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11—13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12-01热度:0次
刊头照——泰安市 新泰 清音公园 大门 阿文 摄
刊头题字—— 李培寿(莱阳市古柳街办西徐格庄村)
1——满坡锦绣
作者——陈莹
周末上午,几位朋友相约攀登小区附近的一座小山。
说是山,其实是座高不过百米的土石丘,慢悠悠登临山顶,眺望四周,南面是几座稍高的山峰,挡住视线无法远及;北面是空廓平展的土地,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车水马龙。山的东西两侧皆是楼房,一侧是鳞次栉比的别墅群,一侧是错落有致的住宅楼,同在蓝天下,交相辉映;一边住着大款富户,一边住着“失地农民”,共靠一座山,和谐相处。再俯瞰脚下的山坡,柏树疏疏密密地生长着,并不高耸;石头起起伏伏地裸露着,并不嶙峋。除此而外,是低矮的荆条、山榆、酸枣棵,都缩头缩脑地不开个儿。没有雄伟美丽的奇观,也没有鬼斧神工的胜景。
可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却让我们眼前一亮:荒草!满坡的荒草!时令已交初冬,草色开始泛黄,在阳光下耀动着金灿灿的光泽,恰似满坡锦绣,富丽堂皇。置身其间,视觉感受好极了,好极了;身心也变得暖洋洋、懒洋洋的了。这些荒草从山脚一直披挂到山顶,像一袭巨型的蓑衣,把小山紧紧地罩在怀里。不错的,这一定是上苍的恩赐,惟恐风呀霜呀侵蚀了山肌,担心雨呀雪呀淋坏了山体。这座小山实在是太单薄啦!长在沟洼或坡地上的茅草很高很密,高可没人,密不透风。这些茅草堪称“寿星”,肯定没有遭受过践踏和掳掠,很久不曾被人薅拔和割刈了。
瞅着满坡荒草,我与朋友十分感慨,不约而同地拉起了小时候的经历。在那些年月里,荒草可是好东西哩。不管山上的还是地里的茅草,自然长到“老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靠近村庄的野草,其命运与野菜如出一辙,在嫩绿的幼年就会被薅锄,成了鸡鸭猪羊的美食。稍“老棒”一点儿的茅草,往往会被齐根割除,或铡得粉身碎骨,喂牛喂马;或晒干储存,填充炉膛。即使成为灰烬,还要垫圈肥田,最终化作土地的营养。
在人民公社时期,有件很让老乡们牵肠挂肚的事,就是“开山’’。公社提倡“封山造林’’,每次“封山”的时间需要两到三年,甚至长达数年。山坡是集体的,山坡上的荒草也是集体的,社员在“封山”期间是不准私自上山割草的。等到山草长多长厚了,就在秋末冬初开放山场,证社员们集中一两天时间上山割草,称为“开山’’‘开山”主要是出于防火的考虑,也能给困顿的百姓增加一点福利。于是,“开山”就成了山区百姓的重大节日。人们激情涌动,心盛无比,家家都会提前准备好干粮、水壶、镰刀、砍刀,麻绳、扁担,乃至手推车、地排车;有的还约请了外乡的亲戚前来帮忙。为了抢占荒草茂盛、运输方便的有利地形,男女老少夜半三更就整装出发。村头通往山间的小路上,人马浩荡,提灯闪耀,大人喊孩子叫,热闹非常。等到进入阵地,漫山遍野就响起了唰唰拉拉的割草声和呼哧呼哧的喘息声。及至太阳露了头,人们捶打几下酸疼的腰椎,开始用“早膳”。以家为单位,人人倚靠在垛成小山的草堆上,就着“凉白开”啃窝头嚼煎饼。极其简单而又十分满足的早餐过后,一轮新的“人草大战”又开始了。当夕阳西下之时,一个个圆鼓鼓的“大草个儿”欢快地滚下山来,人们车推肩挑,满载而归。山间通往村头的小路上,又变得人马浩荡起来,但是少了上山时的喧哗。大伙磕磕绊绊地负重而行,气力已消耗殆尽了。
我印象中,与荒草打交道最多的一个人,是村里的杜老汉。解放前,老杜给大户人家当雇工,解放后娶了个残疾老婆,生养了四五个孩子。他一人挣工分养家糊口,家境赤贫如洗。雨雪天别人在家歇工,老杜却要奔走于山间田野,拾柴割草。年复一年,五冬六夏,人们似乎没见他穿过鞋子。两只黢黑的脚底板上,老茧厚如鞋底;“鞋底”被圪针扎得洞眼密布,如同筛网。时逢“贱年”,粮食填不饱肚子,柴禾也就烧不旺灶膛。我依稀记得老杜“雪中送柴’’的情形,他在冰天雪地里肩挑背耿,滑滑擦擦地踽踽独行。一担柴草送到别人家中,换得两三毛钱,作为家中油盐酱醋的开销。有多少父老乡亲,就是像草根一样,百折不挠地活着啊!
