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724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8-15热度:0

刊头照——临沂市  沂南  中国红嫂纪念馆 ↓红嫂救亲人   峻岭/摄
刊头题字——麦雪峰(广州禺山书社

 1——花落经石峪
作者——陈志伟

  这是一脉伟岸的山峦,它经历了漫长的时光,从远古洪荒矗立到今天。从第一位登封祭天的帝王开始,无数的达官显宦、文人过客为这座名山留下了众多神秘而美丽的书法石刻。在这座大山的怀抱中,有一方宽阔的大石坪,石坪上刻下了一片佛经。已经没有人能确切的考证出当时刻经的因由,我想既是佛经,它的作用总还是导人心性向善的。也勿庸置疑,是先有了这大石坪上的佛经,才有了它后来的名字----泰山经石峪。
  细细地品读那些散落在山谷里的碑文石刻,我们也能感觉到古人眼中经石峪里的光景:溪桥亭台,古朴沧桑;水石跌宕,泠然作响;青山耸峙、花木葳蕤。与登山的盘路上比这里显得十分幽静。那圣洁的佛经及历代的石刻周围,四周的天空下仿佛氤氲着佛门的清静。难怪汪曾祺先生在此旅居时说过这样的话“泰山即使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个经石峪,也还是值得来看看的”,他说得便是石刻佛经的艺术价值与魅力。
  冬雪过后,经石峪里除了偶有到此打取山泉的人,牧羊的人,看山的人,白雪的世界一片静寂。春风吹来,山谷里依然弥漫着料峭的春寒,但是我们仍然从泛绿的柳丝上觅到了春天的气息。石坪旁的柳树林里,软绿的枝条随风飘动,泛起莹莹的光泽,从和煦的春风里望过去,犹如春姑娘披了一层淡淡的青纱,那情景是颇朦胧的。
  春天到了,经石峪里就是山花烂漫的光景了,花儿们听从自然的召唤,从不辜负明媚的春光。山坡上,河谷中,岩石的罅隙里全都开出了娇艳的花朵。黄色的连翘与迎春花,天蓝色的鸢尾花与皱菊,白色的苦菜花,紫红色的杜仲开放得春光大泄,蓝色的鸢尾花在风里轻轻地摇摆。还有无数的山花开放得色彩斑斓,炫丽入眼。春暖花开的日子中,经石峪成了闲暇散步消遣的好地方,寓美景之中悦动身心,好不自在。
  走上盘山路,过一处叫三官庙的地方,右拐下越漱玉桥便是通往经石峪的石阶路。水小的时候,桥下的流水掩隐在蒿草、乱石绿藤之中,只闻幽幽水声,难觅流水之踪。白日里如若临栏凭风,闲倚石桥,听清风过涧,空谷幽鸣,令人精神爽朗;夜晚仰观山高月小,清辉盈地,颇添幽趣。
  登上山坡,路边的石台上有一座石亭,横梁上刻有名字——“高山流水之亭”,相传是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知音相遇的地方。但是石亭明朝嘉靖年间的遗迹,原在石经西侧《高山流水亭石壁记》前,后因修坝保护石经而移此处。四条方型石柱支撑着亭顶可遮阳避雨,下有踢脚石,可防雨水内溅,亭顶石檐外探,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端庄大气,古朴厚重。亭内有石桌石凳,石凳现仅剩一圆一方。雨天闲坐,石亭为读雨佳处,亭柱上刻有对联:“天门倒泻一濂雨,梵石灵呵千载文”。大雨如帘似天门倒泻,水漫石坪,哗哗流动,那清幽的水声仿佛是在颂读着那千年的佛经。如今,在石亭内闲坐读雨,景色一如古人所述。
  步出石亭,过神聆桥,便是那一方刻在石坪上的大字佛经了。 荫翳在天,手扶石栏,静静地伫立在石坪前,凝眸观望,那些刻在石坪上的《金刚经》字大如斗,让人感觉着雍容大度、宽厚仁和、端庄淡然之中又不失硬朗的风骨,它属于隶书体,但是却没有隶书的锋芒。凝视着眼前为些字体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书者宽厚的内心是那么的淡然平静。这时你也许会读懂,佛教讲究的是心性从容与安宁。如今,石经在岁月的流逝中好多的刻字已经模糊不全,还有人为盗凿的遗迹,甚为可惜。身后的石桥上还有许多题刻,而其中“泠然清韵”四字,颇有意境。目光过处,便可想见水过石桥,泠然作响,让人心生凉意,韵味隽永。桥旁有明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李三才所作的诗碑,稍有残缺,但题诗尚存:“暴经石傍水泠泠,镇日独来倚树听。此意世人浑未解,半天矫首万山青。”由此可知,明朝就已无从考证这刻经的因由了。
  暴经石西侧有“高山流水亭石壁记”,记述了明隆庆六年(1572年)江西南昌人万恭祀泰山访经石峪,探古寻幽向往高水流水的雅怀情趣。闲立石壁前读其佳句:“巍巍呼志在高山,潺潺兮意在流水”,趣味隽永。不必说那书法的端庄秀美,先贤的艺术情趣,单是在炎夏的午后,徜徉于林荫之下,沐山涧之清风,寻一席之石坪悠然而卧,已是无比的惬意,况且头上有鸟儿在浓荫里婉转啼鸣。一九六一年,郭老来观看了经石峪后也在石壁上题有诗作:“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千年风韵在,一亩石坪铺。阅历久愈久,摧残无代无。祗今逢解放,庶不再模糊。”这首诗刻在《高山流水亭石壁记》岩石南侧隐蔽处,寻找不易。如大师之品格,淡泊谦和。
  周末假日里,四周里树荫下的石坪上时常会有休闲野餐的聚会。也有弹琴的少女,吹笛的小哥。悠扬悦耳的笛声远离了闹市的喧嚣显得更加澄澈,在山谷里传得很远很远,涤人心性。这时我偶尔感到:这石刻的佛经虽然存在了上千年,终究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曲鸣唱。一样会在岁月的雨雪中风化。人类的一切遗迹都将会像这随风而逝的笛声在自然的时光中消失殆尽。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会有无数的局限性,注定了我们对自然与生命还有许多延伸不到的神秘与期盼。谁也说不清是何年何月,为了什么因由是谁在这方大石坪上刻下了如此端庄宁重,秀逸洒脱的佛经。唯有那年年随水而去的落花继续见证着它的过去与今生,依然是在春夏秋冬里花开花落,阐示着生命意义----自然而然的生活。
  因为近在咫尺的便捷,无事的时候我喜欢到那里消遣闲坐。矫首半天,听流水泠泠,看万山青翠,花开花落。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泰山分局财源国土所)

