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123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2-02热度:0次
刊头照——临沂 兰山 园博会 沂南园 诸葛亮城 阿文/摄
刊头题字—— 陈英缤(广东广州禺山书社)
1——今天是你的生日——(献给本报)
1986年1月23日,那天也是周四,那天也是大寒过后的第三天。本报的前身《山东地质报》,向着春天,应运而生。
转眼,二十八年过去了,报纸几易其名。当年,秉承“在美好的年华干美好的事业”的一帮子年轻人,都已年过半百,早生华发,有的甚至已英年早逝。可以说,把青春乃至生命献给了这张报纸,献给了无悔的事业。
春天,就要到了。马年就要来了。在这样的一个时刻,想起报纸的生日,禁不住热泪盈眶。遂再戏作藏头打油8句,以示纪念。期望大家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心关爱她!很快,她要进入而立之年了! ——编者
二为方针办报纸,
十分投入搞宣传。
八方四面读者广,
岁丰年稔天地宽。
生花妙笔歌山岳,
日昃旰食走海川。
快马加鞭齐努力,
乐此不疲年复年。
2——梦回故乡
作者——李炳来
常回家看看,不知是多少游子梦想。特别是在春节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里,真得恨不得插上翅膀,回到那令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去体会一下举家团聚的温馨。
在我的记忆里,已数不清有多少年没回家过过年了。先前工作在部队,春节前后正是一年工作最忙的时期之一,干部调整、新兵下连,哪样工作都难以脱身。转业到地方后,虽然工作性质变了,但短短的七天假期,经不起往返的旅途折腾。
进入腊月,每当远处传来喜庆的鞭炮声,我的心也就飞回到那遥远的故乡,童年的记忆,象梦境一样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梦回故乡啊,我时刻忘不了我那年近八十的老娘。尽管她身体还算硬朗,但年龄不饶人。时至今日,我不但不能在母亲膝前尽孝,还时常让母亲为我的冷暖牵挂。儿行千里母担忧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不论到什么时候,在母亲的心中,我们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我的老家山东嘉祥,是全国有名的烟花之乡,因而在那里年味更浓。在部队时有次外出,我问一位正在卖烟花爆竹的当地老乡,怎么不弄一挂放放?他说,这都是钱,哪能放着玩。
放着玩,哪能叫放着玩,这叫招揽生意!老家人就是这样认为的。在赶年集时,一个挨一个的鞭炮摊,不要命地比着放。你的响,我的比你的还响,不信就再放一挂听听。在那里,他们好像不是在卖鞭炮,而是在进行鞭炮比赛。
卖不了放了!时常有人这样扯开嗓子高声的喊。那样的场景,也许只有在我们那里才能看到。
家乡的年,也过得格外丰盛有味。嘉祥是鲁菜的发祥地之一,逢年过节,一般的农家都要准备十样八样的调料,就是平时居家过日子,也都讲究色、香、味、型,把饭菜做的有滋有味。“不求鱼肉天天有,但愿美味在案头”,嘉祥人追求的就是这个品性和味道。这过年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到朋友家串门,不用事先准备,十分钟八分钟的,就都能给你端上几个象样下酒菜来。
走进嘉祥县,唢呐声不断。嘉祥是我国著名的“唢呐之乡”,到嘉祥而不看看这里吹唢呐的,那就等于白来一趟。
说是看这里吹唢呐,并不是现在影视业发达了,我们什么都想一睹为快,而是这里的唢呐,听是一种享受,看是体验疯狂。这事您一定要当心,因为在您看过嘉祥吹唢呐的后,你就会小瞧那些时常在电视上摇头晃脑的艺术家们。
嘉祥人吹唢呐,鼻孔里插上两个一寸多长的钉子,照样演奏;嘴里抽着香烟,用鼻孔也能吹出优美的曲子。他们有时吹着吹着,就能从嘴里扯出几丈长的彩纸来。把杂技、魔术的精华等柔和在一起,什么“火烧葡萄架”、“二龙吐须”、“二龙戏珠”,美不胜收。
到嘉祥可以看吹唢呐的机会特多,除了一些比赛、演出之外,这里婚丧嫁娶、添丁祝寿、开业庆典,都时常请个唢呐班子吹上一回。一件事就吹上个三天五日,也不算稀奇。
