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1121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12-30热度:0

刊头照——潍坊市  寒亭  柳毅山 柳毅井  阿文/摄
刊头题字 ——张玲(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西路小学)

 

 1——三代人的土地梦
作者——许卫芳

       在我的脑海深处,常常浮现这样一个场景:夕阳下,一位瘦弱的老人手捧黄土,神情庄重而敬畏的望着大地。老人的眼神里是满眸的感激和满足,同时眉宇深处又透露着深深的不舍和留恋。
  这位老人是我的爷爷。爷爷临走前的几个月,似乎知道自己的期限将到,几乎每天的黄昏时分,都要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被他视为生命的庄稼地里转上一圈。因为这片土地里有他的梦,有他的魂,有他苦心经营而又难离难弃的土地根。 
  爷爷是个平凡的农民,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农业恐慌期。用爷爷的话说他是“饿大的”,填饱肚子成了他最强烈的愿望。作为那时典型的佃农穷户,拥有一块土地,自耕自种自收,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梦,然而这个梦又是那么遥不可及。爷爷说,为了这个梦,他愿意穷其一生的辛劳,哪怕呕心沥血。可腐败无能的国民政府,连农民们这最起码的生存权都不能满足。爷爷的土地梦终究还只是梦。
  幸运的是,上世纪40年代,老家解放了,成了我华东野战军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在经历了短暂的减租减息后,我党直接带领劳苦大众在解放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很快,爷爷家就真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爷爷的梦真的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不再只是中国亿万农民的美好憧憬。
  记得,爷爷最后一次从他心爱的庄稼地里回来,脸上洋溢着笑容:“看今年小麦的长势,又是一个好年景啊”。
  爷爷带着梦圆的幸福走了,淡然而从容。  
  也许是受爷爷浓浓土地情的浸染,父亲对土地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自小便是庄稼活的好把式。可是,尽管父亲起早贪黑、任劳任怨,拿着身子当地种,可日子却一年不如一年。平均主义大锅饭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积极性,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面对现实,该何去何从?于是,我的父辈,新中国的第二代农民,开始了新一轮土地梦的探寻。
  1978年的冬天格外严寒、冷彻心骨,但正是这一年的12月,中国农民的心却开始了春天的萌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逆天之举,不到两个月时间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那一年,距离小岗村500多公里之外,同样的冰天雪地里,父亲若有所思地眺目远望,父亲在做着这样一个梦:要是村里也把土地承包了,俺就是头拱地也得让亩产翻一番。
  终于等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时,鲁中大地的一个简陋的村委院落里,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火热和激情。随着村支书的一声高喊:“开尺——量地了!!”,顿时人们沸腾了,那压抑已久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渴盼瞬间爆发,大家相互推搡着,欢呼着,奔跑着,涌向了茫茫白雪覆盖的土地。
       分得土地的父亲就像上满了弦的发条,浑身透着使不完的干劲。身披星星去,头顶月亮归,耕地、施肥、播种、浇水、抢收,每一个环节都是那么尽心尽力,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认真用心。那一年我们家亩产量全村最高。粮食归仓的那一天,父亲少有的端起了酒杯,他喝醉了。我知道,他是沉醉在了梦想与现实交织的美好中……
       岁月如烟,时代的车轮呼啸而过,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脚步踏声而来,经济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在田间结群成对忙碌的乡亲们开始离开土地,奔向城市追梦。农村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弃耕荒芜现象。唯有父亲依然坚守着,父亲的脸上每每露出些许困惑,困惑这个时代,困惑这个时代的人们。
  父亲传统,但并不守旧。他在困惑中理性地思考,大胆的设想,果断的行动起来:既然很多人都不情愿种地了,我为什么不把这些地都承包过来,当一个新世代的“地主”呢?于是,父亲办起了我家乡第一个农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农场主。
  那几年,莱芜的生姜、大蒜声名渐起,父亲抓住机遇,勇于尝试,在世世代代只种玉米]小麦的土地里种上了优质生姜、大蒜等经济作物,第二年的纯收入一下子突破了30万元!父亲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也走上了富裕之路。但他还不满足,又在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一鼓作气办起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厂。
  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历程中,父亲原先的困惑明朗了,他的土地梦也变得更加开阔了。原来,土地,不仅能长出粮食填饱我们的肚子,也能生出金子鼓起我们的口袋。
  作为家中的长女,我注定要成为父亲土地梦的薪火相传者。
  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莱芜市国土资源局。我要握紧父亲传给我的接力棒,沿着他的追梦路继续前行。
  来到国土局,我主动请缨,下基层,多积累,多沉淀。一次次耐心细致的来访接待,一次次苦口婆心的执法监察,一次次热情周到的业务办理……基层的工作经历让我对祖辈、父辈的追梦历程有了更深刻、更彻底的认知,也让我自己的土地梦变得清晰起来。爷爷、父亲和我生长于不同的年代,怀揣着不一样的土地梦,爷爷希望有一块自己的土地,靠土地填饱肚子,他的梦想实现了,但生产力的局限让他依然固守着贫穷;父亲希望靠土地发家致富,他的梦想也实现了,但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逐让他们忽视了对土地的保护;当追梦的接力棒传到我的手中时,我认识到:土地不仅仅是资源,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本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对土地进行适度、高效、生态的开发利用,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前几天,我与一生对土地情有独钟的父亲聊起这个话题,父亲动情地对我说:孩子,你的土地梦更大更远!而且这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梦,而是新一代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此时,我想到艾青的一句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莱芜市国土资源局羊里所)


