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刀,时光如剪。一晃秋天到了。
立秋,家乡延续吃瓜的习俗。称之为“啃秋”或“咬秋”。寓意,夏日炎炎,酷暑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据说这天“咬秋”后,可不生秋痱子。小时候由于农村缺电,加上暑天的炎热,浑身长满痱子,奇痒难受。
但立秋后,暑气一时难消,“秋老虎”发威不可小觑。即有“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或“秋后一伏热死人”一说。总的来说,立了秋,早晚有了一丝凉意。立秋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就随之下降。叫“一场秋雨、一场凉”。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秋天,我会毫不犹豫回答——爽。因为立了秋,月明风清,天高云淡,气温逐渐下降,阳光不再那么灼热,甚或带点儿柔和。所以,“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梧桐树开始渐黄落叶。故有“落叶知秋”一说。
宋人刘翰的“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说的就是夜色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院落,依稀感觉到了秋声,却又无处可寻。朗朗月色下,唯有梧桐树叶,落满了台阶。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风起,秋叶黄,想起曾经心悲凉。秋,永远与悲情相关联。“自古逢秋悲寂寥。”相思,怀旧,永远是中国人解不开的情结。无数骚人墨客,不可避免的陷入“伤春悲秋”并郁积着凄然思乡悲秋的情结中。
最早《诗经》中,秋天就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元代的马致远,被誉为“秋思之祖”。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诗句勾勒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的思乡情怀。楚国文人宋玉在《九辩》中流露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萧瑟悲戚衰败的景象。可以说,先前的文人开启了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情结便层出不穷。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在夔州穷困潦倒、病魔缠身,流寓他乡,百感交集的悲哀之情。
但,秋不凉,籽不黄。立秋后,寸草结耔。农人们眼巴巴地盼望着下一个好收成,就是从立秋开始的。所以没有了秋,也就没有了收获。
民间立秋的农谚是24节气中最多的一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看来,立秋的早与晚,庄稼收成的好与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立秋开头坐一坐,来年春天要挨饿。”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提醒农人们立秋后应抓紧对秋后农作物的管理至关重要。
秋的来临,新月如钩,夜清如水,轻罗小扇扑流莺,却到天凉好个秋。虽没有万紫千红,柳暗花明,但它是走向成熟季节的标志,是收获季节的即将来临。秋天柔情似水。有雾的朦胧,露的清凉。待到秋风送爽,瓜果飘香时,我坚信,秋天真的来了。天变得那样的高,那样的蓝,风是那样的清,那样的柔和。大地上,所有生灵,随风摇摆时,有红得鲜艳,绿得深沉,黄得透彻。秋天,秋色,秋风,秋雨,飘落残叶,不见成堆,又不见枯萎。哦!秋天原来是这番的美景。(文字1236)
2015年7月23日
江苏省兴化市永丰供电所 邮编:225744 苏宝大
(编辑:作家网)
上一篇: 麻痹思想时刻不能存在
下一篇: 悟晋商精神,做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