2——走进红嫂纪念馆
作者——韩娟


  沂南县马牧池乡背靠蒙山支脉北大山,前依滔滔汶河水。70多年前,这里曾是山东抗战的中心,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在这里唱响并传唱全国;近些年热播的影视剧《沂蒙》《红日》《地道英雄》在这里取景拍摄。上个周六,有幸来到了沂蒙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
  在见过青翠挺拔的山峦之后,在见过温馨的羊肠小道之后,所有路途中的劳累与疲倦都随之不见,而感受更多的是激动、好奇、温暖与感动。
  这里青山翠翠、绿水淼淼,像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但是就是在这样的一方净土上,沂蒙人民曾遭受着战火的荼毒。在那段艰苦的战争岁月里,沂蒙人民送郎参军、献子入伍、救护伤员、传递情报、缝军衣、做军鞋、摊煎饼、抚养革命后代,为了抗战的胜利倾尽所有,奋起反抗,而沂蒙红嫂们就是那些美丽沂蒙人民的代表。
  当我依次走过一个个展馆,看着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听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的内心被沂蒙山红嫂那无私奉献的精神强烈的冲撞着,我无法想象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让一群柔软的女性爆发出那么惊人的力量!我似乎能穿越时间的鸿沟,跨过历史的洪流看到那许许多多的革命红嫂,看到了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看到了创办战时托儿所、誓死保存党的机密文件40年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看到了带领姐妹们用肩膀为战士搭建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还看到了为推动征兵运动而立言“谁第一个报名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更看到了拥军支前的模范集体“沂蒙六姐妹”……,我听到了很多沂蒙红嫂感人肺腑的故事,可我也明白还有更多沂蒙红嫂的事迹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史书也没把她们记录下来,她们那段故事或许早已经被历史的风沙所掩埋!但无论我们听没听到、知不知道,她们的人生风华都已深深刻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不渲不染,熠熠生辉! 
  年轮在飞速的旋转,沂蒙红嫂那一代人的付出为我们迎来了如今和平美好的年代,我们要学习沂蒙红嫂们的精神,不仅要让“红嫂精神”成为人们重温战争年代的赤诚与高尚,更要使其成为我们发扬“热爱祖国、忠诚事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测绘精神,为测绘事业拼搏奋斗的源泉和动力,我们要为“红嫂精神”作出新时代的诠释!(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3——童年的冰棍儿
作者——王卫东

