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船岛之战

来源:作者:徐积峰时间:2016-01-04热度:0

船岛之战

日本下关小小的船岛,不过是两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地。因为四百年前两位顶尖剑道高手的对决而名震后世。多年以后,船岛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岩流岛。以此纪念当年身死于此的佐佐木小次郎和他的惊世一剑,虽然他不是此战的胜利者,而更像一名殉道者——一个殉于毕生所痴的人,就连岛上散落的有红色斑点的小石子也传说是小次郎倒在武藏木刀之下一刻所迸染,至此小次郎带着他开创的岩流秘技——“燕返”长眠于地下,再也未出世过。

与今天武藏诸多的传说轶事相比,小次郎的出身,经历传下来的少之又少。

现在只知道他出身富贵之家,长相俊美,天资超华。先从学于钟绻自斋习富田流小太刀刀法,用心刻苦,技艺迅成。后舍小太刀而精研长刀之术,开创岩流一派。自身宝刀“长光”,三尺两寸,较一般武士刀为尊。刀身加长,有利于劈斩的速度和力量。但同时其掌控的难度也增加,过长则不利于方位和角度的精确拿捏。但小次郎的“燕返”之能却是力道,速度,方位的大成之技,剑斩空中飞燕。矫燕轻灵一掠之下,速度骇人,轨迹又非一条直线,有起伏变换。想想当年小次郎的剑斩之技必定是临机而为,一个纠纠武士不可能整天举着剑被动的等待着有飞燕掠至其攻击范围。因此飞燕骤近,刹那之际拔剑出刀劈空斩出,燕落剑收,真是飒爽之极!加上小次郎长身俊美,锦衣华服,翩翩之姿。因此四百年后的今人仍惋惜垂慕其剑技之能,风度之英。受此影响,54年版的《宫本武藏》中,鹤田浩二饰演的小次郎身形挺拔,丰神朗俊。临阵之际谈笑自若,颇有三国周郎之概。而三船敏郎的武藏线条粗旷,总是一份沉甸甸的感觉,好象肩膀上总有东西扛着不能轻释。四百年了纷纷扰扰,传说中船岛一战到底如何呢?

可以确定决战前小次郎已名满天下,为五十二万石细川大名的剑术指南役。实力远在京都诸武士之上,与人试合比拼从无败绩。武藏虽已有盛名却仍是一个浪人身份。有一种我认为比较靠谱的推测:此战是细川家族内部政治角力的一个表现。剑术指南役只有一个位置,而家族内部的老臣却各自拥立了武藏和小次郎两人。一山不容二虎,是以武藏挑战小次郎。真相如何?已无从考究。但从船岛决战的精心组织安排里可以肯定一个问题,就是船岛前的武藏已经完成从一个乡间浪人到位列诸侯大名视野的身份转变,绝不是一些传说中的无名之辈。他得以身份提升的背后是他六十战无一负的实力。其二是双方都如临大敌,参与者也兴师动众。否则一场普通的试合或决斗可以随时随地,不会选在一个与当事双方都无关联的荒岛上,各自需驱船前往。日本战国时期武士间的决斗时很平常的一件事,杀人不需埋坑,亦不需有法律负责。选在船岛说明了组织者对此战的重视和对对手之间实力的认可和尊重,也为了保证此战的最大公平。从这些精心的组织里,我们多少可以品读出这场名为剑道比拼其后的政治博弈。小次郎的宝刀全称“备前长船长光”这把三尺两寸的超长名器还有个绰号“物干淖”——晾衣杆。传说是家传之物,小次郎未成名前,长光为众人所耻笑,讥讽为晾衣杆。当世人目睹了他的超强以后,小次郎顺其意而用之,以“晾衣杆”之称为荣。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小次郎是很有些英雄底蕴的,绝不是一个一激即怒的浅薄武夫。

