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1023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10-29热度:0

齐鲁风2014—10—23  

2014-10-22 23:15:39|  分类: 齐鲁风2014年度见 |字号 订阅
刊头照——泰安 山东地矿五院 李四光雕像 李先波/摄
刊头题字—— 刘书峰(北京 九阳轩)

齐鲁风2014—10—23 - qilufeng2004 - 齐鲁风
 

齐鲁风2014—10—23 - qilufeng2004 - 齐鲁风
 

齐鲁风2014—10—23 - qilufeng2004 - 齐鲁风
 
1——编想编写

       细心的读者,或许会注意到,今天头版上有“第1000期”的字样。这里的1000期,指改版易名为《国土资源导报》后的期数。
      2008年6月,本报曾举行过创刊千期纪念座谈会,省厅领导莅临报社编辑部调研。自1986年1月23日《山东地质报》创刊,到1000期,用了22年多时间。而现在的1000期,屈指一算,还不到12年。真快啊!
      “搜狗”显示: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的、能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定期出版,一般有刊名。我们的副刊,用“齐鲁风”为名,整整10年了。10年来,数以百万字的文艺稿件见诸报端,编辑欣慰而又感激大家。
       最近,“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本报10月13日刊登了山东地调院杨丽芝博士的事迹;10月16日“学习杨丽芝先进事迹”座谈会举行,下步还将加大采写力度。这两天,编辑也曾接到邀请去采写地质队员稿件的电话。前几天,编辑到泰安,曾在山东地矿五院的办公楼旁,见到原地质部长李四光的雕像,他背依巍巍泰山,手拿放大镜。看介绍,知道李四光诞生于1889年10月26日,至今马上就要125周年了。真快啊!
      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听了后,编辑热血沸腾。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最美地质队员”的事迹需要寻访并发扬光大,更多优秀国土人的事迹需要挖掘和颂扬。“齐鲁风”盼望接到优秀的来自基层、反映基层的文学作品!
      1000期,编辑出发在外。在此,向前辈李四光,向李四光众多的追随者——最美地质队员们致敬!


