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217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2-22热度:0次
刊头照——泰安 泰山 老君堂 山门 阿文/摄
刊头题字—— 刘光义(日照市华艺书画院)
1——板桥集
作者——张庆
小时候就喜欢跟着大人去赶集,去的最多的、离家最近的是板桥集。
板桥早先是个只有三四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坐落在济南城北小清河的上游。河南岸是村居和一些菜地,距我的故乡北全福庄有二里路远。河北岸则是归板桥村的大面积的水稻田。村西头有一座石板桥横跨南北两岸。
记得每逢农历的五和十,便是板桥赶集的日子。四面八方,来卖东西的、来买东西的、赶驴的、推车的、肩扛手提的,熙熙攘攘,挤满了河两岸的大路和大小胡同。人们从清晨四五点钟天还不亮就陆续到来,直到晌午才逐渐散去。那时赶集卖东西是要分类的,大体有粮食市、肉市、菜市、布匹衣服鞋帽市、日用百货市、杂货市等。吃的、用的,和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任何东西在集上都能买到。每年的大年三十这天的板桥集,是一年当中人最多,卖的东西最全,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集。这一天卖猪肉、羊肉和鸡鸭鱼蛋的比往日多,那个时代集上牛肉很少见,因为牛是很重要的生产资料,是不能随便杀的。卖锅碗瓢盆的、卖新衣服、卖花布的、还有卖大米的,也都比平时多了不少。另外,过年贴的红对联、各种各样的鞭炮礼花,也是年三十这个集卖的最多。商贩的叫卖声伴着不时响起的“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增添了浓浓的年味。这一天,在集最西头的石板桥南边一侧,还会摆出一长溜的剃头挑子,附近走街串巷的理发师傅都集中到这里。挑子的一头是一个脸盆放在木头盆架上,一头是一个上边带盖的木头箱子,里边放着两个装满热水的暖瓶,旁边放着一大桶凉水,都是从附近人家连桶加水一块借来的。中间放一个方凳,是给顾客坐的。来这理发的大都是老人和大人领着来的小孩,爱美的年轻人是不来这里理发的,他们都去理发店里排队去了。年三十的板桥集真可称的上是个大集,这一天人特别多,持续时间也特别长。从早上四五点钟一直持续到下午四五点钟,中午饿了,就在路边的小吃摊上买俩包子,或买个烧饼边走边吃。也有的干脆坐在小板凳上喝碗面条或者馄饨,把嘴一抹站起来接着逛。直到天快擦黑,卖完东西的喜滋滋地数着钱,买东西的大包小捆,肩扛手提,都心满意足、脚步匆匆的回家过年了。喧闹了一天的板桥集,这才安静下来。
由于板桥地处小清河上游河道最宽的地方,所以早在解放前,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船运码头,在南岸建了一些简陋的货场。每天都有从小清河下游的广饶、无棣、沾化、河口等地来的木船,运来当地产的棉花、虾酱、虾皮、一拃长的咸烤鱼,还夹带成麻袋的盐来集上出售。当时食盐是由国家专卖的,他们运来的都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大粒子盐,偷偷的在集上卖,人们买回家主要用于用大缸腌咸菜,不直接炒菜用。因为这种不加碘的盐,直接炒菜用,是对人体有害的。卖完了这些东西,这些木船便会在这里装满了煤炭、石头、沙子、钢材、木材等物资,七八条链接成一条长龙,在一艘机动船的牵引下返航。那个时候公路交通不发达,这么远距离的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运。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渤海湾山东境内发现了大油田,五万多名石油工人从全国各地汇聚东营,展开了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由于黄河三角洲地区建筑材料匮乏,建设油田所需的钢材、石头、水泥、沙子、木材、煤炭等大都需要从济南走水路转运。为了保障油田会战的胜利,山东省在板桥设立了专管小清河航运的小清河航运管理局,并大肆修建货场码头。此外还专门从胶济铁路线上的黄台车站修了一条货运专线直通板桥货运码头。油田建设物资源源不断运进板桥的货场,然后再从这里走水路运往油田建设一线。