《红楼梦》中,刘姥姥给大观园里的公子哥、娇小姐讲古说树:“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作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如果把“树林子’’换成“荒草坡”,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物质匮乏的漫长岁月里,荒草成了人类最忠诚最无私最亲密的朋友。除了做饭取暖“烧他”,喂养牲口“吃他”,还要用它盖屋,搭棚,铺炕,编绳,做苫,荒草对人类的贡献概莫能比矣!
如今,荒草除了装点大自然,似乎少有别的用场了。远的不说,就看近在咫尺的大学城安置区吧,以前的“草根”百姓,早就告别了“柴草岁月”,过上了现代化的小康生活。山上山下“长寿”的茅草啊,比起它们的祖先来,可算是有福喽!面对着一片荒草——这辉煌壮阔的满坡锦绣,我和朋友们除了慨叹,只有满心的欢喜了。
(济南市长清区国税局)
2——我怎么哭了
作者——刘文鹏
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多愁善感,越来越容易掉眼泪。
有一次,读到《50个布娃娃》。文章写的是一位父亲承诺女儿6岁生日时送给她一个布娃娃,但一去台湾50年,始终没能送给留在大陆的女儿布娃娃。这位父亲每年在女儿生日时都买布娃娃,并在纸条上写道:“亲爱的女儿,今天又是你的生日,爸爸还是不能和你一起过,只有又买一个布娃娃给你。从你6岁起,我就一直欠你布娃娃……”这样一直坚持了50年!
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泪已成行。我哭着问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呀,我怎么又哭了?”
回家的路上,我将这个故事讲给7岁的女儿听,尽最大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告诉她我感动得哭了。女儿问我:“是不是因为你爱我呀?”我在震惊于女儿理解力的同时,也感到非常欣慰。我说:“爸爸实在是太幸福了,可以天天和我的宝贝女儿在一起。”
然后我说:“我自认为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但我所谓的孝顺绝大多数是止于想法了,付诸行动的少之又少。我上学的时候,常常几个月不回家,但很少想家,现在一天不见到宝贝女儿就想,一有点引子就会流泪,说明还是儿女最动人心。爷爷说想我想得哭,那时候虽然也觉得……”说着说着我又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爱人就安慰我说:“哎,好了好了,明天咱回老家吧,要不我来开车吧?”
我坚持着开车回家,但尽量不让女儿看出我哭了,让女儿先下车回家,女儿说陪我一会,但我觉得她应该不知道我哭了。爱人递给我纸巾,我稳定了好一会情绪,才和爱人女儿一块回家。
写上一段的时候,爱人做好了饭一块吃饭,我给女儿讲我做的一个梦:我感觉自己费尽艰辛通过了一个应该是龙门性质的入口吧,回头俯视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在玩跳皮筋之类的游戏,他又脏又丑,而且好像是脸朝着背的畸形儿。有好几个小朋友在讪笑他,向他扔石头,并说“某某某永远不会回来了,不要你了”等等。我也忘了是说的谁,但一定是这男孩的亲人或保护人,那男孩好像是自我安慰,好像是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伤心,也好像真的是很自信,他依然固我地、自得其乐地跳着,并说“我知道他一定回来的”。我当时就感觉是自己的宝贝女儿,然后吓醒了,偷偷地哭了半夜。在和同事说起时又一次泣不成声。
女儿很肯定、很大人地点着头说,你别胡思乱想了,一定不会出现的。我说:“冰心说父爱是深沉的,能感觉到的就不是父爱了,但我从现在开始就要让你完完全全地、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的爱。”
女儿出生后,母亲来帮我们看孩子,有好几年的大多数时间是父亲独自在老家,母亲有一次笑着说,父亲觉得孤单寂寞时,就自己哼:“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当哩个当哩个当哩个当。”这话让我连续哭了好多个夜晚。
我一直想写篇关于父亲或母亲的文章,特别是有触动到心灵深处的事情时想法更加强烈,但每次明明已经觉得心潮澎湃、胸有万言了,真正坐下来写时却又无从下笔。我想了很多题目,甚至想写长篇小说,记述父母丰富精彩的一生和对我们深厚伟大的爱,可是啊——哎!