梦回故乡啊,那里的一山一水,都烙进了我的心灵。唢呐声声庆丰年,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今年虽然没能回老家,但我相信老家的一切,比我的梦境更加辉煌。
(海阳市政协文史委)
3——小 年
作者——董兴民
腊月二十三,灶神爷上青天。按照家乡鲁中山区的习俗,小年的晚上要吃饺子,放鞭炮;不断的鞭炮声似乎意味着年真的来了,而且还要吃芝麻糖,祭灶,就是把贴在墙上的灶王爷画像,撕下来,烧掉,而且还要弄些草料(牲口吃的饲料),寓意灶王爷骑马回天上。这些可能只有我们那里有这个习俗,而且过年还要贴对联,迎财神爷,贴灶王爷。灶王爷贴在厨房,财神爷一般贴在正屋里面。而且过年要叠元宝。烧香,磕头,放鞭炮。我不认为这是一项迷信,我感觉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比起在繁华的都市过年,多了很多情趣,城市里过年很乏味。没有一点特色。像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过年回家给长辈拜年磕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淳朴的民俗可以肆无忌惮的放炮,不像在城市里因雾霾的出现要受到那么多的限制。蒸馒头、蒸年糕、包饺子,炸鱼、炸肉、炸丸子,非常喜欢母亲做的菜,很好吃。
按风俗,小年算是春节的前奏,从这天起就要进入除旧迎新的状态了,祭灶扫尘、置办年货、写春联、剪窗花、挂灯笼,样样都要按部就班。过年对中国人是大事情,年过好了,一年都顺利,年没过好,一年都都闹心。所以,过年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得细致充分,绝对马虎不得,其中,最重要、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当属准备年货了。不知别人感觉如何,反正这些年我觉得办年货越来越不容易,越来越劳神费力,每年都为这事耗死不少脑细胞。
身在外地20多年了;一到小年,积攒了一冬的思乡情怀便涌上心头,腊月二十三的一大清早,便发动车携妻带子向着家的方向启程。
一路停停走走捎带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夜幕将临时车子刚好抵家,顺着古老滑溜的青石板路,悠闲地走着,更显现出小村幽静和淳朴。正走间,一丝冰凉掠过脸颊,朝着路灯的光束看去,只见星星点点的雪花如精灵般翻飞着。“呵,下雪啦!”不想竟和孩子一起大声地喊了出来,走路的脚步一时间便也有了雪花般的轻盈。这场突然造访的雪,像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新年礼物,为我们过年的心情增添了意外的欣喜和快乐。
雪,起初还略带羞涩、遮遮掩掩,不久就按捺不住舞蹈的快乐,肆意地在天地穹宇间炫舞起来。大朵大朵的雪花轻盈、飘逸,自幽深的夜空缓缓绽放,像徐徐盛开湖面的莲,带给人无数洁白的遐想;高矮不一的树木,枝上缀满厚厚的积雪,顿然有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节日里盛装的小山村笼罩在一片银装素裹中,与流光溢彩的农家乐饭店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宛若仙境。村文化大院里大红的灯笼和中国结,在银白的雪中分外显眼,那浓烈的色彩、浓郁的情结,无不在这个雪夜跃动着团圆和喜庆的期盼。
回到家了,大哥和小弟都在,每人回到家里都是带着大包小包的,像是盛放着鼓鼓囊囊的亲情。母亲照例在厨房忙乎着,几个儿媳妇围在她的身旁,一边帮忙打下手,一边叽叽喳喳地说着。母亲感慨,“就是老二没回来。”我们笑着安慰母亲,“回来10多个就够忙乱的了,要是我们兄妹7家都回,还不把家里闹翻了天?”客厅里,几个重孙女和孙子正玩得不可开交,父亲在一旁不停地呵斥,可落在重孙子身上的话里全是疼爱。
暮色中,远远近近的爆竹声不断响起,家家户户的窗口透出灯火的光晕,温暖,温馨。倏忽间,在一大家子的劝酒声、吵闹声在静谧的小山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简单中透着幸福。而这幸福,来自于家的味道、亲情的温暖和团圆的喜悦。“大年午景吃包子,没有外人”,春节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也是一次休歇加油修正的时光,新年就是农人的希望之春,收获之秋!而小年之夜,也是新一年最美好生活的开始!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高新分局)