2——冬天的思绪
作者——曹伟

       季节辗转而过,风过,雁南飞,满地的落叶,叙说着曾经,风,拽着秋的衣角,一不小心,迈进了冬的门槛。
       时光浅浅,不紧不慢,不惊不喜的过着。上班,下班,柴米油盐酱醋茶似乎成了生活的全部,简单的无法再简单。对于秋去冬来毫无知觉,也毫无准备,路上逐渐臃肿的行人,寒风中瑟瑟发抖的枝头树叶,才恍然梦中醒来,秋真的去了,冬真的来了。
       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安静,或独自坐在一个角落里,若有所思的发会儿呆,一切都不再喧嚣,仿佛空气也凝固了,整个世界都是静止的。或轻酌一杯淡淡的清茶,暖暖的,茶香萦绕处,心香成瓣。亦或醉于音乐和文字中不肯醒来。不喜欢那些爱得要死,恨得要死,惊心动魄的歌曲和过于腻歪缠绵,搔首弄姿的文字,喜欢一种自然,含蓄,纯真的美。一首纯音乐,优美,轻盈,舒缓,心立刻被一种迷蒙的氛围紧裹着,进入梦一般的幻想里面,抒情的音符渲染每一个心所能触及的角落,无限的遐思弥漫着整个梦境,灵魂沐浴涤荡在甜美轻柔,绵绵不断乐声中,忘我,无我,仿佛自己也幻化成了那乐曲中的音符……
       闲暇时,捧一本书,随意的翻动几页。虽好读书,但基本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常常沉浸在唐诗宋词的韵致中,流连忘返,为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所震撼,为李清照的“沉醉不知归路”所感染,为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感动。也一直欣赏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尘嚣,悠然自得的生活,超凡脱俗的闲适心情。
       忙碌中,捡拾一份清闲,将心安暖于阳光下,独坐窗前看窗外流云淡淡掠过,几朵清宁,温婉明媚。风,送来了深秋最后一枚落瓣,轻握手中,竟也有几分暖意。听风吟,任思绪随风飞扬。看云卷云舒,随心所欲的流畅,悄然回眸中,梳理杂乱的思绪,那些明媚的,亦或忧伤的念想,便迷离在云淡风轻里。采撷一缕阳光,温暖渐凉的岁月,心怀阳光,微笑向暖!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峡山分局岞山所)