“天凉好个秋啊!”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3——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31
父亲的经商之道
□ 冯连伟
父亲去世时,没给我们姊妹留下多少遗产,我们看到的就是一个独轮推车、一杆秤、几个果筐和一个里面盛着几百元钱的布包……然而,父亲做为一名成功的“商人”,他为人之处和经商之道,却值得我永远学习和敬重。
父亲经商的成功表现在没有大起大落,早上推着价值50元钱的水果,晚上回来时父亲盛钱的布包里可能是80元或90元,也可能是100元,但永远不会低于50元。每天都是盈利的,从不做亏本的买卖,所以,大家都公认父亲是位成功的商人。
我每每回忆起父亲的水果摊,眼前总是浮现出一个场景:父亲在洪瑞车站摆水果摊时,附近村里有个傻子,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到父亲的水果摊“偷”水果吃。每次都是趁父亲给别的顾客正称水果时,眼睛盯着父亲,迅速地摸两个苹果或其他水果放到怀里。因为总是轻易得手而窃笑不已——他总是认为他“偷”技高超呢。
有个周末我回去帮父亲卖水果,傻子又到父亲的水果摊前一边用眼睛盯着父亲,一边拿了两个苹果往兜里装。我立即大喝一声,想要赶过去制止。父亲却一把拉住了我,说:“他是傻子,很可怜的,就让他拿两个苹果吃吧。”和父亲临摊的摊主说:“你父亲心眼好,傻子每天都到你父亲摊上拿东西吃,却从来不说穿。”
这就是父亲,一位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的摆水果摊的小商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父亲扔下了农具,开始赶了东集赶西集的小商人生涯。随着父亲的早出晚归,我们家的零花钱多了起来,饭桌上炒菜见到了猪肉,我上学的学费不再靠用攒下的鸡蛋卖钱筹集,一年四季也不时换上件新衣服。我上大学的时候,在一群来自沂蒙山区的乡里孩子中第一个穿上了西服和皮鞋,而我背后依靠的大树就是父亲,就是父亲的水果摊。
我知道,父亲经商不能成为这“家”那“家”,他只是一个做小本买卖的小商人,他的成功来自于他的信心、热情、诚实、善行、不贪和知足。
父亲在公私合营前,是一个做针头线脑等小生意、但已经有一定规模的杂货商;公私合营后父亲在汤河供销社工作,尽管父亲不识字不会用算盘,但父亲用口算却创下了在一起赶临沂大集的员工中销售额第一的纪录。
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后,老百姓都怀着对土地对粮食的极度珍惜、对分到自己名下的几亩地精耕细作,而父亲却信心满满地对娘说:“给我一个小推车,给我一杆秤,给我一个盛钱的包,我让你每天都见钱,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肉。”
当时的这几句话对我们可是非常有诱惑力的,这如同从过去仨月不知肉味的穷人,到一下子过上了天天可以喝上肉汤的富贵子弟的生活。于是娘和二哥二姐承担了干农活的任务,父亲则正如他所说的,推起独轮车,拿着一杆秤,车把上挂着一个小布包,在时隔30年之后开又始了他的小商人生涯。
父亲先是在集市上出摊,靠着他的热情和诚实,水果摊前总是顾客络绎不绝。听父亲聊起他刚开始赶集的时候,自己的本钱少,从批发商手里以批发价批的也比较少,后来批发商们对父亲熟悉了,都是根据父亲的需要,先拿货卖完了再付款。
有人说商人又奸又滑,且有“无奸不商”的老话,但我却坚决反对这个“奸”字用到父亲身上。父亲每天从集市上回家,都要把白天卖水果时挑出来的带有烂眼的水果拿回家,他从不把这些已经开始腐烂的水果卖给顾客。他说:“人家挣钱也不容易,都是周围村的乡亲,卖了烂水果给人家,让人家私下里看不起咱,不值!”
我上高中一直到上大学的几年里,一年两个假期里我都有去帮父亲卖水果的经历,我感受非常深刻的除了父亲的善行外,是他的知足常乐。
每当有老人领着小孩在父亲的水果摊前转来转去孩子的眼睛盯着水果而老人又无钱购买时,父亲往往挑一捧小一些的水果递给老人,让他洗洗给孩子吃。父亲总是说:“给孩子先尝尝,好吃再来买。”他从不让人觉得他是在做什么善事,但他的为人和善行却被顾客们赞不绝口。
在父亲的三个儿子中,只有我的二哥继承了父亲经商的基因,二哥有一个阶段把生意做的很大。当时我们周围几个村庄有不少山楂树,二哥就与一些罐头厂家建立了联系,专门做山楂收购生意。那几年,每到山楂成熟收购的时候,来我家门前装山楂的大卡车一辆接一辆。父亲看在眼里,心满意足,他说:“看来还是儿子比老子强啊,我干了一辈子买卖都是小买卖,到现在也还是推着独轮车,儿子把生意都做到几百里远用大卡车装,了不起!”