从六十年代初发现石油,到1974年9月胜利油田基本建成正式对外挂牌,前后十余年建设用的建材,一半以上是从板桥码头走水路,用船运进东营的。那个时期是板桥地区最繁荣的时期,小清河北岸,建设了航运管理局的办公大院,南岸扩建了大规模的货场和仓库,南北两岸还建设了多个职工宿舍大院,整个板桥地区顿时热闹起来,逢五逢十的板桥集的规模也大了许多。随着胜利油田的建成和高速公路的不断修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小清河水路航运的作用越来越小,直至断航。如今,板桥货运码头已基本弃用,小清河航运管理局也已搬往他处办公,其下属的一些生产单位,大部分已经撤销,铁路货运专线早已拆除,宽敞的货场也已开发成了住宅小区。
很多年没去赶板桥集了,听老家的人讲,逢五逢十的板桥集还有,但规模大大缩小,已没有了往昔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喧嚣和热闹,只是在南岸的马路边和两条胡同里还有一些卖肉、卖菜和少量售卖农副产品的摊贩。听了这些,心里有些索然,便打算腊月三十再去赶一次板桥集,可偏巧今年腊月三十不放假,没有去成。正月初五是假期,又是农历习俗中的“破五”,过去这天的板桥集也是很热闹的,一大早便往那赶,到了一看,方知老家人所言非虚。冷冷清清的小清河岸边,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卖菜的、卖水果的、还有几个卖鞭炮的,摊子稀稀拉拉的摆在那里,赶集的人也不多。原本喧嚣的板桥集那热闹非常的景象,真的成了历史的记忆。
如今,小清河济南段展宽重修后开辟了观光船游览项目。河水清波荡漾,两岸的平房也都变成了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板桥已完全没有了往昔的模样。只有在两处观光船的停靠点竖立的牌子上,还写着盐仓码头、航运路码头,能勾起人们对老板桥的回想。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2——过年的味道
作者——房莹
已经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空气中“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公司里外省员工已经回家了,暂时还未走的也似乎归心似箭,魂不守舍;网购开始提醒最后发货的截止时间了;店铺贴出放假停业通知了;电视中年味十足的音乐和画面刺激着人的神经,报纸上、新闻里满是返乡大潮、铁路客运的消息;街上行人脚步匆匆,各自为自己的“年”忙碌着,打算着……空气中满是忙乱、焦灼还掺杂着兴奋、期盼,让人感觉心里小鹿撞撞。我很享受这种气氛、这种感觉,这种说不清的心动不已。因为,这就是我熟悉的“年”的味道!
小时候喜欢过年,其实是最喜欢过年前的那几天,人们说那是“忙年”。大人们开始炸制藕盒、丸子、各色小面果子,油香扑鼻,传递着“年”的味道;孩子们算计着自己的新衣、玩具、糖果,欢声笑语,浸透着“年”的味道;家里洗洗涮涮、除尘扫灰,屋里屋外焕然一新,到处释放着“年”的味道;等到贴上春联、挂上“福”字,“年”的味道就在你身边悄悄弥漫开来,那么柔、那么浓、那么暖……“年”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时时让你感受到他的存在,却不肯乖乖就范。等到了大年三十,才算真正抓住了“年”的小辫子,就好像一场盛大的晚会,一切准备都尘埃落定,只等着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这时候,世界反而寂静下来,亲朋好友聚在属于自己的天地中,外边每条马路、每个胡同都静悄悄的,天地间仿佛瞬间凝固了一般。这个时候,我总是喜欢一个人出来走走,街上不见行人如织,不见车水马龙,只有隐隐传来的鞭炮的回声。我仿佛置身世外,默默注视着这个被幸福、团圆笼罩的人间,看到家家户户透出温暖的灯光、想着亲朋好友把酒言欢。这时,我会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贪婪地品味空气中蕴含的“年”的味道,那样温馨,那样恋恋不舍,她氤氲在我的身边,我的眼前,我的内心深处,让我如此陶醉。我想,过年的味道也许就在于此吧。然后,我会急急地奔回属于我自己的港湾,那里有我的至亲至爱,我的幸福所在!
