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级别”
来源:作者:王德亭时间:2014-01-24热度:0次
散文的“级别”
王德亭
这一年又将画上一个句号,以为今年发的文学作品定秤了。因为按照文学期刊发稿的周期,不会再有奇迹发生了。就是报纸副刊,发稿周期虽然要短一些,但在纷纷争搭末班车的岁末,发表文字又岂是容易的。不意在省委机关报上了一篇散文,不惟篇幅大,还加了花边隆重推介,喜得一位文友好像得了头生儿子,向我报喜,说,你这篇散文虽然谈不上“空前”,却绝对可以说“绝后”,不论是作品的分量,还是档次。我没来由冒出一句:“总算有了正省级散文。”
若干年前,与一位文友闲坐,他关心地问我近段时间发了什么东西,我老实的告诉他,在省委机关报农村版发表了一篇头题小说。他说:“副省级。”那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让我突然觉子自己很渺小,很可怜。我原想等他表扬几句呢,他却出其不意,兜头浇来一瓢冷水,让我心里拔凉拔凉的。我从此长了见识:文学原来也是论“级别”的。
我搞过几年专职新闻报道,每年岁尾的稿件统计上报都是分级统计:中央级(国家级)、省级(部委级)、市级,级别不同,得分天悬地殊。就说中央级吧,《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杂志、新华社,算是中央级吧?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瞭望新闻周刊》,能算副中央级吗?再说文学期刊级别,你说谁是中央级?人民文学杂志虽然由中国作协主办,说是“中央级”(国家级),是不是“高攀”?省文联、省作协主办的刊物,定为省级,似乎也不很靠谱。虽然在办刊发面一定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但它不是省委机关和省政府主办的啊!
文学作品的定级,是“官场规则”在文学界的折射。在官场,论级别,由中央而地方,由国家而省,而市、县(区),而乡镇,以此类推,有省部级、副部级,地市(厅)级、副厅级,县级、副县级,科级、副科级。秩序井然,只能“排排坐吃果果”,慢慢“熬”,不可随便僭越。扑克游戏中有一档“升级”,是以得分的累计定输赢的,按规则出牌,没有不合理处。在官场上,你要官升一级,就没有摔扑克牌那样容易了。正常升迁的当然有,但很多情况下,却是“鱼有鱼路,虾有虾路”。人人都挤破了头,你却傻等,天上不会雨钱,天上会雨官?这便有了“跑部钱进”“跑步进京(晋级)”的说法。就是乡镇一级吧,国家权力的最基层机关,乡镇长能算几品?一般机关干部,还得是在编的,混个副科就不容易。好容易上了这个台阶,还想进步,想进“班子”,升正科。明明是僧多粥少,却挤破头去争那碗粥,焉得有人不奇货可居?暗箱操作就成了“潜规则”。
偏偏文学也跟着官场这腿羊肉“上串”。比如申请加入作协,一要看你发表作品的数量,这个容易理解;二要看你作品获奖的层次,作为计分因素;三要看你发表作品的刊物的地位。你别以为都是毕升他老人家的受益者,无非是铅字印刷,但期刊和期刊不一样,正像人与人不一样一样。评委大人未必看你作品的数量,却一定看你作品的级别。省级一定高于市级,国家级一定高于省级。官大一级压死人,这句话虽然不能搬到文学中,在会员评定中却是真理,当然,真理虽然颠扑不破,有些也可能“一戳就破”。你的作品不够级,或者够级的不够多,或者别人够级的比你多,胜出的当然不是你。你只有“继续努力”。
我的省级散文发表后,我一无所知,恰恰是一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隆重向我通告的。他在文人相轻的圈子中突破重围,让我只有肃然起敬。蓦然想起了一位师友多年前的一句话:“文坛很深,一眼看不到底。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一要面向文学,二要背对文坛。”听得我毛骨悚然。
按照官场的规矩,一些正职副职官员要“曲线离退”,一定有一个“预冷”过程。比如市县副职一般是到人大、政协“中转”,这个过程可长可短,短则一年两年,长则三年五载。而市县部门的正副职,离岗前要给个“调研员”“副调研员”的“名头”,这个“凉铁”的过程,对将来退下来“适应”很重要。我们不妨把官场的潜规则搬到文学现场试一试。你发表的作品,白纸黑字,板上钉钉,功也是你,过也是你,当然很难“退居二线”,或者一抹到底。那么,不被发表的作品,能够什么级别?就算是安慰吧,降职使用,也以期刊级别而论:投往国家级,算是副国家级,听着有点别扭不是?省级的算是副省级,市级的算是副市级。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