3——童年的小巷
作者——祝仰敬

  我童年的小巷,没有江南水乡那般烟雨朦胧。走出儿时的老家大门,就置身于那被砖屋、土墙和木篱笆挤压分割而成的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巷。小巷宛如迷宫不断延伸折叠,而我的童年就像是一枚游梭,带着儿时的梦想和冒险,在其中自由穿行来往,一路尘土飞扬。
  出门向左转,路过两棵被栅栏围住的红枣树,向右转,到达那一片属于我的小巷。这一条宽阔的土路巷子就成为了我们嬉戏的最佳场所。
  夏日的傍晚,吃罢晚饭的大人们搬个马扎木凳,围坐在巷口路边,老人们开始讲起祖辈流传的老故事,妇女们说笑间也耽误不了纳鞋底,搓麻绳。而孩子们就不知从什么地方一股脑地涌了进来。女孩子们拿着皮筋,带着沙包,用一根木棍在土路上画上几个格子,玩闹得兴高采烈。男孩子们则热衷于玩捉迷藏,几个混小子满巷子跑来跑去,甚至在人群里横冲直撞。时不时会被女孩子的皮筋绊住,跌得灰头土脸,不等女孩子们上前理论就一个激灵滚爬起来,拍拍屁股扬长而去,留下女孩子们一片喊叫声。
       最热闹的时候,便是打水仗了。无论男孩女孩全部上阵,用水枪、用空汽水瓶、用灌满了水的气球,向身边的人发起猛烈的进攻,每个人都湿淋淋的,脸上黑一道、灰一道跟泥猴一样。最厉害的是直接拿出了自己家的洗脸盆,我们敌不过这类似狂风暴雨般的进攻,纷纷逃窜,这时的小巷也成了泥泞一片,任由那个顽皮的二蛋像一个得胜的皇帝般挥舞着手中的洗脸盆,不过当夜他就被父亲以浪费水为由狠狠地修理了一顿,哭得整条巷子都听得清清楚楚。如今,我的小巷已经被童年的伙伴们修葺一新,铺上了整洁的水泥路面,安上了明亮的街灯。但我的童年小巷却渐渐冷清了起来……再也听不到大人们在夜里找孩子回家的喊叫声了……每逢回到老家,来老院看看,偶尔在侄儿家住上一晚,看着晚辈们十指翻飞、听着他们把电脑键盘敲得劈啪作响,我哪魂绕梦想的儿时小巷,已在记忆里渐行渐远……
  (潍坊市国土资源局寒亭分局)

