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1226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12-30热度:0


头照——泰安  泰山  天外村 天外桥   高山/摄
刊头题字—— 黄桂江(石家庄信息工程学院)

1——那一抹挥之不去的乡愁
作者—鲁先圣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那一抹挥之不去的淡淡的乡愁。
        乡愁从什么时候占据了我们的心田?它从我们离开母亲的怀抱,走进学堂的那一刻,就如一粒种子,就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开始生长了。
       我们离开故园,离开故土,以致离开故国,乡愁就如一根绵长的线,越来越长,渐渐成为心灵深处的一坛陈年老酒。
       其实,当我们渐渐年长以后,我们却发现,乡愁不仅仅是我们思念故园的情怀,它还是我们对已经消逝的难忘经历的眷恋,对于蒙昧孩提时代的记忆,还有一种隐隐的国家民族历史的远古向往。
        这些情怀,当我们每一天沉浸在自己的生活节奏中的时候,它们隐藏在我们的心灵里暗暗发酵。当夕阳西下,当我们身处羁旅,孤独漫步,或者当做事孤立无援的时候,所有那些脚下的弯曲小路,天空的一片浮云或一对飞鸿,眼前的一丘山岗或一方荷塘,远处的一片树林或散漫的羊群,都变成了浓郁的乡愁情怀,瞬间就弥漫了我们的情绪。此刻,如果你是一个诗人,必然悲从中来,吟诵出一首充满乡愁的诗。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行人,也必然会顿生出万般的凄凉和哀愁,甚至会生出无边的惶恐。
       说到乡愁,当代最有名的乡愁诗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首诗,以诗人一生的时间跨度为主线,先是以一个游子的情怀抒发自己对故乡家园,对母亲的绵绵思念;但是,随着时光的演进,最后诗人把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升华为思念故国,怀念祖国的伟大的民族情怀。诗就突破了一般平庸狭窄的思乡局限,具有了厚重沧桑的历史和民族感怀。
        还有台湾作家席慕容的那一首《乡愁》,也写的情意绵绵,意绪阑珊:“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席慕容先写像笛子一样清新悠远的乡音,接着写乡情像迷雾一样的留恋和怅惘,最后用“永不老去”来表达乡愁在游子心中的永恒情怀。相比余光中的乡愁虽然看似单薄了一些,却依然写出了乡愁的深邃与悠远,写出了乡愁在每一个游子心中不灭的惆怅情怀。
       历史上的诗人中,最著名的乡愁诗是崔颢的那首著名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名篇《乡关何处》中谈到崔颢这首著名的《黄鹤楼》时说:“看来崔颢是在黄昏时分登上黄鹤楼的,孤零零一个人,突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
  这意境中的昔人、黄鹤、白云、芳草萋萋、日暮、烟波、江河,恰恰都是引来万端乡愁的情境。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面临此情此景,怎么会没有这样的千古绝唱!
       诗人从远古的传说开始,联想到千载飘荡的悠悠白云,看到隔江向往的汉阳城,目及江心小岛上萋萋芳草,用吊古来思今,一个诗人游子的无边乡愁和失意情怀就绵绵而来了。
        所以,面对这样的乡愁杰作,即使最伟大的诗人李白,也自愧不如,叹为观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即使一个人一生没有离开过故乡,他的内心深处也依然有自己淡淡的乡愁,这种情怀会在一个不期而遇的黄昏,会在一个偶然的朋友聚会,也会在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蓦然来访。
        而我们这些离开了故土的人,自己的心灵,就永远难以拒绝绵绵不绝的乡愁了。在我们失意的时候,在我们孤独的时候,它就会随之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浓郁的温暖,也给我们无边的惆怅。

