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鱼之乐人亦乐(读庄系列之五)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4-01-02热度:0

近读《秋水篇》,深为庄子惠子濠梁激辩所吸引。两位至交好友,因对同一事物看法不一,便你辩我驳,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就“鱼之乐否”抬起杠来。
  故事的缘起是这样:庄子惠子约游濠水。庄子见水中鲦鱼“出游从容”,便说:这些鱼儿多么快乐呀!话题既出,惠子率先发难。两位好友言来语去,就“子非鱼,不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展开激烈争辩。他们锋芒毕露,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乍一看,这则故事平淡无奇:好友相约出游,因鸡毛蒜皮的小事拌嘴,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找事。但仔细琢磨,个中却别有况味。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两人之所以争论不休,原来是立场使然。
  惠子好辩,注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态度。常爱追根求源,“打破砂锅问到底”。而庄子智辩,侧重欣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多喜将主观之情移于客体。如果我们把惠子看做是逻辑家,那么庄子无疑就是艺术家。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不同,思维方式也大相径庭,得出的结论更南辕北辙。
  “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这是庄子说过的话。从中可以看出其“知天乐命”、尚美向善的天性。他对天地万物充满新奇、敏感,常常视物若人,心与物通,以至于移情别恋。他的“知鱼之乐”,是其愉悦心情的投射与外化,有些偏于美学范畴,注重的是主观感受。类于杜甫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惠子对“人知鱼乐”心存疑窦,则是基于知识判断,更看重客观真实。在他眼里,人鱼异类相别,犹“风马牛不相及”,委实不可相通。
  庄子尤喜清静无为,“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作为普通知识分子,庄子难免清高孤傲;作为统治阶层官员,惠子难免官僚习气。他们虽为好友,却个性十足,不仅异多同少,而且极难求同存异。因此他们的濠梁对话,便有巧辨力辩之分,尚美求真之别,超然拘泥之异。不妨这样说,庄子的“感应论”和惠子的“独我论”之间,缺少一座形式和逻辑互通的桥梁。
  “观鱼惠子台芜没,梦蝶庄生冢木秋。惟有清淮供四望,年年依旧背城流。”默读苏轼诗句,缅怀庄惠之辩,顿发千古幽思,心中五味杂陈!
  虽其如此,瑕不掩瑜。两千余年来,庄惠之辩魅力犹在,依然能给我们带来心智上的启迪。这正是----
  庄生妙手著神奇,物我相通情相移。惠子力辩濠梁上,只为求真不为鱼!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