关于武藏迟到一说由来已久,后经考证纯属讹传。当时见证者众多,尚在负气之年的武藏怎么会给人留下这么大的一个话柄呢?后世很多人称武藏迟到是为了有足够的时间去削那把木桨,以及有足够的时间让木刀吸收足够的水分增加其重量和打击力。笑话!一个即将身赴生死决斗的武士会这么不经意地选择这种方式增加其胜算去面对一个不世出的对手吗?还有就是“背光说”:武藏故意拖延时间以待日光足够强,自己背光而战利用强光扰乱小次郎的视线。武藏与小次郎的决斗时庆长十七年(1612)四月十三日,按传说的版本武藏是上午九时半左右登岸。四月份还是春天,四月份十点钟的阳光有多强?而且双方的决斗之地是在浅滩上,武藏还在浅水之中,不可能有高差,小次郎不可能仰视对手直对阳光。而且武藏背光而战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提前到来的小次郎已立于滩头,高举长光。在此情况下尚立于浅水中武藏只能背光,冲着阳光是小次郎自己选择的。小次郎不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有试剑诸国百战归来的经历。先占就地利,相比之下,即便光线有影响,依小次郎的水准其损亦在地利之下。练剑先练眼,一个能剑斩空中飞燕的剑手他的眼力判断力绝对是不俗的。小次郎抢先立于滩头是有其打算的,目的就是半渡而击:武藏在浅水中必不利于其机动,他的燕返之技就是又快又准又狠,对付机动性受限制的大块头武藏更有胜算。武藏的削桨为刀已经几乎成定论了,这件事看似合理,细一琢磨就疑窦丛生。刀是长了一尺,但用一把木刀去对决一把百炼精钢的名器,这就有点不靠谱了。面对平生的劲敌,同样不世出的剑手,木刀武藏的胜算太小太冒险了。江户时代知名武士的佩刀都是百炼钢的打法,通常都是反复折打一万层以上。以小次郎的家世,其孜孜以求的对剑道的痴迷,追求极致和完美的性格(不追求极致成就不了燕返),他的谋身卫命的武器更是优中之优。且其刀身加长,刀尖部分的力量和速度更加骇人。武藏仅凭从隔壁船家那里买来的一把木桨削之成刀,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头。木刀也是有刃的,刀背是厚的,刀刃是薄的,不然就是棒子了。日本同我国山东的纬度相似,其木本植物也应该略同,不会有拿白蜡杆做木桨的可能。当木刀碰到名器,结果会怎样?对决之时,实力相近的双方都拿出看家的气力和本领,日本的剑道不同于中国,是以劈斩为基本手法。木刀和名器能够对砍吗?仅仅为了寻得一尺的长度,自弃其刚,带着刀断剑折身死他人手的巨患。这个传说对以兵法精明而著称的武藏而言,着实让人不能理解。

我曾经想过,木刀可能也是武藏的一个计谋,对决之时,刀断之际,小次郎可能就此一愕,在这刹那,武藏近身用那把残刀结果其性命。但转念细想,这个假设就太荒唐了,只能说是受古龙小说电影的影响。改编自古龙小说的一部电影《月夜斩》中,面对平生的劲敌,小马在铁匠铺里先自断刀头,又重新煅上。这样刀头和刀身之间就有轻微的裂隙。决斗酣时,小马回身当头力劈,胡义猛格。刀头受力而断,成为飞矢。胡义意料不及一怔之时,小马欺步进身,刀身直入胡义当胸。可这样的事只能存在于小说家电影人的想象里,怎么能保证那刀头只能是在小马当头攻击对手时断飞?对方大力劈杀之际,小马的刀断了怎么办?还有就是方位的问题,影片中是刀头断裂之际,刀头惯性飞出,造成对方分神恍惚。这时飞出的刀头实际上有暗器的功能,即它出乎所料又能给对方造成威胁,能够震慑对方的心神。假如当时对方是将刀架于身体之外,刀头即便飞出,也不会有震慑力。那时小马断刀之计未成,自己先受其乱自取其殃。况且小马事先断刀,断的部位是精心算计好了的,不能断的太长,否则,对方亦是高手,回神也是刹那之时,若是在这电光石火之间不能突进到对方纵深,反而会被对方所乘。还有,就是小次郎出身于富田流的小太刀,当时,正规小太刀的尺寸是一尺五寸,太刀的长度是二尺八寸,几乎是小太刀的两倍。钢对钢,小次郎一尺五村的小太刀尚能独占鳌头,相对于长于己方一尺的木刀,小次郎能束手无策吗?小太刀由于比较短,一寸短一寸险。所以小太刀习练者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和果断,敏捷的步法和身法。迅速逼近对方,发挥灵活多变的刀法取胜。况且,随着交战双方武器的加长,一尺的优势只会步步递减。反之,如果小次郎进至自己的臂长加三尺两寸之内,那么武藏的优势就会突变为劣势。不论何种形式的武道究其实总是一种空间形体的艺术,富田流科班出身的小次郎,其修行步法身法所用的功夫和实力绝不在武藏之下。况且武藏是立于不利机动的浅水当中。细读吉川英治的《剑与禅》中描述的船岛决战,双方没有刀剑相交的痕迹,似乎在刻意回避这种必然的碰撞。几个回合之内双方俱是闪躲,这种情况可能吗?小次郎的燕返关键是快,准。快过矫燕,一个人的身法再快,能快过飞禽中以速度著称的燕子吗?一斩之下,二人伯仲之间,武藏是不可能仅靠身形步法的位移来化解小次郎的攻势的,只能举刀相格。大战之际,双方都付之于实力。武藏的木刀很可能被斩断,最起码是严重破损。高手对决关键是心无旁骛,手持一把随时可能折损的木刀,武藏能不顾忌吗?能做到他极力推崇的心如止水吗?如果能,则更能证明武藏的确是功高一筹。有关船岛阴谋的传说都无意义,他的胜算便无悬念。武藏胜于的是境界,而刀法只是境界的一个体现。可以说具体的刀法只是境界中一个最终端的被支配被物化的外在部分。境界高的人技术会差吗?武藏以心思慎密,算无遗策著称,(这也是有后人指责他诡诈的根源)但这些都是相对而言,双方都是不世出的高手,实力相当。格斗中力量,速度,方位的变化和拿捏根本不可能事前精确的预测和掌控。不可预知的变化太多,何况双方事前并未交过手,对于对方的底细也许只是互知大概。谁也不可能有精确的数量级的把握。武藏手握长一尺的木刀去对决顶尖高手的成名利器,这一点是很值得怀疑的。

