立后,成为了第一任陇西县土地管理局局长。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父亲将其猜拳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致使一些工作上非常棘手的事情在父亲的猜拳中全都迎刃而解。
在十多年前,父亲被陇西孚泰名酒专卖店的老板温华勇和金六福酒专卖店的老板等人特邀去了岷县打擂台,进行促卖活动。在擂台赛中,竟然没有一人能够将父亲的拳法进行破解,没办法,父亲只好现场邀请了几位老者上台前来猜拳助兴。
多年以来,做为陇西酒协会主席的父亲觉得在猜拳技术上竟然没有人能够青出于蓝而盛于蓝。这也成了父亲有生之年的一大遗憾。
如今,年过古稀的父亲每论及此事,除了感叹自己一世才情仅显于拳法之外,就是劝勉后生们莫要在喝酒上逞强贪杯,事事当以身体健康和心情愉快为重;以中国雄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娱乐为目的,别无他求。同时他也总是告戒我们:“你们饮酒是要有一点儿酒文化的,饮酒只是为了以酒会友,而非以酒来醉人。”
“中国酒文化”的主体是饮酒的人,它告诉人们的是怎样通过饮酒来约束社会行为和梳理人际关系。酒为我们提供了与别人沟通的机会,从而制造出融洽的文化氛围来。如今的饮酒人们谈到的所谓的“酒文化”大多数只是谈酒,极少有人再去谈饮酒之人,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而我的父亲正是这样一位将中国酒文化当中的拇令发挥到及至的饮酒之人。当然他时常提到最多的也要算是饮酒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