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无常心有常(读庄系列之十四)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4-01-16热度:0

    庄子静观天地人生之变,加以道家的哲学思考,主张“齐万物,一生死”,生亦无乐,死亦无悲。他认为“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生死为徒,吾又有何患,故万物一也。”此与儒家只谈生不论死,真乃天壤之别。
    庄子不愧为一个心胸豁达的智者,他参天悟地,由物及人,由人及物,以“道”统而观之。将无常之变视为寻常之事,把物灭人亡安放于平常之心。他正视爱妻之死,当众鼓盆而歌。他夜枕骷髅酣眠,梦中与之谈生论死。他视名利如腐鼠,敢“戏千金于污泥”。他居家生活清贫,然知鱼之乐而忘忧。甚至将死之前,劝门生不必哀痛,不用厚葬,对身后之事处之淡然……
    他秉持“心斋坐忘”,“外化而内不化”,“虚己以游世”,“顺人而不失己”,以在有限的人生里,探秘广袤时空,淡泊生死义利。他以“直木先伐”等例,巧喻人和物的“材与不材”,强调人要处于“材与不材”之间,视具体情况顺势而为,不可锋芒毕露,招致杀身之祸。他直言不讳:“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虽然人皆肉身凡胎,但须有超然之心,卓立之精神。因为人除了身心而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精神层面。只有与天地精神往来,才能近乎“道”的禅境妙界。他毕生向往“无何有之乡”,即由“清静无为”精神开辟出来的广阔生存空间:“今之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我们可以想见,在这段话所构建的的“乌托邦”和“桃花源”中,庄生该是怎样地优哉游哉,乐此不疲!
    聪慧之心多静,愚鲁之心多躁。不为物役之人,亦不为欲所累。一个将天地人等量齐观的人,必然是一个看轻生死的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做到了。只可惜现代社会中,还有许多熙攘为利之人,醉心红尘,贪生怕死,重利轻义,甚至暴殄天物,糟蹋自然生态。于我看来,这些人纵使堆金砌银,香车宝马,锦衣玉食,也只是物质金钱的奴隶,而非精神快乐的主人!
    仰天伏地,人在其中,贫富生死,灯草之轻。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心慕老庄,快意人生。此之所谓:
    天地万物皆相因,贫富生死自平均。平常心观无常事,快乐逍遥归本真。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