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游杂感

来源:作者:宛内之秋子时间:2016-12-27热度:0

                          

                                                                    欧 游 杂 感

    

       从广州出发,经巴黎转飞巴塞罗那,然后北上柏林,南下特拉维夫、耶路撒冷,最后经曼谷飞回广州,秋高气爽时节,用10来天时间在欧亚大陆间划了一个下玄月的轨迹。

       当人困马乏晕晕乎乎回到广州白云机场那一刻,脑海里再一次响起著名文艺评论家方向真郑重的嘱咐:“小明,你去了以后,可要多走走多看看,回来写点东西分享啊。。。。。。。”但是写啥呀,这一趟光天上飞来飞去就占去四分之一时间,每天晨昏颠倒,行色匆匆。整个出行就如观看一场色彩斑斓的娱乐片,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嘎然而止,等出得电影院时早就忘得干干净净了,能写点什么呢?

      借着国庆值班的闲暇,一边整理照片,一边整理记忆,最终还是逼着自己写点文字,以其对这次欧游的回味,也是对好友的交代——

       之一:形式与内容——艾思奇的叹息

      形式与内容,一对哲学范畴。所有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之中。小时候读哲学家艾思奇的书明白,“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但事实上,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把握上是很不一样的。这次出访一共安排了8场公务活动,按照我们一行人员的身份和惯有的思维定势,所有的公务活动可以算作“高端”接触、“高峰”会谈、“高调”交流。。。。。。。但是,无论是在巴塞罗那市政厅、柏林世界城市联盟总部,还是在德国财政部、特拉维夫市长办公室,所有的接待都显得朴实而简洁。当我们这些来自号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访问者西装革履、浩浩荡荡、严肃隆重地步入会议室的时候,没有欢迎标语,没有红地毯,没有鲜花掌声。简易的桌子上,没有座位牌,没有摆放任何笔墨纸张,更没有水果之类的东西。双方坐定以后你会发现,对方出席人员绝不会超过3个人,而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全没有东拉西扯的客套话,预定时间一到立即结束会谈,绝不拖拖拉拉。所有这些,让我些许诧异之余并没有感到丝毫冷遇,而是深感对方的务实和效率。在我国,凡公务接待一定要讲规格、讲排场、讲面子、讲对等,特别是外事接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更要热情周到精益求精,不惜任何代价博得对方的欢心。结果大家都乐乎了,却忘了我们原本是为了什么。。。。。。这种形式大于内容、以形式取代内容的现象不但比比皆是,而且很多人乐此不疲。

       在国外至少是西方发达国家,他们的处事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效率出发,一切从内容的需要出发,绝不搞花里胡哨的无用功和不切实际的假把式。让人记忆深刻是出席在特拉维夫举行的“中国以色列创新投资峰会”,这可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正儿八经的国际性大会。开幕式那天上午,各国政要和大批资本家、科学家、企业家齐齐汇集以色列国家艺术宫,包括以色列创新之父Yossi Vardi先生在内的几位大会主席,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甚至迈着爵士舞步款款走上讲台致辞,幽默睿智,生动活波。这也是一种形式,契合了“自由、创新”大会主题。会议进入政要访谈环节以后,5位国际大都市的政府首脑刚刚坐定在主席台上,会场内突然发出火警,尖利刺耳的警报声在会场里响了很久,但会议并没有立即终止,场内仍然秩序井然,只到大会主持人抱歉的通知以后,与会人员才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从容、有秩序的离场,大约20分钟以后警报解除,开幕式继续进行,没有人抱怨,没有人分心走神,好像火警的事从来不曾发生。当时我在想,这种事如果发生在中国还得了?通常会这样处理:1、迅速报告领导,果断终止一切活动,防止事态扩大;2、各级领导层层批示,各级必须从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高度重视,及时应对;3、迅速成立由外交、公安、司法、海关、纪检、民政、卫生、消防、安全生产等部门组成的事故调查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指挥;4、外交照会各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歉意;5、安抚现场人员,实施人道主义援助,对重点人员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6、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把损失减到最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7、从政治思想上、组织制度上、技术管理上分析原因,彻底消除事故隐患,给全世界一个负责的满意的交代;8、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管,及时通报救灾进展情况,防止网上炒作,特别是要坚决打击敌对势力借机造谣生事;9、全国各地立即开展安全大检查,举一反三,汲取教训,主要领导要一岗双责,负责到底;10、严肃追究责任人责任,无论涉及到谁必须一查到底,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11、有关方面要跟踪督办,对整改情况检查验收,坚决把上级精神落到实处。。。。。。。我想,这种做法也许能博得一些掌声,但是我们却忘了我们本来要干什么了。事后听说,造成火警的原因不过是艺术宫里面包房电线短路发出焦糊味,有必要如此小题大做故弄玄虚、劳民伤财大惊小怪吗?

