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1205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12-30热度:0次
刊头照——济南历下龙洞 和谐桥 阿文/摄
刊头题字—— 李书增(河北省石家庄焦化厂)
1——高粱红处是我家
作者——李炳来
早在二十多年前,一部电影《红高粱》,就把红高粱与高密联系在了一起。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那一望无际的青纱帐,还有那男人的血性,似乎成了高密的专利。
照实说来,我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很不服气。
也许是我少见多怪的原由,在我人生的记忆中,在山东的地盘上,我们嘉祥县马村李楼东南旺湖一带的红高粱,才能算得上第一。高粱红处是我家,是镌刻在我灵魂深处的永远的痕迹。
现在说来有很多人都不太相信,我们马村镇李楼村从前种地种得最远的地方,离家有三十多里地。尽管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了种地方便,曾经组织过一次小移民,但在我离开老家的时候,我们队里耕种的最远的一块地,离家仍然有十六七里地远。
在这里,你千万不要认为十六七里地就是八九公里,在我们那一带,老百姓说的都是“老里”,就象土地也有大亩小亩一样,而且自古就有“宁走三十不走十八”的说法。
相传有位河南人到南旺办事,走到孟姑集时问了一下路,人们对他说,还有十八里。那人看了看天色,就想着赶到南旺再下店住下吧。但在他感觉着走得差不多,进了一个叫彭营的村子后,就又问了一下,结果到南旺还是十八里。
至于那块说是离家十六七里地远的那个地块,离我们家到底有多远,至少我是到现在也不清楚。
想当年,就是在这片人们连距离都没个准数的沃野里,生长着的全是一片片的红高粱。至于这片红高粱地到底有多大,就连曾经的县太爷们也说不清楚,因为她是三县交界处,鸡鸣闻三县,是对她最好的写照。就是再敬业的县太爷,也管不到其它县的地盘上去。
每年的春天,当冰消雪融,大地复苏之时,每天的天还不亮,就有很多西乡人,赶着牲口,拉着梨耙,往湖里赶。他们生怕误了农时,有的几乎是要赶一夜的路才走到我们村子。那略有点娘娘腔的吆喝声,使我们靠近湖泊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叫作十里不同音。
太阳初升,朝霞似火,那一幅幅壮丽恢宏的春耕图,装点得整个原野如诗如画。只有亲临其境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和领略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人间大美。
尽管由于离家太远,大家种地几乎都不施肥,全是靠天吃饭,但利益于那古老的湖泊多年的积淀,和她对周围百姓的无私馈赠,哪怕你是胡乱点上些种子,它也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最后给你结出丰硕的果实来。
特别是一些西乡人,勤快一些的,在播种后还过来看看出苗的情况,然后再按时过来间苗除草。而一些懒汉们,则连来看都不来一次,只是看到邻居们间苗他也过来间苗,甚至连除草的程序也给省略了,任由野草们在红高粱地里自由地生长。
然而这也无关大局,等到“麦子掉了头,高粱瞒死牛”,地里的野草也就再也成不了气候。站在高高的运河大堤上,一望无际的高粱地,融合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进入夏天后,村里的孩子们便会相邀在一起,成群结队地去湖里割草。结伴而行是必须的,虽然自我记事起,那片无垠的旷野里,已经没什么伤人的野兽,但每当我们走进那哗哗作响在红高粱地,就会无端生出几分怯意来。大白天,就是最调皮的孩子,一般也不敢单独前行。
有时大家一起割着草,看到有谁发现了草多的地方而没有吆喝大家一起去分享,我们就悄悄地故意把他(她)凉在那里。当他们突然发现伙伴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的时候,大多吓得立马就大声吆喝。此时,我们都不应声。一些胆子小些的,就会被吓得哇哇大哭起来。
