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有个品质管理的鲜活案例:一个叫戴明(世界著名品质管理大师)的美国人,他对产品品质管理很有研究并有了自已的理念,可是美国人没有人理会他。日本人对他的理念很感兴趣并全盘运用而成就了日本傲视全球的制造工业,美国人才猛地发现戴明的价值也转而推行实践他的理念,可是结果仍有不同,戏剧性的情节出现了:美日两国人同样生产同一规格的产品,从零部件到成品,都同样地达到产品的优秀级标准,可是明显地日本的产品更耐用和好用,就是说更胜一筹。怎么回事呢?原来日本人生产时只把那标准看作是最低要求,他们追求的是完美无缺,而美国人则是达到那标准就认为很OK了。自然的,日本生产者不断改进,他们的产品就远远地优于标准产品了,自然地,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到了制高点,占尽了优势,赚足了银子。
不断地努力改进,目标是完美无缺,成就惊世。
我就想,实际上,产品品质反映了生产者的精神品质,同样地,工作成果也应是能反映工作者的工作素养了。
市场经济中,对产品或对工作成果追求完美,其实也体现了对客户的真诚的负责,这是一种值得称道的责任心。这等于是在讲:我决不会忽悠你!
客户则既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自己。客户是上帝,不能忽悠,自己也是自己的上帝,更不能忽悠自己。
现在的社会,浮躁盛行,忽悠盛行,道德底线一低再低,快没底线了,2011年两会有代表提出要增加道德血液的粘稠度。呵,设若大家都能有上述品质管理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事儿,社风清明可以预期了!
上一篇: 夜读《庄子》(读庄系列之一)
下一篇: 留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