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尘封七十多年的抗日往事
——访龙池镇沙岭村94岁的老党员姜秀兰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去龙池镇采访,试图穿越历史的沧桑,在充满生机的广袤原野上,去追寻老区遍地的烽火硝烟,去聆听先辈英勇的传奇故事。“七七”前夕,我们有幸来到沙岭村,拜访了94岁的姜秀兰老人,揭开了一段尘封七十多年的抗日往事。
秘密交通员
姜秀兰,1922年出生在柳疃门八村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个头不高,清瘦俊俏,虽没上过学,但自小聪明伶俐,胆大心细,处事干练。她的三哥姜其义读过私塾,思想进步。在三哥的影响下,1937年,16岁的姜秀兰和同村的齐洪玉秘密加入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8年正月十三,日军侵占昌邑,并在柳疃、青乡、瓦城一带设立了据点。1938年2月,昌邑县的抗日武装在龙池瓦城举行武装起义,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七支队。后来,从寿光出发的第八支队也到达马渠、瓦城,与第七支队会合,建立起昌北的抗日根据地。姜秀兰的主要工作是传递情报,在根据地和鬼子据点附近的几个村之间奔走。她回忆说,当时形势非常复杂,八路军住在村子里,村子里也有汉奸,经常给鬼子报信,鬼子就来偷袭;鬼子据点里也有我们的人,他们利用赶集买菜的机会出来送情报,我们及时了解鬼子的动向。为了保障情报和情报人员的安全,当时组织上让她带着另一个姑娘一起行动。她们常常走小路和穿越庄稼地,情报有时藏在鞋底,有时盘在头发里。一次,她俩到玉皇庙村送情报,路上突然遇到鬼子,鬼子发现了她们,她们急忙钻进旁边的高粱地和谷地,她让那个姑娘返回根据地报信,自己拿着情报穿过庄稼地,翻过沟坎,沿着小路,安全到达玉皇庙。来接应的情报人员见她一人独自来,很是吃惊。她讲了刚刚遇险的经历,笑着对他们说:“没事,鬼子不敢到地里追呢!他们害怕有埋伏”。
姜秀兰的大儿子孙希来介绍说,由于母亲晚上常常送情报、当向导送人、开会,说走就走,长期以来练得非常机警,夜晚一点动静就能惊醒。直到现在,母亲还保持着穿衣服睡觉的习惯。
智救八路军
随着根据地队伍的不断壮大,部队的食宿安排和后勤保障成了大问题。按照地方党组织的指示,姜秀兰组织带领本村和周围村的妇女,为部队做服装、做军鞋,送干粮。说起住宿这个难题,姜秀兰回忆说:“我是党员我就得先带头,我大爷家去了东北,家里房子空着,这个我可以说了算”。她的邻居还有两家去了东北,她就去找给他们看守房子的邻居,动员他们同意给部队暂用。说到这里,姜秀兰像个调皮的孩子,笑嘻嘻地说:“光我自己就找了三家,部队领导来看了看很满意,表扬了我。不过我自己又害怕了,我让他们来住,我必须为他们的安全负责”。从此以后,她对进村的陌生人,尤其对从部队驻地经过的陌生人特别警觉。
1938年夏秋的一天,姜秀兰和母亲在村外的地里干活,看护成熟的桃子。眼尖的姜秀兰突然看见一小队日本兵朝村子走来。母亲十分害怕,就说孩子,咱跑吧!姜秀兰就让胆小的母亲先跑进附近的高粱地里,自己拿起几个桃子,一边吃一边朝鬼子走去。当时天气很热,赶路的鬼子见到有桃子,就问秀兰哪里有,秀兰就指了指自家的桃园,鬼子也就不再顾及她,一窝蜂地涌向桃园,连吃带拿,有的还摘下帽子兜着走。借这个机会,姜秀兰一路快跑回家,及时通知留守的八路军战士从村子的另一头转移。等到鬼子进村时,已是人去房空。
打死鬼子兵
1943年,22岁的姜秀兰嫁到龙池的沙岭村,丈夫孙桂柱也是积极的抗日战士,已于几年前去世。生前,他经常向秀兰和孩子们提起他的战友和他一枪撂倒鬼子的故事。
据姜秀兰回忆,具体时间忘记了是哪一年,应该是在秋天,因为豆子地里已经能藏住人了。一天下午半过晌,部队领导接到村民报告,在沙岭村西邓家庄东的五垛窑附近,发现一个鬼子兵。部队领导立即安排孙桂柱等五人前去寻找。他们五人相隔一段距离,一字排开搜索。在一片豆子地里,孙桂柱发现有豆子被压倒的痕迹,就小心地猫着腰顺着豆垄搜寻。就在他发现鬼子的时候,鬼子也听到动静,鬼子兵身材高大,一手拿刀,一手拿着一颗手雷,跪在地上,惊恐地看着孙桂柱。此时离鬼子也就是五六米远,孙桂柱大喝一声“不许动!”鬼子刚要起身,孙桂柱“砰”地一枪,鬼子应声倒下,头部窜出一股血柱。闻声赶来的战友见状,拉上孙桂柱就跑。因为,这里离邓家庄的鬼子小据点太近,鬼子能够听到枪声。
事后从内线得知,从柳疃出来的一小队鬼子被打散,其中一个受了伤,想逃往附近的邓家庄据点,被孙桂柱打伤后,又继续爬着走,被邓家庄的鬼子救走,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在第二天死亡。孙桂柱因为违背了领导“活捉鬼子”的命令而受到批评。
后来,孙桂柱随部队转战胶东,在一次紧急转移中与部队失去联系,遂返回老家。1953年整风运动期间,龙池的党员干部在烈士祠集中学习,姜秀兰因为家中有刚出生四个月的孩子,丈夫又不在家,无法坚持学习,最后没能参加学习结业,就被停止了参加党组织活动的资格。
孙桂柱和姜秀兰,这对在血雨腥风里冒着生命危险为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老夫妻,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里,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没有特别的荣誉和待遇,没有不满的情绪和怨言,有的是对领导和战友的怀念,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无悔选择,是对党、国家和儿女家人的美好祝愿。
采访结束时,姜秀兰在儿子的搀扶下向我们招手告别。我们默默地祝愿姜秀兰老人健康长寿,也向已在天国的抗日老兵孙桂柱致以崇高的敬意。
70年不短也不长。历史不会忘记,历史也不应该被忘记!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邑市国土资源局)
(编辑:作家网)上一篇: 由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 教养是看你读懂多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