4——国之瑰宝
作者——宫志强
在提倡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写文章的问题上,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宋庆龄同志的文章和讲话稿大都是她自己亲手动笔写的,不要秘书代劳,而且她写的文章,用词造句总有她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写文章实际上是在用文字表达思想、表达情感、表达智识、表达心境。思想、情感、智识,都容易解释,唯独这个“心境”,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透的。它是一种内心的经历、内心的感悟、内心的呼唤、内心的追求、内心的肯定、内心的否定、内心的酸甜苦辣……。这种深藏于内心的东西,只有自己清楚,别人是体味不到的。以宋庆龄所处的地位,完全可以省心省力,拿着秘书写的文稿到主席台上念念而罢。但是她没有这样做,这不仅因为她对工作高度负责,绝不偷懒,绝不偷思想和精神之懒,更因为她知道,只有自己亲手写出的东西,才能准确透彻地表达和挥发出自己的“心境”。
1949年新中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宋庆龄以全票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她满怀激情地用富有磁力的沪普话发言:“我站在这个伟大的英雄的行列中间,感到无比的自豪!”“英雄”是个名词,通常不会与形容词“伟大”并列使用,但从宋庆龄嘴里说出来,自然流畅,寓意深刻。新中国是伟大的来之不易的;组成新中国的人都是历经艰难困苦的英雄;在这由英雄们组成的行列中,当然也有讲话者本人;讲话者本人的心情是无比激动无比自豪的。只有历经磨难的人,才能发出这样感人至深、兴奋至极的心底之声。
在开国大典之后的又一次会议上,宋庆龄感慨万千地讲到:“我们跨过了一个新世纪的门坎,走向未来。”多么简练多么形象。灾难深重、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在全体劳苦大众的团结努力下,经过近30年艰苦卓绝、前赴后继的奋斗,终于被推翻了,旧世纪一去不复返了,人民跨过了一个新门坎,迎来了自己当家作主、不再受人宰割的新中国,满怀信心地走向充满美好前景的新世纪。同一个历史时段里,毛泽东在不同场合讲:“我们打了20多年,打出了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值得的。”“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宋庆龄和毛泽东同时期的讲话,由于两人经历不同、感悟不同、角度不同,话语形式当然不同,但有着同曲异工之妙。一个是革命女性富有想象、充满豪情的柔音;一个是革命领袖坚定有力、昭示天下的宣言。其内涵是一样的:我们砸烂了一个旧世界,我们还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宋庆龄作为一个女性,一生经历的太多,承受的太多。她追随仰慕孙中山,并以真诚爱心嫁给孙中山,却遭家人极力反对,这令她痛苦不堪。她刚30岁出头,孙中山积劳成疾仙逝,她卧床10多天,精神差点垮了,但她毅然挺了过来。蒋介石叛变革命,她痛心疾首,亲自撰文怒斥蒋,宣布永不参加国民党任何工作,即远走苏俄。她从苏俄归来仍郑重声明,只参加中山陵的建成仪式,不参加国民党的任何活动。那时的宋美龄是中华民国第一夫人,什么都有了;那时的宋庆龄,只身一人,什么都没有了,但她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其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令人敬佩。她对革命前途和革命者的柔情侠骨、关注爱护同样令人敬佩。她亲自出面营救被捕的中共革命家陈赓。她亲自组织营救爱国人士沈钧儒等“七君子”。她亲自组织了中国现代思想先驱鲁迅先生逝后的国葬,并走在出殡队伍的最前面。她亲自介绍斯诺、史沫特莱、白求恩、马海德、柯棣华等国际友人到延安去访问和做援助工作,使全世界了解到中共和八路军的真实面貌和伟绩。她亲自安排给八路军新四军送去一批批抗战所必需的医疗器材和药品(这个行动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前夕)。她亲自出面慰问受伤的抗日将士们……。她把自己个人的苦难深深埋在了心里,她把中国革命的命运前途时刻放在了心上。1949年金秋,毛泽东招呼所有在北京的中共高级领导人一起到火车站迎接这位对中国革命有着特殊贡献的女性。刘少奇历来说话写文是严谨的,他说过: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宋庆龄同志的贡献,甚至超过了我们党的一些高级领导人。
