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培养企业家

来源:作者:王国良时间:2014-05-12热度:0

  《论语/雍也》第六篇第二十八章载: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誓,可谓仁之方也已。”
  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 孔子回答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这一章很有意思,因为提问者是端木赐(子贡),他是孔子学生中最富有的一位,与贫穷的颜回形成了两个极端。端木赐的富有不是来自于父母的馈赠和遗产,而是靠自己敏锐而老道的经商才能。孔门学说能够传播很广都得益于这位富有的学生用财力去支持和推广。子贡可以说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儒商”的始祖和原型呢。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老师孔子小三十一岁。子贡能言善辩,口舌伶俐,颇有外交才能,兼其深谙商业低买高卖之商理,颇为清高。他非常赞同孔子的学说,所以当他通过转卖货物、投资致富后,便想实现老师所说的‘仁’的境界,于是便有了这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的话,其实是暗指自己有圣人的行为。
  孔子明白子贡话里隐含的意思,但孔子明白子贡是不可能完全做到这些的,但值得肯定的是,子贡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所以孔子并没有打击子贡的这种显摆,而是在批评中含着褒扬的成分:“能做到这种地步,何止是达到了‘仁’!那一定是圣人了。我做不到!即使远古时候像唐尧虞舜那样拥有绝对威望和权力的明君也做不到啊!”
  孔子不落痕迹地批评了子贡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仁”者的标准:“有仁德的人,自己想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番事业和抱负,他也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自己想要将来通达有前途,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能够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做到推己及人,就可以说是仁的方向了。”
    最近,中国的商界兴起了一个词汇叫做“商业伦理”,那么孔子教导子贡的话大概可以算是最早的商业伦理理念吧。子贡如果生活在今天,毋庸置疑,也一定是一位卓有见地的企业家,他和稍晚于自己的另外两位著名企业家吕不韦和范蠡相比,子贡的人生得益于有个好老师,及时地为子贡校准了人生的坐标。
    我们现代的企业家们虽然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科技手段,但如果再添上那么几位能够在关键时刻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的老师,那效果恐怕是如虎添翼。正是因为有圣人的指点,子贡有了钱成了富人后,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去享乐、去穷奢极欲,或者是徇私枉法谋取更大的利益,而是想要朝着老师指点的实现“仁”的理想的方向努力。在这一点上,子贡和秦国的吕不韦用金钱谋取权利和更多钱财、越国的范蠡功成名就后归隐享乐不同,他在富有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回报社会,尽一份自己的社会责任!子贡的例子应该说是孔子倡导的儒道和商道结合的典范。
  孔子没有因为自己的学生富有而迁就子贡,依然以自己的师德和人品来言传身教,这是孔子之所以为圣人的表现。推进一步说,在给子贡的教导里,孔子实际上是提出了企业家和一切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修养:不能够为富不仁,要共同致富;如果你想做一番大事业,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你一定要建立一套企业文化和激励机制,让你的创业伙伴们认同你的事业,让他们看到事业成功以后他们也能够拥有相应的一切,如果你想让自己按照自己设定的职业生涯一路顺畅地走下去,你也一定要帮助追随你的雇员们规划好他们在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职业生涯之路并支持他们走下去。
   优秀的企业家就要向子贡学习:胸怀天下,常怀兼济之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多怀仁爱之心,多多换位思考,这样的企业家伙伴多,支持率高,前程远大。大家感受到你的仁爱之心很重要,大家自然愿意和你同心同德。你还要先从自己做起,推进自己企业的发展,有余力再进一步推行到自己企业的产业链、供应商,再进一步推广到对社会的责任。能够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这个企业就能够在社会上根基深厚,这个企业家就能够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有责任感的企业家了。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们,能够像子贡这样思考问题,能够按照孔子说的那样执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就不再是一句空话或口号。
   由此看来,企业家不仅要重视客户和合作伙伴,更应该重视高人在关键时刻指点迷津的特殊作用。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