后来,离开家乡上学、工作,尽管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杂事越来越多,牵挂越来越满,可我从不曾忽略“年”的味道,反而觉得这味道越来越醇厚,越来越浓烈。在世事沉浮中,只有感受到“年”的味道时,才会猛然意识到,原来一年的辛苦与奔波可以告一段落了。这时,“年”的味道全部化成对家、对父母的思念,归心似箭!买票、挤车、返程,看着和我一样大包小包回家的人流,一切辛苦、疲劳都可以忽略,只觉得这才是幸福,这才是归宿。推开家门,期盼中父母的笑脸、熟悉的饭菜香让我顿时释然。“年”的味道,多好啊!
现在,我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为人妻为人母了。父母亲也已经老了,皱纹爬上他们的脸颊,银丝布满他们的发间,然而,“年”的味道依然分毫未变。看着他们迈着已不灵便的脚步,忙前忙后、忙里忙外,从心里荡漾出的欢喜与满足,总是让我不知不觉间热泪盈眶。我喜欢在父母的指挥中把房间打扫得窗明几净,喜欢跟在他们身后逛市场采购年货,喜欢听他们唠唠叨叨说这也没准备那也没弄好,喜欢和他们一起不厌其烦地回忆那些总也忘不掉的往事……其实,这些忙年的事我可以大包大揽,但我还是宁可给他们当个“搬运工”、“小跟班”,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年”的味道,才有从小到大留在记忆深处一直没变的“年”的味道!
“年”的味道,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思念,一种牵挂,一种心结,一种情愫。有此,真是人生之幸事!
(山东地矿新能源公司)
3——第一个月亮节
作者——钟倩
元宵节各地风俗不同,但在济南,吃元宵、赏花灯是流传至今不变的老习俗。赏花灯,趵突泉公园的花灯会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依稀记得,那时候我才3岁,爷爷便带着我去趵突泉公园赏灯。爷爷是驾驶员,给校办开车,坐着爷爷的车去公园,不用担心晚上在路上冻着,而且非常神气,周围的邻居都说我有福气。
后来我上小学,元宵节晚上,父母带着我去公园赏灯,那时候我很淘气,赏灯时满眼里装满好奇,用眼看还不过瘾,还忍不住伸手去摸,常常松开父母的手,在人群里蹿过来跑过去,遇到喜爱的花灯,我常常拔不动腿,玩起来根本觉不到冷。有些时候,父亲会把我举过头上,以让我能看到远处彩灯的全景。赏完灯离开时,公园门口有很多摆摊卖东西的,我总找理由赖着不走,买个糖葫芦,要个小灯笼,买个大气球等,非得让父母满足一把才恋恋不舍的回家。
如果说小时候赏灯看的是热闹,那么现在我注重的是赏灯的那份心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然而,不同地方赏灯,会有不同的感受。泉畔赏灯,泉水淙淙,灯火灼灼,照在水面,虚虚实实,让人分不清楚,反而增添几分朦胧感,恍若美轮美奂的梦境,美的令人微醉。伫足泉畔,仰望夜空,又是另一番心境:皎洁的月光轻轻柔柔的从高空流泻下来,拨弄着水中重重叠叠的灯影,飞飞泛泛的,好像火树银花在水中燃烧起来。
其实,赏灯的人手中也有月亮,可多数人都看不到它,只是忙着用手机拍照、发微信,只有那些孩童们,无知无邪的笑着、闹着、追赶着,仿佛要把月亮从天上震下来,偷偷藏进口袋里带回家。
伴随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街头巷尾悬挂的的花灯。行走在街道上,彩灯稀稀落落漾起着暗红色的圆晕,比公园里少了些喧闹,多了几分空寂,让人能够慢下来,安然自在的赏灯:沿着街巷,走走停停,时而目不转睛的欣赏,时而回望穿梭而过的车辆,时而思绪蹁跹,想起古时候元宵节的场景:从隋朝的“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到唐朝的“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从元朝的“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到明朝的“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在历史长河中穿越,多么想定格住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夜晚,让自己参与其中,饮酒作诗,“苦了清酒,愁了婵娟”,猜谜赏灯,无拘无束,醉倒在晚风中。
窄巷子里、泉水人家院落门外悬挂的花灯,不受娇宠,但最接地气,或是老式的花灯,略显旧了,也没有什么新意,但挂在门上还是那么喜庆,红彤彤一片,照的人心里亮亮堂堂;或是自制的彩灯,灯上画有大朵大朵的花儿,大大咧咧的绽放着,好像春天已经急不可耐的来了;有些人家很是讲究,大门上贴着用毛笔写得“福”字,两旁贴着对联,月光袅袅洒洒,照在上面,氤氲出两个方块字——“团圆”。
记得某作家在书中写道,中国人一年要过五个月亮节,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十五花朝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十五下元节。毋庸置疑,元宵节是第一个月亮节。
第一个月亮节,读出来便让人心生喜悦,精神明亮,可现在有多少人能够找寻到它的真正意义?
