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324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3-22热度:0次
刊头照——潍坊 安丘 牟山 鸿雁塔 阿文/摄
刊头题字—— 刘训善(莱阳市劳动保险处)
1——一个梨水罐头
作者——张宝金
许多的记忆已经模糊,很多的事情已经忘记,漫漫人生路上,能够让我们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多少呢?
二十九年前我上高中,1985年八月开学,高一下半年也是在这样的春天里,杨柳青青,嫩嫩的枝芽含苞待放,丝丝清风仍有冬天的余味,年少的我们让春风吹的激情豪放,篮球、乒乓球、排球成了业余时间的主课,热情奔放汗水淋漓之时也多了些感冒的机会。
十八里河镇矿村的王姓同学,个子矮矮的,皮肤黑黑的,个性强强的,在无力地抵抗了鼻涕清流,头疼发热后也去学校医务室打起了针。当时我们都住校,交通也不方便,近的同学们在星期五回家,远的在星期六放学,大部分是骑自行车回家,二三十公里、四五十公里的都有,头疼感冒的都在学校治疗,很少回家的,走读的同学除外。打了两针后仍不见好转,我自作聪明地给王同学买了一个梨水罐头,并将铁盖起开后放在了王同学床前。“吃吧,吃了就会好的。”因为我那时感冒了,在打针吃药的同时也要消灭二三个、四五个罐头,不外乎就是桔子,桃子,苹果,梨这几样。印象中好烟就是泉城、红专牌,也就四毛二三分,糕点就是到口酥,连鸡蛋糕都没有。不知是罐头的作用还是针剂的疗效,王同学在分三次吃完后,病症也好了。一个多星期后,王同学在宿舍硬塞给了我一元零伍分钱。我们推让了起来。“你看不起我,不就是一个罐头吗?我还吃你的韭花、豆腐干来,难道也要给钱吗·····”。王同学涨红了脸说:“那些都是自家的,罐头是你花钱买的,不一样。”在几次争执后,我把钱收了下来,在星期六放学时,将1.05元悄悄地放入王同学的书包中。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星期一晚上自习课,王同学从班前面在许多同学注目下走向坐在后排的我,坚定执着地将1.05元放在了我的桌子上,硬邦邦地说:“该你的钱还给你,我不能沾你的光。”我还没有明白怎么回事他就转身离去。事后我把1.05元换成了菜票给王同学打了两三次饭。王同学都一次不差的还了我菜票,慢慢地我也不再坚持。但当时就像犯了错还不知错在哪里的孩子,心里多多少少的有点憋屈,好心怎么没好报呢?亲兄弟明算账,好兄弟,帐目清。那是在分家及村里大人们调解事情时经常说的话。不像现在有些事情先从自己人开始,儿女与父母争房啦,兄弟姐妹不管老人只要钱了,做传销先家人、后亲戚,再到同学朋友般没完没了。淡淡地时光慢慢地走了,三年高中生涯已过去,现在的我们也早已各自成家立业,步入了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悟出了很多道理,明白了些是非缘由。
1986年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发展速度及生活水平是有很大差别的,北部平原的同学大部分是不带干粮上学的,如果带也多是白面馒头或厚油饼。南部山区的同学大部分都带干粮,多是混面馒头,玉米饼子窝头、煎饼等,并且同时带一两瓶罐头瓶子装的咸菜。其中疙瘩皮咸菜和韭花酱很好吃,当然最好吃的还是半干不干的豆腐干,虽然不多,但大部分便宜了我们北部平原的同学,然后我们也和南边的同学分享两毛钱一份的芹菜炒肉丝,白菜猪肉炖粉条,还有一毛钱一份的白菜炖豆腐,菠菜粉条鸡蛋汤,那种率性纯情,重信守诺的同窗时光很值得想念,难以忘记。
