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1216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12-30热度:0


刊头照——潍坊 寒亭 柳毅山 柳毅文化长廊  峻岭/摄

刊头题字—— 宫志强(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1——鸟儿的天堂
作者——吴书泉


       地处黄河尾闾,渤海之滨的沾化县,原本是一片退海之地。早在商周时期,域内东北部尚是一片大海,历经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大海渐渐东去,黄河泥沙在海水的作用下,慢慢沉积,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大海东去,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留下许多浅水洼地,还有一望无垠的芦苇荡。每年,还是寒意袭人的初春时节,芦苇用它尖尖的笋尖,顶破厚厚的冻土发芽吐绿,让苍茫的大地变成绿色的海洋;深秋来临时,它把遍野的芦花织成片片雪花撒满天空;寒冬里,它依然傲骨铮铮,永不弯曲的身躯陪伴着寂静的大地,等待着又一个春天的复苏。
       在上世纪中叶,沾化县约有百万亩芦苇湿地,这些湿地在雨季到来时,丰沛的雨水使它变成沼泽湿地。干旱枯水时,水面枯竭,又形成洼地。后来,伴随着人类长期地垦荒造田活动,芦苇湿地逐渐减少,洼地慢慢变成良田。近几年,随着黄河三角洲总体开发规划的落实,芦苇湿地的保有量更是锐减,现有芦苇湿地不过二三十万亩,况且逐年在减少,昔日遍地草丰水美,雁叫鸟鸣景象难以寻觅。
  今年,我们探访了一片原始芦苇地,亲身感受到芦苇湿地,这块传承着大自然远古壮美与神奇的土地风貌。
       五月的时节,黄河三角洲上暖意融融,到处生机盎然。茫茫湿地里新生的芦苇一片翠绿,微风吹来,涌动起层层波涛,发出阵阵沙沙的响声,宛如浩瀚的大海,波浪此起彼伏,十分壮美。我们一行几人在苇场向导的引导下,怀着好奇的心理,踏进了这片神秘的芦苇荡。
       芦苇荡的地面湿滑泥泞,芦苇茂密丛生,高度已经没过人的头顶,没有道路,也很难辨别方向,只能靠向导判断前行的方向。行进中,不时有人摔倒或踩进泥坑,双脚被草泥粘成一个泥疙瘩,行走起来举步维艰。闷热潮湿的空气,让人感到呼吸沉闷,大家满头流淌着汗水,小心地拨开苇丛前行。有时候,突然从脚下跳起一只野兔,或者猛然飞起一只大鸟,把人吓一跳。幸好这里没有猛兽毒蛇出没,大家只是有惊无险。
       我们在芦苇丛中行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脚下越来越湿滑,似乎有水的感觉,大家精疲力尽,纷纷停下来休息。此时这才察觉,头顶的天空中,上千只雁鸟在狂飞乱舞,哀叫嘶鸣,有的在空中盘旋,似乎在寻找着自己的巢穴;有的在上下翻飞,似乎要攻击我们;有的在空中鸣叫不止,好像在怒骂或哀怨。我们感到惊奇,鸟儿为什么会这样?向导告诉我们:前面是苇地的中心地带,是一片广阔的浅水区了,这里几乎常年有水,芦苇十分的茂密,是鸟儿聚集最多的地方,也是鸟儿产蛋孵化雏鸟的佳地,现在正值繁育雏鸟的高峰季节,我们的到来惊扰了它们,鸟儿们在向我们宣泄它们的不满。