还有传言,交战前,武藏采用了心理战术,有意激怒对手(嘲弄小次郎扔掉了刀鞘)。作为一名身经百战刻苦磨练出的高手,小次郎会这么容易被激怒吗?未成名时面对“晾衣杆”的嘲讽尚能处之泰然,功成名就后他会这么小器?小次郎的燕返技成就的因素有三:心稳,眼准,刀快。这三件中,心稳是第一要素。未战而自乱其心,就如明镜里产生裂纹,有斩燕之能的小次郎就这么脆弱?中国数百年来南崇武当,北尊少林。和尚道士平素以参禅修道为主,你看不到他们专注于武,吃苦流汗。但一出手就是高手,为什么?他的心不动,心如止水。洞事清明,临战之际,心态稳定。所以对敌对己对外物有正确的认识,精细的掌控,而这种掌控正是制胜的关键。如果心态容易起伏,其艺能必定只止于术,难成正果。

还有一种说法是对峙之时立于水中的武藏突然凌空一跃,利用刀长之便一招击杀了小次郎。仔细推敲一下,觉着这种可能性也不大。武藏当时是在水里,脚底是软沙,并不利于跳跃。并且双方握剑对峙,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必先保证保持自身重心的稳定。武藏在他接近生命的尽头,精心所著的《五轮书》里极强调步法的稳定性,直言快步与跳步的不利。强调“阴阳步”,阴阳步接近形意拳的遛鸡腿,八卦掌的趟泥步。其特点是提步双踵相磨,但落地双足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跨度以保持重心的稳定。而双足分开是不利于跳跃的。即便是跃起空中,凌空下击也必须要有必须的调配重心换势的时间。凌空下击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它必须是两部:高跃再借重心之势下击。追求的是力度,但此步骤必然失掉速度,因为在空中调配力量毕竟要比脚踏实地困难的多,耗时也长。这期间,以眼明手快著称的小次郎会消极防守坐失战机吗?燕掠空中尚能一剑而分,人在空中呢?吉川英治的《武藏》

中,武藏与小次郎是同时进攻,小次郎一刀之下,斩落的是武藏红色的系额布条,武藏一击之下要的却是他的命。显然小次郎的剑再进一寸武藏就死定了。真实情况会这样发生吗?精于剑道的人其眼力之明是必须的。小次郎能够在够不着的情况下与武藏不作招架而鱼死网破的玩对劈吗?日本剑道以劈斩为基本动作,武藏的木刀是长了一尺,而短处也显而易见,木刀易折。作为高手的小次郎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他只要斩断了武藏的木刀就高下立分。因此在距离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自己不格不架门户大开,直接对劈是拙劣之极。武藏有距离优势,一寸长就一寸强。小次郎是实战出来的翘楚,他不会这么不经琢磨。只要大力的格架或劈斩他就能斩断武藏的木刀,即便斩之不断,也能以钢刀咬住木刀,进身以富田流小太刀技法取胜于武藏,但实际情况却永远没有发生这一幕。如果武藏真是木刀,他必须保证自己一击必杀。在有斩燕之能的对手面前,不知晓对方底细的武藏实在没理由冒这个险,相形之下,武藏手握钢刀反而胜算更多。

   武藏在生命的尽头所著的《五轮书》里从未强调过刀长之利,反而结合各种情况探讨过长刀的种种弊端。也未刻意提倡力量和速度。他更专注的是道,是不动如山的内心。是其所言的计谋,怎样理解武藏的计谋呢?武藏的论述是很圆融的,有点中国拳家“一法不立无法不容”的味道。实际上它不以一种刻意的技术因素为追求,不局限于一种技术因素所束缚。如圆球的半径无长无短。在于审敌时冷静的把握,在于看破自己和敌方的优劣。看清洞察对方之漏洞,乘间击暇。当快则快,当速则迅,当力则力。也许在这里,我们可以窥及当年船岛决战武藏胜利之因:小次郎是高手,但高中有高,强中有强。庆长十七年四月十三日,武藏的刀可能更快,出手的时机更精准,结果更有效。无论实际情况如何纷杂,武藏一定是看到了对方的漏洞。不管是小次郎精神上的还是形体上的,是以他能活的更长更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