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11—24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12-01热度:0


1——怀念伯父崔元具烈士
作者——崔大勇

        今年清明节前夕,老家的一个堂叔打来电话,说民政部门刚刚通知,县里新建了烈士陵园,里面安置有我伯父的墓碑,并告诉了具体的方位和编号。放下电话激动之余,全家一致决定,今年清明节都回家给伯父扫墓。
       其实,伯父对于我,一直以来都是很陌生的形象。这么多年来,回老家的次数不是很多,偶尔回去一两趟和本家的老人们坐在一起时,有时会聊起伯父。由于岁月久远,他们对伯父的记忆也已经是断断续续的,但是从言语中听得出老人们对于伯父的崇敬和怀念,是那么真挚而久远。
       伯父是1949年初牺牲的。那时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部队的“三大战役”已接近尾声,国民党赖以维持独裁统治的军事力量已基本被摧毁,但地方反动势力仍很猖獗,还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1948年底,华东野战军陈毅司令员率部奔赴淮海战役前线,曾在我村停留一天,做简单修整,伯父他们忙前忙后。大部队走后,形势更加严峻,伯父所在的党组织带领群众英勇无畏,与当地“还乡团”展开殊死决斗。后来有一段时期,形势突变,上级党组织命令他们可临时战略转移。由于伯父一直负责思想宣传工作,经组织研究决定,让他留下来继续带领几个同志开展地下工作。老人们说,我伯父虽然个子不高,但口才好,嗓门大。在群众集会的时候,他往往都是站在桌子上,大手挥舞着,慷慨激昂的演讲几十米以外都能听到清清楚楚。可就在一次发动群众集会时,由于叛徒告密,遭到了“还乡团”的围剿突袭。伯父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只身逃入邻村一农户家中。穷凶极恶的“还乡团”立即调集人员包围了村子,不达目的,绝不放手。之后,便挨家挨户地搜查。当搜到伯父藏身的农户时,独自在家的主妇经不住“还乡团”的淫威和恫吓,犹豫了半天嗫嚅着说:真没见有人来我家,就是刚才那边牛圈里好像有点动静。急红了眼的恶徒们一哄而上,从牛圈里放置农具和柴草的简易阁楼上抓到了伯父。随后,接连几天对他进行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伯父宁死不屈,始终不肯说出组织人员名单和去向。最后,这些丧心病狂的刽子手们,用铁丝穿透了他的锁骨后再用一匹马拖拉着,把伯父押解到老家以西十多里外的另一个乡镇附近,和另外几个不幸被捕的革命志士一起,趁夜黑残忍地活埋了。
       那一年伯父二十多岁,结婚才一年多,一个女儿刚刚出生。当时爷爷奶奶心急如焚,带着家里人四处打探,费尽周折,过了好长时间才打听到伯父已经牺牲的噩耗。但遇难的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一直是个迷。
       就这样,在即将黎明前的黑暗里,在胜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的时候,伯父带着他的梦想和信仰,离开了肝肠寸断的家人,离开了患难与共的战友,离开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执着追求的事业和理想,坚定地走了。他走的那么大义凌然,义无反顾,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甚至很多年以来,家里人都没有一个祭奠他的地方。
       现在如愿了。烈士陵园里安置了刻着伯父姓名和他事迹的花岗岩石碑。“崔元巨”的名字尽管和谱名“崔元具”音同字不同,但他为革命做出的应有贡献,已经载入了历史的鸿篇巨制。
      清明节,我和家人回故乡为伯父扫墓,第一次站到他的墓前,65岁的父亲潸然泪下。父亲生于1949年10月,他没有见过这位英雄的大哥,但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引以为荣。
       千古英雄泪,铁血铸忠魂。村里老人们说:“你的伯父要是不牺牲,建国后肯定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伯父和他逝去的战友们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事业的坚贞,是任何艰难考验都不会有丝毫动摇的。我想,在那一段时间,伯父和他的战友们一定听到了济南解放的消息,一定还沉浸在淮海战役节节胜利的喜悦中,憧憬中一定看到了黎明前的曙光,热切盼望着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早日建立。但他们也深深懂得,反动势力一天不彻底推翻,人民受苦受难的日子就一天不会结束,就会有压迫,就须有抗争,就会有牺牲。于是,在生死考验面前,他们“大节而不稍亏”,用钢铁意志、血肉之躯,捍卫了自己不惜付出生命代价向往追求的真理和正义。
       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正像有人所说:他们的名字最值得我们浇铸在青铜器上,刻在花岗岩上,写在木板上,永远留在我们心里,永世长存......
        2014年9月30日是一个值得历史铭记的日子,国家将这一天确定为烈士纪念日。千千万万个为追求民主自由、为国家和人民利益前仆后继奋勇献身的留下名字和没有留下名字的英烈们,终于有了一个让后人共同哀悼和缅怀的节日。这一天,众多的人们走进烈士陵园,伯父和他战友的事迹,走出历史的记忆,走进人们的心中。
        安息吧,敬爱的伯父,我为您感到光荣和自豪!
      (山东省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

