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11—06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12-01热度:0


刊头照——泰安 新泰寺山地质公园 宝塔  卞吉/摄
刊头题字 ——田遨(上海文史馆馆员 97岁)


 
1——母校的银杏树
作者——魏修良


        高密的四季都是十分可爱的,尤其是金秋十月,满目都是金色的——金色的玉米,金色的阳光,金色的秋风,金色的大地,更有这金色的千年银杏高耸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周身都笼罩在金色里,心底便金子般的亮丽。
        就在这金色的秋,我们这一帮阔别四十三年的高中同学相约在这金色的银杏树下,共同寻找当年银杏树下的故事。
       秋风最喜欢拂弄人的头发,时而轻轻地吹,时而轻轻地扫,好像要扑弄掉身上一路走来的尘埃。秋风吹来,银杏叶呼呼啦啦的虽然有点凉意,但却是那么抚慰心灵,带着股秋实的芬芳之气。树上有鸟鸣声,叽叽喳喳的在私语,飞起飞落在上演着大合唱,好像也在为这美丽景色的而欢唱,就像我们这些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相聚,不知有多少的见面话要讲。
        是的,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青年男女,如今都成了白发绽露沧桑满脸的老头老太太,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全都展现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不用表白,自生感慨。还有自从毕业就没见过面的同学,如今一帮人呼啦啦围在一起,那真是百感交集,汇聚心底。没有拥抱,没有问好,只有面面相觑。
        人生就是如此,生活和工作,务农和从政,从医和从教,沧海桑田,怎不珍惜每一次相聚?看看同学,人都老了,难得重逢,尽管心底万般感慨,可依然谈笑风生,有着一种自然而然的超脱。在这超脱中是无以言表的相互珍重。
        高大茂盛果实满枝的银杏树也张开了它亲切的怀抱,绿叶扶疏,幽静宜人,一把把小扇子哗啦啦的鼓起掌来欢迎着我们这些当年稚气的孩子。仰望着华盖蔽天的“活化石”,我们眼含热泪,在树下合影留念,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当年在树下学习玩耍的情景。那时的学校只有几排平房,没有院墙,这棵银杏树就立在只有一个篮球架的简易的操场西面的路边,树干中部已经枯出一个大窟窿,我们下课后经常在里边藏猫猫,几个孩子还连起手来抱这树干,如今这窟窿不见了,说是为了保护,用水泥堵了,如今周身竟又长出了新芽新枝。主干低矮粗壮,苍老遒劲,树皮呈灰褐色,苔痕密布,裂纹深纵。基部背阴面生有树蘑,发着新叶。南测根部长出了幼树7棵,每棵径约5米,依偎着大树,似一群孩子承欢膝下,情意绵绵。老枝盘曲,峻峭雄奇,枝繁叶茂,向东南的一枝尤为粗壮,如巨人伸出臂膀,意欲擎天,指引着孩子们向上向上。前几年学校曾请两位乡贤来此观察测算,这株古银杏直径6.1米,高约18.25米,冠盖占地约330多平方米,并推断,这株古银杏树可能是唐宋时期栽植,树龄至少在1000年以上。当年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棵银杏树前面原来有一座古庙,20世纪60年代初期砸庙时,曾有人见过庙内文书记载该庙建于北宋时期,如此说来,这棵银杏树应为建庙时或建庙后栽植,是千年古树无疑。
        想来,这棵千年的银杏树能够立在校园里活在校园里郁郁葱葱长在校园里,可以说是天意使然,是学子们的福气,也是学校的“宝贝”,更是一方土地的福祉。真要感谢地方政府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感谢学校的精心呵护。为了保护这棵吉祥树,学校单独规划出一块花园,2008年又立了碑,刻了碑记,每周还组织学生在这里举行“古树读书会”,教导孩子们努力学习,弘扬银杏精神。因之,这千年银杏也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
        说到银杏精神,不免想起诗人郭沫若的名篇《银杏》,在他的笔下,银杏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风貌,银杏是不平凡的树,是“东方的圣者”,是“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是与中国文化俱来的“亘古的证人”,“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它树干端直,枝条蓬勃,叶片青翠,生机勃勃,古老而又年轻,经千万年霜雪寒风而依然挺立,永不衰息。它是一位有着高尚品格和伟大奉献精神的仁者。
        是的,银杏的坚忍不拔是其它任何动、植物所很难比拟的。银杏,伟岸挺拔,铁骨铮铮,具有苍劲之美、沧桑之美、传神之韵,站在银杏树下仰视静观,会增添骨气、志气和灵气,消减傲气、惰气和浮躁气。银杏,栉凤沐雨,傲雪凌霜,挺拔冲天,风骨峭拔,气宇轩昂,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欣然受之,不卑不亢。凤摧之,雨淋之,烈火烧之,战争毁之,雷电击之,动物撞之,洪水淹之,干旱渴之,樵人伐之,皆不予置之,依然故我,生而长之。似胡杨,生而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却比胡杨更雄壮;似青松,姿而不妖,翠而不媚,老而弥坚,却比青松更挺拔;似水杉,耸而不弯,美而不艳,密而不攀,却比水杉更坚强。
       正要恋恋不舍的离开这忘不了的银杏,一片扇形的叶子不期然落在我的头上,我轻轻的取下,捻在手里,转动着,有风在吹,拂在脸上,暖暖的,煦煦的,有温度的,闻一闻,那是母校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是坚韧的味道,是永远忘不了的味道。频频点赞,是因为它太过亲切,因为,这里就是我们的根。
        回首看去,满树的枝杈在挥手,满树的叶子在摇动,满树的果实在闪光,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直透心底,沁入肺腑。不由想起苏东坡所吟咏的银杏:“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圈圈点点文章”!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2——美在民间
作者——杨丽芝