1.05元现在能买什么东西,我得想想再说,但1.05元的梨水罐头,让我难以忘记,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我一直好吃水果罐头,不管葡萄草莓的,还是蓝梅什锦的,只要看到有新品种的水果罐头,不管它是八块还是十元,都要买来尝尝。更难忘记的是王姓同学,我坚信他当官一定是个好官,当老板肯定是个好老板,做人一定是个好人。当年,我只有一门心思,就是希望他吃了梨水罐头,感冒快些好起来。看着同学不再遭罪,心里便甜甜的。
淡淡地说来如一杯白开水,是否有滋有味,用济南方言道一句“你心思心思吧。”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历城分局唐王所)
2——柴 火
作者——周芬
过年回家,娘执着地把她的柴火锅点着,炒鸡、下水饺。娘总爱把柴火锅叫做大锅,“你们都回来了,大锅快,炒鸡炒的好吃,下水饺也快,锅大水多水饺下不破,”一边说,还一边指着她刚蒸好的带着黄饹馇的馍馍。
在过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草被放在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现在,娘的厨房实现了电气化,她有时候就嚷嚷,千万别再买了,锅就有多少了啊。尽管这样,可她还是舍不得拆了她的大锅,舍不了她的柴火。
我用树叶点着火,再引燃些小树枝枝,然后再引燃粗的树枝。娘的锅是自来风,不用再拉风箱了。望着灶膛里越烧越旺的火,不由得想起来我年少时候,关于柴火的那些往事。
小时候,物质生活极度贫乏,不但生产队每年分的那点粮食不够吃,就是做饭用的柴火也缺得很。
父母有时候在出集体工的间歇,拾一些柴火,下工的时候背回来。而我放学后或者星期天的差事,就是拾柴火。
村子周围凡是能冒烟的东西,几乎都被拿来当柴了。春天,总是抬头找找大树,偶尔看见没发芽的枯树枝,争抢着爬到树上折下来,这种柴火最好烧了,就连榆钱落了也拿笤帚扫起来。麦收时节,大人们趁着歇工的间隙,抓紧时间薅麦茬,抖净坷垃,拿回家烧锅。到了星期天,我们这些小孩也加入薅麦茬的行列,也拿着特制的耙子去搂地里的麦秆,麦秸扎着我从破了的布鞋里漏出的脚趾和脚面,生疼。平时,则到地埂上割长得较高的杂草,什么艾蒿啦、黄荆啦,割满一篮子就背回来,在自家院子里晒,有时候,实在没什么割得了,就割些蒺藜秧子,蒺藜秧子特别难对付,长满小尖刺,脚手往往被划出一道道血痕。学校里也让孩子们交拾到的柴火,说是勤工俭学。到了秋天,拾柴的黄金季节来了,杨树林里落下树叶,天不亮娘就去搂杨叶,我则在后面,用铁丝串子串搂漏掉的杨叶,铁丝串子后面是长长的麻线,穿好的杨叶犹如长龙,蜿蜒着,哗哗作响,丰收的喜悦感由心而生。秋天拾到的柴火最多,娘把它们晒好,收集起来,一冬天用。
棉柴在我记忆中是最宝贵的柴火了。秋后家里的棉花收货完,娘把棉柴捆好,专门放到厨房房顶上,留着过年的几天用来烧火。棉柴烧起来,火大,噼里啪啦。娘说,过年烧棉柴还有说法,是因为棉壳子就像银壳子,烧棉柴是比喻家里银子多,寓意来年生活更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生活是那么的困苦,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从没停止。
多数时候,都是我烧火,看自己收割的柴火在土灶堂里忽闪忽闪的光亮,我就借着光亮看小人书,三打白骨精、地雷战、鸡毛信之类的连环画,很多是这时候看的。有时柴草过湿,或者不专心烧火,浓烟熏得我双眼流泪,每当这时,娘则快步赶到我身边,细心地拨弄着柴火重新点燃,一边对我说:“做事情要专心,一心不可二用,烧火还要讲求技巧,灭了再重燃就费劲了,还要看我锅里做的什么,做饭也要讲火候。”娘虽然不识字,但她却在教我烧火的方法,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1982年以后,分田到户,有了余粮,麦秸、玉米秆堆成垛,全年做饭还烧不完,从此也不去拾柴了。
