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609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8-15热度:0

刊头照——首届“齐鲁风杯”风光摄影大赛  潍坊学院一景  刘树亮(潍坊市国土资源局)/摄
刊头题字——孙克勤(莱阳市照旺庄镇前照旺庄村)


1——编想编说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编辑过的很充实。放假第一天,5月31日,参加了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在济南的颁奖仪式,见到了石英等老作家,他应邀题写了“齐鲁风”三字。第二天,6月1日,清早坐动车到了徐州,参加中国徐州首届徐志摩文化节,听来自上海、浙江、香港、山东及徐州当地的徐志摩爱好者及文化工作者在一起研讨徐志摩的人和诗,并在当天晚上,在彭城书院聆听了徐志摩诗歌朗诵会,感受到了一种纯真而温柔的美。过去,端午节曾被称为诗人节。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创始人,1931年11月19日在济南长清遇难,最后驻足的地方是徐州。徐州的有识之士抓住这种机缘搞文化节,足见组织者对徐志摩的喜爱程度和良苦用心。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抽空读一读志摩的诗吧,挺好的!真的!


2——心中的汶河
作者——孙本锟


      每次回到老家,我总要到大汶河去转一转。离我的家不远,走过一条百十米长的林荫道,翻过河堤,穿过一大片茂密的树林,就到了。在河滩上坐坐,顺着河岸散散步,否则,每次回城的时候,总感觉少点什么。
  它发源于山东沂源,一路向西收纳着涓涓小溪,途经新泰、宁阳等地注入东平湖,成为山东最大的倒流河,最后经黄河流入大海,正应了那句古话:水流千遭归大海。
  春夏时节,对大汶河来说是景色最好的季节了,不说那清澈的河水,碧绿的让人眼炫的水草,河边茂密的树林,单是那柔软的踩上去能没到脚面的河滩就足以让人陶醉了。这河滩不同于海滩,海滩的沙太细,没有这里的粗犷;海滩的沙太薄,没有这里的厚实;这河滩的颜色更令人叫绝,说它金黄,还带些银白,说它银白,又不那么纯正。这大概就是汶河河滩的独有特质吧。
  河滩上面,星星点点分布着或高或矮的草丛,这里一簇,那里一丛,大的一片有几十个平方,小的就三五棵茅草,完全没有规律。走到草丛中去,有时会有一群鸟雀忽然从你面前掠起,运气好的话,还能捡到一窝鸟蛋或刚出壳的小鸟,在当地我们管这种在草丛下蛋的鸟叫“地毛牛”,可惜现在也见不大着了。
  如果渴了,就在河滩上扒一个约半米深的坑,不一会,就会有清清的泉水渗满半个坑。注意,现在还不能喝,须把这第一坑的水全部泼完,再等渗出第二坑的水的时候,你就可以大口的享受这天然的泉水了,小时候我们割草口渴了,常常这样做。
  穿过河滩踏进水中,看吧,汶河的水真清啊,清得能让你看到在你脚面上滚动的砂子;清得能让你看到河底一群一群的小鱼。说到小鱼,便不能不说汶河捕鱼,如果单单是用网撒,用竿钓,那也没什么奇特的,到处都有嘛。
  在没到膝盖的浅水区,少不了一簇簇的水草、青苔,你光着脚丫,穿着短裤从水草的下游慢慢弯下腰去,两手从水草的两侧猛的一捧,十有八九你能感觉到两手之间有东西慢慢的抖动,捧上来就是一条寸许长的“草鱼扁子”(鲫鱼),还有外形像鲫鱼,体有五彩色的小鱼,我们叫它“刮头蓖子”,是因为它的刺太像篦子的缘故,捉到后将它们放进腰间的鱼篓里,再去摸,半晌的功夫,总能摸上一大碗。每到夏秋季节,孩子们割完猪草,总要到河里去洗个澡,摸会儿鱼,攒上几天的劳动成果,沾上干面用油一炸,金黄的小鱼端上来那是很好的下酒菜。现在看来,这不是摸鱼,而是享受,享受那清新的空气,享受那软软的砂滩,享受那碧绿的水草和小鱼。
  更奇的的还是谷雨前后,在天朦朦亮的时候,人们在浅水区放一幅口有数尺来宽的叉网,网呈弧形,在距叉网五六米的上游,用耙来回搂几遍沙子,便会有一种叫“泥巴卧子”的鱼和小砂鱼惊慌的从砂中窜出,慌不择路的一头撞入下边的叉网中,等着人们去收网。试想一下:朦朦的夜色中,一条百余米宽的大河中大家都在忙着下手捕鱼,人群的欢笑声,水的哗哗声,耙子搂砂的沙沙声和在一起,那将是一幅怎样美丽的水上动态图啊!等到太阳升起,天色大亮的时候,人们便开始收工了,因为这时候鱼已经从河砂里钻出来了。而且,过了这个季节,就不可能再有砂里搂鱼的奇观了。
  若单单是上面这些东西,还不算是太独特的,汶河之美,还在于它的“旷”它的“静”,因为除了附近的村民,这片深藏闺中人未知的处女地很少有人来。
  看吧,百米宽的河面边上是大片大片高低不平的砂滩,砂滩上长着一丛丛野草,仿佛是点缀其中的绿翡翠;砂滩边上沿着河岸是一片片茂密的树林,紧挨着岸边绵延不断的伸向远方。坐在树林边上,望着眼前的一切:水不紧不慢地流着,宛如一条伸向远方的银练;砂滩上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影,只是偶尔几只小鸟从砂滩上的草丛中飞出,又落入另一簇草丛;再回头望望身后的树林,挺拔的杨树、多姿的槐树,树下面是不知长了多少年的灌木丛,密密麻麻却又错落有致,一阵风吹过,听着沙沙的树叶响,反而觉得更加寂静了。人说观景不如听景,因为大多数的观景都是走马观花的看一下,体悟不到风景的内涵,只有坐下来慢慢感悟,什么都不用想,只是静静的看,就更能感觉到汶河景色空旷、安静、多姿的独特之美,正所谓心远地自偏吧。
  到过许多著名的景点,但给我印象最深最令我流连忘返的还是村子后边的这条河、这片水、这片砂、这片林。千百年来,它滋润着两岸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又日夜不停的向西奔去,一路把美丽的景色留给两岸,却把最美的地方留给了我的家乡。
   (山东省地矿局)




