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街头印记

来源:作者:萍水相逢时间:2017-03-03热度:0

 有一种旅游,叫城市旅游,这次我在故土旅游。

 离开江城已有多年,可思念从未断过。涛涛的江水,秀美的江滩,伯牙子期之琴台,千古吟诵的黄鹤楼,唇齿存香的美食……但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对这一条条街道、一幢幢建筑物如此着迷。

 穿行于汉口江岸区的街道中,就像学生时代那样行走在同一条路上,但记忆中的这个店那个人都已了无踪迹,模糊飘浮的记忆像蒙着一层纱,怎么也看不清,试图挽留,却也只能眼睁睁地让它渐行渐远。走远的只是记忆,但留下的已深存于血脉中,只会延续不会消逝。

这是我曾经日日夜夜生活着的地方,这里更是殖民者们曾经乐而忘返的“东方芝加哥”。1861年汉口开埠后,英、法、俄、德、日划分了五国租界,建立了12个外国领事馆,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00多家洋行,呈现着一派带有殖民色彩的畸形繁荣,更留下一幢幢风情各异的建筑群。如今已有文化保护单位64处,各类优秀历史建筑86处,除此之外还有200余处历史建筑有待评选。每一幢建筑,都承载着一段武汉的故事、记忆和历史。

流连在保华街至中山大道,这样一条有着特殊历史故事的街道,陈列着有着特殊历史故事又极具异国风格的建筑物,形成独具特色的“街头博物馆”,似乎在无声地述说着那段让汉口人无法遗忘的历史。1861年英语人巴夏里在汉口圈起地,自此列强纷纷仿效,租界直抵今天的中山大道。在遭到汉口人强烈抵制后,英国人建起了篱笆,后又筑起一道更为坚实的围墙。围墙将租界与华界隔开,而墙这边的华界为与租界抗衡,汉口商人建起了汉口的“模范区”。为纪念这段坎坷历史,又将沿墙边那段零落参差的路段命名为“保华街”,成为汉口人表明“保卫中华”心志的见证。

保华街路口的那座原金城银行还像从前那样美丽的座落在原地,这是留美建筑大师庄俊在汉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建筑(1929年建)。立面采用了西洋古典廊柱式样,柱高通达三层,在二层处开有圆形拱窗,使得从柱廊之外看整个建筑立面,既恢宏雄伟又富有一定的变化,充满了古典与艺术韵味。它的东侧,是原大孚银行旧址,绿色迷彩的外墙,楼内的天花板露出旧时精美的装饰线条;西侧,两层高的历史建筑外墙上还留下难以抹去的历史印迹——一行“鸦片针药水药”。在历史的变迁中,它原是武汉市图书馆,如今它是武汉美术馆,但它还曾是原日占领军总司令部办公地。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强占为总司令部,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才被收回。怎么也不敢想像,这样的一个地方,曾经的我课余频繁出入、留驻于此作业学习,忽视着它的庄严,到如今才深为感叹。

中山大道沿线,是老租界与“华界”的分界线,也是当年商贸交流最活跃的区域,集中了各国和我国民族资本建设的大批优秀历史建筑。

行至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那一座中国银行大楼,前身是汉口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前夕,外国银行主宰了中国金融。1905年,清政府的中央银行--户部银行成立,1908年改组成为大清银行,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有分行,其中包括汉口。汉口分行旧址始建于1912年,1915年落成。大楼外表,粗犷的水刷石文理古朴纯净,恰是百年前的老模样。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立面构图上采用三段式手法,底层是厚重的花岗岩基座,中部为虚实相映的拱券、柱廊,顶部是水平厚檐。外墙麻石砌筑,内部装饰精美,整栋建筑宏大而庄重。历史上租界之墙,就是止于此。

而在它的对面,是原浙江实业银行旧址(1926年建),彼此相向而立,相互辉映着。从90年代开始这里就是非常台北婚纱会馆的驻地。还记得当年年少的我每每走过此处,那美仑美奂、浪漫致极的婚纱,与庄严宏大的建筑物强烈反差所构造出的奇特惊艳视觉效果,吸引我驻足叹为观止。如今,刻在门口的招牌已被修复抹去,留下仍可辨识的文字,墙面上还留有许多钉眼,留下了历史的印迹。

老汉口人说:“这些是城市的根,是城市最朴实、最真实的烙印。”江城这样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它经受过了很多磨难,也留下很多印记,它们的存在是历史的延续。虽时过境迁,但每一幢老建筑的背后有着的许多故事,却是让它们永存魅力屹立不倒之所故。

我惊异于这些街头博物馆带给我的震动与感动,我也惊异于我从未曾发现的厚重,那弥漫着历史和记忆酝酿的醇香,未尝已醉,永存心头!我贪婪着江城的美食,我贪婪着江城的秀色;我沉醉于这街头博物馆的一街一物,我沉醉于江城的文化底蕴……不知为何?归根到底,还因是我故乡之人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