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总要开个好头,总要留个戳印——算是迎接春天许下的心愿吧。是渴盼良缘美眷吗?想想看,古时候的元宵之夜,正是年轻男女约会定情的机会,受封建礼俗制约,平时男女不能随便见面,好不容易盼到元宵节,怎能不蠢蠢欲动?无论是戏曲中的陈三和五娘赏花灯时一见钟情,才子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在元宵夜破镜成圆,还是王安石元宵之夜双喜临门,考上进士,又招为快婿,这些都已成为经典的爱情。
香港女作家钟晓阳在小说《停车暂借问》中的描写更为玩味,“元宵节的欢乐园,遍地的雪,天空烟花炸炸,月亮一出,晴晴满满地照得远近都是宝蓝。夜市到处氤氤氲氲,杯影壶光,笑语蒸扬,吊吊晃晃的灯泡发出晕昏的黄光,统统在浩大深邃的苍穹底下,渺小而热闹,仿佛人间世外。”
可在今天,微信摇一摇、微博“偶遇郎”成为相亲交友的时尚,年轻人抱着手机坐等爱情,怎会懂得古时约会的浪漫?怎能体会暗香浮动、赏灯玩雪的惬意?即便是应应景,和另一半去赏花灯,也是走过场而已,心灵淤塞着太多的功利,自然不稀罕自然之美了。可是,有些东西失去了,便再也找不回来了。
今年,元宵节撞上情人节,可谓双喜的节日,多少年轮回才能赶上这样的日子啊?很多人不可免俗的回顾老习俗,念扯儿时的经历,照例去趵突泉赏灯,用这样的方式迎接第一个月亮节,称不上多么隆重,但毕竟是温存的,真实的,因为它萦绕着温婉的思念,承载着生命的寄托,传递着春天的信号,满满的祝福和希望——像母亲锅中煮的白白胖胖的元宵一样,甜蜜着,沸腾着,幸福着.......
(济南市天桥区交校路10号)
4——大地飞歌高粱红
——读《大地高粱红—高密市国土资源局职工作品选》
□ 魏修良
马年新春到来之际,高密市国土资源局职工作品选——《大地高粱红》(海洋出版社出版)出版发行。捧读这本340余页47万余字散发着墨香的文艺作品集,在红红火火的红高粱映衬下的大红封面里,我嗅到了热土的味道,嗅到了生活的味道,嗅到了文化的味道,似乎看到一颗颗火热的心在字里行间跳动。
全书收录的200余篇散文、小说、诗歌、纪实作品和数十件书画摄影作品,无不渗透着高密国土人的人文情怀和对大地沃土的赞美与敬畏。像梁守德的小说《寂寞的琴》、《河边的蜥蜴》,散文《凤凰城之夜》、《身边的惊奇》,纪实《献给国土人的深情赞歌——电影“十八亿亩红线”拍摄散记》;王玮的散文《神交翡冷翠》、《子夜,我听到鲁院的蛙鸣》、《故乡、故乡》、词《满江红·太行颂》;单丽娟的散文《风雨的洗礼》;张金玲的散文《父亲的土地情怀》;宋玉香的散文《我的苦菜情结》;韩冰冰的散文《母亲的味道》;陈志辉的散文《品读“论语”》;潘鹏的散文《高粱地上的文化情怀》;张国明的诗《五月槐花香》;李储志的诗《蒲公英》;管慧群的诗《那些花儿》;郭春玲的诗《冬日的麦地》;李刚的摄影《花香四季》;李强的国画《山水》;张继森的书法《惠风和畅》等等,都是那么情真意切,朴实好读,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一帧帧书画作品,给人的是一阵阵的感动。业余作者,往往是最接近地气的,又往往是最不矫揉造作的。这或许与国土人与土地打交道与土地有感情的缘故吧!