  “冰棍儿——2分钱,2分钱的冰棍儿……,又甜、又凉的冰棍……”小时候,每逢麦收时节,村头打麦场的上空,就会回响起一阵阵“冰棍儿”的叫卖声。
  听到诱人的叫卖声,奶奶便停下手中的活计,直起腰杆,伸出一双满是老茧的“黑手”,从贴肉的口袋内,取出一条被汗水渗透的“黑”手绢,用左手使劲攥着,轻轻的打开,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小心翼翼而又恰如其分的捏出一个2分钱的小硬币,塞进我的小手心里。
  攥着小硬币,我高兴的像小鸟一样,跟在一群小伙伴的屁股后面,顺着诱人的声音飞了过去。
  卖冰棍的,通常会是一个年轻的壮汉,头戴一顶用麦杆编织的破草帽,骑着一辆跑起来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会响个不停的,浑身被铁锈包裹着的自行车。车的后座上,用麻绳捆着一个白色的小木箱,木箱的后侧,用红漆歪歪扭扭的写着“冰棍”字样。
  壮汉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细心的接过我们递过来的硬币,再一个一个的数着装进衣服口袋里,用手拍一拍,听到硬币弱弱的响声,便放心的吁一口气,开始给我们分发冰棍。
  小木箱的上侧盖着一个小木盖,翻开木盖,露出一条已经有点发黑的小“白”棉被,翻开“白”棉被,还裹着一层厚厚的塑料布。打开塑料布,便冒出一股淡淡的白色雾气,慢悠悠的飘上空中,钻进我们的鼻孔里,口水便顺着我们的嘴角流了下来。
  壮汉边小心翼翼的往我们的手心里塞冰棍,嘴上还不住的叮嘱着,小心,拿牢了,别掉在地上。
  打开外层包裹着的没有任何图案的白色包装,露出冰棍晶莹剔透的透人“胴体”,一股凉气便扑面而来。冰棍是用凉开水加上糖精制成的。轻轻的吸一口,太阳突然之间变的不再那么“毒”了,风也一下子凉爽了。
  我们小伙伴们聚在一起,边说笑打闹着,悠悠的吮吸着那雪白的“胴体”,享受着冰棍带来的一丝丝清凉。直到它在小嘴里一点点的消融,都没有了甜味,还不忘吸一口木棍,满足最后的馋欲。
  如今,冰棍变成了雪糕、冰淇淋,由纯纯的白色染成了五颜六色,味道也变得五花八门,但我还是喜欢童年的冰棍,喜欢那纯纯的、凉凉的感觉。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寒亭分局)


