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风20130826

来源:作者:齐鲁风时间:2013-12-27热度:0

刊头照——潍坊市潍城区郭味蕖故居 大门   韩皓宇/摄
刊头题字 张永田(潍坊市国土资源局)


1——“砸”鱼
作者——季兰萍

  砸”鱼得在冬天,河里结了厚厚的冰才行。我的故乡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从村前蜿蜒流过。有一次,我是放寒假回故乡过年的,是奶奶把我从城里接来,那年我大约10岁左右。正是寒冬腊月天,冰封大地,一片萧瑟。整条小河都封冰了,像一条青白色的带子,蜿蜒“飘”来,蜿蜒“飘”去,不见头尾的“飘”在田野里。她又像是一条曲折的乡间小路,任人在上面行走。有的村民为了抄近路,还用独轮车推着东西从冰上过河也陷不下去。那时候天冷,冰层很厚,不像现在那么多“暖冬”,雪也下得少,河里有冰也很薄,人根本不敢踩在上面。
  赶上天好,小河的冰面上就是孩子们的乐园。滑冰,坐自造滑冰车,打“懒老婆”……嘻嘻哈哈中,乐成一团。我的邻居有个锁住哥,比我大四五岁的样子,人特热心,他见我和村里的孩子不大合群,就说:我领你去“咂”鱼吧,很好玩。我也不明白是啥游戏,怎么个“咂”法,就跟他去了。然而这段砸”鱼小插曲却在我童年的心里留下了了极深地印痕,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原来,这小河的水不深。锁住哥说:冰层下面,水深的地方也不到二尺,浅的地方不足一尺,因为天冷,水里的鱼很少游动。用大木锤敲敲冰面,下面的鱼就受到惊吓,扑楞一下搅起一小团浑水,然后游到另一个地方躲起来。鱼游动时会带起一道浑水,隔着冰看得很清楚,连一些水草,小石子也都看得比较清楚,这时候用大木锤对准鱼重新藏匿的地方,狠狠地砸下去,就听呯的一声,冰面就会被咂出一些碎纹。这突然的震动波会把鱼暂时震昏,然后赶紧跟上连砸几锤,砸出一个冰窟窿。这时候就得抓紧动作,用随身带的铁勺把大块的碎冰舀出来或拨到一边,把鱼用鱼叉叉出来。碰到冰层较薄的地方,一锺就能解决问题。不过动作慢了不行,因为鱼苏醒的很快,等它醒过来就跑掉了。有的鱼因为“震动力”不够,虽然霎时间还不会跑,但尾巴还在一动一动的,这就更得抢时间,快下叉。
  “砸”鱼的木锤是用刺槐之类的硬实木头做的,把一段圆木修理平整,中间按上锤把即可。锁住哥告诉我:用杨柳之类的木头不行的,太暄,用不了多久就把锤砸坏了。鱼叉基本是自己做的,用很粗的铁丝磨制的。也有人从土产店里买,质量好,也漂亮,但大多是两股叉,不好使。自制的多是四股叉,或者五六股叉,叉股密实,叉鱼效果好。
  “砸”鱼得有技巧,锁住哥在这方面特有经验。他说:天越冷鱼越老实,容易“砸”。有时候“砸”上瘾了,就忘了西北风往脖子里钻,这叫“鱼头里有火”。我在岸边试着把鱼叉往地面扎,根本扎不进去,只是留下几个白点。那时候,冬天确实冷得厉害。河里基本上没什么大鱼,偶尔“砸”到个一拃来长的,那就是“大个儿”的了,得碰巧了才行。锁住哥见“砸”不到大鱼就说:咱到苇湾去,给你“砸”个大的,回去煮汤喝。我们顺着小河往上游走了很远一段路,就到苇湾了。这里地势低,好像一个好大的湖,全结满了冰。锁住 哥说,这个湾方圆有几里地,这里洼,上边的水流到湾里,然后湾里的水流到河里。这里边水深的地方有二三尺,有大鱼。他还说,湾那边属外村的,这边的岸才是咱们村的地盘。冬天水少了,湾小了有一半。夏天时也不全是水,靠近小河的这一大片就是一些沟岔,有半个湾都长满芦苇,旺的很。这些芦苇从没人管过,都是自生自长的。夏天得约几个伴儿才敢进去掏水鸟窝,拣岛蛋,逮小鸟,一个人不大敢钻这芦苇荡。现在是冬天,就清亮多了,芦苇都收割了,结了冰以后,连水里的一些芦苇也被人从冰面上铲断收走了。我一看,果然如此,剩下的一些细小的芦苇被风吹得摇头晃脑,好像没娘的孩子冻得直哆嗦。