当然,大家都是好伙伴,就是在里面作迷藏,玩游戏,大家也不会把谁扔在里面。要是有谁真正在里面走失了,几乎是连找都没法去找。那看不到尽头的红高粱,里面就是埋伏着千军万马,人们都难以发现。
最美不过高粱红。红高粱是秋季作物中成熟较早的一种作物,由于那时的麦子产量低,收得少,等不到其它秋粮下来,很多人家就有断屯的危险。此时,正是这红高粱给应了急。
每当人们看到那高粱开始抽穗、高粱头一天天地变红,悬着的心也就放了下来,他们就不用再愁一冬一春的生活了。
有时哪年雨水多,一进入秋天就天天下,只要红高粱已经正常受粉,那也不怕。赶上涝天,只要能在上面露个头,就是在水里泡个十天八天的也不怕。这也许就是大家都在湖里种高粱的原因。
高粱红处是我家,那落地生根,再恶劣的条件下都能生生不息,开花结果的红高粱,不正是我那纯朴无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父老乡亲吗? (海阳市政协)
2——老实本分的爷爷
作者——袁登峰
今年11月13日下午,父亲打来电话,说爷爷的病又犯了,栽倒了三次,医生说是心肌梗塞。听到这里,我心里直扑腾,手一直打颤,感觉事情不妙,因为前两次爷爷得病,父亲从未打电话,这次不同,可能病的严重。
爷爷今年已经83岁了,12年前得了脑血栓,经过治疗出乎意料地恢复了正常;两年前又犯了一次,但经过精心地呵护治疗,又惊喜地恢复了正常。我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期待着爷爷永远健康,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日渐衰落。
果不其然,住院第四天,无情的病魔夺走了爷爷的生命。但爷爷走的很安静,脸上没有一点痛苦。悲痛欲绝地安葬完爷爷,我回到单位上班。坐在办公室,望着窗外淋淋漓漓的冬雨,思绪万千,脑海里不时浮现爷爷的身影:矮小的身材,和蔼可亲的脸面,步履螨跚的腿脚……
爷爷是一个真正的老实人。在物质利益熏天的今天,人们都说老实人吃亏,但我要说做一个老实人是一辈子的光荣,尤其在我爷爷身上体现十分明显。
老实人实在。爷爷心眼实在,本分,善良,从不算计人,从不背后说人坏话,从不添油加醋,从不捕风捉影,从不搬弄是非。爷爷做事实在,舍得出苦力、流苦汗,从不偷奸耍滑,占人家的便宜,相信一分付出一分回报。曾记得有一年三秋时节,邻居家借用我家两头牛犁地,我和爷爷一起去的,地很多,耕了一上午,还没耕完,我又饿又渴,就不耐烦的说:“爷爷,这都下午1点多了,还剩这么多,明天再干吧”。爷爷听了,耐心地对我说:“孙子,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干完干好,不能拖拖拉拉,影响声誉”。当时我不理解,长大了以后才懂了他的深刻含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一干到底,半途而废、浅尝辄止,是永远也干不好的。
老实人节俭。爷爷在我村上是有名的“会过”。衣服从来没有要过新的,都是我父亲穿过的,就是买了新的,也不穿,还教训一顿。就是最近病这几年,我已参加工作,每次回去都给点钱,他也不舍得花,有时奶奶在门口买一些菜,他也说:“现在我们地里都种上了树,不能产粮食了,什么都买着吃,能吃饱就行了,还买什么菜。”爷爷最喜欢喝的是糊涂,鸡蛋臭了也不舍得扔,我剩下的饭他每次都喝完。从我记事起,赶集只是卖牛羊,没有买过一样东西给我吃。
爷爷有时也“大方”。从4岁起,我就跟着爷爷睡,夏天天热扇扇子,冬天天冷烘床,上学没钟表却能按时喊起床,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还有2011年临近春节,由于母亲的大意,我家牛羊全部被盗,追了一天,也未找到。母亲吓得直哭,但爷爷却说:“别哭了,人没事就行,东西少了可以在养。”
老实人勤劳。靠双手勤劳持家是爷爷一生的追求。我家的地多,人手少,60多岁了,本该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但每天早出晚归,冒酷暑,顶严寒,不知道什么是累,什么是苦,每天都高高兴兴的,割麦子,压场,扬场、倒花生,犁地,播种等等。没有文化的爷爷,一直都极力支持我上学。