2——读书,让我快乐
作者——林敬龙


        读书,是我闲暇时打发时间的兴奋剂,更是我快乐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读书,是我受益的源泉之一。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直接经验的积累,是一种传递知识的方式,书籍能把一部分人获得的知识更广泛地传播给他人,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文化和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书籍沟通了世界,于是,书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我觉得书籍演化到今天有了更为广义的泛指,有纸质书,也有电子书,报纸,甚至互联网上有深刻意义的网文也应算是现代书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互联网上的一些文章与时俱进的更贴切,把握时代的脉搏更准确。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和进化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通过书这个特殊的载体留给后人了无穷的财富,读书可以穿越历史,让现代人漫游到古人的世界里、环境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就是书籍长长的装订线连串起来的吗?使后人减少了摸索前行的好多时间,少走了很多弯路,有时简直感觉读书让我走了不少捷径。
       读书,还能走进作者的心灵空间。别说历史上,就是在当代,让我们膜拜的人物也是不尽其数,我们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和偶像们面对面地交流沟通的,我们只能通过他或者别人为他写的书而去了解他,再比如说,一项科研攻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前人研究的成果只能通过书籍的记载传给后人,无形中书就成了衔接知识的载体和介质。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青年人:“读书之道,只有两件事,一为进德,一为修业,进德,以诚正修养为归宿,修业,以谋生自卫为正鹄。”闲暇时光,多读些书,增长些知识,对我们有百益而无一害。如果把读书当成登堂入室的敲门砖,那只能为己一时之用,门敲开了,书也就丢一边去了;把读书当成修身养性,我们才能终身受益。现代社会变化的日新月异,不读书学习是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的,别说是工作上的需要,即使满足孩子的简单需要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读书学习,不读书,你知道什么是“火影忍者”吗?你知道什么是“普大喜奔”吗?所以,好多知识的了解我们是通过读书这样一个活动来完成的。如果连一个小孩子的问题你都回答了不了,那你又何以为他们的“师”啊?再比如说,不读书,有时连一些产品的说明书你都看不明白,看不明白说明书又怎么能较好的使用该产品呢?
       记得有一次在办公室里几个同事聊天,说到某地去旅游见到了一些奇特的自然景观,当其他人问及那个同事该景观的成因时,他哑口无言了,在一旁的我却道出了缘由,同事们都用羡慕的目光看我,我心想这有什么呢,不就是在你们闲玩娱乐的时候我多看了两眼书吗?也许这就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最好佐证吧。
       我喜欢文学,特别喜欢读书,最喜欢的便是唐诗宋词元曲,我读书有个习惯,喜欢大声朗读,也就是读出声来,记得在中学里的早读课上,我是以声情并茂读书而出名的,那时同学给我取的外号叫“夫子”,现在说来,我也不以被别人称为“夫子”而耻,我声情并茂地朗读唐诗,仿佛我已置身于诗人当时写作的境界,美妙无比,外人谁知我当时是何等地享受啊!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我积累了很多诗歌的知识,储存了无穷的财富,让我至今受用。现在写起文章来,如果要引用古诗词什么的,根本不用查阅书籍,行云流水,信手拈来,轻而易举。
      工作以后,看书的时间少了,看书的种类也少了。我为所看的书籍进行了分门别类,精拣一些有代表性的、对自己工作、生活和写作有较大帮助的书籍阅读。挤时间看书,茶余饭后,摸过案头放置的书本就看,由于看书的时间不能延续,用坏了不少的纸质书签;在床头上放本书,睡前看上几十分钟,虽说是在床上看书有害眼睛,真正看起来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毕竟时间是宝贵的,晚上也是安静的,记东西的速度很快,我是不肯放过这段时间的。
       读书,就是心放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的享受。读史可以明智,可以穿越历史的长河,回溯到久远的过去,所以智慧的人不会忘记历史,也就铭记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文明。读好书,让人心旷神怡,如同饮甘泉,沁人心脾;读好书,如同恋挚友,情真意切,可以倾其肺腑;读好书,如同沐浴清晨的阳光,使人抛却尘俗,让和善的思绪随着晨风轻舞。
      读书,让我收获知识和快乐,我更会快乐地读书。  (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