3——母亲,我有话对您说!
作者——车文刚




  5月11日—母亲节,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回忆母亲对自己一生中一点一滴的关爱,我把她化作人生道路上无穷无量的力量,让我再次感受到母爱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母爱的崇高、母爱的美丽。
  我记事起您身体就比较瘦小,但您有着不屈的意志和坚强的力量。由于家在四川山区农村,农活就成为养家糊口的“主阵地”。您挑水、担粪、翻地、插秧、打谷等不逊色于男同志,还从事洗衣、做饭、养猪、养牛等家务活,所以,在我心目中您的身上最能体现劳动人民的本色。我们家兄弟姐妹六人,从幼儿、读书到成人、成家,在农村付出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正是靠您勤劳的双手养育了我们。现在,您也是花甲之年,仍然在家干着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和家务。
  您没上过几天学,文化不高,会写的字超不出一百个,对我的教育,除了身教以外,别的话语不多,但是让我感到字字千金,受益终身。儿童时,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听话、别惹事”;上学的时,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好学习,当一名好学生”;参军时,对我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好好锻炼,当一名好兵”;军转到地方工作,对我说“好好做事,好好做人”……。
  现在我快步入不惑之年,您对我的恩爱就像一座大山,永远屹立在我心中,是那么高大而又慈祥,令人难以忘怀。
      小时候您走亲戚时,总忘不了捎点糖果回来让我品尝;住校读书时,总忘不了亲自给我炸上最爱吃的辣椒酱让我带着;当兵入伍时,给我戴上大红花,帮我背着背包,送我到车站;每次回家探亲,总是早早地在车站等候我;我远在他乡没有回家过春节时,总是亲手灌上我最喜欢吃的香肠从老家给我寄来;……
  您一生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勤劳身影,简短而又朴实的谆谆教悔,细微入致的深切关怀,就像一个闪亮的星星照耀着我,在我人生的各个阶段无以不激励着我奋勇前进。在我学生时代,我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参军;在部队我刻苦学习锻炼,成为军政训练标兵,被破格提干,一直干到正营职军官转业;在转业分配工作中,我以优异的考试考核成绩进入公务员队伍;在新单位工作的第一年,就被评为“先进个人”,并荣获“特殊贡献奖”。
  时间飞逝,每当看到您银白的头发和布满皱纹的脸庞,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我17岁就离开了您远在他乡,在这20年的时间里,陪您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100天,我欠您的实在太多太多。但是,我会好好工作,来报答您对我一生的爱。您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大、最美丽的母亲,我永远爱着你!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文昌湖分局)