  在湾里“砸”鱼不像在河里,把鱼“敲”出来以后,瞅准它新的藏身之地,不能从鱼的上方猛砸,因为水深,木锤的“震击力”根本威胁不着它。得从鱼的旁边轻轻地、耐心地把冰敲破。我们发现一条鱼后,锁住哥为了提高速度,还用随身携带的斧子砍冰,很快就砍出一个冰窟窿。这时,只见他轻轻地把鱼叉伸进水里,慢慢地向鱼靠近,感觉差不多了,锰地一下子叉下去,果然逮上一条大的来。锁住哥说:不算大,也就二三两,是个小鲤鱼拐子。严格来说。这已经不是“砸鱼”而是叉鱼了。往回走时,我们顺着小河的对岸边“砸”边回。他把木锤交给我,让我也试试。开始我怎么也砸不准,只是把鱼吓得乱窜,鱼越窜,我就在后边撵着一捶一捶的砸,一会儿功夫就累“喘”了。他说,这不行。你不能急,瞅准了鱼以后,可以先在空中“照量照量”,感觉“冲”准了,再“砸”下去。这法子管用,也还真让我“砸”着了一条,逮上来以后,他说这是“戈页”鱼。这鱼浑身暗黄,身体的两侧和脊梁上分别长有一根硬刺,大概这就是它的武器。锁住哥说:千万别碰它这三根刺,扎上一下相当的疼。平时这鱼的刺是贴在身上的,只有受到惊吓,受到攻击的时候,才把刺张开。他还说,这种鱼长不大,头和身子差不多大,肉不多,但是很好吃,肉很“细”很鲜,熬鱼汤很好喝。
  回家以后奶奶就夸锁住,说他很“精灵”,到了热天他不光能用各种网逮鱼,还会钓鱼,下水摸鱼,另外,他网鸟,套鸟也很“地道”,是个孩子王,好多小孩都“围着他转”沾他的光。因为有这么一段精彩的童年生活,锁住 给我极深的印像。后来我再回故乡时,听说锁住他们一家已经“闯关东”去了。这也没法子,故乡穷,吃不饱,听说东北地广人少,在那里能“混”个肚儿圆,这对于一家子农民来说,就算是“烧了高香”了。再后来,我回故乡的次数就越发少了。
  前年,我又回故乡过年,听说锁住早就领着老婆孩子回来了。因为改革开放了,故乡慢慢地“发达”了,他这也是叶落归根。见到锁住时,他苍老的简直认不出来了。那年他快60岁了,笑的时候脸上一道一道皱纹显得特别深,肌肉被分割的“一拢一拢”的,一看就是辛酸一脸,百味一身。凭着小时候的“灵动”劲儿,他在东北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木匠活儿,村里谁家盖房子,谁家打家俱,他都“搭一把手”不要报酬,在村子里人缘甚好,我们见面后,很是畅叙了一番。说起当初“砸”鱼的事儿,他直说大妹子记性好,在大城市里生活,还没忘了回老家这点“烂芝麻事儿”。他还说,正好他又“砸”了一些鱼,让我无论如何带回去吃。我非常吃惊,他这把年纪了,还去“砸”鱼。他见我迷惘的样子,说这是另外一种鱼。等他拿出来一看,原来是蒸的一些“面鱼”。我们相视大笑。原来,这河早就污染了,水是黑黄色的,冬天都不大结冰,鱼早就没了,连人们吃水都打深水井,不然水有个臭味。锁住说,这些年上边号召治污,水好了一些,又开始有了鱼,但河水并没有彻底好起来,还是“发浑”,没有人再下河逮鱼吃。有人在苇湾改造了几个鱼塘养鱼,都是让鱼贩子倒卖到城里,这里的人白给都不吃这鱼。他还说这些面鱼都是自个儿种的麦子磨的面做的,没用过化肥和农药,是虫子吃剩下的,很环保。原来,他凭着自己的手艺雕刻了一些面点模子,逢年过节能做出很多“花样”面食,有鱼,蝴蝶、菏叶……如果把揉好的面团放到模子里,把面团压紧,然后把模子翻过来,用小木锺敲一敲背面,一条“鱼”就“砸”出来了。我拿着这些面鱼,真不知道说什么好,眼前总是不断浮现着孩童时跟着他在河里“砸”鱼的那些场景。是啊,家乡是“发迹”了,富足了,家乡人也摩登了。家乡有好多人家开上小骄车了。然而,人们常说的“最美不过家乡水”这句话,却把我噎住了。在家乡越变越好的同时,怎么就这最美的水不美了呢?这让我甚是遗憾。不由自主的,我又走到了小河边,默默地祈祷:归来吧,归来哟,那一眼见底的小河……
   (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