       那鸟巢在哪里?有人问向导。向导指指四周说:在周围的草丛里、水塘边、土岗上到处都可以找到各种鸟巢。大家一听来了精神,马上在草丛中寻找起来。果然,在一只鸟儿刚刚飞走的地方,大家发现了一个鸟巢。鸟巢隐藏在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中,离地面三四十公分高,是用无数根干枯的芦苇杆搭成的,巢内是用苇叶和羽毛铺垫呈椭圆形窝,上面用密密的苇枝遮挡,不仔细看很难发现。我用手轻轻拨开上面的芦苇枝,鸟巢的一团羽毛中,露出一只刚刚破壳的雏鸟,肉红色的身体上长着浅白色的茸毛,两只淡黄色的小蹼爪,还不能支撑其身体,两只眼睛尚未睁开,只有雌黄的小嘴一张一张的,似乎在寻找食物还是妈妈。在鸟巢中,还有几只即将破壳的鸟蛋,浅绿色的蛋壳皮、形状大小酷似土鸡蛋,向导说这是一个野鸭子巢穴。
      看到了鸟巢,大家顿时精神倍增,分头开始寻找,不多时大家都捡回了大大小小各式鸟蛋,蛋壳有绿色的、白色的,还有花斑色的,有人还捡回了几只小鸟。大家都高兴不已,纷纷拿着自己的战利品相互炫耀,并请教向导捡得是什么鸟蛋,这是只什么小鸟等等。
      向导看着大家直摇头,望着天空纷飞的鸟儿凝视了很久,然后一脸严肃地说:大家看看天上,生活在这片芦苇荡里的鸟类有百余种,大多数都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珍稀鸟类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金雕、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灰鹤、蜂鹰等有30多种,各种鹭类、雁鸭类水禽有几十种。这片芦苇湿地现在保存完好,水草丰美,很少受到人类袭扰,所以这里的鸟儿不但种类多,数量也极为丰富。每年四五月份正是鸟儿产卵育雏的高峰期,鸟儿最怕惊扰,我们捡的鸟蛋用不了多长时间小鸟就要破壳成雏,雏鸟拿回去一般人很难养活,只能让小鸟一只只死去。
       听完向导的话,我抬头望望天空,鸟儿们在盘旋,在不停地哀鸣,在愤怒地注视着我们。再看看我们手中一枚枚即将破壳的鸟蛋,还有一只只奄奄一息的雏鸟,我顿时心中感到内疚和自责。是我们的到访打破鸟儿的宁静,我们不应该破坏这片宁静的鸟的家园,更不应该做毁巢取蛋这样残忍的事。于是,我把小鸟和鸟蛋轻轻放回鸟巢,尽量恢复鸟巢的原样。大家也被向导的话感动,纷纷把捡来的鸟蛋和雏鸟放回原处,依依不舍得像小鸟挥挥手,轻轻离开这里。为了不再惊扰鸟儿,我们绕行鸟巢地带继续前行。
       泥泞中我们走了很长时间,走出了很远,我转身看看那片鸟儿的家园。此时,鸟的惊叫声渐渐平静下来,大部分鸟儿已经落入芦苇丛中。但是,天空中依然有几只受到惊吓的鸟儿在盘旋,低沉地哀鸣声在芦苇荡的上空回荡。
       遥望前方,远处高高的烟筒里浓烟在翻卷,在风儿地吹动下,变成层层白云飘向芦苇荡。轰鸣的机器声也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走出了芦苇荡,再也看不到盘旋的鸟儿,听不到它们的哀鸣声了,又回到了嘈杂的喧嚣中。
       芦苇荡里宁静和谐,的确是鸟儿的天堂,回想起来心中始终有一丝内疚与不安,同时也为那些鸟儿庆幸。也许那些鸟蛋早已孵化出小鸟,依偎在鸟妈妈的身旁,“吱吱”唱歌;也许那只小鸟早已长成一只美丽的大鸟,正展翅翱翔在芦苇荡的上空,尽情享受着大自然之美。然而,这片丰美的芦苇湿地还能保持多久,这个鸟儿王国究竟还能安宁多久?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哪里才是鸟儿永久的天堂! (沾化县国土资源局下河所)