4——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十二
父亲的背影
□ 冯连伟


  每一个儿女的心中都铭记着父亲的背影,或是高大,或是伟岸,或是坚强,或是怯懦;无论时光怎样地流失,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贫穷到富裕,又从万众瞩目到走向衰落,父亲的背影总是像过电影一样在儿女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
  尽管父亲已去世20多年,但父亲的背影却铭诸肺腑。每每眼前映现出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中顿时充满了对父亲极度的思念和对父亲作为一家之主作为男人敢于承担顶天立地责任的崇敬及仰慕。
  那个抽着旱烟袋坐在堂屋门坎上,默默地却又是焦急万分地等待生病的儿子退烧的背影,成为一个父亲标志性的背景一直刻在我的心中,始终是那么高大,伟岸。
  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当父亲把我从被窝里拽起来时,我头疼欲裂。那时家里没有体温计,父亲用手试了试我的额头,滚烫滚烫的,父亲立即给我穿上衣服,背着向卫生所跑去——村里有一个卫生所,那个不苟言笑的赤脚医生既看病又打针。
  医生诊断是伤风感冒,但是发烧39℃以上,给我在屁股上打了一针大青叶,又拿了一些口服药,嘱咐父亲回家让我多喝水静养休息。父亲把我背回家里给我盖上被子我就又迷迷糊糊的进入了梦乡。不知道睡了多久,醒来后,感觉头不疼了,烧也退了。我躺在床上抬了抬头向外望去,父亲正背对我坐在堂屋的门坎上,只见父亲背对着我,手中拿着他的旱烟袋,不时地抽上一口。
  看着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中涌起的感觉就是这厚重的脊背是儿女的靠山。当我生病的时候,父亲毫不犹豫地背起他的儿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当父亲回头看到我醒了后,快步走到我的身边用手摸了摸我的额头说:“头还疼吗?烧已经退了,喝口水,再躺着养养,我去上洪瑞饭店给你买锅饼吃。”说完,父亲扶起我让我喝了口水就往门外走去,留给我的是一个高大的脚步匆匆的背影。
  父亲的那个不向困难低头永不服输的背影一直在影响着我走好人生的路,无论是平坦的时候还是坎坎坷坷的时候,总是一往无前。
  父亲活着的时候和娘一共盖过三次屋。第一次盖屋的时候我还未出生,那是父亲和娘在原父亲和大伯分家时分得的一间半草屋基础上翻建的,一番努力,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展建成了两间半带有砖垛的草屋,大哥大姐终于不用在冬天的夜晚让北风吹得睡不着觉。第二次建房的时候我已出生但我还不记事,听娘说盖这位宅子时,是准备着给大哥娶媳妇的,所以要用红条石作墙基,用红砖垒墙垛,建房的石头都是父亲和大伯家的大哥等人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沭河东岸产石头的村庄去买来的,每人推着小推车一个来回二三十里路。我们家第三次建房的时候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个春天,我已是一个初懂人情事故的少年。
  记得那个春天我们生产小队包括我们家在内建房的有五六家,村里建房的泥瓦匠和劳动力是相对固定的,先给哪家盖房或者能否集中人力一鼓作气地建完就要看房主的经济实力和招待的水平了。
  现在想来,在这五六家建房的家庭中,我们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接待水平都算不上数一数二,因此,我家对建房的速度和质量都无法提出更高的要求。我那时是个父母眼中的小孩子,我的眼中只是提出了很多的疑问:为什么这么多盖新房的人家,我们家总是落在了最后面?
  那是一个春天的夜晚,天气真的还很寒冷,但父亲和母亲却坐在院落里窃窃私语。娘把我们家盖新房面临的状况都说给了父亲,父亲听后最后无奈地说:“我们该请人家吃饭就吃饭吧。”