我上小学时,家里养了8头牛,10来只羊,需要草料很多,爷爷每天上午都去割草,中午都是两点多才回,一次割200多斤,背上被晒的黝黑。上了大学,每年都需几千元的学费,这时爷爷的身体也不行了,但他对我父亲说:“没有几年能干了,为了孙子,我再干几年,等孙子工作娶媳妇后,我就不干了”。后来父亲把这话传给我,听了后,眼泪不自觉的掉下来。是啊,爷爷这一生,为我付出的太多太多。听到爷爷去世的消息,内心非常痛心和愧疚,埋怨自己没有在爷爷生前多回家几趟,陪爷爷说说话,聊聊天,这个遗憾永远也找不回来。
这几年,因为工作忙,再加上儿子小,回去的也少,但爷爷从没说什么,让我们好好的工作,照顾好孩子。每次回去他都很开心,提前远远的在路口等着,特别喜欢他的重孙子,常逗着玩。人都是这样,长辈对后代的爱有100%,但后代对长辈的回报有10%就不错了。时至今日,我还感觉爷爷还活着,因为他朴实无华的一生是我学习的榜样,他将激励着我干好工作,永远做一个正直的人。
花已凋落,但树根正深扎大地。忠厚的爷爷一路走好!我每时每刻都在想您。 (菏泽市国土资源局)
3——长使英雄泪满襟
——剑胆琴心记叶挺
作者——宫志强
(一)
毛泽东曾经称赞道:叶挺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总司令。
周恩来在叶挺遇难后悲痛地说:我失去了一个有力的膀臂。
诗人元帅陈毅深夜不眠疾书长篇诗歌:《哭希夷》。
北伐时任军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沫若曾经敬佩地写到:叶挺的威猛和沉稳,使人不感到处在炮火连天的战场。
许多人只知道,叶挺是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的受冤者。对于其它,则知之甚少。
中共中央后来对叶挺的评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权威部门评定出30多位能够成为中共军事“家”的名单中,叶挺赫然其中。这样的定论,叶挺冥冥之中足以慰藉。
(二)
一提起叶挺,人们总是联想到,刚烈不羁,耿直豪迈,勇往直前,誓不低头,视死如归……这样一些词汇。他不愧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叱诧风云、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叶挺说过:什么叫打仗,打仗就是明知道那里要死人,我们偏要往那里冲!
1922年,孙中山大总统府突遭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炮轰,作为总统府警卫营营长的叶挺,临危不乱,立即下达命令,死守死拼,决不允许后退半步,他亲率卫士们激战一昼夜,安全转移孙中山、宋庆龄等。这不仅使孙中山赞赏他,连同是保定军校毕业的学兄蒋介石都对他高看一眼,这为蒋介石后来利用多种机会和手段诱拢叶挺,留下了伏笔。
1926年北伐战争中,四年前即加入共产党的叶挺,受中共之密令组建了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先遣独立团(实际上是师的架子)。在叶挺威猛硬朗的指挥下,独立团一路向北挺进,打了许多恶仗险仗,所向披靡,无所不胜。汀泗桥和贺胜桥战役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强攻战役。叶挺指挥作战,从来是身先士卒,一鼓作气,从不拖泥带水。攻武昌城时,弹雨纷飞,卫士叫他赶紧卧倒,他却半跪着,眼盯城门,纹丝不动,直到攻下城门。叶挺的军事“词典”里从没有“趴下”、“卧倒”这类自我保护的词汇。他指挥的独立团威名远扬,以“三猛”著称(猛打猛冲猛追),令敌方闻风丧胆。叶挺治军甚严甚威,他自己承认,曾几次亲手枪毙过临阵逃命的士兵,他最瞧不起胆小怯弱影响部队士气的人。“铁军”称号当之无愧。有趣的是,叶挺亲历过许多出生入死的战斗,身上却毫发无损,炮弹子弹似乎都“躲”着这个披荆斩棘的战神。
1927年下半年,是叶挺最为繁忙、压力最大、最为憋屈的时候。南昌起义他任前线总指挥,由于各种原因,失败了。随后的广州起义他任工农红军前敌总司令,由于各种原因,同样失败了。他化装离穗时,踏着满街烈士的血迹,心情难受的无以名状。这是中共发动的两次举国瞩目的大规模城市起义啊!
