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1128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12-30热度:0


  

 刊头照——潍坊  寒亭  柳毅山 龙与凤    峻岭/摄
刊头题字—— 赵桂芝(河北石家庄阀门二厂)


1——耕耘与收获
——《高密国土》百期有感
作者——魏修良

  “《高密国土》是高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一个窗口,刊物不大,内容丰富,把本局职工自己撰写的动态信息、经验做法,上报领导,下送各镇街区部门,发到全局干部职工,不仅传播了国土资源正能量,引导了社会舆论,丰富了国土文化内涵,培养了团队精神,并且在干部职工中营造了‘人人会说,人人会写,人人会干’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人人争当通讯员,件件事情有报道’的可喜局面。”这是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社长、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陈国栋先生获悉《高密国土》编印百期后发来的贺信,题目是《高举国土文化的旗帜》。读罢贺信,作为主编者,不禁百感交集,一份小小的内刊,竟然得到全国百强报刊——中国国土资源报社的社长这么高的评价,三年零九个月,弹指一挥间,100期的辛勤耕耘,有了这样的收获,真的是有许多话要说。
   那是2010年的春节刚过,阳光灿烂了国土人的笑脸,春风吹来了新一年的期盼。“阳光国土、地利人和”文化品牌在凤凰城回荡着铿锵的旋律,“为民守土、无尚光荣”的理念在高密大地上谱写着多彩的华章。这两条莫言先生亲自题赠高密局的品牌用语成为高密局展示社会形象最亮丽的“标志语”。2月22日,带着新春的喜气,《高密国土资源管理》第一期与大家见面,开篇文章《振奋精神、再创辉煌》既代表了全局干部职工永不懈怠、永不满足、永不停步,在新的一年里创造新的更大的成就的决心和信心,也体现了办刊的宗旨和思想。
  小内刊有大追求。办刊伊始,高密局党委就高度重视,确立了“对上负责,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对外宣传,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服务;对下服务,及时报道国土工作,展示国土人形象”的办刊思路。局长于道河尤为关注,每篇文章都亲自把关、修改。这是个注重文化的领导,在干部职工中口碑很好,我曾经给他总结了两句话,就是“大气为人、淡泊处事”。以后莫言还为他题写了“淡泊处事”四个字。为了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将内刊办好,局党委还将见刊数量、质量和信息报道一起列入了“千分制考核”内容,实行了奖励政策。局分管领导侯兆明每期过目,各分局、科室热情高涨,踊跃投稿,质量不断提高。作为我个人,自是不遗余力,每期收到大量稿件,都是每篇逐字逐句审阅修改,尤其是副刊文章下功夫更大。接着发排、定版、设计版面,每期都想追求完美。每每见到好文章,总是爱不释手,从中得到启发,学到不少东西。每见到一期散发着墨香的内刊托在手里,就有一种成就感。就对为此征稿、写稿、校对、印刷的同志充满感激。为了扩大容量,相继增加了“时评选粹”、“美文荐读”、“他山之石”等栏目,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等报刊上下载好文章,其意旨就是从政治上、理论上、文学上借鉴学习,提高修养。有些职工还将内刊推荐给孩子看,从中受到教益。土地利用科科长曾艳军的儿子看了内刊后觉着学到了不少知识,还提出了更好的意见。有的职工的孩子还积极写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想。如此100期下来,至今共发表了近百名干部职工写的文章近2000篇。这些文章倾注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心血,从领导到职工,70%以上的有文章见刊。有近百篇被《中国土资源报》《国土资源导报》等上级媒体发表。内刊还得到了潍坊市局、高密市领导及镇街区村居领导的肯定和好评。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副刊部副主任、中国国土资源作协副秘书长徐峙,国土资源导报副刊部主任吴文峰认为这是高密国土文化的一个靓丽窗口,作为知名作家和编辑记者,他们为提高高密局干部职工的写作水平,多次到高密培训作者,传授写作经验,并积极推介,提携新人,真正成为了《高密国土》的“特邀顾问”,功莫大焉。2013年1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密籍著名作家莫言欣然题写的“高密国土”,同年1月8日,内刊开始改用莫言题写的刊名《高密国土》,版式也有了新的变化至今。