后来,父亲买来煤炉,冬天用上了煤炉既做饭又取暖,夏天则用上了蜂窝煤。
农村陆续又用上了煤气炉,各家各户添置了电磁炉、电饭煲等电器做饭。从我记事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农家人家小小的厨房几经变迁,经历了一场“革命”,柴火再也不被排在第一位了。
柴火,现在顺手就能拾到,娘的柴火,也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在灶膛里被燃亮。
(平阴县国土资源局)
3——流淌的月色
作者——满正峰
有鲁西南“小岱宗”之美誉的青山寺,林泉茂美,山清水秀。掩映在苍松翠柏中的千年古刹常年香火不断,寺内保存有宋、元以后的众多碑块,还有神游洞等奇特的自然景观和柪榆抱碑、千年紫藤等众多的古树名木。
我到达已是黄昏时分,游人已去,鸦雀归巢,只有那感应泉水的潺潺之声和斜挂天空的溶溶月色,山静致远。
登上幽长石路,迎面耸立着明代石坊,“云林胜概”四个字集中概括了风景胜地的特点。月色依稀洒落在林荫小道上,一种分外幽美、静谧的气氛袭上心头,让人觉得全身都舒适透了,如痴如醉。我被山中那份大自然所独有静谧深深吸引,决定夜宿青山寺。
入夜,我久久难眠。推开窗,皎洁的月光,稀疏的树影,惠济公殿的飞檐和钟楼的顶端交融,没有鸟啼,也没有钟鸣,整个寺院沉在月色中,寂静极了。
来到寺外,玉液池在月光下像是涂上了一层银灰色,山谷隐藏进雾一样的朦胧中,显得空旷、迷茫甚至有些神秘。闭上眼睛,用心灵去聆听自然的声音,在溪流声中有虚无飘渺的钟声,这钟声仿佛来自天际,又来自内心,像是一种述说,那样的有节奏,有韵味。真可谓:山色霭霭人间胜地,水声潺潺世外洞天。
仰望夜空,我突然有些感悟,这夜空不就是一口深邃的钟,无边无际的钟,罩住了芸芸众生,那样的无奈,那样的寂寥。也许,人的一生什么都没有,连梦也没有,惟有流淌的月色。
(嘉祥县国土资源局)
4——父爱如山系列散文之五
父亲的旱烟袋
□ 冯连伟
父亲活着的时候,愁了,闷了,闲了,忙了,高兴了,痛苦了,都要找个墙角,慢慢从腰间抽出旱烟袋,使劲摁上一锅烟末,伴着火柴的划破声,之后便是父亲嘶拉嘶拉的抽烟声,顿时,呛人的烟雾一圈圈地向周围扩散,父亲的脸便埋在烟雾中,之后才会慢慢清晰,脸上愁云顿失、失意尽无、伤悲化解、快乐倍增……
旱烟袋是父亲的最爱,抽烟是父亲劳作之余唯一的嗜好。
父亲的旱烟袋普普通通,穷人手里的物件总是最简单又最廉价的。记忆中父亲的旱烟袋长不足三十公分,一个铜烟锅,一个白蓝相间的玉石烟嘴,一根细竹的烟杆,一个青布的烟袋,一个先是靠碰撞产生火花的火石、再是火柴、再是打火机作为点燃烟末的工具;在我的记忆里,节俭的父亲不曾换过烟袋,只是盛烟末的烟包旧了破了让娘给换过给缝补过。
曾问起父亲怎么就抽上了这个旱烟。父亲边抽着旱烟边回答我的问题:“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抽烟可以驱赶蚊虫,还能防止蝇虻的叮咬;肚子疼的时候抠点烟袋油子抹到肚脐眼上还能止痛;身上碰破了用烟灰或烟袋油子还能止血,有这么多好处,反正男人女人都抽,我也就抽上了。抽烟还真是用处大得很,蚊子从来不咬我,有一次我和你娘从你姥爷家回来,走到村北,路的旁边就是一片坟地,你娘被盘在路中心的一条蛇吓得不敢往前走,我点上烟一袋没抽完,那条蛇竟掉头就跑了。”
那是个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我们村里的男人几乎都抽旱烟。那时家家户户都有一二分自留地,为了保证自己有足够的烟叶“自足”, 男人们总要在自留地里种上几沟黄烟。父亲也是根据自己一年抽烟的需求量在自家的自留地里,每到春天就把地深翻了几次,再把自醸的土杂肥倒在上面,经过晾晒,再把地翻一次,等土地完全将肥料吸收后就开始撒种子,小苗出来后,会小心的除草间苗,遇上干旱就需要找到水源挑水浇地,到了秋天,烟叶由绿变黄,那叶子长得都有芭蕉树叶子那么大,绿中泛着黄,黄中透着绿,远远就会闻到一股烟叶的清香,还没有吸烟就被烟叶给沉醉了。这时候,父亲将底部成熟了的烟叶一片片掰下来,不成熟的继续留下等待成熟。然后,把掰下来的叶子用绳索绑好,挂在两棵树中间,晾的半干不湿,就拿回家里,让烟叶慢慢地自己干透。吸烟的时候,把晾干的烟叶揉碎,把锅里放上油,油烧至八成热,将揉碎的烟叶放到锅里翻炒,待烟叶炒至出了香味,就是成品烟了。炒好的烟叶装到烟锅里抽上一口,清香四溢,满屋子都飘着烟香。记忆中父亲栽种的黄烟每次都长势良好,引得其他男人羡慕加嫉妒。