明明在说宋庆龄的文风特点,却带出了宋庆龄的这么多“壮举”,因为她是“知”与“行”的高度结合的典范。回顾中国几千年历史,有哪些女性能与宋庆龄的大磨难、大智慧、大气概、大意志相比?有哪些女性能象宋庆龄那样,在经受了无数次挫折和打击之后,还能举起笔来做思想理论的贡献,放下笔去做实际行动的贡献?一位外国国家元首在亚太区域保卫和平大会上,与宋庆龄亲切握手后,意味深长地说:您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
宋庆龄也有深感内疚的时候。她想方设法营救国民党左派、曾任北伐军总政治部主任、后来蒋介石的坚定反对者,邓演达,结果没有成功。邓演达在36岁之际被蒋介石杀害。宋庆龄难过之余用她特有的笔触写道:“这位超群出众、得天独厚的革命家,因其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所以他才能那样坚定忠实决不妥协,未曾有片刻为物欲所动摇。地位、权势、财富,只要他要,全十分容易获得,但他却轻蔑地对之不屑一顾。”“得天独厚”、“未曾有片刻动摇”、“不屑一顾”,表述凝重而又别致。有史学专家说,宋庆龄的这段文字,是对邓演达精气神的最精炼、最精彩、最精当的概括,如果谁要写邓演达的传记,就必须以宋庆龄的这段话为总基调,才能准确恰当地扩展开去。
以孙中山夫人的地位和非同常人的经历,宋庆龄可以作出多种抉择。或沉寂冷漠,远离复杂多变的政治;或养尊处优,吃好穿好住好就心满意足;或独善其身,不闻不问天下民众之甘苦。但她对这些都“不屑一顾”,而是选择了关心祖国、关心革命、关心他人、关心妇女、关心儿童。她写道:“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我深信:只要我们不断地关心年轻的一代,不断地用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优秀传统去培养和教育他们,他们就一定能够把我们祖国和民族的希望火炬接过来传下去。”这是一段宋庆龄文笔中少见的长句,从这情真意切的连贯的长句中,我们可以深深体会到宋庆龄那颗博大的母爱之心,体会到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宋庆龄一生担任过很多领导职务,她最珍惜并终生担任的只有一个职务是:“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她利用从美国争取来的援助资金,创办了延安幼儿园,这个幼儿园里,有许多革命烈士的遗孤;这个幼儿园里,为新中国培养了许多人才;有不少人在几十年后,成为新中国政治界、科技界、经济界、文化界的栋梁。建国后创建的宋庆龄基金会,主要用于创建妇幼保健医院和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少年艺术团体,宋庆龄每到外地视察,总是要去看望一下住院的妇女们和入学入园的孩子们,总是兴致勃勃地观看少年们的精彩的文艺演出。她不仅有“母爱”,她还有“童心”。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寻求两党进一步合作,以抉择中国之命运。宋庆龄亲自去曾家岩拜见了毛泽东。毛泽东说: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中国共产党永远感谢您。宋庆龄兴奋之余即刻发表文章:“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导师,他思想敏锐,实践远大。”一般来说,“敏锐”不会用于说明“思想”,“远大”不会用于说明“实践”,而宋庆龄就这样用了,用得非常贴切,令人回味无穷。更令人赞叹的是,那时候共产党并未执政,新中国的建立还是一个未知数,作为党外人士的宋庆龄就能作出这样的评语,或是历史的回顾?或是现实的认知?或是未来的预见?三者兼有。
