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绩溪县,有个大家都很熟悉的地方——三十八号桥,这就是绩溪县金沙镇的38号桥(村)。三十八号桥位于金沙镇北部,与宁国市胡乐镇相邻,215省道穿村而过,是绩溪县的北大门。而皖赣铁路也在该村西边的山脚下经过并建有一小客站——金沙站。
为什么叫了“三十八号桥”这个名字呢?据说就是与皖赣铁路有关,因为皖赣铁路刚修建时,建有许多铁路桥梁,桥梁是有编号的,而建在这里的一座是编为38号,于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的地名就演变成了“三十八号桥”了。
看看皖赣铁路的建设历史:
皖赣铁路北起安徽芜湖,南至江西贵溪,全长540公里,是华东铁路运输的第二通道。近半个世纪以来,这条铁路经历了曲折历程,时建时停,达46年之久。
1936年11月,国民政府为开辟南京直达大后方的通道,决定修建京赣铁路,指令皖赣两省各自成立铁路工程局,方案是利用已建成的江南铁路,再新建安徽宣城至江西贵溪(中经宁国、绩溪、歙县、休宁、祁门进入景德镇,到达贵溪)铁路,在贵溪与浙赣线接轨。建设工程分别从宣城和贵溪两端相向进行。安徽境内1936年9月开工至1937年11月止,铺轨至歙县160公里。江西境内1937年3月开工至当年12月止,铺轨至万年县,约160公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两省境内铁路建设受到影响,工程中断,皖境内于1937年11月21日停工,赣境内于1937年12月20日停 工。1938年,战事吃紧,铁路均被拆除,钢轨移至湘黔铁路使用。安徽芜湖至孙家埠一段,曾在1934年建成通车,抗战期间,被敌伪拆除。(摘自《皖赣铁路建设史话》——中国铁路工人网)
别小看了这么一小段的轻描淡写。其中包含的当时的个中辛酸、国家悲痛绝对不是现在我们坐在家里上网那么简单。
一九三几年,当时中国那么一个穷的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好不容易在皖赣交界的崇山峻岭中修了几百公里的铁路,现在却要把它拆除——钢轨运走,桥梁炸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哟!是呀,那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消极防御!
说到这里,才到了我今天故事的主题。据传当时南京政府下令拆除这段铁路后还要炸掉铁路上的桥梁,商讨的结果是为了不造成更多的损失就只炸第三十八号桥,可是给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下命令的军官却错听成将皖赣铁路上的三十八座桥全部炸掉。于是乎,钢精水泥混凝土的厚实的桥梁构架顷刻间成了自己轰炸机的的靶子,灰飞烟灭后,钢筋混凝土的碎块散落在皖南山区的清清溪流下。
三十八号桥就坐落在金沙镇附近的丛山关脚下。具体丛山关在行政区划上是属于其南部的扬溪镇还是属于金沙我不清楚,但丛山关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在绩溪的分水岭,南部是新安江水系绩溪部分扬之水,而从这里向北,山沟的溪水就是流向长江。桥下的小溪叫龙丛源,因为参加一个水系沉积物调查的地质项目,我曾经骑着自行车沿着小河溯源而上进到里面的龙丛村。十来里就那么一个村落。可山里的茶叶真好吃,真正的野茶炒青;还有非常地道的徽州火腿,焖饭的时候放饭里蒸着吃,保存的时候是将火腿悬在屋内的房梁上。
水碓下往东到铁路的交界处即是照片拍摄处
是呀,为的就是不能让日本鬼子利用这段铁路。因为当时的皖赣交界特别是皖南的徽州地区,当时后来也一直是一个小后方——日本人一直就没进到过徽州地区。现在徽州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没有毁在日本人的铁蹄和兵火下,看来这点要感谢当时的蒋某人了。所以后来的宁国人也有了个笑话:说日本人打到了宣城准备再往南进攻,问当地的老百姓前面是什么地方,老百姓说那是“宁国”,日本军官说:“我们只打中国不打宁国。”也就没进入宁国,当然也就没从这条路进到徽州。虽然是个笑话,有点嘲笑日本军人的无知。但其实反映了个事实是,当时的皖赣铁路被拆除了,日本侵略军运兵不方便。而当时的皖南山区本来也不怎么富裕,且地形又那么复杂,对这个本来已经被日本人包围了的小地方,从战略上讲,日本人根本没必要分兵进到这片穷山区。当然如果有铁路估计是另外一回事啦,他们凭借铁路,可以长驱直入。
时过境迁,用平常心说伤心事真不容易。为了和平,历史不可忘记,国耻不可忘记!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