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721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8-15热度:0次
刊头照——淄博 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古战场遗址古代兵士雕像 李涛/摄
刊头题字——赵元亮(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淄川分局)
1——心香一瓣送兆智
作者——于道河
2014年7月11日,是我非常悲痛的日子。这一天,年仅56岁的他,被癌魔夺去生命。作为潍坊市国土资源局一位副局长,我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好领导;作为我的兄长,我失去了一位令人敬仰的挚友。回忆他生前音容笑貌,他的高风亮节,他对高密国土资源工作的关怀,一种难以割舍的心情涌上心头。
在我记忆中,曹兆智是从最基层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他多年担任高密最偏远的土庄乡乡长,一直具有基层干部那种朴实与憨厚,大口喝酒,大胆工作,凭着他的智慧与胆识,成为一位年轻而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勤奋努力,增添了他的聪明才智,也为他的“高升”带来了机遇。后来,在潍坊市副处级干部遴选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脱颖而出,担任了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的领导职务,成为我们高密“奋力拼搏,自强不息”的典范。
尽管我们都在胶河边上工作,这期间我对他的情况了解并不多。直到2009年12月30日,组织上调我到高密市国土资源局担任局长,成为他的下级和学生,得到他很多的关心、教诲与帮助,才深知他的为人处事。他宽厚仁爱、风趣幽默、才思敏捷、博闻强记,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他坚强的党性、坚定的立场、朴实的作风和勤政廉政的风范,影响了我个人的成长,渗透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令我不敢忘记,时时萦绕心头。他的去世,让我痛惜不已,不停地呼唤着他的名字——
兆智,你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你党性修养高,大局意识强,你的高风亮节始终是我修身做人的表率。你指导工作的时候非常睿智,点到为止,却意义深远。记得在一次检查点评会上,一位领导拿出拿破仑那句“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来鼓励他的下属善于全面掌控国土管理工作,而你却说:“只想着当将军的士兵也不是好士兵,你连一个士兵都当不好,怎么能当将军?”当时有人不解,但你一番看似简单的话,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国土资源工作,领导关注,社会关心,百姓挂记。作为国土资源的一个管理者,必须当好“士兵”,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干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这样才能筑牢国土资源的红线,强化经济发展基石,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贡献。
2010年初,你参加我们高密局的一次干部考察会议,你竟当着潍坊市局、高密市委组织部领导以及全体班子成员的面,说我是“半路上杀出的一匹黑马”。当时我感到芒刺在背,甚至感觉难以接受。我是从“外系统”进入国土资源部门的,业务生疏,心中陡添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我深知,这是你对我这匹“黑马”的鼓励和鞭策。此后的日子里,无论我去潍坊开会,还是他到高密检查工作,他总是给予我细心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对我寄予了殷切希望。而我记住了关于“一匹黑马”这句话,夙夜为公,不敢懈怠,尽快适应角色,率领高密国土人把我们的国土事业搞得风生水起。这一点,作为一个高密国土人怎会忘记!
兆智,你是高密国土人的良师益友。
你时刻牵挂着高密的发展与变化,惦记着高密国土资源事业的进步。我记得,2011年4月 16日,你陪同上级领导到高密检查指导农用地管理,在两个多小时的实地检查中,你很少说话,只是用心看,用心听。令我惊讶的是,在反馈情况时你作了20多分钟的口头发言,不仅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而且事实清楚,依据充分,问题找得准,建议提得稳。你的总结,让我们高密的同行十分敬佩,在与会人员中产生了共鸣,是在所有领导总结反馈讲话中,博得掌声最多的一个。你的意见与建议,我们高密局全部落实到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高密的工作又上一个新台阶。
