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331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4-05热度:0

刊头照——泰安 新泰 新汶寺山 钟灵毓秀坊  阿文/摄
刊头题字——王功彬(枣庄市工人文化宫)

1——体面的住房
作者——宫志强

  1949年,美国颁布了一部著名的法律《住房法》,提出的目标是:“让每个家庭都能生活在宜居环境下的体面的住房之中。”
  应当感谢当时的翻译工作者,使用了“体面”这个浅显易懂的词汇,道出了在住房问题上,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百姓美好的期望和梦想。有义务才能有措施,有梦想才能有目标,安居才能乐业,这是上至政府高官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懂的简单道理。
  都说中国人爱面子,实际上,现代社会中,哪个国家的人不爱面子。谁愿像原始人那样,蜗居洞穴,钻木取火,谁不愿住在“体面”的房屋之中?
  我体会,“体面”的住房应该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居住面积大小适宜。太大了是浪费居住空间,太小了则拥挤不堪。到过一些老工业城市的棚户区去调研,看到许多当年为国家做出贡献、当今仍然为国家做贡献的人们,一家人仍然居住在面积不到30-40平米的低矮平房里,居住空间的狭小,居住条件的简陋,怎能谈得上“体面”。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响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体现了为民务实的强烈责任感。实际上这“三个1亿人”工程都有一个住房保障和用地保障问题。
  第二,居住环境优美舒适。脏乱差显然是不“体面”的。参观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楼房外形设计相当美观悦目,楼群排列整齐划一。但置身其中还是感到不舒服,不舒服在哪里?垃圾四处丢放,路边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各种家什随意堆放在楼道里或楼房之间。这固然与某些人的传统生活习惯有关,但主要原因是社区规划设计不科学、不合理、不周全。“君子不器”,人不是机器人,不是器物,而是高级动物。人们不但要有丰实的物质生活享受,还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追求。有的社区,竟然没有人们休闲娱乐的场地。我到过一处农民旧地回迁的社区,因为除了楼群再无其他,住上楼房的农民们只好每天拿着马扎,聚到社区大门口侃大山。某市一位市长在大会上说得好,做社区规划设计,一定要想到人们的精神需求,要给“玩”留出充足的空间。
  第三,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居住面积再大,居住环境再美,配置设施跟不上,还是不“体面”。居住房内,水、电、气、暖,缺一不可。如今“电”的涵义已超越从前,不只是照明线路、电话线路,还要有电视线路、网络线路等。农村社区中,“取暖”是大问题。前年冬天,到一处农村社区老乡家中,看到的情景是,家中生着蜂窝煤炉子,烟囱从撬下的一块玻璃窗口处伸出,既不雅观也不安全。询问县负责同志,有何改进取暖办法,回答是暂时没有什么好办法,正在考虑地热取暖,需要高成本花大钱,但县财政捉襟见肘。人们走出户外,则需要吃和行的方便,有的社区,没有公交,没有超市,没有小吃店,没有理发店,没有卫生室,没有幼儿园,没有小学,没有便民服务大厅。人们要跑到很远处去购物去处理自身的不便。何谈“体面”?
  第四,房价能够为当地居民经济条件所接受。这个问题过于复杂,容另篇专论,此不赘述。
  我们每年对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计划任务和实际供地量都是计划单列,应保尽保,年中调度,年底考核,其结果数据要向全社会公布。但有一个数据一直不明晰——“入住率”。每年投入那么多资金,做了那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供了那么多地,盖了那么多楼房,但一些地方反映,由于位置原因、环境原因、配套原因、房价原因等等,造成入住率很不理想,形成了不少的“闲置房”,这是不容回避必须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
  应该说,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为了让广大群众都住上“体面”的房屋,想了不少办法,出台了不少改革措施,花了不少功夫,成效有目共睹。一座座设计新颖美观的现代化住宅楼拔地而起,一片片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现代化社区星罗棋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相当多的人感到自己的住房越来越“体面”。
  但是,不能忘记,我国人口众多,住房需求过去、现在、将来都会居高不下。还有相当多的家庭和人群没有住上“体面”的房屋。这正是各级政府今后需要长期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课题。也是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目标之一。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2——重山叠翠古寺静
作者——陈志伟