       之二:速度与激情——泡沫经济的源头

      美国电影《速度与激情7》在中国放映时,据说取得了10个多亿的票房,这至少说明中国人既喜欢“速度”,也喜欢“激情”。的确,中国人十分偏爱速度,中国人把所有的激情都放在了速度上,关于“速度”的词汇如“快速”、“提速”、“增速”、“加速”、“超速”充斥在所有的文章、口号、规划、讲话、决定、通知、意见里。建国初期的“赶英超美”、“大跃进”是一种速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调整、整顿改革”、“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种速度,改革开放以来的“翻两番”也是一种速度。。。。。。。中国人对速度的追求已经到了狂热的地步,似乎中华民族始终处在“最危险的时候”,没有速度中国立刻就会灭亡一样。但是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把速度当成了目标,把速度当成了政绩,把速度当成了理想,把速度当成了口号。结果当激情燃尽时,我们才发现办了很多傻事。最后不得不用新的“速度”、新的“目标”、新的“口号”、新的“举措”来解决原本不该发生的问题。

       参观巴塞罗那圣加大教堂(加泰罗尼亚语Basílica i 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最大的感触就是关于“速度”的拷问。圣加大教堂由号称国际建筑界鼻祖、西班牙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1852–1926)设计,始建于1882年,是全世界最大规模和最负盛名、最为神圣的教堂,被教皇本笃十六世封为宗座圣殿。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座构思精巧、造型奇特、气势宏伟的“世界文化遗产”,经过了130多年的建设至今没有完工。10年前我去参观时,教堂周围立满了脚手架,今天再去参观时,脚手架仍然像蜘蛛网一样包围着教堂,百年前已经建好的建筑与正在建设的部分以不同的颜色结合在一起,高高低低的塔吊在碧蓝的天空中,与金碧辉煌的教堂塔尖相映生辉。我想,以西班牙的国力、财力和建筑水平,为什么不定下一个建成的时间呢?这不是严重影响了西班牙的国家形象吗?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才多少年?明王朝修紫禁城才多少年?你区区一座教堂的工程量能有多少?耗时100多年还修不好人民群众怎么看?全世界宗教界怎么看?你们的国王、总理、国会、议会、建设大臣、财政大臣、旅游部长、宗教领袖,还有脸在世界上混吗?如此令人发指的“胡子工程”,你们如何给世界一个合理的交代?

       后来当我细细研读了圣家教堂的建设历史以后才明白,西班牙不用跟任何人交代。西班牙人不是不讲速度,不是不讲效率,但西班牙人更讲究质量。圣家教堂的建设速度必须服从于服务于建设质量,质量不行,宁可慢一点谋定而动,宁可像东非大地的白蚁造窝一样一点一滴地干,祖祖辈辈地干,也不搞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的事。而且,圣加大教堂从开工之时到现在,就只是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从来没有因为战争、灾害以及政权的更迭而改变过。这与我们一味盲目地追求速度,常常希望用三两年时间去完成建设什么“百年大计”、“世纪工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与我们在城市建设上追求政绩、朝令夕改、“规划不如计划,计划不如变化,变化不如领导一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西班牙人虽然用时130多年还没有建成圣加大教堂,但并没有影响国家的形象,并没有减少大教堂的魅力,并没有削弱其宗教圣地的功能,并没有造成世界的非议。相反,它作为唯一一座仍在建设之中的宗教圣殿和建筑瑰宝,连同它动人的故事一起,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接待超过300万朝圣者。而我们盲目追求速度的结果,是大量出现的豆腐渣工程、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劳民伤财的重复工程。放眼全国,数一数能有多少传世百年的经典建筑?