后来党史专家总结得“挺好”:那时的中国国情和敌我双方实力,中共在城市举行暴动和起义,是不会成功的,失败乃必然。可当时是当时,后来是后来,当时愤怒不已的共产党人认为只有不断发动城市起义,才能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报无数先烈之仇,夺取政权,别无他路可择。倒是小学教员出身的毛泽东,审时度势,目光远大,提出并实践了“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战略思想,为中国革命胜利探索出了一条英明之路。
(三)
叶挺独特的个性,使他严厉、冷峻、倔强。
凡与叶挺共过事的战友和属下,都说从来没见他笑过,哪怕是微笑。叶挺吸烟很愣,但从不给人让烟;项英也抽烟,但总是先把烟一支支分给属下或警卫员抽。行军过河时,叶挺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他认为军长就是军长,没有什么可谦让的;项英每逢渡河,总是把马让给伤病员骑,自己挽起裤腿涉水而过。叶挺穿着板正,或呢子军装或西服或夹克;而项英及其他领导人,却总穿着粗布军装,与战士们穿戴没有什么区别。叶挺从不忍气吞声,从不虚与委蛇,这决定了他一生坎坷。
1928年在苏联召开的中国六大,共产国际代表和中共王明等“事后诸葛亮”,把叶挺等几人狠狠批了一顿。其他人忍住了,并做了认真检讨。叶挺哪咽得下这口气,虽然我指挥有误,但已尽脑尽心尽力,起义失败怎能归罪于我一人身上。这位加入共产党已经6年的军事统帅,一气之下远去欧洲德法。起初欲研习德国军事史,以总结失败教训,后来心灰意冷,彷徨迷惘,干脆做起了小本生意,甚至卖过服装和食品,心想远离军事和政治。后来周恩来因事到柏林,了解到叶挺的情况,耐心而又严肃地批评了他,说人生不知要受多少委屈,革命斗争这样严峻复杂,哪能遇到点挫折和委屈,就使性子沉沦下去呢,这不是你叶挺的本性,也不是革命者应有的胸怀。叶挺羞愧不已,自知政治上幼稚和鲁莽,于1936年抗战前夕,毅然返回祖国。在延安中共为他举行的欢迎会上,自行“脱党”8年的叶挺,无限感慨,站起来大声说:我叶挺过去是爬山爬到半山腰就停顿了,甚至回头走了下坡路,我今后要坚定地跟着党中央继续爬山,无论有多大艰难困苦也要爬到山顶,永不回头。
因皖南事变被蒋介石扣押达5年之久的叶挺,1946年出狱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向中共中央发出电报,请求重新入党,党中央立即批准。毛泽东回电抬头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叶挺同志……”毛泽东一生亲手写过无数份公文电报,这是唯一一次使用了亲切的话语。可见中央从来没有忘记叶挺在我党最艰难的时刻挺身而出所做的巨大贡献,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忠贞不二的高尚情操。
叶挺出狱时,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向他详细介绍了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千方百计营救他的事。并告诉他,因为站岗的卫兵把不认识的小扬眉呵斥走,一向温和的周恩来知道后对卫兵大发雷霆,因为到处寻找叶挺亲属的周恩来,多么痛心失去这次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机会。叶挺听后感动地说:我一生有恩来这一知己,足矣!
(四)
皖南事变是对叶挺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1941年夏,叶、项奉中共中央之命率新四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敏感的蒋介石以违抗命令为由派出了三个军围剿于皖南。战斗的惨烈书不能言。尽管敌我实力悬殊太大,以叶挺的脾气,绝不弃械投降。叶挺始终站在山头指挥所,没有半点逃遁之意,指挥部队不断重新占领失去的山头,双方胶着拉锯,而新四军没有任何迂回空间,7个昼夜就这样度过。比较客观的评价是:叶挺在危难之际,独担大任,异常镇静,毫无怯意,坚定不移的品质令人赞佩。叶挺是受过军校正规教育的军人,对正规战法谙熟于心,但对山地游击战则不太熟悉。叶挺是北伐时期闻名中外所向无敌的钢铁将领,但他后来的实际经历,使他真正的军事生涯加起来则比较短暂。叶挺当时的失误在于,他仍然沿用军校学来的固定知识,仍然沿用北伐时正规攻坚战术,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制高点,硬攻硬守硬拼,而没有及时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迅速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突围,保存实力。这也难为他了。由于他的经历所局限,他当时并不透晓毛泽东关于“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战略战术的寓意和真髓。