2——享受阅读
作者——雨兰


       偶然从网上看到一幅照片,拍摄的是1940年10月22日,位于伦敦肯辛郡的“荷兰屋图书馆”几乎被德军炸成废墟,三位绅士静静地站立在废墟中,安详地读着书。这张照片曾经震撼了无数人的心灵,今天,它也同样震撼了我。久久地凝视着这张不知多少人凝视过的照片,凝视着那沉浸在书页中的安详的脸,我在想,他们会把阅读视为什么?沉默的反抗?生命的需要?
       据说国家要立法促进阅读,引起网上网下一片哗然。用立法推动阅读,可见人们对于阅读的忽视到了什么地步,实在是这个社会的悲哀。可是,立法能不能推动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越来越觉得渊明先生说得美妙,说得亲切可爱。读书的美妙处,乐在会心,乐在忘我。渊明先生是深谙读书之道的,他也是颇懂得享受阅读的。
      享受阅读,也享受那种好书到手,那种既想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又想慢慢品赏玩味、不舍得读完的矛盾与纠结。诗三百篇、古诗十九首、陶渊明的诗,每一首都至真至诚、至醇至美、至情至性,读这样的诗歌,读这些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该是一种怎样美好的享受!读安房直子的月光童话系列,我大有相见恨晚之叹,沉浸在那温润可爱的文字里、享受着一个个美妙绝伦的故事,体味着丰美绮丽的想象力,享受着触手可感的人性的温暖,不禁慨叹: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享受吗?
      享受阅读,享受写作者的丰美才情,分享写作者的丰富经历。“读书,其中一个益处,是能填补个人人生阅历的苍白。别人多少年才走完的路,几十天、几天甚至几小时,如同电影镜头为你回放。那些原本要历经沧桑才能体会的心情,现在却有幸在岁月还未耗逝的时候就一窥究竟。”尼克?霍恩比说得切实。人的经历是一笔财富,但人的经历又不能刻意地人为地去制造,通过阅读填补个人人生阅历的苍白,也是一种美妙的办法。
      享受阅读,读书不分柔史刚经,有好文字即埋首其中。读到合意可心的文字总是快事。手捧心仪已久的美书,眼睛紧紧地盯着,大脑高速运转,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也恨不得把书也吃进去,大有今朝有书今朝醉,管它春夏与秋冬的快意与任性。像梭罗所说的:“读一本好书犹如行一段美妙旅程,旅行结束后,虽然你的空间看起来还是那样,但微妙的变化却从而产生,你的思考和行动也多少会有些变化。”文字中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文字里的旅程让人迷醉。
  雪夜闭门读禁书,这是古人读书的乐趣,也是美妙的享受。安静的雪夜,雪花飘落簌簌有声,灯盏摇曳,炉火红红,打开小心珍藏的禁书,怀揣着喜悦的心跳慢慢品读……这样的情景,想一想都觉得美妙。古代哪个朝代都有不少禁书,而所谓的禁书,大多是有思想的书,不合乎统治者思想被进行文化钳制的书。
      享受阅读有时并不需要多么奢华的条件。孙犁的《书衣文录》里面写到:“冬日透窗,光明在案。裁纸装书,甚适。”是的,冬天的上午,小院安静,我的心安静,我读书、习字、冥想,守着小院一地的阳光,清亮的鸟鸣声在我的耳边飘来飘去,多么美好。即使是在煮饭的空隙,搬一把小马扎,坐在厨房里,嗅着厨房里的人间烟火味,静静地读上两页书,心里也是惬意的。
      享受阅读,读自己最想读的书。你读什么样的书,本来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平时在网上看到什么“青少年必读的100本书”,“中国人必读的世界名著”等等类型的书单,心里总不以为然。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叫“老牛不喝强摁头”,阅读本来也是自由自在的事,你想读哪本,喜欢读哪种,是自由,也是乐趣,有些书虽好,但不对口味,被迫阅读犹如被强摁头喝水的老牛,是很不爽的事。对此,诗人策兰说得决绝:“如果我的眼睛被别人要求去看自己不想看的东西,那我宁愿闭着,否则,我就不会写诗。”用立法促进阅读,也许出发点是好的,但总有种强迫阅读的意味。
      听一位爱读书的朋友说起,有一天去参加著名教授的新书发布会,教授说他的遗憾就是所读的书大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书,而是别人应托让他读的书。想想要是换做是我,不仅是遗憾,简直是痛苦!当然,人家教授可能说得比较委婉,没有直接说这种被动的阅读是痛苦的事。一个人一生能活多少年,即使是按八十高寿去算,去掉前面上学考试的十八年,后面眼老昏花体衰的十年,中间仅剩了五十余年,再去掉工作的时间、吃饭的时间、睡觉的时间,真正用来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有时想想,读自己想读、喜欢读的书,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英国散文家洛根 尔索尔 密斯在《安慰》中写道:“前些日子有一天,我情绪低落地坐在地铁里,为了振奋一下精神,我默想人世间的各种乐趣。但是他们中间没有一种我似乎是在乎的——美酒、友谊、吃喝、恋爱,或者道德感。然后我想到了读书——那美好而微妙的读书的乐趣。这就够了,这种不会因年老而减色的乐趣,这种优雅的、不受惩罚的恶癖,这种自私的、宁静的、毕生的陶醉。”
      读书,享受这美好而微妙的乐趣,享受这种自私的、宁静的、毕生的陶醉。
     “太羹有味是读书”。享受书香,享受阅读的自适与自在,沉浸于美妙的书味之中,见性明心,时或会心一笑,时或摇头轻叹,时或轻声吟诵,真是乐何如之,乐何如之! (山东建设报)

3——旧手机里的音乐时光
作者——刘文


       时间越过越快,手机越换越大。
       晚锻炼时,不希望身上揣着任何多余的东西,除了音乐。可是大屏幕手机揣在兜里十二分的不方便,于是我在家里一阵东翻西找,终于在一堆旧物里寻着那款旧手机。
      说它旧,但因为保护得好,其实新得很。这款音乐手机是我7年前得到的生日礼物,外观小巧精致,特别喜爱的是它的音响立体环绕,而更加感激的,是它曾经陪伴我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
       那时女儿还在市里读高中,我和H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市县之间。我们的通行工具,有时搭同事便车,更多时候是坐小火车或是班车。
       一边是毕业班的学生,一边是刚升入高中的女儿,我两头都尽力做到最好,力争不失衡。
       往往这边放学铃声一响,我拎上包匆匆急行一刻钟,在路边那棵樟树下乘上去市里的班车,四十分钟后抵达车站后,又要换乘去小区的公交,每天如此,从未间断。
       城的这边,备课,上课,改作业,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城的那头,买菜,做饭,洗衣,去校接晚自习后回家的女儿,每天忙得井井有条,又不亦乐乎。
       唯一让我放轻松的,是在班车上的四十分钟。我人在车上,塞上耳机,隔绝了周围的纷乱嘈杂,把自己置身于喜爱的音乐世界里。
      《云端的日子》、《似水流年》、《一千年以后》......音乐真是令人神奇,听着那样的旋律,无论风雨的黄昏,还是清冷的冬晨,总是感觉周围的世界如此美好。
      四十分钟的车程,四十分钟的音乐世界,让我在繁扰的工作生活中,身心得以放空,下车后,能以百倍的干劲冲下向一段急匆匆的生活。
      如今,那段市县奔波的时光已渐渐远离,手机也更新换代了几次。我发现,无论生活轨迹如何变换,只要那住在手机里的音乐被激活,就能重返那些曾经难忘的岁月。
      几首曲子,有时只属于生命过往的一段时光。
  (江西省地矿局九一六大队)