  龙年中秋,我陪峻岭先生越泰山西北谷返泉城。寻泰山东麓入山而去,一路上山环水绕,不时见小桥流水之畔掩映着竹林人家。山重重,峰回路转;水潺潺,悠悠低吟;林莽莽,层峦叠嶂;鸟啾啾,空山林语。岱宗秋色美,人在画中行。车过玉泉寺,作顺路游。由车水马龙的吵闹境域之外觅得探古寻幽之趣,兴以记之。
  玉泉寺又名谷山寺,玉泉禅寺、谷山玉泉寺,又有俗称佛爷寺的。谷山寺的由来源于寺庙南有谷山而得名;佛爷寺大概是由于传说的缘故了。据史料记载,该寺大约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年间,距今大约有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门殿楼宇屡兴屡废,时过境迁。现在的大殿和院墙是近年在古寺旧址上新建的,皆无可观。唯寺内大雄宝殿前的两株银杏树高挺云天,枝繁叶茂,十几人都搂抱不过来的样子,大概有上千年的树龄了。我在春天里见过它的风韵,高大的枝杆耸动着新鲜娇嫩的绿叶在春风里“飒飒”作响;如今,秋叶在秋风里舞蹈,落满了一地的金黄,艳丽祥和,犹如佛光普照。
  古老的寺院静静地座落在泰山北麓幽深的山谷之中。寺庙里没有市声的吵闹与喧嚣,是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宁静;庙宇的周围只有松风鸟鸣,永远是自然的安宁。深山老林中的寺庙默默地见证着风花雪月地变迁,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为我们留下了怀古的遗迹。所谓的天下名山僧占多,是一点也不假的,确是怡情养性的佛门静地。
  人总是这样,因为生活的艰辛才渴望安逸;因为长久地身陷糟杂的环境才向往宁静;因为身边诸多的丑陋,才思念域外美丽地的风景;因为长久地困居都市才憧憬着青青的山野。因为生活的对比而痛苦以致于失却了随遇而安的闲适和快乐。如果我们真的喜欢在深山古寺里走走,大概是因为它静静地坐落在峻岭之中,有了一种远离人间吵嚷的安静。  一条狭窄的松林小路弯弯曲曲地通到朴素简约的寺门前,红墙灰瓦的寺庙建筑群坐落于山野绿林之中,依山傍水,重峦叠翠。我陪峻岭走在通往寺门的石板路上,松间的石路回旋起伏,景致也是参差错落。远观群山叠翠、松涛重重;近听流泉泠泠、山风拂面,神清气爽。窄窄的石板路,一边侧是层层叠叠的青松翠柏,连绵不断延伸峰颠,气势雄浑;一侧是幽深的山谷,谷底乱石嶙峋,流水潺潺。如果皎月在天,则可体会到“松间明月照,清泉石上流”清雅脱俗的禅境。
  粗壮挺拔的千年银杏与浓荫如盖的“一亩松”彰现着顽强的生命力,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久远与沧桑。遗迹尚且如此,人何以勘,再怎么步履匆匆,也不赤是历史中的昙花一现,思想与灵魂失却了它传承的载体,也最终会湮灭寰宇。
  出了寺门,山坡上的几株柿子树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红彤彤、金灿灿的柿子,像极了一树的小灯笼,树叶已经落光了,柿子那红、黄鲜艳的颜色映衬在深秋的山野里,是很有生气的。“事事如意”的寓意总是会给人带来快乐,拍照的瞬间突然就发现了背靠山坡的那一泓清泉,旁有一碑,“玉泉”二字据考乃明代党怀英所书。千年的古泉依旧清澈充盈,映照着蓝天白云,我们二人遂取一瓢饮,涤心净面,颇添灵性。
  我总不能忘记得是那古寺的幽静,迁延岁月,作得几首打油诗,算是纪念第一个把我领进文学殿堂的峻岭先生与那一次的古寺探幽行吧。
携峻岭同游玉泉寺
山寺已随风雨去,
止有老树在人间。
自古名山多灵韵,
禅门之外探玉泉。
秋行玉泉寺
萧萧落叶满空山,
菊开山门秋水前。
幽幽古寺秋风劲,
摇落松箩入深涧。
携津桥重游玉泉寺
清溪潺潺流翠阴,
白云漫漫生峰巅。
闲坐竹榻听蝉鸣,
静观廊外风云变。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泰山区分局财源国土所)