       离开巴塞罗那时,西班牙朋友一脸不解地继续跟我探讨关于“速度”的问题:“无论干什么事情,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这是小学生都懂的道理。你们为什么总是讲究速度呢?奇怪!”我反问:“你们的圣加大教堂不是预定在2026年彻底完工吗?这难道不是速度吗?”西班牙朋友不屑地说:“这不叫速度,这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你们耗时10年建成的工程可能无法保存5年,而我们百年建成的工程,一定能流传千年。。。。。。”

      之三:历史与现实——“根”的魅力

      去以色列,不能不去耶路撒冷。当我们通过了世界上最最严格的安全检查,以恐慌甚至恐惧的心情踏上耶路撒冷时,才发现它原来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部延续了3000多年的史书。在西方人看来,耶路撒冷的历史就是整个世界的历史,同时也是犹地亚山间一座长年贫瘠的小镇的编年史。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亚伯拉罕系宗教之间斗争的焦点,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基本教义派的圣地。数千年来,不同文明在这里冲突角斗,无神论与有神论在这里交锋对峙,宗教、政治、战火以及无数探访者,使耶路撒冷无时不刻地暴露在全世界的目光之下,更是网络时代所有媒体聚焦的耀眼舞台。

       耶路撒冷被称为“上帝之城”,与距离它不远的特拉维夫被称为“春天的小丘”有天壤之别。这个距离死海最近的城市虽然看不到绿色,但却充满强大的生命力,以至于犹太人在其神圣经典中以女性的口吻描述它是一个鲜活的尤物,一个地道的美女。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穆罕默德这些先知和长老,都曾在这里驻足,亚伯拉罕系宗教在这里诞生,世界也将于末日审判时在这里终结。几千年来不同教派不同民族之间的争斗,无非是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耶路撒冷的历史以实现《圣经》中的预言。 

      耶路撒冷又是一座存在于每个人的想象当中的城市。从耶稣的使徒到萨拉丁(Saladin)的战士,从维多利亚时代的朝圣者到今天的众多游客,每个人都怀着美好想象来到这里,但最后都收获了可能截然不同的结论和感悟,这也许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难怪比尔·克林顿看了英国人写的《耶路撒冷三千年》以后说:“你会忍不住爱上这座城市,因为它是人类的瑰宝。”

      那天,当我们在地中海射来的夕阳下,静静地漫步在耶路撒冷老城的石板路时,当我们穿行在擦肩而过、庄严肃穆的犹太教徒、穆斯林教徒、基督教徒身边时,当我们驻足在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穆斯林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时,好似3000年的历史一页一页在胸中翻过。感慨之余,我惊叹于历经数千年的的战火和争斗,居然让这座古城保存的如此完好,居然让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教派能够在如此弹丸之地和睦相处。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任何钢筋水泥、玻璃幕墙等现代化的建筑,更看不到血腥、争斗、暴力和欺骗。这里的一砖一石、一街一巷、一屋一楼,连同大教堂和金顶清真寺传来的悠远钟声,都在以本来的面目诉说着温暖的历史故事。