 

4——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28
亲情浓浓的秋
□ 冯连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十多年前的那个稻香秫熟、亲情浓浓的秋天,永远地刻在了我的心上,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诗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三春不如一秋忙,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瓜果飘香,橙黄橘绿;稻子、玉米、花生、地瓜、黄豆、棉花,老百姓吃的穿的都要颗粒归仓。农民们早出晚归 收获着劳动的果实,年少的我在那个秋天却收获着浓浓的亲情。
      那时的学校,三秋大忙时节都要放秋假,能干活的一起参加生产队的秋收秋种,不能干活的就在家里帮着紧张忙碌的父母看家望门做做饭。
      那是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半大小子没有升学的压力,作为红小兵的代表组成了保护秋收执勤小队并担任了小队长。每两人一组在主要路口手握一杆木制红缨枪,胳膊上佩戴着用黄漆写着“执勤”两个字的红袖章,既新鲜又风光。
      我作为小队长就显得更加繁忙,回家吃饭都像要出征的战士一样匆匆忙忙。每天除了值好勤,还要搞好队员的执勤情况登记并向老师及时汇报。为了增强我们这个执勤小队的凝聚力,我把仲秋节时娘发给我的两块没舍得吃的冰糖月饼都贡献给了大伙儿。我们的认真劲儿不仅老师表扬我们,就连村里的老书记都在我娘面前夸我。
      遗憾的是在我还未充分展示自己的领导才能的时候,因为一次秋雨的洗礼,我却病倒了,先是头疼后是发烧、咳嗽;浑身无力后躺倒在床上;先是口服大青叶片、后是打小针再到挂吊瓶。就这样几天前的那个红小兵小队长一下子成了个不说话光流泪的病号。
      天下的爷娘疼小儿。我作为姊妹中的老小,这一病就如同家中发生了一场地震,父母急,哥姐忙,连出嫁的大姐听说了也利用晚上的时间披星戴月步行三十里路来看我。
      那时三秋大忙的时候,各个大队、生产队都成立三秋生产指挥部,娘作为大队干部自然是大队三秋指挥部的重要成员,对村里的事极度认真的她因为我的生病则更加忙碌,天不亮就把这一天的饭做好,晚上还要把分的地瓜削成瓜干晒到地里,有时忙到鸡叫还不能入睡。我小时候吃药片都是先哭一顿伴着娘的劝解声和手里拿着糖块的诱惑声才把药片吃了,印象最深的是一种中药丸子,娘每次都是先把大中药丸子分成几十个像黄豆粒大小、外面再沾上红糖的小药丸哄着我吃下。
      有一天上午,我从床上爬起来坐到院子里,除了鸡狗鹅鸭就是树上的麻雀,抬头看看飘着白云的深邃而高远的天空,没有了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时的热闹和充实,想在院子里走一走脚却像踏在棉花套上一样轻飘飘的。心烦意乱的时候,邻居家那棵伸到我家院子里的枣树枝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我看到了那根枣树枝上还有一个红红的枣。
      看着这个枣,我的心中立即想到了枣的脆和甜,想吃枣的欲望在我胸中如同燃烧的烈火一样浓浓升起。
      那天上午第一个回家的是在生产队里干饲养员的父亲,我立即就把我想吃枣的愿望告诉了他。父亲说:“想吃东西就是病快好了,我给你买去。”
      等娘回家问起父亲的时候,我告诉娘父亲去给我买枣去了。娘说:“我们附近的村今天都不逢集,再说八月十五都过去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没有卖枣的了,你让你爹上哪里去给你买枣呀?”
       娘这一说,我对父亲去买枣也不再报什么希望。午饭过后,天下起雨,娘顾不得吃饭就赶回指挥部去督导秋收现场用塑料布苫粮食去了。我独自坐在屋里向外望着院子里的雨水,心中也在为没拿任何雨具的父亲担心。
      秋风萧瑟,绵绵的秋雨带来了凉意。就在我感到极度无聊的时候,门响了,父亲回来了。一眼望去,父亲浑身都被雨淋透了,鞋上全是泥,两条裤腿一条撕裂了一条磕破了一个洞还沾着血迹。父亲进屋后把手中的布包放到桌上,到锅屋里找了个盆,把布包里的枣全部倒出来。
      半盆红红的甜甜的枣!
      原来父亲先是在附近的村子里挨家挨户没买到后,就步行到十几里路外的板泉村,那里正在逢集,因为正是三秋大忙的时候,父亲赶到集市的时候,赶集的人已经寥寥无几,到卖水果的摊位上看了看,有卖苹果的卖梨的,唯独没有卖枣的,父亲就问他们知不知道哪里还有卖枣的,其中一个卖水果的给父亲提供了一个信息,上午有一个人挎了一篮子枣卖得还剩半篮子,因为看着天要下雨没等卖完就走了。于是父亲问清了这个卖枣的是哪个村的人,又赶到了这个村,终于找到了卖枣人,把人家没卖出去的枣全部买下了。在回家的路上,因为下雨,过一个水沟时滑倒了,一条腿磕破了,一条腿的裤子撕开了。
      半盆红红的枣,甜了我的口,甜了我的心,甜了父子情。
      其实,父亲买枣过程是后来父亲啦呱时说的。当时,父亲把枣倒到盆里后接着就端出去把枣洗得干干净净放到我的面前,就说了一句话:“你生病身子弱,吃太多凉的受不了,我给你把枣煮熟了吃。”
      一向很少为填饱自己的肚子进锅屋的父亲亲自去抱了一抱柴火给我煮枣,枣煮熟了,父亲看着我吃,问了一句:“好吃吗?”我点了点头,他满意地从腰间拔下旱烟袋抽了一袋旱烟,然后到生产队喂牛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我永远忘不掉那煮熟的红彤彤的甜甜的诱人的鲜枣,忘不掉老父亲那个秋雨中归来的样子。
      那是一个亲情浓浓的秋天,收获了果实,播种了希望。