3——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32

父亲住院
□ 冯连伟

        即使过去了三十年,父亲被确诊食道癌住进当时的地区人民医院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
       父亲得癌症的消息无异于在全家亲人的头上放了一颗炸弹,那个年代,得了癌症就等于宣判了死刑,只是阎王爷什么时间来收人的问题。
       和父亲相濡以沫近五十年的母亲得知父亲的病情后,在家里持续哭了三天三夜,父亲在母亲的心里就是一座山,就是挡风遮雨的树。父亲突然之间就面临着随时告别这个世界,山塌了,树倒了,全家人的心中笼罩在一片灰暗之中。
       父亲从开始查病就是坐在我的自行车上,从给父亲找医生看病到拿报告单确诊,我始终处于极度的压抑之中。在未确诊前,我的心中还抱有一种幻想,真盼是一场虚惊,但无情的现实还是摆在了我和亲人们的面前。
       当时大哥远在济南,母亲和哥姐们把给父亲治病的决定权就交到了我的手中。
       首先面对的是给父亲手术问题。作为一个农民,父亲没有健康查体的习惯,当确诊的时候是中晚期,加之父亲年近七旬,因此,医生们并不积极主张手术。
       不知实情的父亲当着医生和我的面一再表白:“我只要把胸口挡着吃饭的地方通开,我就马上回家,我别的什么病都没有。”
       其实,父亲不知道阻滞他吃饭下咽的“东西”是多么可怕,最终它会让人茶水不进、口饭不咽而活活饿死!为了提高父亲的生活质量,更为了让父亲与病魔搏一搏,全家亲人达成共识,即使父亲下不了手术台,无论花多么大的代价,我们都要给父亲动手术。
       在父亲治病的大方案定下后,一家人迅速按照分工各尽其能迅速行动起来。为了防止万一,母亲擦擦已快哭干的泪水,招呼邻居的几个婶子嫂子给父亲预备“送老衣服”让二姐在家落实,母亲又赶到医院开始陪伴父亲。
       母亲其实是位女强人,当了几十年的村干部,家里的事主要是母亲做主,父亲很少为家里的事操心。父亲生病了,母亲把痛哭埋在心里。我的记忆中,那是母亲作为女人作为妻子对父亲最温柔最用心的一段时间,无论父亲说什么,母亲都是带着笑脸面对父亲,她给父亲洗手洗脚洗脸,给父亲买了新内裤新袜子,亲手给父亲把袜子穿在脚上。
       母亲对父亲的好我们姊妹看在眼里,更为父亲患上这不治之症而痛心。他们老两口操劳了一辈子,五个儿女都已成家,刚刚可以松口气享享福,没想到父亲却要撒手扔下母亲,无论如何,我们也要尽一切努力挽救父亲的生命。
       二哥把赶集卖青菜积攒的准备盖屋的几百块钱都拿出来了,大姐二姐把他们的积蓄也都贡献出来了,并都一再强调:“钱的事不用犯愁,需要花多少钱,我们就是去卖房子也不会耽误给父亲治病。”
       多好的亲人啊!
       当时大哥出发在外一直没有回来,既然大家一致要求给父亲动手术,就一切都围绕父亲手术做周密的准备工作。
        父亲的手术事关他的生命和今后能否康复,找个医术精湛的专家是当务之急。这个任务我自然是责无旁贷。好在四五个中学同窗都分配在地区医院工作,听说老父亲要动手术,自然是如同自己的父亲一样,大家一起努力,把消化内科的老张主任给请出来,亲自给父亲动手术。
       手术之前要给父亲做一系列检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地区人民医院没有现在的条件好,给父亲做检查都是由二哥和我轮流背着父亲。当瘦弱的父亲落在我的背上时,尽管楼上楼下的背着父亲累得汗流浃背腰麻腿酸,但心中为能尽这份孝心而幸福着。有一次背着父亲下楼时腿一软,差一点跌倒了,背上的父亲心疼,坚持要下来自己走,我马上换了个笑脸背转头对趴在我背上的父亲说:“我小时候你就多次说养儿防老,不就是到老了生病了自己走不动的时候好让儿女来侍候你的吗?我背着你就是尽孝的,我背着你我心里非常幸福呢!”父亲听了我的话,不再坚持从我的背上下来了,顺利地给父亲做完了手术前的各项检查。
       父亲手术前真是忙得脚不着地,我作为父亲治病的“总调度”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父亲手术前的一天,我去联系好一个饭店预备着动手术那天请家里的亲人吃顿饭,在往医院返回的路上,遇上了本村一个刚刚探望父亲的二哥对我说:“你大哥回来了。”对方话刚说完,我的眼泪顿时止不住的外下流——有高兴也有委屈,终于有人来分担我肩上的担子,化解一下我心中的压力了。