因为没有其他爱好,抽旱烟便成为父亲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早上起来父亲是要抽上一袋的,夜间不管走多远的路,有烟袋在手,父亲就什么都不怕。他可以天不亮就起床推起装满水果的小车到洪瑞车站;他可以在炎热夏天背着几十斤的粮食,一口气走出几十里,中间累了,停下脚步,抽口烟,赶紧回家,中午儿女们还等着这粮食充饥呢!一双脚掌走了一辈子泥路,一双老茧的手,劳作了一辈子。
记得父亲忙里偷闲抽烟的时候,娘有时会发几句牢骚:“抽烟能替你干活啊?那么多活干不完还要忙着去抽烟。”父亲总是笑着给娘说:“这么些年你还不知道吗?不抽这袋烟更没法干活了。”说得娘一点脾气都没有。
父亲抽烟真的可以解愁。父亲遇到愁事遇到难事,往往找个墙角一蹲,拿着旱烟袋不停地抽,想不出办法的时候就一袋接一袋地抽,只要看着父亲从蹲着抽烟到把烟袋锅子放在脚后跟上磕一磕,那就意味着天大的难事在父亲的心里也化解了。
记得哥哥考上大学的时候,第二天就要去买车票,而买车票的钱还没凑齐,早上起来父亲看着雨下个不停,满怀心事的他不停地抽着旱烟。过了一会,只见他站起来找布袋子,只听他对娘说:“好不容易老大考上了大学,活人还让尿憋死了,我不吃不喝也给他把车票买来。”说完,把当年生产队分的麦子装了满满的一袋子,冒雨去集上卖了,哥哥不仅上学的车票钱有了,上学的零花钱也有了,只是当年我们除了过年,没再吃上水饺。
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但父亲抽烟叶的习惯一直没有变,用他的话说,烟卷劲小提不起神来。因此,成年后的我们孝敬父亲就给他买烟叶,而且,给他送烟叶比送好吃的好穿的更容易博得父亲的欢心。用父亲的话说,饭可以不吃,烟不可以不抽。衣服可以穿得破旧一点挡寒御丑即可,抽的烟叶要好一点。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大姐出嫁以后,每次回娘家的时候都要拿一些她老公公晒的黄烟叶送给父亲;后来大哥参加工作以后,也是千方百计地从东北西南全国各地给父亲购买烟叶。
父亲的旱烟袋还成就了二姐的婚姻。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父亲把生产队时期的农具一扔,推起独轮车到洪瑞车站旁摆起水果摊。繁忙之余,从腰间摸出旱烟袋抽上几袋。洪瑞村里一个专门说媒的老头,先是到父亲跟前抽烟“借个火”,然后再和父亲啦呱,啦到男婚女嫁,已经把父亲的这几个子女的情况摸了个一清二楚,最后拿过父亲的烟袋从他的烟包里装了一锅烟末,和父亲一起吞云吐雾露出满意笑容的同时,这个老头也把他掌握的男方一家的情况向父亲作了隆重推介,就这样互敬互让抽空了一锅烟相互换着再装上一锅,这门婚姻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
父亲抽了一辈子的旱烟,但他去世前却再也没能抽烟。
