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两件难忘事

来源:作者:应勇华时间:2015-01-19热度:0

    人到了一定年纪,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一定有自己终生难忘的。
    从事宣传工作十余载,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有两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一是到现场采访感受颇深。
    2014年5月25日,萍乡市遭受特大暴雨侵袭,整个县城被淹。各级政府和干部群众展开自救。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作为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赶赴现场进行灾害调查。
    6月7日星期六下午13点25分左右,我在办公室接到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环境地质研究室主任赵均从受灾最严重的上栗县打来电话,邀请记者前去采访。经请示领导同意,6月8日,乘D205次动车7点43分离开南昌,前往萍乡。10点3分,到达萍乡火车站,改乘总站的越野车去上栗接该县地质矿产局谢南良副局长。
    途中,谢局长介绍了相关情况。大约11点4分左右,到达桐木镇,地质技术人员正在现场勘察、调查。我们先后到了桐木镇杨坊村、雅溪村,沿途看到的是被洪水浸泡的痕迹,被洪水冲跨的桥梁和倒塌的房屋,还有空旷场地上孤零零的救灾帐篷。
    在杨坊村一幢倒塌的房屋前,恰巧遇到房屋主人的哥哥,他拄着拐杖、表情凝重地向记者介绍了5月25日早上发生的惊人的一幕。“人老了,醒来得早。25号这天早晨,从昨晚就开始下的雨越来越大,大约4点50分左右,突然听到房屋后面的一棵大树倒掉了,我赶紧敲弟弟的门。我们先把87岁的老母亲背了出来,其他4人也都起来跑出了大门。大约5点10分,放杂物的小房倒了,不到半个小时,厨房、厕所和整个房子全部倒掉了。”
    晚上,在上栗县一宾馆的电脑上,查阅了“5•25”上栗特大暴雨有关报道,发现大部分是地方政府和部门如何抗洪救灾的,没有地矿部门的地灾应急调查的报道。这就更坚信了我的信心,一定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反映地灾治理情况。
    6月9日,来到桐木镇政府,恰逢上栗县一副县长在此召开救灾现场会,本想旁听了解有关信息,但未接到参会通知只好作罢。便向一位复姓欧阳的工作人员了解镇党委、政府对本次地灾治理有何动作。
    采访间隙,我通过手机QQ向中国国土资源报地矿导刊李伟锋主任汇报情况,李主任问我有没有稿件给他。当我告诉他还在现场采访和收集素材,稿件要过几天才出来。
    李:要快哦,不然,过两天人们关注的焦点就转移了。
    我:目前关键点是应急调查报告要过两天才出来,治理办法必须以报告为准。
    李:先把你在现场看到听到的写一些。
    我立即写了一段文字发给了李主任。
    李:对,就这样写下去。
    我又将一段文字通过QQ传了过去。
    李:请成稿后发给我。
    于是,我一边采访一边构思文章的结构。
    9日下午,我随赵均来到萍乡市安源区地质矿产分局,进一步采访后,在他们去看其它隐患点间隙,打了个时间差。借用分局的电脑很快就敲完了文章的初稿。
    赵均回来后对稿件进行了审核,认为可以发稿了。我又作了一些小范围的修改。
    这时,烦恼来了,标题还没想好,时间将近下午4点了。标题制作是我的弱项,只好硬着头皮拟了《暴雨无情人间有爱——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5•25”特大暴雨引发地灾治理侧记》,4点10分左右通过QQ将文章和相关现场图片发给了李主任。
    在诚惶诚恐中等待着。
    6月13日8点30分左右,我打开办公电脑,在中国国土资源报网站上点击电子版,看到6版上我的文章见报了,标题是《当特大暴雨袭来……——江西上栗县“5•25”特大暴雨地灾治理见闻》。无论是主标题,还是副标题,更加贴近文章主题。
    二是不能到现场采访如何弥补。
    2013年2月的一天,得知单位对石城横江镇两处滑坡已经勘查过,而且编制了初步设计书。于是,找到承接任务的岩土设计室,拿到勘查报告和设计书,一气呵成写了近800字的消息:江西横江山体滑坡有了治理路线图。
    消息写好后没有急于发稿,放了2天后,再仔细阅读报告,再看看消息,感觉可以写一篇通讯,便放弃了消息,重新梳理,通讯《滑坡威胁600人 地矿人出手相助》拟了三个表标题:山体滑坡真可怕、地矿技术来相助和治理有了路线图。前后两个小标题的文字很快就出来了,但“地矿技术来相助”感到少了一些资料,怎么办?去现场采访不可能,因为施工早已经结束。
    3月2日上午,我冒着大雨,来到岩土设计室,找到该项目负责人邓立辉和当时施工时一直在现场的孙园红,通过补充采访,终于得到了需要的现场的一些具体情况,近1700字的通讯出炉了。
    稿件经主任工程师邓立辉审核后便发到中国国土资源报投稿系统。没想到,为了这篇稿件,中国国土资源报编辑王瑜老师打了三、四个电话和我交流、核实,具体到一个词,如原稿中的“伤亡”(有一人因滑坡已死)到发表时改为“死亡”等,对稿件进行了再加工。2012年3月13日第6版发表了这篇通讯,标题为:你们终于来了!——江西石城横江镇两处滑坡勘查侧记。现在的标题比原来的不知强了多少倍。
    通过这篇稿件,我深深感到,中国国土资源报的编辑这么关注一篇基层的普通来稿。作为报社的特约记者,写作热情倍增,今后更应努力,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特约记者。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