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中国已经成立六十多年了,一个曾经创造了辉煌革命历史的地方;一块为中国的革命和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革命老区。也许在有的人记忆里早已经淡忘;也许很多人不了解她的革命历史;甚至还有人不知道这里曾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染红的土地,这个地方就是渤海革命老区。
渤海革命老区主要区域,北依渤海湾畔,南跨黄河两岸,东邻胶东西部,西北连接津南地区。其中心地区在现在的滨州市境内,也是以黄河三角洲中心腹地,大部区域属黄泛平原。
渤海革命老区始创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作为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三大战略区之一,具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历史和光荣传统。为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付出巨大的贡献,建立不朽的功勋。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在一段时间里,他曾经的辉煌似乎被人遗忘。前期,由于渤海区地处边穷地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相对落后,关于她的革命历史和典型事迹宣传报道也很少,遗存的历史资料很少。很多人知道革命圣地延安,了解山东革命抗日根据地沂蒙山区、胶东地区,很少有人知道渤海革命老区。关于渤海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悲壮的历史,伟大的功绩更是鲜为人知,其不朽的老渤海精神和历史价值更是很少有人研究。
直到2006年,在中央和山东省委的关怀下,在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带滨州市,开始筹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以此来纪念渤海地区光辉的革命斗争历史,缅怀长眠于地下的革命先烈。从此才完整地、系统地把渤海革命老区的历史进一步发掘整理,形成了比较完整详实的历史资料,让人们全面真实地了解到渤海革命老区的光辉历史。这个坐落于滨州市区以北,秦台旅游风景区旁,投资1.5亿元,占地530亩革命老区纪念园。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开园,并被命名为国家级革命烈士纪念地、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渤海革命老区,其雏形源于土地革命战争年代,鲁北地区的工农革命武装力量。而渤海的“行署区”则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根据地,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发展。其实,当时的行政区域架构,是在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取得全国领导权统一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相对独立的山东地区,设置了中共中央局山东分局。在山东分局领导下, 渤海区成为山东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后期的1941年1月,由此前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的冀鲁边区和清河区两大“战略区”合并而成。从此这片诞生在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独特地位,这块平原根据地是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通过英勇无畏、矢志不渝、前赴后继的武装斗争和流血牺牲才取得的,为中国革命和解放发挥了无与伦比的重大战略作用。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或许是因为此前没有在平原地区开创根据地的经验,或许是考虑到在平原地区无险可守,中共中央并没有在平原地区建立根据地的明确规划和指示。但冀鲁边区和清河区的地方党组织却积极分析当时全国的抗日形势,根据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相继组织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建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为在这一地区开辟建立根据地奠定了根基。期间,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和一二九师都曾派少量基干部队挺进这一区域,支持地方武装力量的发展,并几次将当地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大批抽调转移到其他战场。但当地党组织却始终坚持一茬又一茬地不断发展新的武装,艰苦卓绝地、创造性地在敌我力量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通过开展平原游击战争,一步一步地开辟、扩大、巩固并最终建成了这片平原根据地。相对于其他根据地而言,渤海区基本没有上级外派主力部队的支撑,并在不断向上级主力输送基干力量的同时,主要依靠当地发展的武装力量,在平原地带开辟、建立稳固的根据地。这是渤海区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彰显出渤海区人民异常卓越的历史贡献。