2——我的风花雪月
作者——冯旭红

  说自己是土地人,比承认自己是作家、诗人,更肯定和自信。因自己有参加工作就“入土”的十多年“土龄”,走遍了土地管理的每一岗位,跑遍了县内的每一乡镇,更因自己20岁前是农民,土里刨过食,山上砍过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业余写作,只是2005年开始的事,而真正有意识地写诗,却是2008年第一届大地诗心盛会之后才起步的;数年来仅写了30首左右的短诗,皆是率性而为,难登大雅之堂。
  而对于诗歌和诗人,我始终心存敬仰,以为自己只可在诗歌的庙堂之外顶礼膜拜,不敢奢望在诗人的宝座上侧坐片刻,特别是在读了越来越多的读不懂的现代诗后。有时不免嘲笑自己严重落后——读得懂背得过几千年前的文言文,读不通记不住当今的一些现代诗。
  反思之中,与师友探讨,却发现无论古诗、现代诗,其典传之作,多是些好读、易懂的诗歌,这些一读就能记住的诗歌,除朗朗上口外,都有着地气,有着人间烟火味儿;反之,那些或晦涩如天书,或缥缈如呓语,让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的“高深诗歌”,多离泥土和人间太远。
  回望诗歌路,从徐峙先生编发的我的第一首诗作《麦收》,到多家报刊转发并入选《放歌山海—中国国土资源诗歌60年》的《秋日物语》,选入《商洛诗歌》、刘知文先生称赞的《不是理由》,远洲先生推荐、《绿风》选发的《向庄稼敬礼》……这些良师益友一直在肯定和鼓励着我,他们告诉我:“举杯邀明月”、“红豆生南国”是好诗,“朱门酒肉臭”、“锄禾日当午”也是好诗,《再别康桥》是好诗,《有的人》也是好诗。
  幸而为土地人,这使得自己不华丽、无技巧的率性写作,却走了亲近土地的有着生命力的正道。
  土地尚朴,人尚德,写诗不多的自己,遂有了一点写诗作文的小心得:“文载道,诗言志,当以内容先;言词宜白话、上口,当朴素自然,力僻缥缈晦涩;次求形式之美。”在自觉不自觉的写作中,自己坚持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精神和“语言平易,质朴自然,鲜活生动”这一特点。相信从我的《无勋章的战争》《生命树》《“算黄算割”》等诗作中,可以读到这些。
  也不幸为土地人,现实中,有良知的土地管理工作者都是精神分裂者。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也是政府随时索取的钱袋子,保护土地是我们的使命,批征土地是我们的职责,突破发展的巨轮日夜不停地碾压着大地,兼卫士、帮凶于一身的土地人,也经年承受着难言的疼痛。工业是不是比农业先进,城市是不是比农村文明,这还需要思考,但“强奸”却以拯救的名义堂而皇之地进行。我们有了高速公路,但少了自然宁静,乡亲们饮用自来水,老井早被污水充满,塑料袋卫生纸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垃圾到处飞舞,河水干涸了,风沙一天比一天大,粮食价格上涨了,农民的利润更低了,耕地大片荒芜,出外用命打工的更多了,非正常死亡的乡亲创造着政府劳务输出的产值……吃穿住行的物质世界日益强壮,人文环境和精神家园迅速沦丧,可又不能独责一方,更多的时候,“狼”是我们自己引入室的。我们想富贵,想卖艺不卖身,可往往事态的发展却由不得“弱者”。大量的良田被水泥覆盖,无数的树木被彩灯裹身,憋过呼吸、不拉灯就难以入睡的我们能否感受到大地和树木的痛苦?!这种乡土的分裂和精神的疼痛,在《以拯救的名义》《我恨你,大地母亲》《六月》等诗作中,可以体味。
  诗仙在天上,诗圣在人间。我知道,自己永远也写不出诗仙式的华丽乐章,但自己甘作诗圣的门徒,吟唱我的风花雪月——来自大地、乡土上的风花雪月:
  风是田野的风
  吹得草低苗长
  吹得汗滴滚落
  吹得炊烟歪斜
  吹得米酒飘香

  花是满地的菜花
  没有玫瑰名贵
  没有牡丹富贵
  进得厨房
  入得诗行
  
  雪是体内蒸出的盐
  淬白黑发
  炼硬骨头
  给岁月落上秋霜
  让生命更有滋味

  月是一轮薄饼
  食可果腹
  醉可相邀
  天上人间
  把我的四季照亮……

 (陕西省丹凤县国土资源局)