  父亲那个无奈的叹息和沉默着的背影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的背影映衬的不是多么伟岸的身躯,他的背影只是映衬的村情,而形成这个村情的时间是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几十年、几百年的父老乡亲,不是一己之力、一家之力所能改变的。
  记得新房竣工的那天,我们家举行了参加人员众多的竣工庆典。家里报晓的公鸡和正在下蛋的母鸡都成了餐桌上的“大件”,一大锅猪肉粉条让就餐的乡亲们吃得眉开眼笑。新房终于竣工了,酒足饭饱的乡亲们都离开了,父亲和娘收拾完残羹剩菜月亮已挂上了枝头,劳累了多天的父亲却依然没有睡意。父亲蹲在新房院子里的槐树下,一袋接一袋地抽着他的旱烟,看着月光映衬的父亲的背影是一个男人“铁肩担道义”永不服输的男人之背。
  父亲的那个远远看去已有些佝偻穿着棉袄蹒跚离去的背影让我刻骨铭心,蕴含在这个背影之中的是父亲对儿女的牵挂和望子成龙的心愿。父亲的背影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后,农家子弟考上大学就能端“铁饭碗”拿“购粮本”成了城里人,但那时全国包括大中专在内一年招生三四十万人,因此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的人们竞争异常激烈。我参加高考的前夕,已有三个多月没回去同父母一起吃顿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迎考上。
  有一天课间操结束后我无意识地向校门口望去,却意外地看到站在学校传达室门口的父亲,天气已经很热了,父亲身上还穿着棉衣。原来大伯因病在地区医院住院就要康复出院了,侍候大伯的父亲心中一直牵挂他的儿子,于是就步行找到了学校,希望能见上一面。我跑到父亲跟前时,父亲很激动。这是我在城里读了三年的高中,父亲第一次到学校看我。那天父亲递给我一个盛着一斤炒花生的布包,怕耽误我上课,说了几句话就劝我赶快去上课,他也转过身走了。
  我往教室去的时候,又转过身看了看父亲,这时看到的只是佝偻着身子蹒跚而去的父亲的背影。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出来,很想大声地喊一声“爹”,却没有喊出口,但父亲的背影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父亲的那个留恋人生、瘦弱不堪的背影让我常常感叹命运的无情,所以我给亲朋好友最真诚的祝福是平安健康,平安是福,但健康是所有幸福前边的“1”。
  父亲因患食道癌手术出院后,他的心中一直寄希望到第二年的春天天气回暖后,他也身体康复重新推起他的小推车去洪瑞车站重摆他的水果摊。但事实上,在床上躺了一个冬天的父亲却没有完全康复,而且身体越来越弱,到三月底我回去看他的时候,我首先看到的是父亲正坐在床上倚着被子的那瘦弱的背影。我的心一下子就提到了嗓子眼,我的亲亲的父亲,您才刚刚七十岁啊,还不应该是“油尽灯枯”的时候啊!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无情,两个星期以后,在北京出发的我接到了让我赶快回家的电话,等我坐车到家时,父亲已经去世一天多了。父亲去世前除了我和他作了一次长长的聊天,刻在我心中的就是父亲那瘦瘦的背影。
  父亲的背影同父亲那浓浓的父爱和无言的教诲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每当我前行的路上遇到坎坷的时候,父亲的背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心中涌起无穷的力量,披荆斩棘继续前行。每当面对取得的点滴成绩沾沾自喜的时候,父亲的背影浮现,我赶快收起那骄傲自满之心,加满油再努力。每当我感到有些伤心有些孤独的时候,想起父亲的背影,涌起的是最甜美的思念,幸福顿时溢满心头。
  无尽回味的、终生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