       从开始给父亲查病,到准备动手术,在近10天的时间里,我这个姊妹中的老末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我要安抚母亲让她放心,要在父亲跟前强装笑脸让他开心,要在姊妹跟前表现得有信心,要让所有关心父亲病情的亲戚朋友安心。如果大哥早回来,我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同时也为自己经受住了压力把这一切安排的有条不紊而自豪。
       终于到了父亲手术的时刻。全家人随着被推进手术室的父亲而把心悬了起来。即使七十岁月的母亲也坚持坐在手术室外的楼梯上哪里也不去,我们都理解她的心情,因为母亲才是父亲的主心骨、“定心丸”啊!
       我们都把眼睛紧紧地盯在手术室的两扇白色的大门上。一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室里没有传出消息;两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心急如焚;三个小时过去了,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一个医生用塑料袋装着从父亲病灶上切下的病瘤以及从周围器官取下的部分样本让我们送到化验室去化验,同时告诉我们已进入缝合阶段,让我们放心。
       我以极快的速度一步登几个楼梯把化验物送到了化验室,当我返回时亲人们都站在手术室外等着父亲被推出手术室。母亲非常紧张,大姐和二姐站在母亲的两侧扶着母亲,但母亲的两腿还是不停地颤抖;大哥手里的那瓶矿泉水始终没有开瓶,尽管他从头一天赶到晚上就在病房里陪伴父亲一个通宵,嘴唇都干裂了,他却没有任何想喝一口水的欲望。
        父亲终于被推出了手术室。依然被麻醉着处于昏迷中的他身上插满了管子,白色的被单覆盖在他的身上,我和大哥及时奔到手术推车旁,从护士手中接过了举着的输液瓶,用手托着氧气袋,其他的人默默地跟着,直到父亲被推进了病房。
       父亲的手术过程是成功的,但父亲能否顺利地挺过这一关还有待观察。从父亲手术后被推到病房起,我从父亲手术前的紧张状态中有了一丝解放了的感觉,几个哥哥和侄子们开始了护理值班,我则主要负责和医生们的沟通。父亲手术的那天夜里快十点了,父亲终于醒了,当他看到浑身布满管的管子大吃一惊,情绪一下子非常激动。本想让我休息一下的哥哥们又赶快把我叫醒,我到床边给父亲作了耐心的解释,让父亲从对自己的病情失望和震惊的情绪中逐渐恢复平静。当第二天早上张主任来查房时听说父亲夜里放了个屁时脸上露出了笑容,他说:“手术后老哥这个屁可是值千金啊,屁通屁通,我也放心啦,保证你不耽误回家过八月十五。”
       手术后近二十天的时间,父亲身上的管子越来越少,中秋节前的一天,父亲身上的管子全部撤掉了,张主任他们最后查房给出了可以出院的医嘱。
       连续值了近二十天班的哥哥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他们急于想回家睡个觉刮刮长得贼长的胡子;大姐二姐终于可以放心地回家忙一忙准备把地里成熟的玉米和花生收回家;唯有母亲,和父亲寸步不离。在父亲住院期间,母亲对父亲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每次她都要亲自喂饭,她说:“有这个人就有一个完整的家,人没有了,家也就没有了啊!”
       父亲终于出院了!
       父亲、母亲那一年的中秋节是在城里我那个四十多平方的家里过的,尽管父亲已不能抽烟,他也没有喝酒,但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母亲让媳妇帮着洗了头擦上了洁面霜;我的儿子一蹦一跳地围着他爷爷转,逗得父亲开怀大笑。当我们共同举杯为父亲康复祝贺时,父亲和母亲的眼里都含满了泪水。
       那一年中秋节的月亮分外明亮;那一年的中秋节是父亲活着全家团圆的最后一个中秋节日。
       难忘父亲住院的日子,因为父亲住院,我看到了夫妻情、父子情、姊妹情……