但父亲却一直在嘱咐二哥,收的都是父老乡亲的山楂,低头不见抬头见,和买山楂的厂家要使劲地争卖价,能多卖一分是一分;收购时却千万不能硬压价,能多给老百姓一分就多给一分。正是父亲把这不贪的经商理念灌输给了二哥,二哥那几年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盖上了新房娶妻生子,都是自己做生意赚的钱呢。
父亲做生意从不与人争长争短,无论顾客多么挑剔,他都是耐心热情地对待。他的观点是:“巧买哄不了拙卖的,反正赔本的买卖不做,只要你买我的东西,就是给我送钱,无非是送多送少的事。”因此,父亲对每一个顾客都是笑脸相迎,每天都是快快乐乐的。直到父亲大病手术后一直卧床,他还是非常想念那摆摊卖水果的快乐岁月。
父亲,如果当年上苍再给他20年的时间,如今的父亲定是腰缠万贯的大商人,他的信心、热情、诚实、善行、不贪和快乐一定会助他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4——喜见周有光
□ 徐明祥
六月十日
北京有蓝天白云
我见到了周有光
一个一百零七岁的智慧老人
他的家中
十分素朴
一张小桌
流淌锦绣文章
他的身体
这么健康
他的思想
如此敏锐
迫使晚辈脱了鞋紧追
他是汉语拼音主要制作人之一
他不喜欢人家称他“汉语拼音之父”
他说,《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座
现代化的文化桥梁
一方面方便人民大众走向文化
另一方面方便中国走向世界
从研究语文现代化
到致力思想现代化的启蒙
他在攀越又一座高峰
耄耋之年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他说,要从世界看国家
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他的平淡而有滋味的生活
他的美妙爱情
他的渊博学问
他的儒雅气质
他的健康长寿
他的超人的胸襟
多么令人羡慕啊
他依然理性、勤勉、快乐地“拾贝”
似乎督促年轻人不要气馁
世界是美好的
见他一面
品味他的人生
汲取他的智慧
是读书人难言的幸福
生活原来可以这么高贵
山东省职成教研究所
5——村南的那条河
(外一首)
□ 曹勇
记忆,还是那么清晰
儿时的无邪,扑腾在村南
那条清澈的小河
夏季,
一群光着屁股的黑泥鳅
穿梭在水草间,追逐着小鱼小虾
缺失的牙齿,暴露在灿烂的脸上
一个猛子,几十米远的露出
举着双手,欢呼炫耀摸到的鱼儿
你追我赶,河里开满欢乐的笑花
累了,躺在暖暖细软的沙滩上
享受着大自然的爱抚,
沐浴着阳光的眷恋
渴了,伸手剥开金黄的河衣
清澈的河水,汩汩汇满泉眼
双手捧起甘甜,品尝那天然的泉水
如今,
还是站在儿时的地方
脚下已没有柔软,
黑黑的泥巴裹满裤腿
曾经的金黄沙滩,消失在夜的黑
河水再也不能用清澈去形容
阵阵刺鼻的味道,灼伤着嗅觉
蚕食着脑细泡,夕阳拉伸着我的身影
踩着泥泞,沿着记忆的河道
我在不停的找寻,村南的那条河
写不完的秋
秋,就是一张魔纸
变幻着无穷的故事
我辛勤的劳作,挖掘着
每一个动人的情节
怀春的种子,嵌进大地的身体
那蠢蠢的欲动,炙热的煎熬
终于撑破秋的子宫,挂满爱的枝头
一双温柔的手,捧起爱的港湾
让粒粒游子回归,穿线冬的棉衣
田野里老农的吆喝声,震落了
最后一片留恋,埋进深翻的泥土里
饱满的种子,带着母亲的体温
继续着秋的使命,残雪消融时
一行行青春的诗篇,写也写不完
沂南县国土资源局
6——望岳抒怀
□ 刘庆军
岱宗美如画,
四时皆是春。
近山添豪气,
临水长精神。
问君何所来?
本是泰山人。
泰安市泰山区国土资源分局泰前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