毛泽东在延安时,在多次演讲和多部论著中都痛斥过“党八股”,说这种文风,害己害人害事业。固定的结构框架,固定的词汇组合,没有直率的思想表达,没有自然的感情流泻,没有深刻的内容蕴含,只有晦涩、刻板、重复、冗长、官腔、套话。宋庆龄写文章思考缜密,简洁流畅,阅读其文,听其演讲,清新之风扑面而来,如观涓涓溪水,缓缓流动,清澈见底,这在宋庆龄文集中,处处可见。因为,这都是“她自己亲手动笔写的”。宋庆龄14岁时,即远赴美国接受了近8年的美式教育,英文功底极深,看到她那秀丽而又流利的英文书写,人们并不惊讶,人们所惊讶的是,她把英语语法词汇与汉语语法词汇结合得恰到好处,中文表达能力极强。这除了她的勤奋和聪慧,更重要的是她有超乎常人的“心境”。
毛泽东是革命家、战略家与诗人、书法家的结合体,他浪漫地形容宋庆龄是:宋家飞出的“金凤凰”。
周恩来是革命浪漫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的结合体,他送给宋庆龄一个高雅的称号:“国之瑰宝”。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5——忠诚使命
——祭因公牺牲的高德峰
□ 满正峰
看你这10年来
行进在国土执法的路上神采奕奕
怎样用理想的信念恪尽职守
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怎样用血肉之躯把疯狂阻挡
用生命忠实履行了使命
谱写了人生新篇章
让我们充满了敬畏和哀伤
看你年纪轻轻的笑容
是否还定格在灵堂的
那张唯一的照片上
看你精彩的细节
是否还在报纸的版面
漫山遍野的白色花朵凋零了
撼动了所有人的记忆和良知
34岁的你,走的那么匆忙
等待你多年的父母,已两鬓斑白
深爱你多年的妻子,以泪洗面
期盼你多年的儿女,茁壮成长
按捺着心痛
不再抒写慷慨激昂的颂歌
只把这些充满了琐碎的文字
铺成你回家的天堂之路
安息吧,我的兄弟
看你用心血和汗水浇铸了辉煌
用真诚和信念磨砺了人生
用行动和品德成为榜样
把忠诚融入血脉的英雄事迹
在国土系统传递着
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嘉祥县国土资源局
6——高密局职工作品选《大地高粱红》出版发行
本报讯 (特约记者 王玮)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编著的该局职工作品选《大地高粱红》2014年1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常江先生题写书名,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陈国栋先生作序。共收入2010年以来高密局职工在上级报刊和《高密国土》发表的散文139篇,诗歌68首,小说5篇,纪实文章10篇以及部分书画摄影作品。
近年来,高密局精心打造了“阳光国土,地利人和”文化服务品牌,并被上级推报为省级优质服务名牌。在此品牌引领下,高密市的国土资源工作风声水起,荣获了多项国家级荣誉。他们建立了激励机制,出台了新闻宣传及文艺创作奖励办法,创办了《高密国土》内部刊物,并请诺贝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题写了刊名,每月出刊2-3期,为干部职工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全局有70%的职工有作品发表,并有数年十件作品获奖。涌现出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驻会作家梁守德,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中华宝石文学奖(2008-2011)新人奖获得者王玮等骨干创作人才,近几年仅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的作品就达200余篇,被媒体誉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高密现象”。被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设立为“文化共建基地”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