        查了一下午,没有查到“美是什么?”。?因为我想把我看到的“美”表达出来!所以需要一个定义。
        在我看来,美应该是“好的,典型的、赏心悦目的、真实的具体事物”。
        在野外这些天,每天会为美所打动,大自然的美在我去的这个地方并不典型,姑且不说吧。我要说的是人本身的美!
       那天,我们去一个农舍调查,敲开门见一个少年站在我们面前,15或16岁的样子,他已经不上学了,跟父母下地干活吧我猜,应该有一段时间的日晒风吹了,可他通体雪白,是一尘不染的那种白,是陶瓷的细,丝绸的润和雪的白!
       我们到那个破旧的农舍时,好像已经近黄昏,一个老大爷和我们说话。我习惯看着别人的眼睛说话,我看着大爷的眼睛,立刻就不想移开,我发现大爷的眼睫毛特别长。大爷看上去有70多岁吧,但农村人似乎看起来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大爷也许只有60岁我猜,但大爷的眼睫毛确实很密很长,长到让我想起我小儿有着长长睫毛的眼睛,闭上像一湾湖,打开像一汪海。只是不知道这长睫毛如何可以保存到年老。
        也是一个农家大院,一个年轻的父亲抱着大约2岁的女儿看我们给井量水位。我抬头看到了那双眼睛,小女孩的眼睛。我没有见过那么大、那么清澈、那么漂亮的丹凤眼。小女孩并不漂亮,但有了这双丹凤眼,她就是公主。我夸奖这双丹凤眼时,年轻的父亲很自豪的笑了。
       一个叫燕燕的女孩和一个叫豆豆的男孩,那个头和身材都让人妙不可言、还有……
       够了,每天我都会发现许多的美,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让我忍不住总想去爱她们、保护她们。
   (山东省地调院)

 