3——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六
父亲的小推车
□ 冯连伟

  老家院子的东南角至今还存放着父亲用过的小推车。尽管父亲已离开这个世界20余年,但这辆小推车却依然保存着,每当看到他,父亲以及与之相关的岁月便会一下浮现在眼前……
  每每回家看一眼小推车,我的眼前就又浮现出老父亲推着放满果筐的小推车迎着太阳走、踏着夕阳归的景象。这辆小推车如同父亲的旱烟袋一样,成为父亲的最爱。因为在父亲推着它去摆水果摊的十几年时间里,它与父亲朝夕相伴,既是父亲经商谋生的重要工具,也是父亲年老走路时的拐棍。
  小时候,几乎家家都有一种运输工具——独轮小推车,这种小推车的最大特点是轻巧、灵活、方便,特别适合农村的机耕路或者是田间的羊肠小道。小推车的结构非常简单,一副木制的车架子,一个车轮子,两个木手把儿,当载重时,两个木把儿间还要系个稍宽些的带子大家都叫“车袢”,推车时将车袢通过后脖颈搭在双肩上,这样就让两个肩膀分担了一部分重量。小推车是庄户人家离不了的运输工具,无论是春种秋收还是挖河打堤、修桥补路,都要靠它。曾经在孟良崮革命战争纪念馆看到了解放战争中沂蒙民工支前的小推车,父亲的小推车和当年支前的小推车相比,整体结构是相似的,用槐木做成,因为槐木结实耐磨,不容易变形,风刮日晒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洋槐树到处都有,可以就地取材。双把,车轮在左右架中间,车身两边并放着两个大筐或每侧放两个或三个果筐,只是当年支前用的小推车的车轮是木制的,父亲小推车的车轮是橡胶轮的。支前的小推车是推粮食的,父亲的小推车主要是推水果的。
  陈毅元帅曾经很形象地形容:淮海战役是沂蒙老区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同时又说:“我进了棺材也忘不了沂蒙人民,他们用小米养育了革命,用小推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其实,父亲的小推车推出了我上大学的学费、生活费,推出了全家日常开支的零花钱,推出了我们兄弟结婚姐姐出嫁的费用。
  听娘说,解放后到公私合营父亲到供销社工作之前的几年,父亲就是一个推着小推车做针头线脑生意走东集赶西集的杂货商。父亲的小推车上,有姑娘绣花的线,也有姑娘纳鞋底的针,还有小孩子们喜欢吃的各种彩色的圆圆的糖豆和紫红色的山楂片;有铁勺、铁锅,还有黑泥碗、蒜臼子……父亲的小推车上就是一个流动的杂货铺。父亲的杂货摊一摆,买针的、买线的、换锅的、买碗的姑娘媳妇就围了一圈,还有馋嘴的、纠缠着让娘给买个糖豆山楂片的孩童。几年的时间,父亲不仅让娘的手里有零花钱,让刚刚跚跚学步的大姐有花衣服穿,还给家里买了好几亩地。其中的一亩八分水浇地,曾让父亲和娘对未来的富裕生活憧憬了好几个晚上。
  生活的轨道没有让父亲按他的计划向前迈进,随着公私合营政策的实行,父亲推着他的小推车到了汤河供销社。小推车在父亲生活中的角色被极度的淡化,父亲先后在离家8里路的程子河供销社和离家3里路的坊坞供销社工作。这几年父亲主要的职责是“站柜台”,供销社都是国家投资建设的用块石垒墙基青砖到顶的瓦屋,里面的物品可谓琳琅满目,既有柴米油盐酱醋火柴蜡烛,也有红糖冰糖白酒,既有插耙扫帚扬场锨,也有手绢毛巾和各色布料。父亲在供销社工作了七八年又回村当了一名农民。
  父亲从供销社又推着小推车回到了生产队。像父亲这样的中年男人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几乎人人都分到了一辆小推车——小推车是重要的农用工具。种庄稼的时候,要用小推车往地里送土杂肥;收庄稼的时候,要用小推车把收割的庄稼运送到集中打晒的场里;往公社粮库送公粮的时候,生产队长会给每个推车人发一条白毛巾,只见推车人用白毛巾擦一把汗然后往肩膀上一搭,一齐弯腰推起放满粮袋的小推车往粮库奔去。父亲在生产队里推了几年小推车,用娘的话说:“他就不是干那块活的料。”于是放下小推车去喂牛去。
  父亲真正天天不离小推车的时候就是实行生产责任制分田到户以后。
  人民公社化时期,我们大队共分三个生产队,我们队的工分分值在三个生产队是最低的,我们家挣工分的又少,每年春节前到生产队决算时,多数家庭可能还分上几十块钱;我们家如果哪一年不往生产队里倒找钱甚至能分上几块钱,全家人肯定高兴得合不拢嘴,因为多数时间是往生产队倒找钱。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尝够了没有钱的苦处的父亲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在第一时间推起了小推车,开始了他的赶集上店的经商生涯。父亲的脸上布满了笑容,我们再也不为学费而发愁,家里的饭桌上也见到了鸡鱼肉蛋。
  父亲早上起来就要整理他的小推车,他要用手使劲按一按车轮胎,如果感觉气不足了,就要用打气筒往轮胎里打足气。然后对车上的几个果筐一个个地检查一遍,如果果筐里有头一天卖剩的水果,他就把不适宜再卖的水果挑出来。整理完备后,父亲会点上一袋旱烟,把盛钱的布包挂到车把上,然后就推起小推车开始了他收获的一天。
  大学的寒暑假我都去帮着父亲卖过水果。我也曾试图帮父亲推车子,看着父亲推得潇洒自如,但我好不容易推起来却走得一步三摇晃,我这才知道父亲推起几百斤的小推车时是多么辛苦多么劳累啊!
  夏天父亲推着小推车走的时候,汗水在他的脸上淌了一拨又一拨,到晚上父亲回来的时候,汗衫上既有汗水晒干的盐渍,又有汗水浸湿的圆圈。
  冬天父亲推着小推车走的时候,布满老茧的双手裂着一道道血口子。父亲不戴手套,不戴口罩,喝上一碗热糊豆,吃上一个煎饼,迎着寒风推起小推车向洪瑞车站奔去。到晚上回来时,父亲的双脚往往冻得又红又肿。
  父亲生病的时候,他恋恋不舍地收起水果摊推起小推车回到家里,从那天起直到他去世,父亲再也没能推起他的小推车。父亲手术回到老家以后,烟不能抽了,小推车不能推了,有时靠在墙上,眼睛盯着院里的小推车,流露出一丝悲凉的眼神。
  父亲去世前的一个月我回家的时候,已基本不能起床了。满脸凄容的父亲对我说:“本指望春天天气暖和了,我就可以走动了,还想再去卖几年的水果,现在看来走不动了。你把小推车找个安全的地方放起来吧,这个小推车给咱家是有贡献的啊!”
  父亲带着对亲人的不舍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小推车成为最为珍贵的遗产,被我们好好的保管着。