4——父亲的夏天
□ 冯连伟

  父亲逝于1993年初夏。
  从那个夏天开始,我再也看不到炎热的夏天里大汗淋漓的父亲,再也见不到六月盛夏狂风暴雨中、浑身被雨水浇透、依然在泥泞的山路上,低头推着独轮车不屈前行的父亲,再也看不到那个在集市上吆喝一天,回到家顾不得喝口水,却第一时间拿出精心挑选的鲜艳的蜜桃递到我手上的那个父亲……
  那个夏天,让我永远地失去了慈祥的父亲。
  然而,父亲以及与夏天有关的一切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清晰如昨。
  我的降生,给了父亲一个天大的惊喜。父亲活着时曾经给我谈起我出生前后的一些事情。父亲结婚前一个相面先生曾告诉父亲,命里最多有两个儿子;娘怀上我之前我已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父亲从内心里就未再盼望能有第三个儿子。。
  中年得子的父亲对于意外来临的我格外疼爱。在我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里,父亲给予了我夏天般火热的爱。
  从我出生后的第二个夏天开始,无论白天的农活让父亲多么劳累,晚饭后父亲都要抱着我到村东的河堰上乘凉。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父亲总是一只手抱着我,一只手不断地抚摸着我的全身,防止我被蚊虫叮咬。等我会走会跑的时候,父亲牵着我的手,拿上一领凉席带着我到河堰顶上,逮萤火虫,数天上的星星,看不时划过夜空的流星,一直到夜里暑气散尽,我在父亲的怀抱中甜甜的睡去后,父亲才肯回屋。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村里还是自备的发电机,家家户户安着一个15瓦的灯泡,屋内围着灯泡周围上下翻飞的是蚊虫和飞蛾,父亲会在院门前铺上一张席子,大哥会教我数数,教我怎么算得快,父亲总是默默地倚在大门旁抽他的旱烟,黑夜里随着父亲一口一口地抽烟,离他的脸不足一尺的铜烟嘴里则不时冒出火星。
  父亲从供销社的一名职工被精简回村后,十几年都没再进过县城,等他再进城的时候,已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个初夏。那是一个我即将高考前的火一般热的夏天,春三月我没有回去看望父母,一直是二哥每周给我送一次饭;进入夏天,气温越来越高,二哥送来的煎饼往往三天以后就开始长毛,娘给我炒的豆腐往往两天就变味粘到一起,用筷子夹起来就带起一根白丝,吃饭时就把变质的豆腐和长毛的煎饼用热水先洗一遍,然后狠狠心大口地吃下。这样的日子里我更加想念自己的父母,于是,便把努力学习当做对父亲最好的回报,早起晚睡,挑灯苦读,只为不辜负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愿。
  儿想父母,爹娘也是无时不在惦记着他的小儿子。就在迎考的夏日里,我见到了我的父亲。课间操结束后,我无意中向校门口望去,这一望我就望见了一个像父亲的人,我先是迟疑地向前走,然后是小跑一般地奔到了父亲面前,正如我的降生给父亲一个惊喜一样,父亲突然出现在学校大门口同样给了我一个意外的惊喜。天气已经很热了,可父亲上身穿的还是棉袄,满头满脸的都是汗,想来一定是走了很远的路。父亲见到我,把手中的小布包递到我的手上,笑着对我说:“给你买了一斤炒花生,学累了吃个花生香香嘴、提提神。”父亲担心耽误了我学习,说了一小会话就催着让我去上课,他则一直站在大门口看着我,我到教室门口朝大门口回望时,父亲还定定地站在那里、远远地朝我张望着。
  父亲之所以在那个夏天能够到学校看我,是因为他的兄长,也就是我的大伯,因患病在当时的地区人民医院住院,从入院起,侍候大伯的任务全由父亲一个人承担。由于大伯入院时是初春,所以一直照顾大伯的父亲就没来得及回家换洗衣服,直到夏天了,仍然穿着厚重的棉衣。由于心中牵挂自己的儿子,就在大伯快要出院的时候,父亲一边步行一边问路找到了学校,可由于父亲不知我在哪个班,只能站在学校门口,寄希望我能看到他。事情就是那样刚刚巧,父子间的亲情让我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亲切的笑脸,更看到父亲风尘朴朴的样子,我感受到来自亲人的那份浓浓情意,更真切地体会到父亲给我带来的好运——那个夏天,我拿到了盼望已久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记得大哥考上大学的那个夏天,全家人一方面为大哥金榜题名而高兴,一方面也在为大哥即将远行的车费而犯愁。那时还未实行生产责任制,麦收时节家里分了不足百斤小麦,可眼看着大哥报到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手中无钱,心里发慌。夏日的夜晚,蚊虫翻飞,父亲默默地倚在大门旁一袋接一袋地抽着他的旱烟,只见父亲下了最后的决心,把旱烟袋的铜烟嘴在门框上磕了几下,找了个袋子到屋里装了满满一袋子小麦,第二天天不亮就扛着麦子去赶离家十五华里的板泉集。那天中午饭前,一阵狂风过后暴雨倾盆而下,等父亲冒雨走回家时,浑身像从水里爬出来的一样。父亲第一时间把用一块塑料布包着的十几元钱递到娘的手中,只说了一句话:“路费不用愁了。”被暴雨淋了几个小时的父亲晚上发起了高烧。
  父亲去世的时候,麦子已经接近成熟了。那天早上,娘摸了摸父亲的脉搏感到已很微弱了,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娘给父亲用热水冲泡了一碗麦乳精,父亲喝了几口就不喝了,他对娘说:“麦子快熟了吧?你到地里掐几个麦穗拿来我看看。”娘到东边的田地里拔了几棵麦穗递到父亲的手里,父亲仔细地看了看,用手掐了掐麦粒,欣慰地对娘说:“看来今年收成不错,家中有粮,心里不慌,只要不是逼急了,你不要卖粮食。”
  父亲不仅对他们的亲人关爱有加,对待生活更是充满了真情。父亲在生产队当“牛倌”的时候,冬天,无论多冷的夜,父亲都会起来给牛加一次饲料。父亲最喜欢的是夏天。夏天水草丰美,牛有吃不完的草料。于是,父亲把生产队里每天收集的大堆青草,坚持用水洗净,一少部分用铡刀铡碎后放到牛槽里,大部分都要连夜晾晒,以备冬天所需。狂风暴雨的夜里,父亲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到牛栏里查看一遍,方可回家安心睡觉。所以,父亲经手喂养的牛不但个个体健身壮,更是能通人气,见了父亲亲热得不得了。
  实行土地承包制后,父亲又推起了卖水果的独轮车,往返于村镇间那条崎岖的乡间小道,行走在一年四季里。
  夏天天亮得早,父亲为了每天能多卖些,总是天不亮就起身。把头天准备好的水果细心地一个个装好,然后牢牢地绑在独轮车上。烈日下,父亲坐守水果摊,脖子上的毛巾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热得实在受不了时,就拿出捎带的水壶喝上一气,但再渴也舍不得吃一个水果。可每天回到家,父亲都要把挑出来的最好的各色水果给我吃,可我从来没见父亲尝过一口。中午,父亲不能回家吃饭,总是在水果摊上简单地吃一点二姐送来的饭菜,直到晚饭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出现在村头。 
  父亲的夏天就是这样,如同上足了发条的钟,重复着一天一天的辛苦。我曾想趁着暑期外出找点事做,一向寡言温顺的父亲对此事大为光火,说只要我们好好读书,他再辛苦也不觉得。 
  夏天里,父亲最轻松最快乐的时光,是吃过晚饭后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欣慰地点数着零碎的纸币,点数着他的汗水,点数着他的艰辛,也数量着一个家的温饱和儿女的前程,数着数着,脸上漾满了喜悦。 
  这就是我的农民父亲,生于寒冷,死于初夏。父亲是夏日里的一棵树,在炎炎烈日里为我撑起一片凉爽的绿荫。父亲是夏日天空中闪烁着明亮光彩的一盏灯,为在黑夜里行走的我照亮一条清晰的回家的路。  “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一阵风吹过,正是我最喜欢的《父亲》。阎维文的演唱,总是让我一遍遍热泪盈眶。
  父亲的夏天已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珍藏在心底最温柔的角落。


