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40120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4-02-02热度:0

刊头照——济南 历下 曲水亭街 刘氏泉  高山/摄
刊头题字—— 戎国新(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1——品尝腊月天
作者——余方

       家乡民谚:“吃了五豆,稀里糊涂;过了腊月八,家家在挖抓。”意思是大年将至,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有时竟然忙得乱了方寸,手足无措,不知从何做起哦!
       其实我也有“心操在腊月天,劲鼓在腊月天”。腊月间我首先要做的就是家里大扫除,不光是清扫垃圾,也要去除晦气霉气陈气旧气,洗心革面,从新开始。腊月二十四是家乡的“小年日”,也叫“扬尘节”,据传说灶神娘娘是玉皇大帝派下来监管人间日常行为举止的菩萨,有时难免受点委屈,便故意将人间做的坏事夸大报给玉皇大帝,玉帝听后很生气,就用狂风暴雨来折磨人间,使人间多灾多难。这些楼板、房梁、瓦檐上的“扬尘”就是灶神娘娘做的记号呢,到腊月二十四去汇报时,她就会到各家各户看一遍数一遍。所以从那里以后,人们就在腊月二十四扫扬尘,把灶神娘娘记的“数”全部抹去,让玉帝多赐些福泽给人间。每年的扫“扬尘”,我是一点都不敢马虎,如果有哪里没有清扫干净就有惹恼了灶神娘娘哦。我要赶在二十四日前完成这项任务。对全家里里外外旮旯缝隙统统打扫、清理、擦拭一番。扫帚专门对付院落、屋外,室内的墙壁啊屋顶的椽头啊要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末端绑上一扫帚或破布絮儿去打扫扬尘。这时那扬尘就落得个满屋乱飞,脏了桌面,污了被褥?事先便把能搬动的桌椅柜箱全搬出去了。这倒成了探宝寻物的好机会了,呵呵,一只袜子找了一年都没见,原来掉在床头柜背后去了?随后又忽然发现孩子玩丢的一支乒乓球拍,它可是儿子找了一年之久的球星用过的球拍啊。
       更辛苦的活儿还等着我等女人呢——拆洗被褥,单的棉的,薄的厚的,头上戴的,脚下蹬的,墙上挂的,地上垫的,里面套着的,外面罩的,过年穿的,春季换的,家具套子,沙发垫子等等,统统抱出了,褪下了,堆座小山,按在两只大塑料桶里,又提了一大包,还有几小包,让家里人和孩子帮忙,蚂蚁搬家似地,一齐塞进“轰隆隆”的卫生间,这时那种冷得哆嗦的吸嘘声早被洗衣机的哐朗声淹没了。
       一边听着洗衣机的喊叫声,一边将房间折腾个底朝天,积了一年灰尘的柜底,被我擦得能照出影子,然后是瓷砖的墙面,塑料的顶,哄着老公踩着梯子,腾一番云,我俩舞弄了满满一天未出家的门,腰酸腿疼地坐在沙发欣赏被擦洗的各种“作品”,满眼的光亮洁白晃得让年味更一些近。
       呵呵,腊月间的那个天,别的先不说,就这大扫除就被我品尝了个人仰马翻,品尝了个高潮迭起,品尝个腰酸背痛,品尝个痛快淋漓。
  (陕西省柞水县国土资源局)