2——茶·韵
作者——丛珊


  家人喜欢品茶,我也养成了喝茶的习惯。北方人也是喜欢喝茶的,什么下午茶、工夫茶,好多好多名目我都叫不上名字。我很佩服他们喝茶、品茶的耐心,一喝就是一个下午。 
  我不是很喜欢喝茶,但我欣赏茶。想到一首小词:一心雨叶山泉水,四月清明五采茶,六碗沁,七分露,八分情谊九巡韵,拾得茶声满园香。 
  也许这就是江南吧!我喜欢的地方和我喜欢的韵味。 
  产茶大多都在南方,正好身边有个小友家乡是产茶的。那虽没有黄山毛尖、云南普珥茶那么有名气,但是却拥有着自己的清秀。凡雾浓水秀的地方就出好茶,茶便是这样一种滋味。 
  小友家乡产的是绿茶,她告诉我,绿茶里孕育着中华民族最悠久也是最浓厚的文化渊源。采茶的季节大抵从农历三月就开始了,墨绿的茶叶经过隆冬吐纳出新穗,只有一个芽的时候就可以采摘了,他们当地叫它“锦峰”,它的通用名字应该叫毛尖,当它长到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二叶的时候,采摘下来就可以制作成龙井茶了,待到枝叶繁盛,叶大肥阔,就只能制作大茶,习惯性的称作绿茶。毛尖和龙井只能人工采摘,大茶可分为人工采摘和机器收割。老话常说:“清明时节采的茶最好,可以治头疼。”具体是否有此功效,我未能去查证。 
  茶的制作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过程,茶叶在采摘后的一两天内一般都要进行制作,否则就会变得枯黄无味。制茶是一个脱水的过程,制作毛尖和龙井也是用手工,一口中号的锅专门用来制茶的。火候要适中,尤其是制茶师傅的手技,用手在锅里炒茶,不带任何工具,手要平,力度要恰当,时间要拿捏得相当精准,这样炒出来的茶是一束一束的,带着微微的毛边,像是含苞待放的花蕾,倘若茶叶是向四周伸展或者弯曲的,那就有点失败了。大茶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一则可用很大的锅炒,像炒菜一样,或者用制茶机炒干,随随便便的了事;二则可用机器粉碎,袋装,有点像奶茶店买的茶。
   好茶不仅在于制作,还在于冲泡。水一定要开,温水是冲不出茶的味道出来的,也要有个好茶具,一般的家庭用普通瓷的就可以了。让滚烫的开水缓缓地顺着茶具壁注入茶具中,盖上茶具盖,3、5分钟把第一遍的水倒掉,想要节省的喝下去也可以,不过有点涩味,懂茶的人们把这个过程叫做“过水”,第二遍冲出来的才是好茶,香气弥漫,味道爽口。不过我还是不习惯这样的冲法,我喜欢找个玻璃杯,放点茶叶,再把开水倒进去,茶叶先是浮在水面上,再慢慢的沉下去,悬浮在中间段,慢慢地散开枝叶,我喜欢茶叶这种轻柔的感觉,还可以看到它们鲜嫩的色泽,闻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充溢着淡雅而悠远的味道…… 
  我不是品茶的高手,也不潜心于茶道。我只是喜欢那种味道,属于江南的灵气。我想:一群江南女子,修长的身影,穿着淡雅的素装,在一展无际的茶园里,轻轻地掐着茶叶,缭绕的山歌和着笑语,如清泉般的流泻。美的,不仅是风景,还有这风景里的人;品的,不只是茗茶,还有背后的音韵。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综合保税区分局)


3——宜景宜食“黄须菜”
作者——燕静静

       夏秋时节,来到地处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平铺满地的“红地毯”。茫茫万顷土地上,一簇簇红彤彤的植物茂密生长,仿佛给齐鲁大地“织”就了一件奢华的霞装。
  这种野生植物学名为赤碱蓬,而我们当地人则叫它为“黄须菜”。
        入海口因为受海水侵蚀的影响,多数土地为沿海滩涂和盐碱洼地,大风一吹,便是白花花的一片盐碱,植物极难生长,但黄须菜却可以照样发芽,生长。
       拥有这么美丽且美味的“黄须菜”,朴实的东营人民没有白白享用,也赋予了它一份美丽的传说。相传唐朝大将薛仁贵东征曾路过海滨,当时追兵逼迫,军粮尽绝,兵士们饥寒交迫,形势十分危急。幸好有这种盐碱地里的野菜充饥,大军才转危为安。后来征东胜利,薛仁贵设宴庆功,不禁又记起黄须菜的功绩,便令人采来烹制,摆上宴席,并将其冠名为“皇席菜”。百官品后众口称赞,此后,逢宴必备“皇席菜”。那时候天下大旱一连几年,饥民如潮、饿殍遍地。但在这一带人们靠采食这种不怕旱、不怕涝的野生菜,度过了灾荒之年,民间更充分结合野菜的形态特征慢慢叫成了“黄须菜”。
  对于东营的老百姓来说,“黄须菜”是可以吃四季的菜。春天的雨后,正是采摘“黄须菜”的好季节。春雨的滋润,使菜叶变得鲜嫩欲滴,而人们总是习惯采摘很多放进冰箱或晒成菜干存储起来,等着冬天的时候享用。
       “黄须菜”也有很多种吃法,可凉拌,可辣炒,可做汤,可包饺子。一般是把菜洗干净,先入沸水焯,再入凉水拔,随后攥出水分,即可待做成各种美味。或者放上点麻汁、香油、蒜末凉拌一下,或者拌上肉馅做成美味的饺子。它虽是农家小院餐餐必备的寻常菜,但若在城里大饭店的餐桌上偶得一盘,便会让那些尝过山珍海味而口中乏味的食客的嘴巴美美奢侈一把,颇能品出点忆苦思甜的味道来呢。  (东营市国土资源局)

