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七绝《清明》,脍炙人口,历来受人称道。但诗中的“杏花村”却众说纷纭,或云在山西的汾阳,或云在安徽的池州贵池。也有说这“杏花村”是在齐安(湖北黄州)的麻城县古镇歧亭之旁。
要说叫杏花村的地方肯定不少,比如山东有杏花村,江苏也有多个杏花村。全国各地我相信还会有许多叫杏花村的村落。但要说杜牧诗中的杏花村是在山西,我可不敢苟同了。有个基本气候常识就是,清明时节只有江南才“雨纷纷”,这时候的山西可很少下雨,总是阳光明媚,而且气温还不时地高得出奇。当然,山西的“杏花村汾酒”的确口味不错,该另当别论。我绝对可以令人信服地告诉大家,诗人杜牧是在贵池城西杏花村春游时,写下这首富有江南风情的杰作——《清明》诗。杜牧是否到过湖北黄州的杏花村呢?也有《题木兰庙》诗为证:“弯弓片战作男儿,梦里曾强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指云堆上祝明妃。”这是杜牧任黄州刺史时登木兰山为木兰庙所题的诗。杜牧从黄州到木兰山,是不是会经过一个叫杏花村的地方,就不得而知了。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有《樊川文集》传世。他是我国晚唐诗坛上独树一帜的杰出诗人。后人为区别于诗圣杜甫而称他为“小杜”。他于会昌四年(844)九月从黄州(又名齐安郡,治今湖北黄州市)迁池州(又名池阳郡,治今池州市)任刺史,至会昌六年调睦州(又名新安郡,治今浙江建德东)任刺史。杜牧在池州整整当了两年州官,作出了许多德政善绩,也留下了几十篇珍贵的诗文和许多动人的传说,给古老的池州平添了一层绚丽的光彩。这首优美动人的《清明》诗,就是他在池州的代表作。
据《广舆记》载:“池州古迹曰‘杏花村’,在府城秀山门外。杜牧诗‘遥指杏花村’即此。”《江南通志》载:“杏花村在府秀山门外里许,因唐杜牧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得名。”曾在明天启末年任池州大守,两度出守池州的顾元镜赋五律《杏花村》云:“牧童遥指处,杜老旧题诗,红杏添新色,黄垆忆旧时。远山层作画,好鸟解吹箎。偷得余闲在,官钱换酒卮。”山西蒲州张邦教,明嘉清四年出任池阳郡同知,后官至陕西按察使。他在池州任职期间“留意山水,赏表杜樊川遗迹,因自号曰‘惜花人’”(见《杏花村志》卷四),并在杏花村教前立亭,撰联曰:“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的第一个建设贵池杏花村的山西人。上述史实证明,杜牧笔下的“牧童遥指处”,就是池州贵池杏花村!“白锡壶腰中出咀,黄铜锁腹内生须”,“半亩山林半亩地,一曲牛歌一卷文”,典故就出自这里。这铜锁,还有杜牧喝酒的酒壶,都保存在杏花村村志馆里。
关于“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的相关史实 :
1. 清康熙年间,池州杏花村人郎遂编纂《杏花村志十二卷》。
2. 自古在我国志苑中,有通志、府志、县志、乃至山志,而为村立志者,只有池州杏花村,并收入了《四库全书·总目录七十七·史部三十三·地理类存目六·贵池先哲遗书第二十五种·杏花村十二卷》。之后,于清末明初,池州人胡子正编纂《杏花村志续集》传世。
3.1979年版《辞海》中记载:“杏花村,在安徽贵池市西。向以产酒著名。《江南通志》载:唐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即指此。”
4. 由崔乃夫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第五卷记载:“杏花村:在贵池市西郊。因村中十里杏林中,春来杏花盈村,故名。隋唐间又以黄公井水酿酒醇香,而以杏花酒肆闻名。1985年始广植杏树,现已一片杏花胜景。”
5. 《嘉靖池州府志》中《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池州府志〉》记载:“杏花村在城西里许……”
6.《贵池县志》五中记载“杏花村府志在秀山门外里许……”
7. 贵池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贵池县志》记载:“杏花村位于贵池城西郊……”
8. 安徽省人民政府文件皖政[1989]34号“关于公布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杏花村古井属唐代古井。
9.《中国地方志》(总第134期)刊登作者郎永清的“‘杏花村’地望之争辨析”写到:“应该说,杜牧《清明》诗所吟,当属安徽省贵池市西郊之杏花村。”
10.原载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日报》“星期天”专栏第二期,刊登了作者刘纬毅的“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在池州”文章,其中写道:“这首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杜牧在唐会昌四年至六年任池州刺史时写的。
二、小放牛
《小放牛》(一)
这首《小放牛》多被认为是河北民歌,原因就是歌词中的“赵州桥”,因为赵州桥在河北。其实,这首歌是以安徽黄梅调为基调被广为传唱的民间小调歌曲。原来的歌词有很多段,歌中男女对唱内容也远远不止有关于赵州桥的故事,还有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故事对答。记得小时候,我们江南一带农村的老太婆许多都会哼这支曲子,而且唱的歌词有许多种。
《小放牛》视频播放网址: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KnO3fXh1JY/
《小放牛》(二)
这是另一首叫《小放牛》的歌曲,被认为是苏南民歌,或是扬州小调。要说是苏南民歌,肯定是没有苏南民歌的风格,说黄梅调还差不多。其实,此歌曲是来源于京剧曲目《杏花村》,京剧本来是从徽剧和昆曲包括汉剧发展演变而来,前身就是徽班进京。此歌曲充满了浓厚的安徽民歌风味。
该京剧传统剧目剧情为:一个牧童正在放牛,邻村的小姑娘路过二人相见,对唱歌舞,互表爱慕之意而别,又名《杏花村》。舞蹈繁重,荀慧生、于连泉等擅演。1955年徐玉川在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出获奖。川剧、滇剧、湘剧、徽剧、汉剧、秦腔、同州梆子、晋剧、河北梆子、豫剧、梨园戏、云南花灯均有此剧目。
奚秀兰演唱《小放牛》歌曲网址:http://www.pt80.com/thread-269156-1-1.html
《牧童短笛》
这是驰名世界的中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1934年,欧洲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征集“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时,曾举办了“中国钢琴作品比赛”,当时正在上海国立音专求学的贺绿汀以《牧童短笛》应征,荣获头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钢琴曲带到欧洲亲自演奏,并在日本出版。从此,这首钢琴曲闻名国内外,成为各国钢琴家们的常备曲目之一。
贺绿汀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主要的合唱曲有《游击队歌》、《垦春泥》;独唱曲《嘉陵江上》、《天涯歌女》、《秋水伊人》、《森吉德玛》;钢琴曲《牧童短笛》、《摇篮曲》等。
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贺绿汀曾说:“我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牧童短笛》(朗朗演奏)播放网址:http://music.sina.com.cn/yueku/m/771992.html
三、来历
《清明》(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杜牧的《清明》诗就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寒食在冬至后105日,寒食共有3天,过后就是清明。现代寒食节基本已经并入清明节,但是二者还是有不同之处,有关寒食节还存在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介休,是后人因此命名的,也就是取介子推休息之意)。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节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勤政清明节,励精图治,把晋国治理得很好,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寒食、清明节也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肃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宋)王禹《清明》)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国土管理四字诀
下一篇: 农村集体土地常见违法问题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