  小内刊有大内涵。内刊设立了“专题报道”、“项目建设”、“执法监察”、“窗口服务”、“土地挂钩”、“国土论坛”、“时评选粹”、“美文选载”、“国土文苑”等近六十个多个栏目,既见证了高密局三年多来取得的丰硕成果,又记述了高密市国土资源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展示了高密国土人的风采和写作才华。仅《国土文苑》副刊就发了280余篇文艺作品,每期都稿源不断。支撑这个“文苑”的是本局大量的文学爱好者,其中不乏知名的作家。梁守德是高密局在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的驻会作家,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小说、报告文学,根据他创作的小说《蝴蝶湖之夏》改编拍摄的电影《13亿亩红线》填补了中国国土资源系统电影的空白。研究室主任王玮,是中国国土资源“宝石奖”获得者,今年又参加了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培训。他的散文作品已经在文艺报、解放军报、大地文学等报刊发表数十篇。平常还要写材料、写信息、为办刊收集稿件,是一个勤奋多产的写作者。现在组织人事科的张金玲,原来在基层分局工作,她的第一篇散文《父亲的土地情怀》也成为了本刊开辟副刊栏目的开栏之作。她说,《高密国土》与她共成长,她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在内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时那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从此之后,她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心得体会还是感悟,都会不由自主地用笔记录下来。在写稿的同时,我还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将写的东西放置其中,在闲暇时浏览一下,自我回顾欣赏一番,一方面充实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淘冶情操,再者还能够为那些逝去的岁月留下一丝痕迹,在写作中释放一下自己的情怀,也可谓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她很感慨:“是《高密国土》内刊让我真正提起了笔,大胆迈出了写作的第一步;是《高密国土》内刊让我从一个写作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一名写作爱好者;是《高密国土》内刊让我在写作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可以说,《高密国土》既是大事记、备忘录,又是服务平台、展示窗口,更是国土人共同浇灌、辛勤耕耘的园地。春华秋实,硕果满枝,是国土人共同努力积极培育的结晶。王玮说,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呵护下,它始终健康地成长着,繁茂着,染一路缤纷,洒一路花香。对此,徐峙先生深有感慨,“100期《高密国土》,里面有高密国土人的信念与追求,梦想和情感。他们的心灵在这里碰撞,他们的激情化作笔下的文学艺术作品,闪动着理想的光芒”,“对于一个基层国土部门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它意味着,在高密国土人身上,有一种从不停止思考和学习,从不停止创造和超越的力量” 。近期,高密局职工文艺作品选《大地高粱红》将出版,其中大部分作品为内刊“国土文苑”发表的。
  小内刊有大梦想。100期,像一个孩子过“百岁”,开始长大,开始有梦想。也开始为世人所知,在省内外国土系统产生了影响,并为高密局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殊荣做出了贡献。尤其是对国土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祈祷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我想,这一足矣。
  写作源于生活,文化当随时代,国土服务经济,在全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丽中国梦而奋斗的今天,国土人任重道远。正如高密市委常委、副市长徐振刚在百期贺辞中所说,国土资源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进一步增强做好国土资源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 不断推进国土资源工作更好更快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文化强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高密市国土资源局)

