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回归大众

来源:作者:向卫华时间:2014-10-17热度:0

让文学回归大众
向卫华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的文艺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文学变成了“个性文学”、“精英文学”、“圈子文学”,病态文学,走进了“孤芳自赏”“娱乐至死”的胡同。就拿近年来“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来讲,又有几部作品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又有几部作品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再拿当下的电影和电视剧来说,那些动辄就投资过亿的,又有几部是大众认可的经典?原因何在?原因正如作家陆天明说的那样“我们的文学脱离大众已经太久”了,作家变成了坐家,导演变成倒演,文学奖变成了圈子奖,因而文学也就成了市场的奴隶,沾满了铜臭气,背离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文学即人学,文学必须为大众所接受,在大众的承认和欣赏中生长,并以此影响和号召大众,成为人类灵魂的向导。既然文学远离了大众,当然就会遭到大众的抛弃。试问,被大众抛弃的文学还有生命力吗?回答是肯定的。大众不接受文学,文学就要消亡。
文学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最为基本的审美方式,既是作家从事艺术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承载着社会进步的需要,传递着大众的文化渴求。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说过“我们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如此,文学亦然。那么,什么样的文学才是大众的?按笔者的理解,应该是“既非常文学,又非常大众;既非常严肃,又非常好读;既非常现实,又非常深刻;既非常通俗,又极有内涵”。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文学,文学才能够回归大众。
大众性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一方面,大众的社会生活、人类的创造性劳动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失去了这个源头活水,文学的生命力就会干涸;另一方面,文学创作只要不是作者纯粹自我消遣的浅斟低唱,只要它付诸公共媒介,那么,它就需要接受大众关于作品美丑优劣的审美评价,如果离开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文学的价值则无从谈起,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评判者。”因此,无论我们的文学家怎样标榜自己的清高大雅、不随流俗,归根结底总也无法摆脱世俗社会的制约和芸芸众生的臧否。
严重脱离大众,是当前文学的一大症结。深入分析其原因,除了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审美形式的多样和现代传媒的冲击之外,文学自身远离生活、不食人间烟火,过度走向自我、“鬼话”多于人话,以及极端随意渐入误区的怪诞追求等都难辞其咎。文学的衰落,让曾经光彩照人的桂冠作家们尝尽了失落的痛苦,文学著作也从一家独大的图书市场霸主地位降至从属,进而成为降价书市的常客。而扭转文学衰落局面的唯一出路,就是让文学从故弄玄虚、自说自话的小圈子中跳出来,在重新走近生活、面向大众的复归中再次捡拾起遗失的自信,让文学在创造者同接受者的良性互动中重获新的繁荣与复兴。
时代呼唤文学,大众需要文学。文学家来自大众,也一定要回归大众。文学越是根植大众,越是长久不衰。文学只有回归大众,文学才有生机和出路,才能找回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地址:湖南省古丈县纪委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孤独

下一篇: 发展浅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