渤海区不仅成为对日伪反攻的最前沿,而且成为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向南防御,向北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枢纽地域。不仅迅即组建一个独立师,连同自身创建的主力部队渤海七师也奉命抽调赶赴东北,开赴新的抗日战场。而且通过积极攻占、控制津浦、胶济铁路两条重要交通线上的日伪据点,为巩固抗战成果和保卫根据地营造了有利态势。仅1944年,渤海区军民一年对日伪作战达899次,毙伤俘日伪军16178人,争取伪军反正5000余人,缴获掷弹筒162件,机枪195挺,各种枪支13129支,攻克日军据点300多个,创造出辉煌的战绩,有力打击日军在山东的嚣张气焰,加速推动了全国抗日形势的逆转,渤海区也成为最早赶走日本侵略者的根据地。
在解放战争开始后,渤海区有20万人参军入伍,组建了6个野战纵队分赴全国各地战场,从渤海区打到华北、东北、四川、海南、新疆等地,参加了辽沈、平津、淮海等著名的战役,几乎那里有战役,哪里就有渤海子弟兵。在源源不断地向人民解放军输送大量有生力量的同时,最早肃清了境内的敌方武装,将辖境的大部地方建成了真正的解放区,成为整个山东和华东人民解放军可以依靠的大后方和非常重要的战略机动区域。而且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渤海区还接纳安置了整个华东区党政军机关和从其他解放区转移的数十万人员,并使华东解放军的许多主力部队在这里完成休整、补充,由此转至外线,成为扭转整个战局的枢纽和关键。
渤海区不仅作为华东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总后方和最重要的兵源基地,为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贡献,而且还作为最早巩固、稳定下来的解放区,较早进行了土地改革、政权建设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重要经验,培养了大批干部,后来成建制地为新解放区输送了多达近6000名南下干部。
在革命战争年代,渤海老区曾经出现“一马三司令”,他们是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渤海军区第六军分区副司令员马晓云,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马天民,三人为一母同胞兄弟,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点燃了新中国的黎明,染红了共和国的旗帜。这里有刘胡兰式的女英雄吴洪英,她作为一个农村妇女,在抗日战争时期,很早就参加革命,被日军逮捕后受到严刑拷打没有说一个字,气急败坏的日军将她铡成三段,吴洪英英勇牺牲,她的事迹比刘胡兰还早一年。还有无数个母亲成为沂蒙式的革命妈妈。更有18万渤海区子弟兵为了全中国的解放背井离乡,转战全国战场,仅有名有姓的就有55000多名烈士血洒他乡。在载入解放战争史册的山东和华东战场的所有关键战役中,不仅都有大量渤海区的基干部队参战,更有大批的渤海区民工支前,据记载,先后有82万支前民工,出动128万架次大小车辆支援前线,运送弹药、粮食、军鞋等大批的军用物资,占地运护伤员。有了这些支前大军,才有了人民解放军源源不断的补给线,才有了革命的胜利。就像陈毅元帅所说的那样: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们完全有理由这样说:当年如果没有渤海老区,没有百万渤海区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整个中国解放战争的历史必将改写。渤海革命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不朽贡献,将永垂史册,并像那苍劲的青松翠柏一样万古长存。
如今建成的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分东、西两区,东区为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主展区和革命烈士褒扬区;西区为渤海民俗文化综合区。纪念园占地530亩,总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内那傲然挺立的苍劲的青松,其坚实挺拔的枝干、葱茏常青的针叶、虬然擎天的风骨,是渤海革命老区不朽的历史和光荣业绩的象征。