2——保护资源,共建美丽家园
作者——辛思源  

    爸爸在国土资源局工作,他非常忙碌,经常在星期天加班。拗不过我的恳求,经常带我他他到单位去。
  爸爸的办公桌后面有一个大书柜,里面陈列着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就像埋藏着取之不尽的宝藏。我每次写完作业,都会到书柜中“探索”,寻找到感兴趣的书,就大块朵颐一番。
  有一次,一本封面色彩亮丽的《国土资源管理》吸引了我的视线。拿在手中,细细品读,不禁大吃一惊!原来,我们的国家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地大物博,资源富庶。书里介绍,虽然我国矿产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8%,列世界第53位。且大宗支柱性矿产(如石油、天然气、铀、铁、锰、铜、铝土矿、钾盐等)储量在世界上位次偏后。在我国占优势的矿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量不多,市场容量过剩的矿产品。而我国短缺的矿产,却有不少是需求量大的支柱性矿产。据矿产资源需求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有25种矿产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其中11种为国民经济支柱性矿产!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用量较大的矿产,如铁、锰、铝、铜、铅、锌、硫、磷等,或贫矿多,或难选矿多,或分布于西部地区,开发条件较差。
  “这可怎么办?!”我焦急地问爸爸:“我们的矿产资源现状为什么会这样?那以后怎么办?”爸爸语重心长地说:“我国的资源现状是由资源禀赋和粗放的开发方式决定的。要想扭转这样局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树立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观念,在这方面,每个人都有义务为宣传资源保护和节约理念鼓与呼。今年4月22日是第44个世界地球日,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中国。就是要提醒人们,去关注资源危机,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追问道。“我们应该从规划入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管理。就拿我们龙口来说吧,我们在全市矿区设立了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严格限制矿山开采范围。同时还要对矿山企业进行整顿规范。这两年,我们龙口矿山企业数量从70多家压缩到30多家,实现了优胜劣汰,提高了矿产节约集约开发水平。我们还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矿业开发的技术含量,这样矿山开采的精细化程度和资源节约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要加大探矿力度,还要走出国门寻找资源,如今我国的矿业合作项目遍及世界。我们龙口南山集团发展高端铝业所需的铝矾土全都是从他们在袋鼠王国——澳大利亚开设的铝矿里开采的。”“是嘛?!南山的步子迈得这么大!”我瞪大了眼睛,不由得赞叹。“我们不仅要开源节流,还要大力开展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对采矿破坏的地表生态进行治理。今年,我们龙口就启动了生态龙口建设计划,要通过落实一系列严格的措施,为63万龙口人民建设更加美丽的家园!”爸爸信心满满地望着我。
  听完爸爸的话,我感到心里沉甸甸的,虽然有些事情我还搞不太懂,但是我明白,要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梦,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和同学们乘坐着神舟飞船飞向浩瀚的太空去寻找矿藏。那一颗颗形态各异的星球漂浮在宇宙中,宛如璀璨的玛瑙和钻石,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神秘……
 (龙口市实验小学五年级七班)


3——农  具
李俊三

  农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我记忆中的那些耕播的、除草的、浇灌的、收获的、运输的农具,一件一件的离我远去了
我是多么钟爱那些我握过的锄头、镰刀、铁锨和短镢
记得我曾在阴凉里把它们一一打磨
我常常想起亦远亦近的马蹄声和父亲得意的吆喝
把个农家小院装扮的生龙活虎、生机勃勃
那些农具们,是父亲一生的最爱
有的来自集市,有的是父亲亲手制作
哪件什么地方放、哪件什么地方搁
都体现着父亲一辈子苦心经营的和谐
那些农具们,在农闲时、在雨天里
都会得到父亲精心地打磨
一件件,都保留着父亲的体温
直到不久前,我还看到它们躺在和父母为邻的一个角落

哦,那些农具们,已远离挚爱着的一沟一壑
渐渐成为留不住的岁月
斑驳的记忆,化作了灶膛里一丛丛微弱的火
   利津县地方史志办公室 

4——麦地里的小孩
(外一首)
□ 沈凤国

麦小果果
麦地里的小孩
你的妈妈在远处劳作
拖拉机突突突
我给你一支彩色的棒棒糖
你含在小嘴里
哧溜哧溜品尝着浓缩的甜蜜
大地缓缓合上伤口的时候
故乡的天空微微一震
远远的身后
我听见麦田里牙齿撕裂糖纸的声音
以及植物们窃窃私语的声音
多少年了
幸福依然在节气身后
幸福依然是个迟到者
哦,亲爱的人们
别人收获的是麦粒
我们收获的是麦芒
可是,我们还是要在尘埃漫漫的人间
在千难万险中
好好活下来
弥漫在麦田上空的红色闪电
那大戏台上的精致表演
时常闪烁在我们的梦幻
那时,
我们是静静趴在麦地深处
凝神屏息的 
听话的小兽
我们的皮毛 
被风抚摸得
这样柔顺