4——向一棵树致敬
作者——刘月新

       你可能见过几千年的松柏,也可能见过逾千年的银杏,但你不见得能与1400多年的老枣树相遇。不是因她身份显赫,也不是因她独居深闺而难见芳容,实在是源于她的独一无二,源于她处于平原腹地不争不鸣鲜为人知。因了她的独一无二,你与她相见的机缘就少;因了她的出身平凡,远离名山大川,你会常忽略她而不屑把她列入瞻仰的对象。
       然而,她又确确实实是一棵伟大的树。若为她立传,当这样书写——
       老枣树(隋朝---),具体生年不详,御赐名,唐枣树。长于燕齐界河鬲津河(今漳卫新河)南岸,掩映于一片郁郁葱葱之古枣树林中。树高8米,树围4米有余。有一枝向南横出,似蛟龙遨游。由北观之,树干粗壮,黑鳞斑驳,如镂龙雕凤,苍劲强健;由南观之,有一门洞开,腹中空空,足以容人。她历经沧桑,但玉树临风;她饱经风霜,但英姿勃发。她俯视鬲津千余年,根植大地千余年,风吹雨打,屡罹兵燹,酸甜苦辣皆尝,荣辱处惊不变。她是果树中之伟丈夫,但又实实在在是一棵母亲树?——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硕果累累,福泽于民!……
       在一千多年以前,一棵枣苗能在此存活下来,实属不易。此地是黄河冲积平原,鬲津河就曾是古黄河,历史上黄河频频改道,屡屡泛滥。此地又临近渤海,地势低洼,地碱水咸。1400年前的此地,大水一片,沼泽连连,岛屿点点。著名的海岛金山寺,正是此时所建,就在离她不远的一个孤岛上;传说唐僧在此度过了童年并由此出家。不知哪只鸟儿衔来一粒枣仁,在此扎根长成一棵树;或是滔滔黄河水,从上游携泥沙滚滚而下,顺便把枣的种子夹裹送至岸边?这是枣树之荣幸,还是不幸?因了这没有羁绊,肆无忌惮的黄河水,两岸人民,生生死死,背井离乡,这棵生性耐旱的枣树,竟奇迹般活了下来,活成枣树的鼻祖。此乃上天对这方人的赏赐!
       难道枣树生来就孤苦,没有父母兄妹?或许原本有的,是无情天灾把他们毁灭?是人为伤害使他们夭亡?比如,人和牲畜的践踏。还是她命该如此,真是来自远方的一粒种子,在此安身立命,且把他乡做故乡?试想,寒冷的冬季,北风在无遮拦的低洼平原上狂奔,打着响亮的口哨,呼,呼,呼!坚强的小枣树,像迎风站立的勇士,披霜傲雪,岿然不动,那随风摇摆的树枝,就是她与之博斗的手臂。风停了,裸露的大地冰封得更加坚实。冻土里站立的枣树,到何处去讨点温暖?哪怕是与父母兄妹拉拉手,抑或是招招手,相互鼓励一句。然而没有。执意说有的话,那就是养育她的这块土地,总能给她春的希望夏的信心和秋的喜悦。树自身就燃起一股火焰,生生不息,为自己暖身壮胆,同时也照亮前进的路程。炎热的夏季,此地高温多雨,她那娇小柔弱的身姿,哪堪毒太阳的炙烤,苦咸水的浸泡?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就受刑一般,浑身战栗。
       枣树跌跌撞撞一路走来,不停地挣扎,顽强地搏斗,终于长成壮年。筋骨越发强壮,枝杈越生越多,树冠日益扩大饱满。枣树结果了,她带给人们以甘甜美味;枣树能遮风避雨了,她懂得了给人类以庇护。众多的故事在她身上诞生了。故事有美好的,有凄凉的,有悲壮的。不管美好凄凉悲壮,都丰富了她的阅历,增添了其生命的质感和神秘色彩。
        故事一 瓦岗英雄罗成,一天征战至此,人疲马乏,在树下歇息。正值秋天,树上红透的枣儿被风吹落,有几粒落入马鞍。罗成回朝发现后献给唐太宗。唐太宗见到红玛瑙似的枣儿喜上眉梢,品尝后更是赞不绝口:甜,甜,真乃糖枣也!唐(糖)枣树由此而得名。
        故事二 明建文三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天,燕兵一路追杀至燕齐交界处老枣树附近,村中青壮年早已逃光,剩下一百多名妇幼羸弱,藏匿于村头老枣树下。远处马蹄阵阵,杀声一片,树下妇孺老残,哭嚎连天。此时天空突然昏暗,随之升起弥天大雾,把天地混混沌沌搅在一起。官兵一路南去,百姓躲过了一劫。
       故事三  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很快占据了老庆云县城,并四周按下据点。鬼子三天两头进村扫荡,无恶不作。不知哪个汉奸告密,说鬲津河南岸有一老枣树,是棵神树。掠夺成性的鬼子,立刻就打起她的主意,想连根刨起,运回日本。当鬼子汉奸逼迫百姓刨树时,人们手握铁楸拒不动手,连说这是神树,动不得,动了要遭报应。气焰嚣张的鬼子开始不信,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蔽日,鬼哭狼嚎,吓得他们撒手归城,再也没敢动那枣树。
        众多的故事和传说,佐证了老枣树是一棵有灵性,有尊严,充满顽强生命力的树。
       老枣树谦虚和奉献的品格无与伦比。作为果树,她一生默默奉献,不与鲜花斗艳,也不与其他果树争宠。春天,鲁北平原上百花盛开,万树葱绿,老枣树与其子孙,黑黢黢、直挺挺站立在平原上,像塑雕,似钢梁;又像是蛰伏的身躯还没复苏,仍似睡非睡做着神仙梦。其实,你走近细看,她的枝条早已变得柔软温润,深红发亮。枝条上,一个个指甲盖大的突起物,就像是孕育成熟的花骨朵,随时准备开放。六月,万花开罢,农人拿起镰刀开镰割麦时,枣树才开起一朵朵黄绿色小花。即便是集体亮相,也还少女笑脸似的,羞羞答答躲在叶腋下。枣花醉人的香甜一时搅乱平原的宁静,引得蝴蝶载歌载舞,惹得蜜蜂嗡嗡嘤嘤,万里迢迢赶来与她相会,实现去年彼此许下的诺言,圆一个私密而甜美的梦。秋天,那一树绿玛瑙似的小枣,变成颗颗红玛瑙。摘一颗入口,嘎嘣一声,琼浆四溅。你可知,枣树吃的是盐碱贫瘠土地供给她的营养,喝的是苦咸水,奉献给人类的却是人间仙果。枣农扛起长竿,噼里啪啦一阵猛打,乐呵呵过起了属于他们的枣秋。一场秋风一场寒。枣收了,叶落了,农人坐在炉旁优哉游哉喝起枣茶。此时的老枣树,像一名忠于职守的战士,严阵以待,把脚下的土地抓得更深更紧。正是她的勇于傲立寒冬,敢于特立独行,甘于忍受孤寂,才得以聚天地之灵气,吸冬夏之精神。你看啊,她枝桠伸张,铁骨铮铮,入眼是诗,开卷是画,站立成鲁北平原最美最独特的风景。
  老枣树还有一过人之处,就是慢慢地活。慢,代表着一种境界,表现出超凡定力,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正因为慢,枣树扎的根才够深、够广,从大地汲取着尽可能多的营养,包括水分。正因为慢,才有的是时间发根、壮骨、长身体,因此战胜了一千多年的风吹和雨打,旱涝和冰雪。正因为慢,她的木质纹理才足够细密结实。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枣树没有伟岸的外表,却有比骨头更硬的心劲。她身上那些倔强的疙瘩,彰显了一种刚烈超然的傲骨精神。白居易在《杏园中枣树》一诗中写道,“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古代的大轱辘木车,经年行进在高低不平的旷野上,最最耐磨的车轮和车轴,材质便是这枣木,只能是这枣木。因为慢,才使一棵枣树活出了思想,活出了灵气,活出了祥瑞之气。
       不知何时起,老枣树的周边,呼啦啦长出无数棵枣树。几百年近千年的枣树俯首皆是,众星捧月般,又像子孙绕膝,把老枣树层层围住。
       一年一年,老枣树的日子就这样认真而从容地过着。
       其实,枣树比一些人伟大得多。
      向老枣树致敬!
    (庆云县人大)