2——莫言如镜
作者——陈志辉

  前不久,我拿着去北京的差旅费单据到财务科审核,其中有一张256元的食品发票被审核者发现,问原因,我说给同事,遂遭斥责,而我极力辩解以证“清白”。
  怒气未消之余,忽觉应“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矛盾中努力尝试将矛头指向自己,我想到了莫言。
  他在话剧新作《我们的荆轲》序言中说,这是一次‘将自己当罪人写’的实践,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容易,揭露自己的内心阴暗困难……今后必须向彻底的方向努力,对自己下狠手,不仅仅是忏悔,而是剖析,用放大镜盯着自己写。
  莫言的德行、文才、修养似遥不可及,其对人生和名利的态度亦不由得让人叹服,莫言之所以为莫言,我想与必他的胸怀密切相关。
  而我,现实中对待过错文过饰非者多,勇于担责、诚恳纠正者少,如前述事件,须深刻反省。
  因何而起?勿找借口,分明是贪小便宜的心理在作怪嘛。有朋友“支招”,换张就餐的发票就办了,我未照做。
  莫言如镜。首先,审核者的斥责已给我敲了警钟,其次应归功于《周易》的教益。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传统文化教材,此书价值超越时空且而被世界公认,它揭示的规律已被历史反复证明。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又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则观点,深刻揭示善恶之报丝毫不爽的同时,强调做人多行善事,实为为己、为家、为子孙造福积福,同时又警告,做人不忠于职守,不尽本分,必致子女不孝。世界著名易学大师邵伟华特别指出,有的人作了坏事却依然逍遥自在,是因为福运仍在,只是承担后果的时机未到而已。既如此,我岂敢恣睢自己的“恶行”!
  当下,我这一行为已是逆流而动、“顶风作案”,如跳梁小丑,与单位风清气正的氛围格格不入。
  “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敢于承认过失,并以此为耻,方可避免再犯。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莫言的胸怀人品应视为学习重点。自己作为一名机关工作者,拿着人民赐予的俸禄,行住坐卧、言谈之间处处代表着一种身份,时时背负着职责和使命,若非用心用力扎实工作,却贪小利图享受,实为忘恩负义之举!
  于是,我小心撕下那张发票并珍存,以永作警示。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3——暖手铜炉
作者——郭宗忠

  家里珍藏着一个暖手铜炉,那是清朝早年的一个老物件,三五百年的历史应该是有的。
  它是用上等的黄铜铸造成的,厚厚的四壁,厚重的提手,以及网格状的铜盖,陪伴着我们经过了这许多年。
  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农村冷得要命,我们就把母亲做饭烧过炉火后的木炭,一块块用铁筷子夹到暖手铜炉里,暖手铜炉立即热了起来。放在我们的脚边,或者桌子边上,暖暖手暖暖脚,倒是一种奢侈了。
  那木炭火在暖手铜炉里,炭火红红的,让那时在煤油灯下读书写作业的冬夜有了一份温暖和温馨。
  我们常常先把暖手铜炉送到奶奶的房间,奶奶象征性地烤一下手,说暖和了,让我们赶紧拿走,奶奶知道我们学习到很晚,暖手铜炉对我们来说有更大的用处,奶奶心疼我们,她是舍不得使用她用了很多年的家传暖手铜炉的。
  一个冬天,每天暖手铜炉在家里每一个人的手上转一圈,传递着一份温暖,也传递着一份亲情,暖手铜炉最后放在我们家的八仙桌上,我们兄弟几个写作业时,谁的手冷了,就过来暖一下手。或者我们写完了作业,一家人围着暖手铜炉,父亲给我们讲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或者武松打虎,或者老戏,或者他自己当兵或者当武警时经历的往事,或者是当年到大寨参观和陈永贵握不到手,父亲挤进人群摸了摸陈永贵的棉袄,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让我们也想象着世界的大,男子汉要走遍天下的雄心,也许就是那时候在暖手铜炉边,随着暖手铜炉里的一丝丝温暖从心里升起的。
  那样的时光现在想来愈显得弥足珍贵了。
  物质贫乏的年代,星光下月光下,我们这些孩子会到家东边的家庙湾里的冰上滑冰。在冰道上,小伙伴们一个接一个地用各种花样滑冰。自己找两块木板,几根铁条做成的滑板,在两根木棍上楔上钉子,蹲在木板上,用木棍上的钉子插到冰里,一用力,滑板就带着人飞速地在冰面上打滑,玩得尽兴极了。但半夜回家时,手脚冻得麻木。这时候暖手铜炉派上了用场,用手捂住它,手热了再暖暖冻得红红的耳朵,那暖手铜炉简直就是我们心里的神。
  后来离开了老家,到了东北,那些冰雪的日子,洗了衣服,拿到室外就冻成了冰片,但东北的房间里是暖和的。夜里醒来还是经常想起那个暖手铜炉,那个带着亲情的暖手铜炉,不免有了一份牵挂、思念和忧伤。
  以后,每次探家,虽然家里都用上了暖气,但每次我还是取出暖手铜炉,给它照相,一次次把玩它,欣赏它,才知道它经历了多少沧桑。
  暖手铜炉依然保持着黄铜的铮亮,提手被摸的亮亮的,底部已经被几百年的岁月磨得很薄了,一个边角还露出了磨损的小洞,网格状的铜炉盖的一个角也有了一点破损,它要经历了多少个冬日,温暖了祖先和一代代人,祖先的温暖也保留在了这暖手铜炉里了。
  想着清朝年间,先辈的宽衣大袖里提着这一个暖手铜炉,是怎样的一副暖意和自在。
  这次去腾冲采风,一个诗人朋友看好了一个暖手铜炉,准备付出不小的资金购买。上边是贴金的,金飒飒的,让朋友感觉遇到了宝贝似的,拣了一个大漏。
  我走过去时,那个卖货的还在吹嘘,这是明朝年间当地的大户财主家里一直使用的。
  我掂在手里,那铜也不是纯铜的,厚厚的,黑黑的,还有新铸造的痕迹,可惜没有岁月的痕迹和经历过的那一份温暖和感情。
  每一个老物件上的那一份传递下来的温暖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把那位诗人朋友拉出来,说明了我对暖手铜炉的看法;那老兄满脸的感激,为自己的无知而后悔,庆幸有我在,才没有上当。
  现在又是冬天,突然想到了那个暖手铜炉,那份亲情和温暖又暖流一样传来,让这个飘雪的冬夜不再寒冷。
   (中国建材报)