5——运河颂
□ 尹新中


长江黄河来天上,
千流万转奔海洋。
独有运河人工开,
发端京畿通苏杭。


运河,
这条举世闻名的人工河流,
经过千年的流动和徜徉。
它初始于隋唐,
贯通于宋元,
兴起于明朝,
败落于清皇,
重振于当今,
相信它的未来更加长远和辉煌。
它是一部深奥的史书,
它是一座精美的画廊,
它是一卷灿烂的长诗,
它是一曲悠扬的乐章。


运河,
纤细秀丽的身躯,
隐含着多少能量?
它静静的映刻在神州大地的版图上,
由北向南,沿海岸线延长,
三千里江山多娇,
纵贯着京、津、冀、鲁、苏、浙,
像一串珍贵闪耀的珍珠展露芬芳。


它融入了京城的博大和雄壮;
它流进了津门的气魄与声望;
它拥有着冀中的广袤和盛昌;
它展示着齐鲁的文化和豪爽;
它显现出吴苏的富足和开创;
它召示着浙乡的秀丽和兴旺。
这串珍珠还镶嵌着17座城池,
从南至北,它们是:
杭州、苏州、扬州、镇江
南京、济宁延至津、京、唐。
它形成的运河文化在世上代代传扬。


运河,
纳小溪不厌涓小敞开胸膛,
容大江不畏强暴不卑不亢。
它没有确切的发源地,
确能纵流横淌;
它没有固定的入海口,
确能南来北往。
牵手海河,引碧波荡漾;
连接黄河,问大地苍茫;
襟拥淮水,探丰登粮仓;
揽胜长江,入南国水乡;
携来钱塘,观人间天堂。


运河之水涌地上,
三分朝天子,
七分流江南水网。
它经过多少次曲折、反复,
挖掘、兴起、淤塞、治理、衰败再兴旺。


在它流逝的岁月里,
它时而舒缓,轻歌曼舞,
迎送帝王和将相,
使得才子佳人、文人墨客、
纤夫船工、百业巧匠
流连忘返诉衷肠;
它见证过国家昌盛、
百姓富足和安详;


它体验过水绿鱼肥、百舸争流、
千帆竞秀、商贾云集和来往;
它时而嚣张,天地洪荒,
造成摧城和毁乡,
使得土地淹没,饿殍遍地、民不聊生、
匪盗横行,目不忍睹惨景象;


它忍受过外敌入侵、南北杀伐、
家国动荡更凄凉。
它目睹旱魃肆虐、河阻流断、
五谷欠收、官懒民饥、
赤地千里遍病瘴;


它承载过战火煎熬,
正反较量,揭竿起义、
军阀混战、驱除倭寇、
赶走匪帮见解放。


时来运转、
沧海桑田引巨变,
迎来运河千载好时光,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众齐心治水忙。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家喻户晓颂歌扬。


运河换来新时装。
裁弯捋直,浚清水荡。
修闸筑堤,排灌通畅。
植树复绿,货来船往。
古渡重生,物流新港。
鱼游浅底,鸥鹭飞翔。
南水北调,润泽东方。
环保生态,源远流长。
河估安澜,兴民安邦!
 济宁市国土资源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