       在以色列财政部,主管城市建设的官员给我们说:“我们的城市建设主要是更新,明白吗?更新!!上帝留给我们的城市举世无双,我们无权改变,我们只能让它保持原貌并且变得更好。。。。。。”特拉维夫市副市长、80后小伙子R.F说:“从48年以色列建国至今,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承,无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还是城市建设,凡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我们都要传承,就连我国现在适用的法律,大部分还是100多年前英国人制定的呢。。。。。。。”这突然让我明白,延续千年的中东之争,其实不是什么领土之争、资源之争、战略要地之争,而是文化之争、信仰之争,也就是民族之“根”的斗争。一旦胜利了,就把民族之根深植于大地,吸收前人在大地播撒的精华,使得民族之树由小苗成长为参天大树。传承,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也是犹太人之所以聪明的根本原因。再想想我们,多少年来似乎在传承上做的太少。我们自豪于5000年的文明史,但却常常喜欢打碎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凡改朝换代,必须全面否定前者,然后另起炉灶、从头再来,一切从一张白纸干起。秦始皇焚书坑儒、董仲舒罢黜百家、明末清初文字狱、五四运动砸烂孔家店、文革打砸抢破四旧,哪一件不是割断历史的事?现如今的城市建设,各城市之间竞相攀比,盲目投入,热衷于建高楼,修地标,取洋名,大拆大建,重复建设,千城一貌,完全失去了东南西北地域风格和多种民族特色,这哪里有一丝文化的传承?当棋牌室、麻将房、洗脚屋、美容院、桑拿浴比学校、图书馆、博物馆还要多的时候,这个城市哪里还有一丝文化的味道?

      世界大城市联盟主席、德国人莎拉(Sarah Hoefich)女士曾经问我:“你们的广州准备怎样可持续发展?”我说,“一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其实,对前者我是没有信心的。否定前人、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动不动就要干出一番“开天辟地”的创新之举,已经成为当今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干快上、轰轰烈烈之余,让人觉得离我们的“根”越来越远了。。。。。。我想,我们为什么不建一些哭墙、哭路呢?好让我们面壁思考:我们从哪儿来?我们将到哪儿去?

        之四:地域与文化——文明的落差

        这几年访问了不少国家,既有英法德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南美西亚一些发展中或落后国家。多年来形成的喜欢思考的毛病,让我每到一地时,总想从地域的差别上,来探寻、解释、回答国与国之间发达与落后的原因。这种地域的差别,包括国土面积、气候条件、自然资源、海洋资源,甚至包括是否有高山湖泊,是否有绿地草原,是否有山川河流等。比方说,欧洲大陆,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能不发达吗?而整个非洲,除了少量的热带雨林以外,基本上被沙漠戈壁荒原覆盖,多数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样“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不穷才怪呢。再从国内来讲,东南沿海地区与西北、西南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所以差别这么大,还不是因为地域上的差别造成的吗?黄土高坡成长起来的郭兰英到了晚年为啥一定要到广东番禺养老,还不是因为“番禺这地方插根筷子都能发芽,养人啊。。。。。。。。”,“地域决定论”成为我认识这个世界的主要标尺!

        然而,这次西班牙、德国、以色列三国之行,有2件小事让我对我固守的“地域决定论”产生了质疑。一次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靠海的一家餐馆吃晚饭,我们一行人坐定以后,客气地请服务员拿点开水来冲洗冲洗碗筷,这是“爱干净”的广东人的习惯。岂料对方不但不拿水来,反而郑重地给我们上了一课:1、我们的餐具经过高温消毒,你们这是对我们的不信任和不尊重;2、水属于公共资源,你们无权浪费;3、如果餐具确实不卫生你们可以投诉。随行的团友继续争执:“我们拿钱买你的水行不?能花都少钱?我们不差钱!”对方坚定地说:“NO!!”气得某团友连连摇头:“素质啊,外国人素质太差了!!”另一件事是在巴塞罗那,那天我一早从HPP酒店步行到国家宫拍照。当时约6点半的样子,坐落在奥林匹克山上的国家宫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地中海上空射来了霞光,将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国家宫照耀的金碧辉煌。我正拍照时,隐隐感到右前方有人停下脚步。我赶紧放下相机一看,原来有一位晨练的小伙子怕影响我拍照,主动停下来静静地站在一旁。其实当时我是仰角拍摄,小伙子根本不会遮挡我的视线,但是他仍然远远地停下脚步、静静地等待;这两件事让我沉思良久。我想,这两件事虽然反映两种不同的习惯,但在习惯的背后却折射出文化的不同。这种文化的不同,与地域差别有多大关系呢?