该书作者中既有派驻中国国土资源作协的驻会作家,有被推荐到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习的学员,有各级作协的会员,更多的是工作在一线的普通职工。这些作品大多在国家正式报刊发表过,这次结集出版,可谓蔚为大观,既是职工们近几年业余创作的整体展示,又是阶段性的总结汇报,更是亮出“好声音”、唱响“中国梦”的新起点。
高密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丰厚。齐国名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当代著名作家、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均诞生于此。得此文化滋养的高密国土人近年来精心打造的《阳光国土、地利人和》文化品牌,已被推报为山东省服务名牌。在此品牌引领下,高密市国土资源局的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素质普遍提高,文化品位和文艺创作水平不断提升。被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国土资源作协设立为“文化共建基地”,被上级媒体誉为“国土资源战线的高密现象”。时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席常江先生曾欣然题词“阳光灿烂丰收曲、国土精神文化旗”予以褒扬,这次又题写书名予以勉励。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席陈国栋先生在为本书作序中写道,“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也是一个单位一个人的灵魂所在。文化以无处不在的渗透力和强大的整合力,在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弘扬正气、美化心灵、坚定信心方面,春风化雨一般,激励着人们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高密市国土资源局正是依靠文化来凝聚队伍,树立信仰,提振信心,才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获得了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省级文明机关等诸多荣誉。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永恒的,是长久不衰的。
5——风月潇潇(五首)
□ 潘德宝
隔着夜的黎明
在这个清冷的冬夜 街道萧然
一丝凉意顺着窗缝探进脑袋
嘶嘶的暖气马上拥入怀中
睁着的眼睛摸不到 隔着夜的黎明
无论堆积多少曼妙 无法投递飘渺
白桦林的风声 穿越咫尺天涯的距离
冰湖凝结 火红的围巾停落谁的岸边
流动的站台 静止的双轨告别成永恒
一段浅浅的呢喃 带不走的愁怨
蛰伏在城市华丽的衣衫下
又一次醒来 依然挣不脱
混沌的尘世 反复的牵绊
春天的跫音 从容不迫
冬 匆匆而逃
善则上善
渴望已渐渐成熟
未来是后人给前人
下结论 也许有很多种
历练让渴望越来越小
虚无的辉煌 有时蒙了思维
现实便是撕开 梦幻的衣裳
暴露那流血的伤口
而后让淡然抚平 慢慢愈合
一轮一轮 反反复复 长大
伤害抑或怜悯都是良药
没有廉价 谷峰谷底而已
晴雨都是一片艳阳
生命如舟 莫逆风而行
生命如水 善则上善
本 份
初九乍过 冬的味道却淡了
屋外雪飘 围着炭火小酌的感觉
越来越远 飘渺己不足胜任
曾经熟悉的晴朗又清冷的日子
被遮挡在阴郁的忧愁之外
心情是一种戴着口罩的期待
失去了太多的平衡
制造了太多的创伤
苦涩的果子落在谁的嘴里
晨钟又响迷客尚未清醒
暮色降临流年无几
子孙随后可曽想透
留得青山艳阳几许
聊做先人本份
冬日偶意
费劲的穿过了 浅浅的藩篱
生命的旅途究竟有多少
需要躲避的笑脸
背后的抽刀
冬麦吐青早
黄土冰河薄阳照
松散的心落了马车一道
看不见的春梦 远远的喊叫
漫夜雪飘无月影 寒枝料峭
晚归人儿照西窗惊了猫
犹见新人纤指绕
冷了的火苗
风月潇潇
在城市的角落 独自徘徊
无边的落叶滑过空寂的小径
没有谁能解 此刻秋的味道
还有那种失落的怀念
竟是无可遏制的 从心底到心头
这冷漠的夜啊 淹没了夏花的绚烂
恰似我青春的心
被撕裂的一段一段 挂在枝头
任岁月的风 从春吹到冬
忽明忽暗的月光 是躲不过的行程
云片也落寞 浅吟秋意
借灯影疏语 度婉然曲波
回首扬眸 风月潇潇
一声长啸 落在千里之外
撵也撵不上的蹄声 远了
济南市历下区人民医院
6——书法 刘毅(河北省沧州市人大常委会)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