那一年的6月,潍坊市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会议在高密召开,为了开好这次会议,你亲自挂帅,吃住在高密,从会议的谋划,方案的制订,会议的组织到材料、现场的准备等,都一一给予精心指导,使会议开得非常成功。你极强的逻辑思维、归纳总结能力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你为高密国土资源事业倾心尽力的风范,在我们高密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你病重期间我去看你,你还不忘高密经济的发展,高密国土事业的进步……
兆智,这就是你,你的人格魅力令人佩服。
你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对自己、家庭、子女要求极为严格,始终保持着健康的生活情趣、旺盛的工作精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我知道,你的人格,在潍坊市国土资源系统有口皆碑。每次我到潍坊市局办事,你总是把我叫到你的办公室,不厌其烦地提醒我一定要“慎独”,要以心治身,物我两忘,保持道德自觉,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都不要被外部事物所左右。这些深刻而含蓄的教诲,直达心灵,让我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想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往事,想起你生活中爽朗的笑声,工作中严肃的表情,我不仅潸然泪下。兆智,尽管天妒英才,让你英年早逝,但“亮节启后人,高风昭日月”,你对党忠诚,敢于担当的优良品格;你爱岗敬业、勤勉工作的奉献精神;你求真务实、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你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的高尚品德;你勤于学习、满腹经纶的师者风范,值得我一生学习与缅怀。
兆智兄,你是我工作上的导师,你是我生活上的挚友,你的教诲将使我一生铭记。此生已别,你却像一盏明灯,永远在我心中闪亮。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2——红嫂颂
——沂蒙革命老区观学有感
作者——刘伟
这是第一次我走进老区沂蒙,隔着一页车窗,穿过城市镇街的忙碌和喧嚣,穿过青山翠岭的挺拔与秀美,憧憬着崎岖山路的尽头,是怎样的一个叫做“马牧池”的地方和一群被叫做“红嫂”的人们。
弃车适履,对于从小在农村成长的我来说,第一眼看到的倒没有太多惊喜。童年的记忆中也见过类似的草房和石墙,只是这里的,分而布之却不凌乱,地势起伏却层次分明,一座座错落有致,特别是村中地主家门前的戏台,仿佛还在演绎着马牧池几十年前的故事。假如没有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或许这里的人们会一直这样平静的繁衍生息,或许他们会一直与世无争的经营着这方世外桃源。然而,真实的世界中没有假如,也不再有或许,可敬的是,这里的人们没有在硝烟与利刃中迷茫,而是在自己认定了的路上,奏响了生命中最强律动的乐章。
记住的第一个名字是明德英,因为我实在不能想象,在那个传统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的年代,一个年轻的母亲要在心里下怎样的决心,才能把灵魂凌驾与世俗之上,也许她深深的知道,她用乳汁救回的不仅是伤员的生命,还有革命的火种和新中国的希望。还有为了让急行军快速通过,率领三十二名妇女在冰冷的河水中,用瘦弱的身体和门板火线架桥的妇救会长李桂芳,还有八十多名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等等等等,这许许多多的名字,也许我们有一天会忘记,也许善良的她们,本就没想让人再记起,始终刻在记忆里的,是她们共同的名字“红嫂”,且那份感动永在,崇敬不移。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这是临别前印在脑海中最深的题词,送行的一阵急行的小雨,是对红嫂逝去的呜咽,也是对我们心灵的洗礼。战火本不该殃及女性,可多少红嫂在誓死抗争;她们本来应该接受更多的歌颂,可多少红嫂默默无声;她们可能没有伟大的理想,可每一滴、每一点都无比高尚;她们可能不知道自己也在战斗,却带头把冲锋号吹响……
战友们,今天,现在,我们,同样也可以,像红嫂一样,战斗!!!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3——走姥娘家
作者——尹新中
老家人常说“外孙是姥娘家的狗,吃饱了就要走。”意思是讲外孙不如内孙亲。我一直觉得这种说法不全面或有偏见。不能因为个别外孙不尽责任或惹得姥爷、姥娘家不高兴就要全盘否定外孙这个群体呀。再说了,谁没有姥娘家呀?