4——醉红叶
□ 昃宏伟

 

天高云淡,
神清气爽
蓝天下处处是金黄斑驳
在漫山遍野的金黄中攀登
挥汗向上,向上
只为找寻心中那抹火一样的红叶

终凌绝顶,
极目远眺
收获的竟是众山头尽览
那灿若晚霞的一团团红叶
或山腰,或山顶
分散在群山中一抹抹地让我沉醉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博山分局


5——我是秋叶上最后一滴泪珠
□ 王晶

 

我是秋叶上的一颗露珠
没有星星
残月前的黑暗里
静静的点着微光
这虚弱的微光为着
漆黑的夜
害怕你找不到方向

我留着最后一滴泪水
只为寻你
只为盼着你的声音
只为夜里听你的歌声

清冷的黎明
我是秋叶上最后一颗泪珠
即将隐去
消失在清晨朝阳之时
地平线下
是否能够等到
你的归来的身影
 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6——赞测绘人生
□ 陈伟佳


任剪刀似的寒风嚣张狂妄的呼啸,
他们屹立不倒。
任火焰似的骄阳熊熊激情的燃烧,
他们毫无动摇。
他们到底是谁?
他们是广大测绘人的真实写照。

苍茫的大地活跃着测绘人的身影,
壮丽的山河洗净了测绘人的脚印,
战白天熬黑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洁白俊俏的容颜早已成为历史,
黝黑闪亮的肤色才是标志,
没有华丽的物质,没有休闲的假期,
他们毅然选择测绘,无怨无悔,
为广袤无垠的祖国挥洒着辛勤汗水。

常人眼中的中华大地,
是高低起伏的山脉,连绵不绝的大河,
一马平川的草原,茫茫无际的大漠,
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美丽画卷。
而在测绘人眼中,
是布满了千千万万,密密麻麻,
承载着精确空间坐标信息的数据点,
经测绘人的精心加工和处理,
有机的融为一体,
绘出了一张张纵横大江南北的天地图。

若问数据点从何而来?
测绘人白天肩扛沉重的仪器,
远离亲人,奔赴测区, 
冬锻三九,夏练三暑,
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与工期赛跑,与险要斗争,
精密地采集地形地貌数据点。
直至夜幕降临,方能返回驻地。
夜晚,当人们已进入梦乡,
测绘人还在为赶制测绘成果
不知疲倦地忙碌着······

信息化时代,
测绘事业发展迎来了春天般的机遇,
地理国情普查,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均呈现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广大测绘人默默地耕耘,无私的奉献。
他们用才智和青春实现自我价值!
 江苏省高邮市国土资源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