3——多读古书开眼界
作者——峻岭

  十分欣赏,念念不忘这样一幅对联,“二字格言勤和俭,两行正路读与耕”。这是30多年前,我在山东章丘砚池村的一户农家的堂屋里见到的。
  7年前,我去浙江乌镇。作家茅盾的故居旁,一个“晴耕雨读”的牌匾,让我凝思了很久。西栅的雨读桥,更是我每夜必到的地方。独坐桥头,想的更多的是读书。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耕读传家。不读书不知礼。可见一个“读”字在古人心中的位置,也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莘莘学子丰富和改变自己人生的捷径,只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的圣贤书指的是《大学》、《论语》、《诗》、《书》、《春秋》等四书五经。
  相对于古人,晴天在太阳下默默辛苦的劳作,雨天躲进书斋捧一卷诗书轻轻诵读,我们现在的条件实在是太好了。先不说知识五花八门,暂不论书籍汗牛充栋,就是无处不在的网络,随时都可以进入读书频道,点古今名著、读诗词歌赋。而事实呢?玩游戏、看电影,没见有人读书,被一个印度工程师发现后,写成了《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一时红遍网络。
  我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古书”。
  好书如酒。我认为古书是酒中的陈酿。
  在过去爱惜字纸,木版印刷的时代,大多数作品都是精雕细琢,经过了时光的淘洗,保留下来的,几乎全是精华。全不像现在某些写手们的快餐式创作。再是古人遣词造句用典,喜欢“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有甚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我读古书,一是古代人写的作品,如唐诗宋词元曲,《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二是写古代的书,如国史县志家传。一本《唐诗三百首》,曾是我年轻时代,流浪的行囊里的必备。在跋山涉水的途中,在穷乡僻壤的孤馆,开卷有益,追随着李白的诗句,去“一生好入名山游”;几十册志书家谱,在床头橱上整齐排列,是我每晚睡前总要“会晤”一面的朋友,他们告诉我的经典故事,经常会在梦中重现。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对此我不敢苟同。但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我深信不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为喜欢读,继而爱上了写,包括我在内的好多人,从此诗兴大发、文思泉涌,成了一名文字工作者,其中的一些诗词名句,经常被引用到文章中。因为读历史,我知道了泱泱华夏五千年艰难曲折、灿烂辉煌。特别是一些地方史志里的“人物志”、“艺文志”等,是我的最爱,里面透露出的一些鲜为人知的信息,让我大开眼界,甚至有时光倒流之感。
  作为一个国土人,我说一下与这个行业有关的记载。如光绪丙申重修的《高密县志》“田赋志”“田亩”一节载:明初官民地八千五百八十六顷五十四亩六分……万历二十六年清丈熟地一万一千六百二十四顷一十二亩九分二厘八毫。三十二年知县唐允中劝开荒地六十四顷四十四亩五分一厘七毫……(到目前)共地一万四千九十七顷六十七亩九分七毫八丝二忽。我不知道这“分毫丝忽”四个微小长度到底有多大,但从古人对土地丈量的精度,可以看出对土地的珍爱。所谓“寸土寸金”、“寸土必争”,由此可见一斑。因为当时是要按土地的面积缴纳赋税的,马虎不得。其中有“劝开荒地”一词,说明当时官府是鼓励农民自主开发整理土地的。民国二十四年续修《高密县志》上,有“光绪二十九年建筑胶济铁路占去地十六顷六十六亩七厘八毫”、“民国三年车站开沟筑桥凿井占去地二十七亩八分三厘二毫”等记载,说明拆迁占地随着工业化的兴起,已经有百年多的历史。
  三年前,一次同时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协主席常江先生交谈,他说起了“高密诗派”:此派由“三李先生”李怀民、李宪暠、李宪乔所创立,影响全国并持续200多年。其门徒、追随者遍布山东、广西、江西、辽宁、四川、台湾等地。我回家打开《高密县志》,还真找到了相关的内容。其中,有李怀民《送邑宰张明府南归》诗:为官几载贫,因病忆江莼。在县常无事,还家只有身。随行一舟月,出送满城人。去后野棠树,年年花发春。作品呈现了一个廉政爱民的清官形象。好一句“在县常无事”,好一个“出送满城人”。平安才无事,千金难买。古人送别他们认可的父母官,才会倾城出动,甚至不远百里千里。
  我曾在陕西《麟游县志》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山东沾化人吴汝为,清顺治六年进士。顺治八年任麟游县知县。麟游“居万山之中,举步即山”。到任后,他利用三个月时间遍踏全县,将见种熟地普遍丈量,只得熟地69640.87亩,其余全是荒地。和过去花名册上全县有耕种熟地151645亩相差甚远,当即具册详报各上司,请求除荒免粮。经过不懈努力,层层上报,得皇帝朱批允准,为麟游人民减轻了沉重的赋税。后来又招抚流民,开展生产,引进核桃和棉花种植,极大地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顺治十四年丁母忧,去职时百姓含泪远道相送,依依惜别,人感其德呼称为吴爷。在县城兴国寺建祠竖碑,以怀其人。”这段记载在《沾化吴氏族谱》家传中也有提及。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吴汝为诗心未泯。在《雪夜登箭括岭》中写到:荒山天作雨云中,人指微萍一径通。入谷逶迤迷出路,寻源恍忽近离宫。蚕丛久借隋唐銮,鸟道今无虎豹踪。边塞苦寒独此胜,携将谢句问苍穹。族谱上还记载,他去世后,“秦人不远千里前来吊唁”。他的事迹被今人怀念,写成《穷乡僻壤出清官》一文贴到网上。
  做官做好了,被人怀念。一些积德行善之人、忠义豪杰之士、孝子烈女之辈,也被史官记录在案。在《淄川县志》上,有一个“老实哥哥庙”的记载。其来历为:城东二十里许,壁有石头室,仅容两人。昔有男子避雨其中,一妇继至,偎坐。彻夜,男子不为动,终亦不言。天明雨止,妇去,敛衽谢之曰:“汝真老实哥哥也”。后人高其义,于室旁凿一龛,又琢一小石像置其中,祀之。听起来,很像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说起来,或许现在有的人不相信。但我更相信,正是因为这样的传说,影响甚至教化一些人,让他们在不平凡的时刻过得平静、平稳、踏实。
  正所谓“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这三方史料,相互补充印证,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繁花似锦。
  在翻阅史志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古代每州每县的“古代八景”所陶醉,甚至利用出行的机会前去探访。每到一地,凡有“文庙”的地方,我都设法去看看。济南府学文庙,曲阜孔庙,北京国子监,江西赣州文庙、滨州沾化文庙、临沂孔子庙等,不为别的,就为感受一种气氛。在那样的地方,坐下来,依古柏参天,看香烟袅袅,闻淡淡书香,读一段《论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是何等的惬意。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如今,除了历史名著,《史记》、《汉书》、《二十五史》,我已收藏了几十部新老县志及家谱。我爱喝陈年老酒,但也不拒绝扎啤、干红。因此,也购买了大量现代人的著作,,时常翻阅。
  记得1988年的一批诺贝尔获奖者曾在法国巴黎发表过这样一个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据报道,截止到2013年12月初,全世界已有孔子学院440所,孔子课堂646个。包括四书五经之类的国学课程,已光明正大地走进了大学、中学、小学甚至外国人的课堂,这些人类知识的结晶,是无价之宝,是全世界共有的财富。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古代的经典我们要继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历史需要传承,知识需要积累,那就从读书开始吧。
  多读古书开眼界,腹有诗书气自华!