4——游子吟
(四首)
□ 陈俊玲


游子吟


走的时候
天还没亮
母亲围了多年的旧围巾
依然在记忆的风里飘扬
村口那棵歪脖子柳树
也还在那里翘首瞭望

四面清澈的溪流
把家隔成一片遥不可及的绿洲
不可回头啊
回头便是疯长的乡愁

燕声捎来了绿意和亲人的问候
我在慵懒的阳光里
枕着母亲的唠叨睡去

梦中又回到了一丁点大
挎着一篮野菜
丢了一只布鞋
雾海茫茫
再也找不到来时的方向……

一觉惊醒
发现钥匙锁在了家里
而我
淋在故乡的门外

 

乡音三韵


乡音是一条小河
从生命的源头
一直流进我的支流
将我漂泊于都市
锈迹斑斑的心
洗涤

乡音是一根丝线
从梦起航的地方
一直延伸到最后的希望
将我彷徨于异乡
迷惘无依的心
维系

乡音是一曲短笛
从遥远的童年
一直飘进我的梦境
将我徘徊在门外
眷恋深深的心
召唤

 

水土不服


走过太多漂泊的日子
乡愁具象成一挂瀑布
一种属于过程的存在

母亲的身影依稀仍在村口
回首又已几度春秋
那些萦绕心间的容颜
同这苍老,这憔悴
仿佛隔了几亿光年

吃一口家中饭
不复记忆中的香
喝一杯老井水
没有渴盼中的甜

回到故乡思乡
坐在家里想家
习惯了远行和思念
我在自己的家乡
水土不服

 

故 乡


只有故乡
会让我如此忧伤
也只有故乡
才能平复如许忧伤

从何而来的风
穿过楼角
快递员般叩响了门
送来绿柳娉婷
百花争艳 燕语呢喃

一片叶是一笺思念
一朵花是一帧祝福

而停在檐下的燕子
将这思念和祝福
一一注释
一一分段
 莱芜市国土资源局

5——书法 西部铁军  王玉君(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