5——书法家刘孟嘉博士获山东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本报讯 在山东省第二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海外归国博士刘孟嘉所撰写的《对汉画像石中蹴鞠活动的研究》的论文获得二等奖,填补了体育发展史及足球发展史的空白。刘孟嘉,本名刘朴,1952年生,祖籍山东诸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将军书画院高级艺术顾问、日本中京大学研究员。   (风信子) 

6——梦绕六队(外一首)
□ 王济生


壮哉罗山大金脉,
仰天长歌英雄魂。
地质六队做奉献,
感天动地泣鬼神。
艰苦创出新理论,
手握钻把献青春。
国家功勋载史册,
采矿不忘找矿人。
  注:相隔32年到国家功勋地质队——山东地质六队旧地。二层的老办公楼还在,苍松、冷杉依在,斯人已去矣,不胜感慨。1982年我第一次到六队、上钻机,发现总结典型,其中613机长康凤祥进京介绍感人事迹。如昨日耳。
大黑山
心系黑山黑石缘,
别梦依稀三十年。
今朝青山依旧绿,
小虫飞鸟乐家园。
沧海桑田刻崖壁,
飞天奇石悬海边。
仙人楼前议大事,
为民谋利代代传。
  注:大黑山岛因火山形成黑色玄武岩二十年来未因利而开采,彩色球石、蝮蛇资源也都未动,特别是没有像小黑山那样建风力发电,而是着力发展地质旅游业,皆因历届政府视百姓、生态第一,幸哉!
    山东新闻出版广电局

7——感谢夏天
(微组诗)
□ 曹勇

两颗萌动的春心
历经夏恋(炼)的三伏
爱,收获一生的秋实


父亲和酒


一把锡壶,八钱酒盅
肚中份量,杯里透明
银丝与褶皱,嘴内味道无穷


找个诗人相爱


缠绵的词,肉麻的话
裸露在诗歌的田垄上
那是诗人爱的表达


致李白


来,一瓶二锅头
与兄举杯碰
斗酒,吟古谈现代


牵牛花


缠绕在
别人的身上
寻找自己的太阳
 沂南县国土资源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