我小时候特别愿意往姥娘家里跑。开始随母亲去,大点了就自己去。感觉爷爷、奶奶与姥爷、姥娘一样疼我爱我,关心我。在家里过一段时间待腻了,就想着去姥娘家换换环境。认为姥爷、姥娘家好玩。他(她)们那里有山有水,有杏林、梨行、菜园子。可玩的地方多,好吃的东西多,新鲜有趣的事情多。再就是表哥表弟好几个,玩起来有伴。总之对姥娘家特别有感情。
姥爷、姥娘家所住的村庄与俺家同属一个镇。从俺村到他们家相距不到3公里。出门一直向北走,路途中有两条大沙河隔着,河上没有桥,夏天里行人都得赤脚挽裤子趟水过河。冬季里只能走在冰面上了。两条河的上游不远处有一座盘龙山。因河在山前的拐弯处遇阻而自然分开两个较大支流。那个年代上游没建水库,河里常年淌水不断流。雨季里山上稍有洪水便倾斜而下,一般情况是过不了河的。
姥爷家姓宋。他们所在的村庄叫作山西头村。顾名思义是在盘龙山西头山尾处。盘龙山海拔不到300米。山虽不高,但感觉里它就是一座大山。如站在山前东岭上望去。特别是雨天里山上出云的时节,云雾朦胧中,那龙头、龙身、龙尾时隐时现,犹如盘卧中的飞龙昂首天外,大有从盘卧处跃跃腾飞的架势,恍惚中它就是一条真龙。
山上片片柏树,簇簇灌木掩映着裸露的岩石。西山顶处突兀的立着一座石砌的碉堡。据老人讲那是日本侵华时留下的罪证。东山峰顶是人为的叠垒着一圈石头墙。墙内的树木、山草丛生。山前缓坡处耸立着一座圆形白塔,莲花台座上端坐着一个圆圆的肚子、尖尖的脑袋的白塔。村中老人讲那是一座佛塔,原为一座寺庙败落后唯一留世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山前那个村庄现在仍然叫做白塔寺村。
记忆中,山西头村周围建有一个完整的石头寨子。东西寨门雄伟、高大。寨墙大概有一丈多高。寨墙上面设有垛口。寨子四个墙角高出好多,分别建有瞭望、报警、防御的角楼。石寨墙外挖有近两丈宽的外壕。壕沟内常年有一人深的水。为便于人们出行南北寨墙中间专设有小南门、小北门。4个大寨门,南北小门处各有石桥一座。西寨门外临河处有一座关帝庙。庙是两进院落。植有柏树数棵。立有石碑数幢。姥娘家因家丁兴旺,在寨里的原有房屋住不下,解放后便搬出寨子,在小南门外石桥西临寨壕处重新建有一个四合院。院前院后各一个菜园子。院后菜园里主要种着香椿、桃树、葡萄之类的树木。临壕沟处种植着一墩墩的金针(黄花)菜。一到开花季节,整个园子里金黄一片,引得蜜蜂、蛾蝶飞来争艳。
院子前的菜园较大。姥爷是个勤快朴实的庄稼人。在他老人家的辛勤劳作管理下。种了一园子时令菜。春季里韭菜、蒜苗、菠菜、小白菜绿油油的一园子绿;夏季里辣椒、茄子、土豆、豆角争奇斗帅;秋天里大葱、萝卜、白菜加上园子篱笆上爬着的眉(扁)豆,满园子喜庆。还有浇园子的水井上竖立的辘轳架子、轲篓、锄头、铁锨等种地的工具。水井上方偌大一个棚子上爬满了葫芦秧。一个个大葫芦悬在那里,姥爷怕刮风时那些葫芦掉下来。用晒干的山草仔细的编织了一个个柔软的小圆圈托在葫芦底部,用绳子拴在棚子的横梁上。远远看去棚子里象有一群人在那里窃窃私语,好像是在那里拉家常。园子西边靠近篱笆处种着几棵大桃树。不远处香椿上爬满了葡萄秧。临收获时,一串串、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色葡萄,惹得人远远就流口水。麻雀等小鸟们早等不耐烦了。趁没人的机会飞落在葡萄串上先尝为快了。
菜园子南篱笆紧靠着大沙河的河堤。堤的背面斜坡上种了一片几十株杏树。粗的、大的杏树我与小我一岁的水表弟两个人搂不过来。杏树的枝枝杈杈盖满了整个河堤。河堤顶端有两米多宽,作为行人道通行。坐在河堤上乘凉时,人的头、脸就能触碰到杏树枝。每到春暖花开之际,看吧,整个河堤上是杏花的海洋。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杏树枝,簇簇、丛丛的杏花竞相开放。粉的、红的、白的染得天空五彩缤纷。等到麦子待收季节杏子成熟了,才分出什么是干杏、水杏、面杏、甜杏、酸杏。有一种叫做麦黄杏的酸里透着甜,煞是好吃;干杏的个头较小、白里泛红,用手一捏,杏自然成为 两瓣,杏核小而光滑,杏肉含在嘴里干干的、软软的、甜丝丝的。酸杏个头普遍较大,半青不紫、黄里透红,完全熟透才能吃。咬一口,汁液满口,酸味充盈。