3——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30

父亲进城
□ 冯连伟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70岁去世的他,一生有限的几次进城让我忆之思之念之。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一生到过的最大的城市就是上海。为了鼓励我好好读书,父亲便经常对我谈起年轻时去上海的感受。记得父亲每次给我谈去上海城的经历都是非常自豪,眼神流露出非常神往的光芒。父亲说:“儿啊,千万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有出息了,一定要上大上海去看看,不到大上海看看就白活了。上海城那个大,楼那个高啊,那些小轿车一辆接着一辆……。”
        父亲那次能够去上海,是作为汤河公社供销社的一名职工、由县供销社组织到浙江去砍扫帚,有幸到上海城区逛了逛。后来,随着父亲又回到村里成为一名农民,就再也没有机会远行,上海城也成为父亲去的最远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一生不识字的父亲最敬佩的就是读书人,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子女成为文化人。于是,第一次远行、到了大上海的父亲没舍得买任何礼物,而是倾其所有买了十几本连环画册。这在村里成了最珍贵的物品,更是我的启蒙读物,还未上学的时候,我就翻看了很多遍,一直到上小学了,还很自豪地把这些连环画拿给小伙伴们看。
        父亲有限的几次进县城,首次给我留下深深的父子情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我在县城上高中的时候。
        记得那次在县城见到父亲,是正准备迎接高考预选的5月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并不是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参加高考,而要首先参加预选考试,取得资格后方可参加高考。我当时作为第一批农村生到县城上高中,目标就是考大学。因此,预选考试前一个月全身心地扑在复习功课上,每天看着星星起床,晚上顶着月亮睡觉,吃的煎饼都是老娘烙二哥送。繁忙的学习,却更勾起了对家人的思念。那天课间操结束后,怀着一丝期盼到校门口看看,意外地看到了我朝思暮想的父亲。
        五月的天气已开始变热,父亲上身穿着的却还是一件棉袄,一副实实在在地地道道的老农民的形象。父亲一看到我,眼神中流出的是幸福是欣喜,只见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往前迈了一步,就急着从棉袄兜里拿出了一个盛着花生的塑料袋。当时的我见到父亲又愕然又激动,眼泪不由自主地就流了下来,父亲边掏出破旧的毛巾递到我的手上边对我说:“吃吧,是熟花生。”
        那次因为急着去上课,和父亲见面的时间很短,说的几句话也很有限。父亲只是说:“我还怕找不到你呢,别亏着自己的肚子,都瘦了,好好吃饭啊!”
        带着浓浓的父爱,眼含热泪,没问父亲怎么来的,没能让父亲喝一口水,甚至没有给父亲表述一下自己的感动,拿着盛着花生的塑料袋就往教室跑去;回头看一眼,父亲还站在校门口没走,他的眼睛始终盯着我。
        考完试回到家才知道,我的大伯得了重病在当时的地区人民医院住院,为了不影响我考试,全家人都对我保密。父亲从小和大伯相依为命,大伯住院期间全由父亲在医院照料。当大伯快出院时,父亲从医院步行找到我的学校,到了校门口,不知道该问谁,就一直等在学校门口。听娘说:“你爹回家对我说,如果在门口等不到你,就在那里站站也就回来了,幸亏你看到了你爹。”
        这就是我的老父亲,在他的心中,儿子的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
        父亲再次进县城让我刻骨铭心的,是我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的事了。
        其实,我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父亲曾在县城度过一夜。因为大哥大学毕业后分到了省城工作,我大学毕业前,父亲给娘说他要到省城给我们弟兄俩表达一下他的想法:我们弟兄俩一定要有一个回老家工作,一定要有个儿子到县城工作,他到县城的时候一定要有个落脚的地方。
        老家离县城六十多华里,父亲从临沂到济南是二哥提前一天下午把他送到汽车站,买好票爷俩每人吃了两个煎饼,为了省几块钱,住宿就在汽车站的候车厅里熬了一夜。
        我按照老父亲的意愿回到了家乡工作,记得父亲非常高兴,他手里拿出几十年没换的旱烟袋抽着旱烟满意地说:“我没白养儿子啊,现在终于在县城有人了,我上县城这回有人管饭了!”
        因为父亲一直视我为他的命,作为儿子,一直想孝敬他。参加工作以后多次想让父亲进城下,让父亲好好吃顿饭,但父亲的那次进城却是自己吃的饭。
        毕业后我又回到母校当了一名教师,有一天下课后同事告诉我有个老人在校门口找我。跑到校门口一看,去正是我的老父亲——那个一直盼着他的儿女能够在县城有一席之地,他能有个喝口水、落落脚的老父亲。
        看着老父亲,我又想起了上高中时那个大热天穿着棉袄来看我的父亲;如今我已在县城工作,我多么想带着他到附近的饭店里请老父亲好好地吃一顿,但父亲却对我说:“我已吃饭了,在桥南头吃的油煎包,挺香的,我又给你买了几个。”他的手里拿着用塑料袋盛着的几个油煎包。
        这就是我的父亲,以后随着我结婚成家,父亲到县城的次数也多了,每次到我居住的家属院见到看门的老人,父亲总是说:“过几年你也给我找个看大门的差事,那样我就离你们近了。”
        因为父亲当时一直在离家三里路的洪瑞车站摆水果摊,后来从查出食道癌手术到去世,仅仅10个月的时间,父亲终未能实现到城里“工作”的愿望,这也是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亲亲的父亲,儿子在城里已生活了近三十年,你的音容笑貌时时埋在儿子的心底,一定好好干,做一个不辜负你期望的城里人。