       地域因素、自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固然有着重大影响,但并非根本的原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否则,你无法解释在马克·吐温眼里“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的沙漠之国以色列,能够在农业、科技创新甚至军事技术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你无法解释二战后被基本焚毁的德国,在短短的时间里恢复重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甚至超过了老牌发达国家英国法国;你无法解释在欧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西班牙能够逆势而上稳步发展,至今甚至成为欧洲人的度假天堂。。。。。。

       文明程度来自于文化教育。据政府财政预算显示,2014年以色列教育支出为349亿谢克尔(约合人民币620亿),人均教育支出达到了近10000元人民币,是中国的50倍。正因为对教育的重视,以色列才屹立于世界,才有人才有创造力,有think out of the box的能力。在以色列成功的背后是整个民族对教育的重视。所以以色列人可以自豪地说:以色列是个小国,但同时是个伟大的国家。 据西班牙官员介绍,西班牙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长期在欧盟国家名列前茅。全国实行10年义务教育,6岁到16岁是免费的,由政府下设地区支持(小学6年,中学4年)。全国有100多所大学及300多所专业高校、研究中心,可以提供各种程度的教学,经费的87%来自国家的直接拨款。现有大学教师6.3万人,在校学生144.5万,占全国20-24岁青年总数的30%以上,高于英国、德国等国的水平。其中商科、工程、建筑、艺术类专业尤为突出,全国目前大约50%的生产科研成果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德国,工资水平最高的群体中,就包括了教师。为了留住教师人才,一个类似于我国的编外的小学老师月收入就达到6000欧元。

       最让人震撼的是,与我国“再穷也不能穷孩子”的口号相反,德国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的教育理念。他们的理由是,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后会很难适应社会,免不了要吃亏走弯路。孩子长大了,早晚要离开父母去自闯一片天地。与其让他们那时面对挫折惶惑无助,还不如让他们从小就多吃些苦,摔打出直面人生的能力和本事。所以,富裕的德国人每年都要安排一大批中小学生,利用假期万里迢迢跑到南美洲和非洲,在独特的体验活动中接受锻炼。这不是游山玩水,不是勤工俭学,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和适应社会的生活能力,加深对社会、对人生的了解。活动的一切费用均由自己出,是名副其实的自己掏钱“买苦吃”。 

       反观我国,可以说近代以来在教育上出了大问题。本来,中华民族重视教育是出了名的。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周礼汉制还是四书五经,无论是秦砖汉瓦还是唐诗宋词,无论是四大发明还是明清小说,儒家、佛家、道家、法家,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风雅颂、史记、天工开物、伤寒杂病论、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毛泽东思想。。。。。。。中国先哲们留给后人的文化财富,闪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道德和科学思想的光芒。然而近百年来,在蓝色海洋文明的冲击下,我们的文化教育变成了“不中不西”的畸形儿。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让这一立国之本变成了追逐金钱、欲望、名利的竞技场,假学校、假教材、假文凭、假论文、假教授、假博士,乱收费、失学儿童、校园暴力、应考机制、集体作弊。。。。。。。让我们的教育成为国人们爱恨交加、痛心疾首之患。教育上不去,哪来的文化?没有文化的力量,你如何强国富民?我们在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思想品德和国学课程,甚至在国外举办了很多孔子学院,但试问我们的80后、90后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了多少?继承了多少?发扬了多少?当“应不应该扶起跌倒的老人”居然成为媒体、专家、师生、民众共同争论不休的话题的时候,当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获得了“见义勇为奖”的时候,当演艺明星大腕小鲜肉成为全民的偶像的时候,当假药、假食品肆意横行的时候,这个民族的道德水准是不是出了问题?

       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来源于文化自信。国与国之间差别的根本原因,不是地域因素,不是政治制度,而是文化。没有文化,青山绿水、锦绣大地可能变成沙漠;没有文化,守着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最终沦为乞丐。。。。。。

后记:大约10年前,我以“小明”、“宛内秋子”的名字,在这里发了一些文章,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也结识了一些文友。10年后再来,国土作家网已是崭新的天地。中国人讲究“故土难离”,无论你是一粒种子、幼芽、小苗还是成材的大树,啥时候都不能离开这片土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