4——童年难忘
作者——董远征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听到《童年》这首歌,都会勾起自己对童年往事的回忆,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家境贫穷,但苦中有乐,想想儿时所做的那些“坏事”,有时自己也禁不住笑上一声,说上一声“有意思”。那些事,早已成了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零零后的儿子听后,总是抱怨没有生在那个年代。
  童年时期,在父母眼里,自己是兄弟三个中,最不守本分的一个,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皮”。就是因为调皮,没少惹事,没少挨了母亲的打骂。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田间地头,山川河流,都是自己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的乐园,偷瓜摸枣、逮鱼摸虾、游泳嬉戏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那时候,每天下午放学后,自己都会拎上一个筐头子,拿上镰刀,到村西山坡或地垄上割草,那时自己最愿意割的就属茅草、热草和爆仗头了,一两个小时就能割上一大筐,别筐、厦筐、顶筐,根据割草多少,将筐塞满,用镰刀撅着,把沉甸甸的草筐背到生产队的牛棚,负责过秤收草的是自己院里的两个老哥哥,一个叫林河、一个叫爱林,他们都爱跟人开玩笑。按照过秤的斤两,由他们给写个收到青草多少斤的白纸条,来换取工分,那就算是当时自己的劳动报酬,也就是相当于今天的工资了。心眼多的大孩子,有时会在筐底上放上几块石头,以此来蒙混青草的斤两,但后来都被细心的两个老哥哥发现了。自己从来没有做过,但为了别的事,自己曾经报复过他俩,原因就是他俩经常捉弄自己。一天,他们郑重其事地对我说:“从今以后,你就别再叫远征了,这名字不好听,给你起个新名叫地震吧﹗”至今自己也没有弄明白,他们为何给起那么个莫名其妙的名字,那时自己年幼无知,便信以为真,很是反感,总觉得他们不怀好意,于是就想法设法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从此以后,每天割草装筐的时候,都会掺到草里一些荆棘和蒺藜芽,这样,他们在铡草的时候,肯定有一个人会被扎手。再就是有一个周日上午,十点左右,自己就割了一大筐草,送到了牛棚,不到吃午饭的时间,自己就在牛棚里同前来送草的其他伙伴玩了起来,其中一个老哥对我说:“你吃过脆瓜吗?”我说:“没有,”他又说:“可好吃了,又甜又脆,咱这牛棚东边邵家的菜地里就有。”我说:“那地的东南角搭着一个窝棚,好像有人看着呢?”他说:“白天没人,晚上才住着人呢,你和小三一块去摘点来吧,可好吃了。”单纯的我没有多想,带着另一个小伙伴就进了那块瓜地,只见瓜秧还没有爬满地面,盛开着许多黄花,有的秧子上已经结出一扎来长细细的小瓜,我们二人没有多想,急匆匆地摘了起来,一个、两个、三个……就在这时,邵家小四听到动静,立即从窝棚里窜了出来,手拿赶驴车的长鞭,在空中一挥,冲着我们就抽了过来,躲闪不及,自己身上挨了一鞭,疼得自己将怀中的小瓜丢下就跑,心想这下可惹祸了,也不敢回家吃午饭了,到了晚上回到家后,才知道邵家小四早已拿着摘下的瓜纽,找到自己的家里告状,说瓜还没有长大,太糟蹋人了,自然母亲的打骂也是少不了的。从这个事上,自己又觉得受了两个老哥的欺骗,心里窝火,决心寻法报复他们,于是就想出扎他们手的怪招。现在算来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两位老哥哥先后都在八十年代末病故,想想小时候的无知,真觉得可笑。