资历不浅、时为中央委员、新四军政委、实际的一把手的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战斗开始后,面对突如其来的事变,项英手足无措,没有任何主意。叶挺与军部参谋们,席地开会反复研究反攻对策,项英却坐在一旁一个劲抽烟,如同局外人。每决定一个行动事项,叶挺都要回头询问项英是否同意,项英或是发愣或是沉默点头,叶挺气恼不已又无可奈何。战斗最激烈时,项英带着几个贴身警卫单独突围不成,只好又回到临时搭建的军部指挥所,不敢正眼看叶挺,全没了以往军政委的派头。叶挺坐在石头上气得猛吸香烟,你项英单独突围也罢了,平时两人再有矛盾,关键时刻怎么能不和我叶挺商量,怎么能撇下部队将士不管了,说你项英“临阵脱逃”一点不过。叶挺把当时情形紧急电告中央,中央立即回电给予项英严厉批评,当即决定所有指挥决策权交给叶挺,由叶挺全权审势决断。
“主动放弃战斗”也好,“奉中央之命下山”也好,都不确切。确切的是,8天以后,叶挺已感到不能再这样硬拼下去,他决定停止反攻,亲自下山与国民党军当面“交涉”,以自己的身躯把新四军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被蒋介石关押的5年中,面对蒋介石及各大官员的拉拢诱惑,叶挺从没有低眉顺眼,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之家,他的铮铮铁骨与生俱来。狱中5年也是他静心思考的5年。他不喜欢舞文弄墨,他的名望全是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打”出来的,但这次他却在狱中墙壁上写下了又像散文,又像诗歌,气节高尚,流传人间的《囚歌》。这首《囚歌》,被新中国教育部列入中学语文教材里作为青少年们的必读课文。人们每当阅读著名小说《红岩》,每当观看空政话剧团的著名话剧《江姐》,每当看到故事影片《烈火中永生》,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这首悲壮而又高亢、令人荡气回肠的《囚歌》。
(五)
叶挺一生起伏不定,具有英雄悲剧的色彩。人们在深深怀念他时,多少有些惋惜哀叹。他是一只雄鹰,搏击长空;他是一只海燕,搏击狂涛;他是一只雄狮,搏击旷野;他是一只猛虎,搏击山林。他一生都在执着不懈地探索、奋斗、追求。
后来的军史专家学者经常遗憾地说写,假如叶挺当时不远走欧洲,上井冈山,参加长征就好了,会丰富他的军事和政治经验。假如没有皖南事变,叶挺可以挥戈疆场消灭更多的日寇。假如没有“四八”空难,叶挺可以参加解放战争,为我党我军作更多贡献,施展更多才华。假如叶挺解放前不遇难,解放后评个元帅军衔,是不成问题的。假如……。问题是,历史就是历史,客观存在的历史是无法凭主观挽回的。客观历史是,没有这些“假如”。
叶挺生前唯一的爱好是摄影。他对取景、用光、抓拍有独到研究。上世纪80年代,留下了许多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珍贵镜头、我党权威摄影家徐肖冰先生,在参观了“叶挺生前摄影作品展”后叹道:如果叶挺不为军人,如果叶挺不早过世,他会是一个技术精湛手法高超的摄影艺术家!
早年北伐时期,广东的一位书法家,仰慕叶挺,赠送其一个条幅,叶挺非常喜欢,一直珍藏在身边,因为条幅上的四个字,似乎是叶挺为人处世的恰切写照---“剑胆琴心”。 (山东省国土资源厅)
4——六十感怀
□ 郭东平
2013年11月20日,潍坊局党委召开新近退休干部座谈会,座谈交流,诚心纳言。退休干部感谢关怀,畅所欲言,回首六十载,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纵是虚度六十秋,
不算富裕也算有。
三世同堂天伦乐,
携妻共渡近白头。
合家康宁比金贵,
亲朋满堂常聚首。
吃糠咽菜曾经过,
丰衣足食今无忧。
感谢上苍多眷顾,
更念祖上善行修。
我当自珍百年好,
夕阳无限济世酬。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
5——三笑石
□ 王涛
泰山普照寺门前,有一大石坪,中间突出一石,上刻“三笑处”三字。据传曾有三老叟在此休憩,闲谈自己的宝贝,一说其宝是有位贤惠貌丑之妻,问故乃曰:“妻贤貌丑,心安无忧”,三老大笑。第二位说其宝是有一亩三分薄地,问其详答曰:“地薄定无被夺之虞”,三老又大笑。最后一老说其宝是身上的破棉袄,活音未落,三老齐声道:“破袄亦无被争之忧”,言罢,大石头也同三老大笑起来。后来有人将“三笑处”三字刻在此石之上,此石故名三笑石。周末闲逛至此,想起传说,遂成拙作一首,愿与观者同笑一番。
丑妻薄地破棉袄,
惹得顽石三声笑;
名利争逐害己多,
沧海桑田步正道。
晨钟响罢暮鼓敲,
迷途众人回头少;
人生苦短莫贪多,
利国为民福光照。
泰安市国土资源局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