4——村庄里的中国
——读《一个人的村庄》有感
作者——高风宝


       高中时代,读过作家刘亮程的散文《寒风吹彻》,顿觉如沐春风耳目一新,后来顺藤摸瓜,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出处《一个人的村庄》。作为刘亮程的代表作,它为刘亮程赢得了“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称号。刘亮程用他大半生的农村生活阅历与见证,糅合对农村和土地积极而深刻的理解,锤炼出当代中国广大农村的缩影,读完之后,在对作者缜密的思维和丰富的情感拍案叫绝的同时,更产生了对当代农村和土地的深刻思考。
       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刘亮程用他独有的乡村语言静静的讲述着自己的生活,讲述着自己的美学理念,讲述着自己的“后工业化社会的乡村哲学”。新疆沙湾县黄沙梁上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条沟壑每一座草垛,都是作者对乡村和土地深深眷恋的情感寄托。作者以自己的故乡作为其中的一个代表,除了展现了戈壁沙漠边缘美轮美奂的迷人风光、质朴无华的乡村乡韵,更多的是对现代城市化发展和农村变迁的感概和无奈。同时,他又隐晦的指出了当代城市发展与农村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在两者一次次的碰撞和融合中,农村作为冲击的主要对象,土地资源作为其中重要的因素,直接导致了各种问题的产生和演化。耕地的继续沙化、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生存环境的加剧恶化、农民工进城导致的农村空心等等,一系列关于乡村沦陷和希望的讨论与思考,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上个世纪末我国广大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冲突的“浮世绘”。
       大学时代,曾经对山东青岛的农村和土地进行过调查和研究。2010年冬,我们几个大二的学生利用寒假跑到青岛胶南市张家楼镇,对该镇的几十个村庄进行了农村土地资源现状的实地考察,与当地的村民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从中窥视到当代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和农村土地资源所面临的现状,也对该现状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在整个张家楼镇,近几年来留在农村守着一亩三分地的人越来越少,与我们交谈过的,几乎全部是60多岁的老人,年轻一些的都出去了,不管从事什么行业,体面也好,不体面也罢,总比在乡村务农强一些。
        诚然,让安土重迁的中国人离开养育自己的乡村和土地走进城市,确实离不开现代化发展大潮所带来的福利,但背后却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在广大农村,尽管城镇化的步伐已经深深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但是缺乏基础设施配套、过于依赖房地产支撑的城镇化到底能够走多远仍未可知。于是,生存环境的继续恶化、农村生活的单调与清贫、教育资源的持续匮乏、医疗社会保险的不完善等,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奔向城市的“光明”,但是城乡户籍的二元体制、入城农民身无长物的现状有让离开乡村走进城市的农民进退维谷。
        笔者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有着说不出的情感和热爱,二十多年的农村生活让我亲眼目睹到农村在改革开放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深深感受到了当代农村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瓶颈,体会到了农村土地资源对当代农业和城市化的巨大影响。读到刘亮程的散文,与其说是对作者家乡的新认识新理解,跟多的是对农村和土地的解读和反思。
       毫无疑问,人们对乡村和土地是眷恋的,对于生于斯、长于斯亦必葬于斯的乡民,他们对乡村和土地的深情,正如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中国任何一个时代,土地都是农村的灵魂,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回顾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如果用一条线索加以贯穿,土地资源恐怕是重要的代表之一,无论是历朝历代的混战,还是近代史上一次又一次的农民起义,归根结底都是对土地的争夺。与此同时,千百年来,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也在不断地前进变化,由春秋时代的“井田制”逐步过渡到了清朝的“摊丁入亩”。就这几种土地制度而言,虽有局部创新,却影响不了时代全局,在中国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和划时代意义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施行,这一里程碑式制度的实施,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为合理有效的土地分配和利用方式。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国土战线的工作人员,入职培训时观看电影《图斑》至今留给我深深地震撼,它讲述的是中国广大基层国土所长中普通的一员——孙耕主人公面对农村“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严峻现状、土地与亲情的纠葛、法律与私利的抉择,勇于坚持原则,敢于捍卫法理,为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踩,基本农田不能开“天窗”等基本国土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守土有责、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描述用在主人公身上是恰如其分再合适不过的了。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对于真正已达到“五谷不分”的某些“新新人类”来说,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就是一本人性历史的“备忘录”。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里,作为一名国土战线工作者,应该走进农村和土地,应该对五千年历史中乡村的变迁和土地制度的变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深刻理解乡村和土地资源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产的重要性,这必将对以后的工作起到指导性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以史为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日益完善的土地制度下,对城乡土地进行严格审批、合理分配和及时监管,以达到土地资源更好更快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的。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坊子分局)

