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亦谐看老庄(读庄系列之七)
来源:作者:王琳宝时间:2014-01-03热度:0次
老子五千言,句句皆是禅。大道生至德,万物正本源。
因之,《老子》读来庄严凝重,如听圣人谆谆教诲。
例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从三个层面写人对待“道”的态度,泾清渭浊触目可见。他认为明道之人愈觉眼前模糊,越是进一步了解“道”,反而觉得是在退步,走在平坦之路上反而觉得坎坷。那“德”也是一样的道理,越是大的东西愈发贵乎难求。 “道”虽然无可名状,但却是善始善成的。
这段论述,言简意赅,层次分明。读来如诵经文,文字推理严密,全然不以故事说理。俨然老聃正襟危坐,侃侃弘论之态。
庄子集大成,寓言将理明。洋洋又洒洒,诙谐而恢弘。
《庄子》虽承之于老子,却以汪洋恣肆、意象丛生别具一格。或激辩雄论,尽显机智;或嬉笑怒骂,入木三分;或剥茧抽丝,以事喻理。时而如行空天马,时而若平地旋风;时而像镜湖秋月,时而似人生小品。常常使人心向神往,忍俊不禁,苦中回甘,曲径通幽,思有所悟,从小寓言中窥出大智慧。
《山木》篇里,当弟子知晓“不材之木得天年”(反其意即“直木先伐”)之理,对“不鸣之鹅先遭杀”大惑不解时,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原来庄子是在借事明理,寓意“道德先行”。即知“势”于心,顺势而为。大环境要你表现能力时,你必须出手不凡,让别人不敢小觑。相反,形势不许可时,你就要隐逸内敛,不露锋芒,“清静无为”。如此才能明哲保身,趋利避害。这种处世态度,乍看起来似乎有些“滑头”,但却是古今为人处事的原则。
道家一脉,老庄有别。古人云:文以载道。我觉得文字只是外在的形式,是包装和容器,因此会因人而异,就像不同的工艺美术大师,其作品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制式。但“道”之内核,却恒古不变。依然是“外师造化,中通心源”;依然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依然是“上善若水”;依然是“北冥无边”!
老庄之学,莫测高深。虽区区两本书,又怎一个“读”字了得!恐怕需要一代代人去不懈解读,用心体悟,方能薪火相传。即如庄子所言:“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