  七十年代末,全村连个电视机也没有,看场电影有时也要跑到十几里的外村,因此捉迷藏,便成了我们晚上经常玩的游戏。吃过晚饭的同伴,经常排着长队,跺着脚在胡同里喊叫,“大人小孩都出来玩,谁不出来谁就是个小月孩。”听到同伴们的喊叫声,自己哪还有心思吃饭,于是不等吃饱,就趁父母不注意,偷着溜出去。在场的十几个小伙伴大致分成两组,各出一个代表,进行将军包,赢的一组藏起来,待数到一二百个数后,输的一组开始去寻找,直到全部找到为止。柴草垛、闲院子、闲房子就成了藏匿和寻找的重点。你听,上半夜,大街小巷里的说话声、脚步声几乎不停。诚实的孩子严格遵守游戏规则,不诚实的孩子,该藏的也不藏了,该找的也不去找了,独自偷着回家睡觉去了。找人有时找到下半夜,藏到柴草垛里的小孩,因同伴一时半会找不来,一会就睡着了,等到一觉睡醒,从草垛里爬出来时,天已经放亮了。就是因为当时有的伙伴不守信用,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很少有人再玩捉迷藏的游戏了。
  我的家住在粮所的南邻,粮所西邻就是五队的牛棚,中午趁看牛棚的石大爷回村里吃饭,自己便从牛圏的窗户上爬进去,那时牛圏里喂着十多头鲁西大黄牛,自己悄悄地走到一头黄牛的身后,左手快速地抓住牛尾,右手缠上一绺牛毛,使劲向后一拽,牛向前一蹬,细如发丝的牛毛就从牛尾上拽下来。把一根牛毛系成越拉越紧的圆圈,绑在一扎长的竹枝上,再将这个竹枝插进两三米长的高粱秸秆上,这样,套知了的工具就做成了。寻着知了的鸣叫声,爬到树叉上,锁定目标后,将带套的高粱秸慢慢地伸过去,然后快速地将圆圈套在知了的头部,知了一飞,圆圈就结结实实地把知了搐住。套知了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也需要有胆量和准确的判断力。那时小伙伴们经常以套知了的多少,来炫耀自己的本事大小。经常爬树,有时也会因为紧张,手心出汗发滑,双手抱着树干,肚皮紧贴树身,从高处一滑到底,肚皮常被呲牙咧嘴的树皮划破,更不用说衣服了,经常是这里一个口子,那里一个豁子,为此也没少挨了母亲的打骂,但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痛,背着父母,继续屡教不改。
  夏天中午,有时几个小伙伴聚在一起,趁午休时间,抬着梯子,悄悄来到粮所院北的粮仓,在房檐的红瓦下面摸麻雀。有一次,摸出一些麻雀蛋,回到院里的一个大娘家,从大铁锅里煮熟后,大家平均分配,拨开蛋壳要吃时,有的已经孵化成小鸟的雏形了,没人敢吃,只好送给身边的小狗了。平时玩起来,有时会忘了回家吃午饭,一看误了饭时,就不敢回家了,只好让同伴给父母说一声,拿块干粮,害怕受到父母的责怪。
  直到十二岁考上初中,我才收了心,把精力全用到了学习上,在父母的眼里,自己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从那以后,父母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费心了。
  童年往事,往若隔世一般,讲不完听不腻的童年故事,令我回味无穷,令我终生难忘。
   (济南市国土资源局长清分局)