2——济南的大米
作者——张庆

  新大米上市了,前两天,大桥镇的一位朋友给我送来了两袋子新大米,装大米的口袋上印着“济南黄河大米”6个大红字,他给我讲了许多济南黄河大米的好。这位朋友比我年轻很多,对真正意义上的济南黄河大米了解不多。其实,济南大米和黄河大米不是一回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别。先从产地讲,济南大米(也称北园大米)是指黄河以南、小清河两岸生产的大米主产地东起遥墙西到吴家堡,中间包括了洪家园主产地、前王村、高墙王村、石门李庄、北全福庄、板桥、石桥、狮子张庄、大杨庄、小杨庄、亓家庄、姬家庄、五柳闸、边庄、清河村、洛口等村庄都种植水稻。据记载,元代以前,从济南东北角的华山到西北角的鹊山方圆几十里大都是低洼湿地,勤劳智慧的当地农民,把低洼处肥沃的河泥挖到较高的平坦地上,形成旱地用于种菜。挖出的池塘用于种藕,成了藕池。不太低洼的地方便围成了方块用于种稻,形成了稻田。历经近千年,延续至今。黄河大米主产地主要分布在黄河北岸的大面积的黄河滩涂地里,从东往西包括了大王乡(现大桥镇)和桑梓店镇的桃园、柳园、大王庄、焦庙、王镇、鹊华山、梅花山、南苑、大小马家庄等,由于这一带都地处黄河以北,济南人也习惯把黄河大米叫做河北大米。
  从品质看,济南大米颗粒饱满,白头小,泛着青糈糈的油亮光泽,蒸出的米饭又黏又香。黄河以北属黄泛区,土质含盐碱,所以黄河大米比济南大米品质略差,其颗粒略瘪,白头略大,光泽略干,蒸出的米饭黏度和口感都略差。
  记得小时候我的故乡北全福庄村北,靠近小清河边也有一大片水稻田,春天插上秧,秋天割稻子,然后摊放在场院里晾晒,晒干后进行脱粒。那个时候脱粒的技术还比较落后,脱粒机像个大滚筒,上面钉满了脱粒的铁钉子,一侧一个铁的转轮,转轮上的皮带连接到后面的一块踏板,两个大人站在后面,一只脚站在地上,另一只脚上下踩动踏板,带动前面的大滚筒飞快的转动,和人踏水车的原理差不多。一只脚踩累了,就再换另一只脚。两只手抓着两把稻穗在脱粒机上不停的翻动甩打,稻谷就哗啦哗啦地落到下面扫的干干净净的地上。晒干了的稻穗就垛在脱粒机旁边,有两个人专门负责分成小把,然后递到脱粒的人手里。那个时候我上小学,学习不紧张,下午老早放了学,我和一些小伙伴便会跑到场院里玩耍,有时也会帮着大人打打下手干点活。
  那个时候是生产队集体经济,我们属于菜农,种的蔬菜是有上交任务的,需要通过蔬菜公司划价定点,然后送到各个国营菜店去。但水稻没有上交任务。几天下来,打完了稻子,队里便会按人口把稻谷分给客户。分回了稻谷,凑个礼拜天不上学的时间,我便会帮着母亲用家里那辆大飞轮的旧自行车推着稻谷去邻村的电磨房碾成大米,回来放到一个瓦缸里。大米平时是不舍得吃的,记忆中,到了过阳历年和阴历年的时候(阳历年和阴历年是济南民间对元旦和春节的通俗叫法),母亲才会用厨房里那口12印的大铁锅蒸上一大锅米饭,熟了盛到一个大瓦盆里,盖上盖帘保着温。还用那口12印的大铁锅再炖上一大锅猪肉白菜粉条。我兄弟姐妹多,一大帮子跟着父亲围着一张大八仙桌,吃着说着哈哈笑着。而这时,母亲总是端着大半碗米饭,站在一旁,心满意足的看着。她舍不得吃那碗米饭,她怕我们的不够。每当想起那样的一顿饭,总觉得是吃过的最香的饭。每每想起母亲那布满皱纹的慈祥的面容和那双因为辛劳而变的很粗糙的大手,心里满满的都是酸楚。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