那时春季里,我们表哥弟几个不懂得欣赏花。总爬到树上折花枝。把攀枝掐花当乐趣。每每此时,姥爷总会出现。喊着:快下来,掐了花毁了果啦。他老人家不光是怕败坏杏树,主要是怕里孙外孙摔下来伤了孩子不划算。
待杏熟时,表哥或者表弟准早早的让姥爷、姥娘指使着邀我去摘杏。一听说杏熟了。别提有多高兴了。一蹦尺把高,立马跟着一路跑向姥娘家。离村子里把路,就远远看到姥爷站在河堤上拿着长长的烟袋在等我们呢。我们边跑着边脱掉鞋子,一直手拎着一只,“嘭、嘭”趟水过河。然后爬上河堤,老远喊着“姥爷,我来了。”随即把鞋子扔给姥爷。哥几个一窝蜂式的攀爬到杏树上。不管树皮磨不磨肚皮和蹭上树的黏黏胶(杏树上流出的树胶),先捡大的摘着吃几个尝尝鲜。“姥爷,给您几个大的,接着吧。”姥爷翘着胡须笑而不答,弯腰拾起杏子来。我们灵猴般坐在树杈上吃着玩着笑着。下了这棵,爬上那棵。然后连晃带摇的把杏子摇下树枝。等我们把姥爷拿来的筐子、篮子装满后,提着、架着才回到家里。老娘哄着劝着说:“杏伤人,不能吃多了”。当地有一种“桃养人,杏伤人,李子行里埋死人”的说法。我们才不管那些事呢。至今一到收麦的季节里或者见到有杏的时候,我脑海里总也忘不了童年时期在姥爷、姥娘的看护下摘杏、吃杏的情景。
有一年我随母亲去姥娘家住了两天。二舅家的水表弟缠着我非要领着他回俺家。我小大人似的一口答应。在没有征得大人的同意后便领着他一路玩着,一路蹦着跳着跑回家。奶奶看着两个七、八岁的小子跑得满头的汗水,感到惊诧。“你娘呢?”“没回来”“啊”奶奶那个着急啊。估计亲戚那里大人们不知道,正琢磨着找人捎信去告诉一声呢。二舅却急急的赶了过来。亏得姥爷发现的早,在遍寻不着的情况下,问到行路过河的本村人,说两个小孩淌水过河后顺大路向南跑了。
河堤的向阳临水坡是人工用大块石垒砌的堤岸,有两人高,防洪水用的。每到夏季河水漫溢,整个河床水面最宽的地方有100多公尺。那时年龄小,总感到那条河真大。涨水时、波涛滚滚,浪尖上的水花一排排、一波波,一浪高过一浪。有时山上洪水下来,冲倒了树木、庄稼。有时还冲来西瓜、南瓜等庄稼和瓜果。有一年姥爷、大舅、二舅等人合力用事先准备好绳索、挠钩打捞过上游冲下来的树桩、檩条等。
晴天里,洪水走了。流下一河清波。水面大概刚到我们小孩子的膝盖,浅的地方没过脚面。一河床的大沙粒,平整整、金灿灿的犹如粗毛大地毯。夏季里那可是我们哥几个的乐园。抓鱼是我们的保留项目。顺着河岸下石砌的边沿有一些水流冲刷出的石窝、石缝。那是藏鱼猫虾的好地方。水表弟摸鱼最拿手。光光的屁股整个人都浸在水里。他仔细的爬着、摸着。每每必有收获。冷不丁还摸出一两只螃蟹来。大舅家的海表哥比我大七岁。机灵、聪明,有一股子使不完的劲。他带领并指挥我们几个表弟抓鱼采取是另一种方法,象是玩打仗。一人手里提着一个碾棍(木棒,推碾子用)。我和水、华、常表弟几个在下风下水处排成扇面轰鱼。那种鱼当地人叫穿条子,有大拇指粗细、匝把长,习惯成群结队的游弋。“嘭嘭”一阵碾棍击水的声音。那些小鱼不知是计,猛得往上游窜去。鱼多时竟窜出水面来。海表哥穿着个早已湿透的大裤衩,手持一个大个碾棍。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把关将军立于水的上游处。迎着冲上来的鱼群猛然一棒砸下。总有几个倒霉的鱼儿翻过肚皮来。我们几个光腚的家伙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上来就抓。来来回回,哥几个配合非常默契。一上午战果辉煌。等姥爷站在河堤顶上喊回家吃饭时,才恋恋不舍的提着战利品回家。老娘经过简单拾掇,不一会,一盆子油煎小鱼端上来成为我们佐食的佳肴。
