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种“理发店”,它们流动于农村的市场大集,或许它只有一辆自行车、一个小煤火炉、几把暖瓶,一把剃头刀……这里几乎没有城市高档的美容美发店里能看到的一切东西。但,正是这种近乎“绝迹”的老式“游动理发店”,成为现今农村大集一道风景。
传统“刀工” 眼上“走活”
“剃头挑子— 一头热”,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很难理解这个歇后语的意思了。因为,他们很少见过剃头挑子,更别说挑担的剃头匠了。
寻遍大街小巷,4月28日笔者在莱芜市钢城区爱山街道高峪村大集,找到了这么一个摊子。 一位有着50年理发经历的剃头挑子。他的“理发摊”陈设很简单:一把剃刀、推子、洗头的水盆、烧水的小煤火炉、两把暖瓶,一个兀扎子就是全部家当了。王道才对笔者说,过去标准的剃头挑子是用扁担挑着,一头是长方凳,中间有三个小抽屉,放钱、剃头工具之类的东西。挑子的另一头是个长圆铁笼子,里面放置小煤炉,上面放一把铁壶烧开水给顾客洗头。
剃头匠王道才是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爱山街道九龙庄村人,他18岁开始学徒、19岁出师,谢师仪式上师傅赐他一根扁担、四把剃刀、一块磨刀石。如今,王道才已经69岁了,但仍然骑着自行车每五天一轮的赶大集为农民朋友剃头理发。随着社会发展,传统剃头匠逐渐被美容店、理发师代替。王道才,也许是莱芜市钢城区剃头行业最后的一位坚守者。
有一种感觉叫默契
一个自制的两用趴凳(即可坐着理发,又可将靠背放平躺着刮胡子、刮脸),旁边一个小炉子冒着缕缕带有松木味的青烟,王道才正在一条磨的发黑的帆布带上“呼啦呼啦”来回層着刀子,为坐在凳子上一位长者做着剃头前的准备工作。剃头的长者从落座凳子,到老王为其剃头、刮胡子,再到直起身付4元钱,而后接过找回的1元钱,两人之间没有一句话交流。老王说:“都是老主顾了,不说话也知道他们的想法。”
剃头50年
对于老王的手艺,附近一些小摊贩介绍,老王经常轮回在钢城区的寨子、庙子、城子坡、西冶和高峪村5个村的集市上,理发的人差不多都是老主顾,老王也不多收钱,三块钱一位。王道才说:“因为在集市上,电动推子不方便,手动推子也不知用坏了多少把了,从开始学理发到现在,少说也用了70多把了吧。”因为赶集理发,所以他熟知每个村集市的日子,逢二、七是寨子、西冶村集、逢三、八是庙子、黄庄村集、逢四、九是城子坡六二零集、逢五、十是颜庄、高峪村集、逢一、六为张兰子、黑山子集。老王把每月每天时间都排的满满当当,只要不刮风下雨,他都去赶集开张。剃光头3元、刮脸1元、剃头加刮面4元,剃头的价格很便宜,遇到有好心人觉得老王辛苦,便会多给一两块钱。
濒临失传
据了解,早年间的剃头匠要有16般技艺,有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剃、染等,接活儿还有梳补;工具也要齐全,手推子、刮脸刀、备刀布、小抄子、拢子、剪子、刷子、耳挖勺、火剪(烫发用的)一个都不能少;当然“剃头挑子一头热”还要有火炉和脸盆。
尽管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各村都有了美容院、理发店,但王道才每一天一轮的大集等待理发的顾客还是排队等候,朴实的农村老汉对发型也没有更多要求,所以,老王仅保留了剃、刮两个技艺满足顾客的要求,老年人闲着没有事情做,溜达着到集市上理理发也不失是一种消遣方式。
50个风雨春秋中,王道才就这样坚守着他的剃头挑子,坚守着他的执着人生。“每天都有很多老伙计光顾,我很知足。”王道才淡淡地对笔者说,“不管我还能扑腾几年,只要能喘气,我就会把剃头挑子这个行当继续延续下去”。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丁福禄与薛峰水库
下一篇: 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