5——问 雪
□ 王德亭


不知道
冬付出了温情
还是寒意 皑皑白雪
如一个删节号
飘渺无期
削弱了冬的风韵

不知道
枝头的鸟
抖乱了翎羽
双目痴痴去远方 长空如洗
亦或迷蒙一片
黯淡了一双明眸

不知道
杨柳千条
颤动冷硬硬的舞姿
雕龙画虎 参差天上人间
偷窥的徐娘
可曾空负梦里春光

不知道
心头的寂寥
酝酿了一个冬天
漫天飞雪 若是梦里尤物
无聊且覆掌中杯
今年心中不结冰
 淄博市国土资源局临淄分局

 

6——在罗庄(外一首)
□ 杨传信

 

在罗庄,在山东煤炭技师学院以南
在一个叫振兴园的小区
我已居住了很多年
这期间,我去了好多地方
有时也走得很远
我去过陕西的渭南
也去过革命圣地延安
阅识了许多的人和事
也尝遍了人生的苦辣酸甜
但无论走得多远
我还是要回来
回到罗庄,回到这片
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

在罗庄,在车辆川流不息的罗四路
我看见许多行色匆匆的人
或顺路前行或横穿马路
他们都不是我的亲人
或与我无关或与我有关
我似乎想到了什么
又似乎什么也没有想到 
就这样,我在煤炭技师学院
到三盟商务酒店的路口
站立了许久,我断定
这些与我毫无关联的人
命中注定都是与我有缘的人
在我内心深处
也早已把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
毫无疑问地当成了家
当成了故乡


在石横


在二00四年七月
在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石横镇,我与你不期而遇
我对你的过去了解不多
对你的未来更是知之甚少
在我还在彷徨无奈之时
便被命运一下掷进了你的怀抱

九年有余啊,石横
我用我人生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
与你交流,打成一片
我知道你是史学家左丘明的故里
所以我总是谨言慎行
不敢给史圣丢脸
我了解“镖不打铜城,枪不扎石横”的民谣
是对你武术之乡最好的赞誉
所以我更学会了坚强
不会被任何困难轻易吓倒
从一座矿区到另一座矿区
从一片黑土地到另一片黑土地
就这样,我与你成了
陌生的故交

金黄的叶子
离土地越来越近了
而此刻,我正独自行走在福山路上
初冬的风就像无情的鞭子
一下下抽打着我的面颊
我下意识地竖起了衣领
我知道,石横
在这条人生的道路上
我还要与你并驾齐驱荣辱与共
  山东能源临矿集团马坊煤矿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