大河的南岸是土河堤。堤内外又是连片的梨树,春天里是梨花带露,香飘四野;夏季里微风徐徐,梨树叶哗哗响成一片,那可是人们歇工乘凉的好去处;中秋时节,梨子丰收,满树行里是欢声笑语;大雪飘飞的时候。那多年老梨树树干皴裂,犹如虬龙。枝杈间粘贴着白雪。更象一群须发皆白的老者拄着拐杖在雪野里漫步。
有一年桃子成熟的季节。姥爷、老娘捎信来让我去吃桃。因为上学不到星期天去不了。耽搁了几天,再去时,姥爷见了我,抓着我的手走到水井棚子处,从密集的葡萄叶里面拽出一个桃枝来,三个有小碗大的肥桃露出来,桃熟透了,薄薄的红皮显得要被汁水撑破。姥爷说“快吃吧,要不是让我藏起来,早叫那几个熊黄子(指表弟们)摘走了。”
上树粘知了,上山抓蚂蚱,也都是我们几个合伙干。上树或在屋檐瓦垅上掏鸟窝的事我不敢。听邻居家的二哥说他们在屋檐上掏麻雀,结果摸出一条长虫(蛇)来。我怕蛇,所以不触及那些带窝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初中、高中了。平时没有时间,只有在暑、寒假期里去看望姥爷、姥娘。每到假期姥爷、姥娘总捎信来。我也盼望着这美好的时刻。入伍从军两年后,在野营路上训练期间休整时,恰逢离老家很近,我请假两天,回家看望祖父、祖母时,又专程去了趟姥娘家。姥爷已83岁了。身体还硬朗,只是帕金森病使他老人家的头抖的更厉害了。姥娘身体还算可以。1974年初我提干成为排长。由战士津贴每月10元钱改为干部薪金52元。这是我第一个月拿这么多的钱呀。我立即给祖父、祖母寄去20元。给姥爷、姥娘寄去20元钱。作为农村人家,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所以在左邻右舍那里引起不小的反响:看人家外孙,那可不是吃饱就走的狗,是亲的呀。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我只要回家探亲必须要去看望姥爷、姥娘。直至姥爷88岁不疾而终。姥娘同样也是长寿之人。两位老人过世后。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工作,凡是能回老家时总能抽时间去一趟姥娘家看望两个舅舅,和表哥表弟玩玩,还象儿时那样快乐。只是大家却不再光屁股了。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
4——写给娘亲的赞歌
□ 尹金民
从历经怀胎到呱呱坠地
十个月痛楚的旅程
你含辛茹苦呵护百般
用血肉之躯为我筑起了生命摇篮
此后 我成了你甜蜜的负担
你披星戴月 栉风沐雨
像陀螺一般从未停歇劳作的步履
为我把美好前程铺垫
终于走出了山沟沟
却从未走出过你牵挂的视线
儿子的安危冷暖
总让你牵肠挂肚萦绕心间
我深陷泥淖
你奋力呐喊
用宽厚的臂膀
搀扶我度过人生的冬天
娘是燃尽自己照亮子女的灯盏
娘是食桑饮露吐尽万缕丝的春蚕
娘是我疲惫时休憩的恬静港湾
娘是我漂泊时奏响归家心曲的琴弦
喊一声娘 密匝包裹柔情蜜饯
喊一声娘 心里踏实幸福漾满
愿日月福泽佑护你康健
青山秀水滋养你心田
我要采撷五彩鲜花为母亲编织爱的花环
我要捡拾一枚枚辞藻书写颂扬母亲的诗篇
我要剪辑律动的乐章把母亲尽情礼赞
我要成为母亲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泼墨精彩 韵香人间
潍坊经济开发区国土资源分局
5——有一天你会来看我
□ 管朔
眉目传情的季节
我曾经向你敞开过心扉
说,我有一滴水
在心灵的深处
你当然不在意我的感受
只是有一天街角邂逅
从背影处传来这样一句话
有一天你会来看我
世界这么大
我的心却很小 谁想看谁
不知道
山东省地勘八院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