渤海园的正门位于纪念园的东区南首。它是一座参照渤海区革命战争时期的古城门样式,用仿古青砖砌成的建筑,红色的五角星镶嵌在城门的正中,五星红旗在城头中央高高飘扬。从城门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纪念馆正门,“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苍劲有力,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题写。纪念馆的总建筑面积为6455平方米,结构为单层尖顶,灰砖白墙蓝瓦,外型呈八边围合状,与纪念馆内院所建五角星顶多功能厅交相辉映,象征着渤海区的革命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来自四面八方,走向四面八方,形成一个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走进渤海革命老区纪念馆的大门,迎面是一尊名为“渤海魂”的群雕,两位战士荷枪实弹勇往直前,众多民工推着小车紧跟在后。它形象地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党政军民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真实情景。为了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千万渤海区人民送子送郎积极参军参战,车轮滚滚踊跃支前;渤海区子弟兵南征北战,屡立功勋。他们的英名和业绩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他们也以自己的光辉斗争历程,铸造了被人们传颂的老渤海精神——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
纪念馆主要展览内容分为“星火初燃”、“烽火燎原”、“烈火铁流”三个部分。“星火初燃”展出了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渤海地区建立并开展活动的情况;“烽火燎原”主要展出抗日战争时期,渤海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汇聚黄河两岸,渤海湾畔,发动武装起义,坚持敌后抗战,建立和巩固了山东最大的平原抗日根据地;“烈火铁流”重点是解放战争时期,渤海区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的情况。纪念馆通过展出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的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献、文物,辅以历史场景复原、艺术雕塑、电视短片等较先进的声光电展示手段,再现了各个时期的重要的历史。
纪念馆北侧是纪念广场,面积3600平方米,花岗岩石板铺成,两侧与园区环路联通。纪念广场主要用于举行大型祭奠革命英烈活动。广场北侧是人民英雄群雕,群雕高5米,底座680平方米,均用花岗岩雕筑。群雕正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鎏金大字,背面刻有渤海区概况铭文。英雄群雕集中刻画了革命战争年代渤海区军民并肩战斗、奋勇杀敌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从广场向西北望去,渤海革命纪念塔高高耸立在一座人造小山丘上。塔高39.9米,地下两层,地上九层。此塔仿延安宝塔建造,为正八边形,边长3.6米,第一层周长为28.8米,以上每层内收300毫米,寓意渤海区在党中央领导之下,在宝塔山的光辉照耀之下,不断发展壮大。此塔又代称滨州古八景之一的“渤海望潮”塔。塔的南面上书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渤海革命纪念塔。字体采用的是毛体,苍劲有力。塔的北面上书:渤海望潮。纪念塔与北邻秦台水库互为借景,相得益彰。登临塔顶,可鸟瞰园区全貌,又可远眺秦皇台风景区和秦台水库,苍茫大地,尽收眼底,古今情韵,一览无余。
从纪念塔向东是模仿慕田峪建造的长城,城墙蜿蜒横亘于东北端人造山地,西与宝塔相接。全长200米,墙体高7米,净宽3.6米。筑有烽火台三座,最高16.05米。沿长城轴线设有地下通道。长城造型寓意为当年,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抗敌的堡垒。在长城东侧的山坡上是烈士墓地。总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这里有297位英烈长眠于此,都是从原来的一些革命烈士陵园迁过来的。墓碑上面加长城造型护墙,一墓一碑一松树,碑碑相连,弧形排列,气势如虹。
与烈士墓碑相对而立的是英烈碑廊,廊道全长162米,高7.9米,东南、西北走向,呈弧形,顶部分布五个山状造型,寓意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重于泰山、气贯长虹。廊道由花岗岩砌成。廊内矗立4块巨幅石碑,每块长25米,高208米,双面刻满渤海区共55308名烈士的英名,且附有性别、籍贯、出生年月、牺牲时间、牺牲地点、牺牲时职务,有很多烈士的亲属从这里找到了他们的亲人,慰藉了大半个世纪心中遗憾。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内树木参天,苍翠挺拔,荡气雄浑。绿茵浓郁,路回廊转,肃然幽静。人造山水依依相连,灰白建筑相互映衬,使整个园区显得庄严肃穆,又感觉气势恢宏,把渤海老区的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渤海老区纪念园浓缩了渤海区大半个世纪的革命历史,充分展示渤海区人民为了中国革命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苍松翠柏象征光辉事业万古长青;花岗石雕描绘出不朽的英雄史诗;巨幅石碑永远镌刻下先烈丰功伟绩;宝塔耸立寓意渤海老区精神永存。让我们走进渤海老区,永远铭记老区人民的革命历史,不断发扬光大老渤海精神,开创美好未来,以此告慰九泉下数以万计先烈的英灵。
上一篇: 音乐杂谈(一)——也说歌手唱错字
下一篇: 闲言碎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