3——徐志摩三次济南行
作者——陈忠

  1931年11月19日,一架叫“济南号”的小型邮政飞机从济南上空飞过,因遭遇大雾,飞机误触长清开山(北大山)山顶坠毁。机上唯一的乘客就是诗人徐志摩。
  曾三次来过济南的诗人徐志摩,其生命的终点从此定格在了济南。
  1914年8月,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生。21日,徐志摩父亲徐申如因在上海劳累过度,得了感冒,并且腹泻胃疼,但身体不适的父亲依然坚持从上海乘火车送他赴京。22日下午三点,火车到达津浦铁路济南站,当徐志摩看到那座哥特式建筑风格的火车站时,他为那具有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圆柱形钟表楼的宏伟壮丽惊住了。
  这次是路过,徐志摩和父亲还要急着赶往北平,所以,只是在车站周围逛了逛,徐志摩心想,有机会一定再来一趟,走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画面里一定是件很惬意的事情。
  1923年7月。徐志摩应好友王统照之约,和瞿菊农等人一起来济南。
  一天晚上,9点多,徐志摩的游兴依然很浓,问王统照:听说济南有一道特色的名菜叫“黄河鲤鱼”,我们不妨品尝一番?王统照欣然答应。其间,徐志摩得知,黄河鲤,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洛鲤伊鲂,贵如牛羊”之说,向为食之上品。那晚的“黄河鲤鱼”让徐志摩真正品尝到了黄河鲤鱼肉质细嫩的鲜美,不由地感叹,这可是难得的美味。但王统照觉得那带泥土腥味的鲤鱼不怎么好吃,也许是徐志摩不常吃的缘故,竟啧啧赞口道:大约是时候久了,若鲜的时候一定还可口!
  用过晚餐后,已是晚上10点多,王统照提议到大明湖乘船赏月,欣赏一下大明湖的夜色。徐志摩眼睛一亮,兴致又添。经过半小时路程,他们到了鹊华桥东侧的码头。
  那晚的月亮,格外的清明。徐志摩和王统照等人坐着的小船驶入芦苇荷盖的丛中,寂静的湖面上,泼洒着清凉的月光。间或,有一两声悠扬的笛声从湖畔的楼上隐约传过来,然后,轻妙地滑过湖面上的水波。偶尔,有阵阵荷花的幽香和蒲草清爽的气息,拂面而来,虚幻间,恍若隔世般美妙。徐志摩卧在船头,仰看着悬在中天的那一轮圆月,兀自陶醉着,遐思着……
  1924年4月22日,济南。清晨,济南津浦铁路火车站。
  站台上,前来迎接泰戈尔的有山东省教育厅官员、济南各校校长、各界社会名流、文化教育人士和佛教协会的僧侣代表以及闻讯慕名而来的男女学生,多达200余人。
  7点40分左右,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南京至济南的普通快车徐徐开进站台。泰戈尔一行人在王统照和王祝晨两位先生的陪同下走出包厢。接着,欢迎的人群忽然发现在泰戈尔一行中还有徐志摩和林徽因。随即,青年学生们顿然欢呼起来,场面热烈火爆,几近失控。
  在众多人簇拥好不容易地出了火车站,徐志摩突然发现,笑盈盈地走着的泰戈尔先生突然收住了脚步,脸色低沉着,嘴唇在抖动,小声在喊“NO、NO、?NO”,徐志摩见此,赶忙快步走到泰戈尔身边,向前面看去,只见在站台前面一字摆开的是一律蓝坎上衣、白色衣裤拉着车子的人力车夫,徐志摩赶紧拉着王祝晨先生说:“在上海也是碰到这情况,泰戈尔先生最怕看见人力车夫,赶快叫他们走。”徐志摩知道,泰戈尔先生极力反对这种人坐在上面别人拉他,他认为这是让人驼着他,这是残酷的、没有人道观念。王祝晨校长急速把人力车调走,但临时又无他法,只好请泰戈尔一行步行半里地,暂时安排在了位于经一路纬二路路口处的石泰岩饭店。
  第二天,第二天济南报纸的头版新闻为:“东方诗神偕同金童玉女抵济!”
  “世界著名长髯诗翁泰戈尔先生与长袍面瘦诗人徐志摩和艳如花的林徽音小姐如同松竹梅一幅动人的画卷……”
  此次来济,徐志摩随泰戈尔三次公开演讲,与登台翻译,陪同泰戈尔参观了齐鲁大学。其间,徐志摩还陪同泰戈尔应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王祝晨的邀请,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大礼堂参加了“山东省市各界欢迎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先生大会”,并作了题为《一个文学革命家的供状》的演讲,在泰戈尔一行离开师范学校之前,徐志摩还应大家的要求朗诵了你先前写给林徽因写的一首诗《你走》。
  离开济南时,徐志摩告诉王统照,说有时间一定会再来济南,好好地游览一下这座江北的泉水之都。 (山东省散文学会)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