 

 

4——寂静的午后
(外一首)
□ 陈忠

忽然就泼撒下来
柔软的阳光
堆积在那摞旧时光里的书籍上

冬的残枝
斑驳出记忆的碎片
只有那只麻雀
在防盗网上探视着我
看着天空
我背诵着一些儿时的歌谣

这个寂静的午后
落叶也消逝的无踪无影
只有孩提时的大杂院里那棵梧桐树
还在泛着青涩的光泽
那上面的鸟语
密集着
我们美好的秘密

其实
只要有人使劲一摇晃
就会泼撒下来
就像透明的阳光
落满一地

 

就要下雪了


就要下雪了,那些雾霾的
到处弥漫着的
阴影,就要被白色的
晶莹的雪花
埋葬了

如果要下,就尽情地飘落吧
白茫茫一片
多美呀
一直蔓延到天涯

就像我们心里想的,
在一张白纸上
画一幅
只有白狐留下
印记的画
  山东散文学会


5——我眷恋的时光
(外一首)
□ 李鹏翀

我所眷恋的老屋


伴着那样一段时光——
在那段时光里
我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在那段时光里
我的爹娘还没有变老
在那段时光里
四季里的风景和现在不一样

我所眷恋的那段时光流逝了
带走了我的无忧无虑
带走了爹娘的年轻
也带走了老屋曾经的风景
墙头的杂草
虽然生长的还象以前的模样
却早已不再属于那段时光

乡村和岁月一起变得陈旧
记忆伴着时光在流淌
只有那栋老屋
从岁月里走出来,在风雨中耸立着
是那段时光的见证
也在勾连着我的回忆

 


父亲的祭日

 


你离开的日子是一个原点
我伴着岁月的脚步
离开它,越走越远
每年这个时候
荒凉的心情
就象这个季节的田野一样

这个日子是我们的一次靠近
可是岁月
也使我们更加的远离
站在这里傻傻地想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我愿永远定格你的年轻与健康

离开的人已经不在了
活着的人要好好的活下去——
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
总会重复的这句话
包含着思念和悲伤
还有
支持了她十年的坚强
  诸城市国土资源局

6——济南天桥文学活动成绩斐然

       本报讯 又是一年收获时。12月15日,济南市天桥区文学研究会年度总结会在区文化局召开。区文化局局长李兆福参加会议。市作协副主席杨健、罗珠,著名诗人桑恒昌、孙国章、陈忠以及山东大学耿建华、山东师范大学袁忠岳等30多人参加。
  济南市天桥区文学研究会是活跃在天桥区的民间文学社团,成立于1989。每月15日晚7点到9点在区文化局集中活动,24年来活动从未间断过。得到省市作协领导的指导和天桥区委区政府的支持。组织开展了诗歌朗诵、征文、采风、作品研讨会等30多次,编辑出版文集3部。20多名会员加入省市作协。会员们先后出版了40余部诗歌、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等个人专集;涌现出了王玉河、陈忠、陶玉山、雨兰、罗东勤等优秀的作家、诗人,有多名会员在省市级文学活动中获奖。  (书山)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