5——念去去千里烟波
(外一首)
□ 王汝军

我们就这样都默契的噎住了
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
电话那边还有沙沙的梳音
风的旁边还有活泼的野百合

你说的波荡起伏的故事里
好像少了好多情节吧
当年三天一练的理综题
明明是我从来没有考过你

断了电话后该说的才刚刚想起
关于青春的回忆,像雾霾
萦萦绕绕在脑海,像一场电影
我可不能快进啊

生怕听不清老师的疼爱的责骂
你这调皮懒散的孩子
太阳都洒在你的头发上了
你知不知道,上课铃该也响了

现在你的城市也有夕阳吧
一定也有池塘里卑微的冰碴
镜子里你的眼睛里
再不会闪起感人的光了吧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初冬的柚子


这个季节的柚子像是风干了一样
只剩下了丁点酸涩,不能解渴
我把这干枯的味道留给了你
弯腰汲水的时候心里一下就满了
我把这干枯的味道留给了你
你又小心地打包送给你的心上人
喜欢在教室里看外面的阳光的人
似乎最不公平,似乎也最幸福

整个世界都在楚楚可怜的看着你
让你不忍心伤她一毫一丝
世界上最悲情的笑话也不过如此
你在看着的人眼神却在逃避
斜楼上的百叶窗不是真的存在
今夜你的梦里也不会有一片花海

晶莹饱满的果粒就像诱人的处子
再酸涩的嘴边你也得咽下去
 诸城市国土资源局枳沟所

6——巨野河
□ 许爱林

一个传说
从唐朝的青花瓷凫出
曾是唐王东征的武士
一把长槊扎进地心
地汁 就汩汩流淌
自东西向,九十九里·
这一淌就是千年,就流成了河
流过宋时风月
流过明、清烟雨
流过民国沧桑
却流不出
两道窄窄的河堤
一条浅浅的河床

如今,我倚着唐王东征的牌坊
凭吊历史,祭扫古贤
却看见,巨野河
温柔的波纹,向我
流来清澈的眼眸
来不及顾盼,我的瞳孔
迅速映进那一湾碧蓝的浅水
咀嚼潋滟的美丽
顷刻间,如醉如痴

上邪,原谅我的不恭
我真的逃不脱这绝美的诱惑
谁都不会错过,巨野河
那婆娑的金柳
那闪光的银波
那托着梦幻的石阶
那美伦美奂的亭台楼榭

巨野河,已流进我心里
 济南市历城区唐王中学

 
(编辑: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