5——晋秋之行
(九首)
□ 王济生

乘风西北去,晋地秋之行。
仰天惊黄瀑,俯首沐古风。
五台飞天外,云冈存佛经。
水底烟云重,崖上寺悬空。
  注:2014年9月18日至25日,中秋时节,三晋之行。由三门峡西去,瞻关帝祖庙,听普救蟾声,登鹳雀楼观黄河,再一路向北感受黄河排山倒海之咆哮,寻根洪洞大槐树鹳雀窝,佇足雁门中华第一关瞻先人之英武,夜宿平遥古城悟2000年历史之积淀,濛濛细雨中寻觅云冈石窟佛教文化之博大精深,云烟袅袅中领略北岳恒山悬空寺之雄奇壮观,仰看释迦木塔世界称奇,参禅佛教圣地五台山梵呗声声......给人无限遐思和感悟。


解州关帝庙

忠义传千古,勇武振中华。
解州存魂魄,时代铸新葩。
  注:解(xie或hai)州关帝庙为关庙之祖,面积22万平方米,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关羽为解州人。


普救寺

普救寺里说莺莺,
梨花深院听蟾声。
红娘牵得千年线,
老来更添老伴情。
  注:普救寺位于山西济州西厢村,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崔莹莹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莺莺塔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大佛寺内“石壁”并称四大回音建筑,有“普救蟾声”之效应。


登鹳雀楼观黄河

凌空三千丈,拔地入云头。
登高可望远,极目得风流。
黄河东流去,九曲志不休。
斜阳入淼淼,鹳雀绕高楼。
  注: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沈括《梦溪笔谈》:“前瞻中条(山),下瞰大河。”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誉为古代四大名楼。因当年常有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该楼始建于北周(公元557--580年)。王之涣《登鹳雀楼》堪称千古绝唱。


壶口瀑布

黄龙千层浪,万马欲腾空。
谁家悬天幕,当空写彩虹?
雷声惊鬼魄,怒涛听雄风。
中华民族梦,母亲壮我行。
  注:壶口位于晋陕峡谷黄河河床中,巨大的落差,使黄河之水飞流直下,如万马腾空,似巨壶沸腾,有“水底生烟”、“彩桥通天”、“旱地行船”之说。


平遥古城

铭刻记忆三千载,
沧桑化石一座城。
古树古居县衙府,
文庙戏台日昌升。
一砖一瓦诉旧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轻拂浮尘览画卷,
厚重文化阅古城。


晋 祠

周柏三千年,月下难老泉。
往事如烟去,空留一庭院。


过雁门关

四关雄峙边山月,
一龙飞腾尽染秋。
雁门群关傍天险,
豹突泉畔明月楼。
西风雁叫嘶鸣烈,
群英御寇安九州。
中华一统民族梦,
试看今朝更风流。
  注: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古有宋代杨家将为国前仆后继的故事,后有我八路军伏击日寇的平型关大捷等多次战斗。


雨中云冈

石破惊天地,神工造乾坤。
万佛慈祥目,大小都传神。
千秋传梵呗,教化众世人。
无晴亦无雨,无欲求静心。
  注: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武州山南麓,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至正光年间历经70余年,距今1500多年历史。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