5——乡间(外一首)
□ 许爱林

乡间,
是一行行行楷
欧柳颜赵的字墨
在白云与黑土之间渲染
庄稼的浪漫
炊烟的飘逸
以及
树木的风采
秦砖汉瓦,一节一节
绵延成起伏的山脉
从这里俯瞰
复杂的城市  原来那么简单
霓虹灯,高架桥,还有
立体的方块

乡间,
是郑板桥的桥
少女
袭一身印花青衣
款款的走
宛如唐朝的瓷器
桃树与垂柳  在桥的两头
一条河,从中间穿过
流淌着历史
也牵挂着朱自清的荷塘
与陶渊明的陋室

乡间,
是蒲松龄聊的聊斋
豆浆和爆米花的味道
弥漫村空
没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
作坊像耕牛一样沉默
冷静的街巷
摆放王维的诗
李白的酒  一壶故事
搅浑了天上人间
不改的乡韵
说道人与鬼的对白
夜晚,神秘的磷火
游荡在无人的街头

乡间,
是一本关于日子的日历
廿十四个节气
更新交替
春夏秋冬  一年四季
四月芳菲时
麦浪翻滚,蝶舞蜂飞
十月金秋里
果香肆溢,稻米流脂
该下雨时下雨
下雨时,流水照人
落花缤纷
说飘雪时雪飘
雪飘时,漫天皆白
万籁俱寂

乡间,等你来
来与不来
风情都在那里
乡间,等你留
留与不留
都是载不动的乡愁



春天里的童话



季节一路赶来
九九八十一天的跋涉
终于,雨水
染湿了清明
一夜,杏花都开了
疑是雪月
却是雨晴
 
河岸上柳色青青
小船未醒
倒是雾晶故意朦胧
有谁看见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
从庄周的梦里飞来
越飞越多 却不知道
哪是梁山伯祝英台
若是孔子的故乡
冒起一簇一簇的纸烟
就会闻到  亲人
对故人的怀念
 
到天堂门口看看吧
想摘哪一朵云彩
寄托最真的思念
牵挂在故人的胸间
风说,
这样的纠结会是多少千年
云说
这样的故事能有多少千篇
牛背上的牧童
吹着短笛
唱起  乡间
那首不朽的经典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

6——半岛诗歌博物馆征集藏品

     本报讯 设于高密市图书馆的半岛诗歌博物馆开始征集藏品。
        该博物馆采取国际化、公益性、馆员制、开放式。专业收藏世界范围内与诗歌有关的、有保存使用价值的各种资料,为每位诗人建立永久档案;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可提供有偿服务并接受社会捐助用于日常运转;捐赠藏品并持有捐赠证书者即为馆员,可无偿利用馆内藏品;向社会开放、供国内外诗歌研究者、爱好者等人士查阅利用。收藏内容有诗集,书画、篆刻、雕塑,信件,声像,报刊等。有关诗作、评论、手札及诗集、诗人介绍等将遴选刊登在《半岛诗博》杂志上。 (利民)
  联系信箱:ldp328@163.com。征集地址:高密市镇府街1139号李丹平收。邮编:261500。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