4——诗二首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  刘能英

甲午初夏随诸友游南岳


烟深雾湿雨丝潜,
一树青苔密到尖。
茶苑诗联吟有味,
竹林宾主醉题签。
红稀不觉春光远,
绿暗能销夏日炎。
若识衡山真意气,
三更月下卷朱帘。


鲁院札记


欲借东风日不赊,
提神夜饮药当茶。
光阴流似三江水,
落寞形同一地花。
灯下黄蜂穿豆蔻,
阶前红袖弄琵琶。
如何琢得琼瑶句,
且向高台问大家。



5——首届齐鲁散文奖暨第二届山东十佳青年散文家颁奖

  本报讯 11月1日,山东文学界值得牢记的日子。这天下午,首届齐鲁散文奖暨第二届山东十佳青年散文家颁奖仪式在济南隆重举行。
  首届“齐鲁散文奖”是由山东省散文学会设立并主办的省级散文创作专业奖项,旨在展示山东散文创作成就,发现散文人才、推出散文精品,提升山东散文创作整体影响力,每两年举办一届。此次评奖自启动以来,先后收到全省散文家申报作品70多部(篇),经严格评审,王忠的《身上有锈》、李新军的《泛白》、孙继泉的《庄稼日记》、刘光辉的《陈城旧事》、丛桦的《我的乡下春节》、李炳锋的《红旗渠畔的沉思》、徐明祥的《潜庐读书记》、王离京的《瞬间的永恒》、姚凤霄的《我是一条游在水城的鱼》、宋尚明的《高天上的流云》获得首届“齐鲁散文奖”。王月鹏、陈蔚(也果)、王忠(简默)、宋述增(宋长征)、丛桦、祝红蕾、陈剑霞(简墨)、陈茂慧、胡容尔、巴兰华等10位散文家被授予第二届“山东十佳青年散文家”荣誉称号。
  山东省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陈文东,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长王树理等有关领导及部分获奖者代表参加了颁奖仪式。
  另悉,厉彦林的散文《土地,土地......》、宋长征的散文《蒜志》、杨曙明的散文集《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刘月新的散文《像一阵风儿吹过》等获得齐鲁散文奖荣誉奖;李公顺的散文集《意象沂蒙山》、周习的散文集《鲁院纪事》等获得齐鲁散文奖提名奖。    (本记)

齐鲁风2014—11—06 - qilufeng2004 - 齐鲁风

6——《历下倾城》首发式进校园
72篇作品展泉城魅力



       本报讯  10月25日,《历下倾城》首发式暨进校园活动在济南第五中举行。历下区政府、历下区作家协会的有关领导出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致辞。首发式上,区领导向来自济南五中、泉城中学、甸柳一中等学校的学生代表和社区图书室的代表赠送了新书《历下倾城》。学生们表演了皮影、舞蹈等节目。
        散文集《历下倾城》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杨曙明主编。是《济南的味道》的姊妹集,由第六届冰心散文奖获奖作家、《济南日报》举办的“历下倾城”散文大赛获奖作家和当前活跃在济南文坛的知名作家及文学新秀的72篇佳作结集而成,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为其作序《风送水声到窗前》并进行推介。入选作品篇篇精美,文采斐然,从不同视角解读了历下区的山、泉、湖、河、老街、小巷等人文风景名胜,抒发了对美丽泉城的热爱之情,为时下济南文坛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据悉,《历下倾城》一书将免费发给全区近三万名中学师生,将“文脉传承”落到实处,让学生爱文学、爱家乡的热情得以持续发酵。  (本记)



7——张建国艺术大展将举办

  本报讯 由山东大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山东大家美术馆承办的油画大家——张建国艺术大展将于11月8日至14日在济南市马鞍山路怡文轩美术馆举办,将展出张建国先生近期创作的油画一百余幅。张建国,祖籍山东,成长于中国台湾,受教于傅狷夫、黄君璧,1973年赴美国深造,而后游学于希腊、法国、意大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海报即出自于张建国之手。被艺评家推崇为“国宝级画家”,作品被世界各地收藏家珍藏。(董传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