 开  山
   1
你没飞来的时候
门  一直关着
 
你飞来的时候
门  终于开了
 
从此
再未关上
  2
岁月的大门  无人把守
漫山石头  
紧紧相拥
和你一起  
度尽劫波
  3
远古的海水
早已撤退到眼眶深处
你独立于山巅
站成我们的1931年
  4
我和你
面对面  站着
在暗夜里
挥舞着小小闪电
苍天作证  
我们相爱了亿万年
却不能紧紧相拥
享受一次刹那的晕眩
 ※开山,当年诗人徐志摩遇难地。   

日照日报社

5——鸢都杯国土人的故事征文

老申和他的“驴”
  □ 李宁宁

  整理完《巡查记录薄》,我习惯性地望向窗外,却没看到那辆熟悉的摩托车。双眼落到《签到表》时才想起,老申和他的“驴”是真的退休了,心里顿时空落落的。
  老申的“驴”,是一辆骑了多年的摩托车,是他的“稀罕物”。多少年,这辆车就静静地站在乡政府的大院里,大家有事时就取用它,甚至忘了他的主人。这辆车,附近村落里好多人骑过、坐过。直到村村通了硬化路,不少人开上了小轿车,却依然记得这辆摩托车,记得仁义的老申——申永和。
  多少次望向窗外,我总能看到老申蹲在院子里细细地擦拭他的“驴”,一天又一天,像一幅静止的画。在他眼中,这辆零件不知道换了多少回的摩托不仅仅是一辆车,更像是自己的老友。这位老友陪着他风雨无阻地奔波在田间地头、执法一线,见证了他从毛头小子到老国土的成长岁月和“患难与共”的日日夜夜。
  记得2008年夏天,我随老申去双庙村地灾隐患点巡查。那是一个三面环山,蜿蜒山路沟壑相连的小村,其中有一处山路,高悬山腰特别崎岖,且大弯套着小弯,人称“九曲弯”。那天,我们走到“九曲弯”时下起了倾盆大雨,摩托车在山路上像跳秧歌,扭过来扭过去,突然,车轮一打滑,坐在后坐上的我本能抓紧老申的上衣,车猛然间又一滑,明显比刚才厉害些,车径直向左来个大倾斜,就快摔倒,左边可就是山崖,要是滚下山……
  那一幕的惊险我至今不能忘记,老申双手死命抓紧车把,右脚踩在刹车上,左脚忽上又忽下,就在一瞬间,老申将自己身体连同车子狠狠向右边倒下来,如“斗牛士”一样,将这头“疯驴”撂倒在地,而车前轮已经伸出路边沿,兀自空转着……
  我爬了起来,走到路边,伸头一看,妈呀!下面好深!老申咋半天还没动静?我急忙跑过去,他抬抬手,摇一摇,似乎在说,“我没事”。他的腿擦破了,成了个泥人,我用力将他搀扶起来,我们拽着“驴”,就这样一瘸一拐地走下山。到了地灾点后,老申从怀里掏出了《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纸上有皱褶却依然白净如初。
  我不解地问他:“申老头,你就快退休了,犯得着这么玩命吗?”老申笑了笑说:“干了大半辈子,对这儿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都有种感情,何况是多少年的乡亲呢。地灾防治巡查不到位,灾害发生了,乡亲们的生命财产遭到损失,那是我一辈子的罪过啊!”
  有人喜欢老申的“驴”,也有人“记恨”着老申看管的“宝马”。记恨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二弟。所谓的“宝马”,是单位配备的工作车。
  老申二弟的孩子考上了外地的大学,家人想用国土所的越野车送孩子去上学,一直不求人的二弟春风满面地跑进国土所,径直走进老申的办公室,不一会儿,就见他垂头丧气地走了。过后才知道,老申不光拒绝了他还狠狠批评了一通。再后来,听同事说,老申带着礼物向二弟赔礼,说了许多掏心窝子的话;特别是那句“孩子上大学是大喜事,于情我该尽力帮忙,但于公,这车是公家的,正因为年轻同志敬重咱,咱才更不能公车私用”让我们心里热乎乎的。这事以后,亲朋好友才发现国土所的那辆越野车老申基本是不用的,他总是习惯着亲近他的“驴”,开会、办事总是驾着那头“驴”。
  老申退休了,我们依然会在街头巷尾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全成建材厂利用晚上非法取粘土,被老申发现后,与厂长一场推心置腹的谈话后联系我们迅速赶到现场;赶集途中,老申发现河里有人正在挖河砂,他顾不上买菜,及时赶到所里汇报情况。
  老申在国土系统工作了20年,熟知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高发地段和时间点,每经过这些地方,他总惯性思维、职业性捕捉异常情况,小事会与当事人分析利弊,大事会第一时间向所里汇报。
   瞧!老申又和他的“驴”溜达到所里来,我猜,一定是又有新情况了……
  (沂源县国土资源局大张庄所)

(编辑:作家网)