父亲致命的病是食道癌。他动手术后,医生告诉他要绝对戒烟。去世20多年,总还会想起当时的情景:刚好七十岁的父亲,就像个孩子一样,那么乖巧地听着医生的话,嘴里一连声地答着“不抽了,不抽了”。父亲出院以后,尽管他把旱烟袋始终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下,但烟瘾上来了,把就把烟袋拿出来看看再塞到枕头底下,却从未再抽一袋旱烟;实在让烟瘾折磨极了,就拿一支卷烟放在口中不点火只做一做抽烟的动作,有时娘也心疼,就劝他少抽一口,父亲就会认真地说“答应医生的话,怎么能反悔呢。男人,掉个唾液砸个坑,这样才能在世为人啊。何况,医生不都是为了咱好吗!”抽了40多年烟、保持了40多年的习惯,父亲硬硬地克服了,并且直到去世,再也没有抽过。? ?
无论怎样的努力和坚持,父亲终未能留住自己的生命,他的旱烟袋也只是儿女的一段记忆。父亲手术后8个月,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留恋的世界,离开了他的亲人,连同他一生相伴的旱烟袋。
父亲走了,与旱烟袋相连的愁闷喜悲我们不曾忘记;父亲沉默却坚韧,勤劳却朴素的品性,让我们不敢偷懒,不敢奢侈,落地有声地生活着。
5——“历下倾城”征文颁奖
本报讯 3月15日,“倾城历下”征文颁奖活动在济南市历下区文体中心举行。济南市文联主席兼市作协主席张珂、历下区作协主席杨曙明及有关领导向获奖作家颁奖。
为了传承历下文脉,展现历下古老而又年轻,厚重而又时尚的新风姿、新形象,2013年历下区委宣传部、历下区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协会与济南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历下倾城”征文大赛,面向全国征集咏颂历下优美人文风光的文学作品。短短8个多月,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文学作品100余篇,经过相关专家评选,最终11篇佳作分获一、二、三等奖及特别奖。其中朱文兴的《羡煞历下风光好》荣获一等奖;潘德宝的《诗意的历下》、范宁的《历下观灯不夜归》、曹佳音的《绿尽大明湖》分获二等奖;三等奖的获奖作品有《月下明湖暗荷柳》(郭光明)、《城东那颗柳》(李炳峰)、《大美历下,历下倾城》(雨兰)、《历下悟美》(朱希才)、《秋柳含烟》(鲁先圣)、《后宰门街掠影》(陈城成);特别奖得奖作品为《历下美,满城流水香》,作者钟倩。
颁奖仪式简短、质朴。期间对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了配乐朗诵,形式新颖,获得了与会者的一致称赞。
(阿文)
6——长篇报告文学《大道直行》在《中国报告文学》杂志整期刊发
本报讯 由我省青年作家李连义等历时三年创作,我国著名军旅作家李存葆作序的反映山东泰山钢铁集团三十年创业史的长篇报告文学《大道直行》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刊《中国报告文学》杂志第三期以整期的形式刊发。
长篇报告文学《大道直行》,以泰钢30年的生存、发展为线索,生动的表现了山东泰山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王守东和泰钢人惊心动魄的创业史、百折不挠的改革史、艰忍不拔的奋斗史、催人奋进的追梦史,作品大气磅礡、力透纸背,是一部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以广角镜头和特写镜头交叉组合的立体式纪录和反映泰钢30年变迁、发展、壮大的企业史诗,是一部深刻揭示我国目前钢铁企业在经济结构转型、产能过剩、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钢铁企业冲出因境,谋划可持续发展之途的优秀纪实作品。
报告文学全篇37万字,是近几年来我省报告文学创作中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韩吉雨)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